关于宇都宫清吉《刘秀与南阳》的一二思索
- 格式:pdf
- 大小:257.16 KB
- 文档页数:3
与光武帝刘秀有关的成语典故第一节乐此不疲1.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
2.原文: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
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
”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3.译文:(光武帝)经常带领公卿、郎、将讲论经学道理,半夜才休息。
皇太子见光武帝长期这么辛苦,从不懈怠,怕他累坏了身体,就找个机会劝他说:陛下您有大禹和商汤的圣明,但没有黄帝和老子的修身养性的福分,愿您能保养好精神,悠闲自得,求得安宁。
光武帝说:我自己乐意这样,不知道疲惫啊!4.释义: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见《现代汉语词典》)。
5.简评:乐此不疲,是一代名君勤政为民的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
把繁杂、辛苦的工作当成快乐的事情来做,只有这样,才会不知疲倦,乐在其中,发自内心、心甘情愿地去承担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只有这样,才会视苦为乐,化苦为乐,以苦为乐。
光武帝的“夜分乃寐、乐此不疲”,是建立在主观能动基础之上的高度自觉,是对江山社稷极其负责任的真实感情流露。
但愿吾辈现代人都能如光武。
第二节手不释卷1.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引注《江表传》。
2.原文: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3.译文:(孙权教育吕蒙)说:“光武帝戎马倥偬,日理万机,承担着繁重的军务,但他依然坚持读书,手不离书卷。
”4.释义:释:放下;卷:书本。
手中的书总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奋好学(见《六用成语词典》),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下同)。
5.简评:光武“当兵马之务”,日理万机,仍“手不释卷”,况我等闲人乎?理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
吕蒙出身行伍,但他能接受孙权的提醒,并立即付诸行动,发奋读书,努力学习,不久就大见成效,以至于过去看不起他的人见到他时惊呼: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读书的力量就是这么巨大。
手不释卷,是一种学习劲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手不释卷,可以优化个人形象,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吕蒙就是例子;手不释卷,可以务实工作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光武就是例子。
专题05:文言文阅读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
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
《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
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
”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
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
“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
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
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
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
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试探“天作之合”作者:杨闻宇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07期相传,阴丽华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的后代,公元4年出生于南阳新野,俏丽非常,美艳与贤惠在南阳是远近闻名的。
许多豪贵子弟曾向尊贵的阴家郑重求亲,都被无情地拒之门外。
刘秀是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
23年昆阳大战后,刘秀与其兄刘名声大震,更始帝刘玄不放心刘家兄弟,便找个借口将刘杀害。
刘秀这时表现出常人难于思议的冷静和克制,立刻赶回南阳(宛城)向刘玄赔不是,私下又放出这样的话来:“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执金吾是西汉九卿之一,天子出行时前行先导,八面威风,仿佛这就是刘秀政治上的最高追求。
和刘秀并肩作战的阴家兄弟,却深感刘秀不是个等闲之辈,暗中说服了家人,将美慧过人的阴丽华热热闹闹地嫁给了刘秀。
此时,刘秀29岁,丽华19岁。
刘玄见刘秀抱负如此,不过是个高于“十亩田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纨绔子弟而已,便依然让他带兵出征。
刘秀白日花天酒地,夜间则泪湿鸳枕,为哥哥暗暗流泪。
体贴入微的新娘子这样劝解丈夫:看来刘玄是个目光短浅的人。
这里不是你久留之地,你还是到别处去发展吧。
为了不成为丈夫的羁绊,新婚刚刚三个月的阴丽华便回了娘家。
刘秀挥戈入冀,与在邯郸自立为王的王朗交兵对阵,而拥有10多万重兵的真定王刘扬在刘秀劝其归附之际,却提出一个条件,要将其外甥女郭圣通许配刘秀。
刘扬也看出来了,刘秀心胸似海,气度非凡,其前途不可限量。
郭圣通比阴丽华小两岁,交上桃花运的刘秀这一年入了两次洞房。
不过,后一桩婚事更像是政治联姻。
“三代而下,取天下者,惟光武焉。
”(王夫之语)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定都洛阳。
他不仅实现了娶得阴丽华的愿望,而且还当上了支使“执金吾”的天子。
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光武帝打算立皇后,从年龄、相貌、结发日月及文静、贤惠诸多方面比较,刘秀欲立阴丽华,可阴丽华则考虑到天下未定,郭家门第显赫,刘扬握有十万大军,而且郭贵人去年生下了皇子刘强,为天下计,为前途计,她竭力劝丈夫立郭为后。
仁勤俭廉话光武作者:***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4年第01期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白鹤镇铁谢村,一座古朴肃穆的帝王陵静卧在松柏之间,枕着黄河涛声,已近2000年。
这座帝陵,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陵墓。
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汉景帝后裔。
公元25年建立东汉王朝,为汉朝中兴之主。
刘秀是史学界公认的中国十大名君之一。
刘秀在位33年,坚持不懈地推行仁政,践行勤政,奉行俭政,实行廉政,成就了“光武中兴”的丰功伟业。
他直接或间接创造了诸如披荆斩棘、疾风知劲草、束身自修、克己奉公等100多条沿用至今的成语,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内容。
研究学习刘秀仁政、勤政、俭政、廉政之事,对大力推进新时代黄河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以人为贵仁政光武推行仁政,贯穿于光武帝33年治国理政全过程。
经过多年战乱,东汉初年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社会结构遭受巨大破坏。
为恢复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光武帝及时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下诏:“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十一之税。
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
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资治通鉴·世祖光武皇帝》)光武初年,为满足战争需求,田租税率为“十税一”,即人民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要上缴国家,人民身上的税负非常沉重。
光武帝体恤人民,即便战争尚未全部结束,就将税制改为汉文帝时期的“三十税一”,即人民一年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缴纳给国家。
通过实行“三十税一”制,人民身上的赋税重担得以大幅减轻,国家人口持续增多,社会发展活力不断激活,国家经济得以逐步恢复,为光武中兴奠定了经济基础。
光武帝体察民情,对社会弱势群体更是加以关怀。
《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下诏:“往岁水旱蝗虫为灾,谷价腾跃,人用困乏。
朕惟百姓无以自赡,恻然愍之。
其命郡国有谷者,给禀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
河南名城南阳探寻汉代遗址的神秘历史南阳,古老而神秘的城市,位于中国河南省的中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阳承载着汉代帝王南巡的痕迹,这里有许多汉代遗址和历史遗迹,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南阳作为汉代的都城,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南阳市区范围内,有许多汉代建筑和遗址,如伏牛山上的南阳金银台和滑台,这些墓室保存完好,几千年来依然展现出汉代帝王的辉煌与尊贵。
南阳金银台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被称为中国东方的金字塔。
这座金字塔形状的陵墓建造的极为庞大,它高约48.6米,每个角度是走廊式墓道,结构非常复杂。
在南阳金银台的内部,可见到由汉武帝陵墓出土的一大批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展现出汉代的文化与艺术水平,对研究中国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除了南阳金银台,南阳市区还有许多其他的汉代遗址,如汉阳陵、张良庙等。
汉阳陵是刘邦、汉文帝刘恒的陵墓,被誉为“中国皇家陵寝之冠”。
陵墓的规模十分宏大,其建筑工艺与南阳金银台相似,都是由土坑掏空,再用装饰线条、木构件等装修而成。
这些汉代陵墓的建造精心考虑了风向、地理条件等因素,反映出了古人智慧的一面。
此外,南阳还保留着一座汉代古城,这座古城依山而建,风景秀丽。
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古城墙已经破损,但仍能看到古城墙的苍劲,带给人无尽的遐想。
在古城内部,还保存着一些古老的建筑,如刘备故居、马超庙等,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汉代建筑风格,还记录了南阳作为蜀汉重镇的历史。
南阳作为汉代的都城,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址和建筑体现了汉代文化的繁荣与辉煌。
我们可以从这些遗址中,了解汉代帝王的尊严与庄重,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艺术成就。
南阳的汉代遗址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源,也是向世人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
南阳的汉代遗址值得我们前往一探究竟,不仅可以了解汉代的历史,还能欣赏到古老文化所带来的魅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智慧与创造力的卓越,也能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光武帝君臣的反思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在新莽的废墟上建立了东汉王朝。
自建国伊始,刘秀和他的大臣们就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1.西汉为什么会被王莽和平取代?2.万民拥戴的新莽政权为何会短命而亡?君臣的思考结果化为历史教训,历史教训再化为现实政策。
为避免重蹈西汉与新莽的覆辙,刘秀推行了两项改革。
第一项改革是在学术领域支持今文经学,疏远古文经学。
这两派的区别,简单说来就是:古文经学主张回归儒家经典本身,今文经学更看重后人对经典的诠释。
具体到汉代的政治思想领域,相比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更重视谶纬,也就是依据天人感应之说从儒家经典中寻章摘句来言说天命吉凶。
自汉武帝以降,西汉所有的皇帝都喜欢今文经胜过古文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今文经学与怪力乱神的谶纬之学纠缠在一起,玩的是割裂文辞、牵强附会的游戏,不像古文经学那样动辄拿出孔孟之言来对社会问题展开批判。
支持今文经学,既可以用谶纬来强化皇权的合法性,也可以削弱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
刘秀登基初期,为笼络在野知识分子,曾一度将古文经《左氏春秋》立为官学。
待他权位稳固,又将《左氏春秋》从官学里剔除,理由是搞古文经的学者不懂谶纬,不能为东汉王朝的合法性添砖加瓦。
对那些不认同今文经学、不愿意玩谶纬游戏之人,刘秀是极不喜欢的。
桓谭是一位古文经学家,“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做学问只重视书中表达的思想主旨,不玩割裂章句、附会谶纬的把戏。
而且,他非但自己不玩,还两次冒死上奏,劝谏光武帝也不要玩。
他在奏章里说:先王、先贤的著述均以仁义正道为本,不妄谈怪力乱神。
圣人也难以参透天道,从贤者子贡而下已无人得闻天道,后世那些浅薄的儒生就更不要奢望。
如今那些妄谈谶纬的都是小人,陛下要远离他们。
他们偶然说对了,也不过如同猜数字的单双,只是运气所致。
刘秀读了桓谭的奏章之后很不高兴。
稍后,刘秀想要修一座灵台,故意询问反对谶纬的桓谭:“我想用谶来做决定,你以为如何?”如其所料,桓谭梗着脖子回答:“臣不读谶。
南阳——⽜郎织⼥故事的发源地(蝶梦庄周)民间传说中的南阳 关于⽜郎织⼥的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泛,版本较多,但核⼼内容是基本⼀致的。
神话传说⾃产⽣到流传过程中形成定型故事。
⼀般与产⽣地区的地名风物相粘连,这是神话传说地⽅化的⼀种表现形式,由此致使⼈们从感情上或从直观的感受上认为这个故事更具可信的⾊彩⽽⼴为传播。
根据现代诸多的民俗之类的出版物,⼤都记载⽜郎织⼥传说起源于南阳,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间神话》中有“⽜郎是南阳县桑林⼈”之说,宗教⽂化出版社的《节俗》和三峡出版社的《中华民俗艺术⼤全》中均记载“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家庄有个聪明、忠厚的⼩伙⼦……”。
在南阳桐柏县盘古开天发源地还流传着另⼀版本的⽜郎织⼥传说:黄⽜是在盘古开天辟地时,因为当时地上没有五⾕,它将天仓中的五⾕偷来撒向⼈间,因⽽被⽟帝赐下天庭,摔断了腿。
孙如意⽤百花露给黄⽜治好了伤,黄⽜帮助⽜郎和织⼥成了家。
后来,黄⽜⼜不顾受罚,帮助织⼥和⽜郎从天宫偷来蚕蓝、蚕种、织布机、织布梭等。
⾃此,⽜郎织⼥男耕⼥织,⽣活幸福。
故事中还描述了织⼥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缎技术。
不同版本传说中的⼈物、地点都指向了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地⽅化的特征。
南阳汉画像⽯与星宿 ⽜郎织⼥传说最早源于古⼈的星⾠崇拜,是⼈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格化的结果。
⽜郎星位于银河东,织⼥星在银河西,⼆星隔河相望,使⼈们产⽣⽆尽的遐想。
⽜郎织⼥的传说源于楚,到了汉代,伴随着天⽂学的发展,其传说更为⼴泛、具体、⽣动、形象,是成为绘画与雕刻的重要素材。
汉代是我国天⽂学发展史上的⼀个重要时期,⽽汉代的南阳是全国有名的都市之⼀,并成为南北⽂化、科技发展的交汇地,多种⽂化因⼦的碰撞,产⽣了深厚的⽂化积淀。
在这⾥还诞⽣了⼀代天⽂学宗师张衡……。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阳⼜出现了⼤量表现幽远深邃太空的汉画像⽯,其中的“⽜郎织⼥星座”,形象⽣动地把星宿与传说结合在⼀起,更是⼀种历史的必然,也是⽜郎织⼥传说起源于南阳的有⼒证据之⼀。
复旦大学徐冲、仇鹿鸣:《中国古代史》课程参考文献(修订增补版)复旦大学徐冲老师先秦~东晋一、引论1、钱穆《国史大纲·引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2、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3、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韦伯作品集·I 学术与政治》,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4、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5、谷川道雄《战后日本的中国史论争·总论》,《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二、文明、民族与国家1、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张承志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宫崎市定《东洋朴素主义的民族与文明主义的社会》,收入氏著《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3、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20034、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出版社,20075、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三、周克商1、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史语所集刊》1-1,1928年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3、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20015、李峰《西周的政体》,三联书店,20106、王明柯《华夏边缘的形成:周人族源传说》,收入氏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四、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1、许倬云《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动》,收入氏著《求古编》,商务印书馆,20142、王明柯《边缘人群华夏化历程:吴太伯的故事》,收入氏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杨宽《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阎步克《从稍食到月俸:战国秦汉禄秩等级制新探》,收入氏著《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三联书店,20015、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6、李开元《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中华书局,20097、宫崎市定《中國聚落形態的變遷——關於邑、國、鄉、亭、村的考察》,收入氏著《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中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8、池田雄一《中国古代的聚落与地方行政》,《总论:中国古代聚落的发展》、《第二章:中国古代的聚落形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9、増淵隆夫《先秦时代的山林薮泽及秦的公田》,收入氏著《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0、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第二章《天下的领域结构——以战国秦汉时期为中心》,中华书局,2008五、始皇帝1、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2、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3、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四章《文吏政治与秦帝国的兴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4、西嶋定生《秦漢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5、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東アジア世界》,第一篇第二章《皇帝支配の成立》,東京大学出版会,1983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7、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氏著《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98、卜德《秦国和秦帝国》,载于崔瑞德、鲁惟一主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9、鶴間和幸《秦帝國の形成と地域》,汲古書院,2013六、汉的成立1、田余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氏著《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042、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3、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中华书局,20114、陈伟《张家山汉简〈津关令〉中的涉马诸令研究》,《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文集》,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5、西嶋定生《秦漢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6、增渊龍夫《汉代民间秩序的构成和任侠习俗》,收入氏著《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7、阿部幸信《漢初「郡国制」再考》,《日本秦漢史学会会報》9,20088、阿部幸信《汉初天下秩序考论》,收入《史林挥麈——纪念方诗铭先生学术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