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者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汪曾祺简介1. 汪曾祺的生平汪曾祺(1920年3月3日-1997年12月14日),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
他的文学创作涵盖了小说、散文、翻译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汪曾祺成长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
他的祖父汪锡良、父亲汪化中都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汪曾祺自小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培养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才华。
2. 汪曾祺的文学成就2.1 小说创作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以写实主义为基调,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和人物形象。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鲜活的形象塑造,展现出农村人民的乡土情感和深厚的人情味道。
代表作品有《生死场》、《白鹿原》等。
其中,《白鹿原》是汪曾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该小说通过对白鹿原上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并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喜爱。
2.2 散文创作除了小说创作,汪曾祺还以散文作品闻名。
他的散文作品主题广泛,内容丰富。
有的作品以描写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和风土人情为主题,有的作品以抒发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思考为主题。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通常以淡雅的笔触和自然的语言表达,给人一种亲切而舒适的感觉。
他以细腻的观察力和独到的思考,将平凡的事物和日常的场景转化为文学的艺术形象。
2.3 翻译工作除了自己的创作,汪曾祺还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
他将外国文学经典引入中国,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文学选择。
他翻译的作品涉及多个国家和多个文学流派,包括英国、美国、法国、俄国等。
在翻译工作中,汪曾祺注重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点,力求做到忠实而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和意境。
他的翻译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汪曾祺的影响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和贡献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汪曾祺
汪曾祺简介:(192O~1997),现、当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
1962年调入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另有一些京剧剧本。
短篇《受戒》和《大淖(nào)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
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zuō泛指各种行业)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打印版。
汪曾祺《受戒》讲义一、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洁明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
《受戒》是其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
二、《受戒》的故事背景《受戒》的故事设定在一个充满水乡特色的江南农村。
这里有着广袤的农田、蜿蜒的河道、古朴的庙宇和淳朴的村民。
故事发生的时代,虽然社会动荡,但在这个相对封闭的乡村世界里,人们依然遵循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保持着一份宁静与祥和。
三、主要人物分析1、明海明海是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十几岁的小和尚。
他聪明、善良、纯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出家并非出于宗教信仰,而是为了谋生计。
在荸荠庵里,他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
2、小英子小英子是个活泼开朗、率真无邪的乡村女孩。
她与明海年龄相仿,两人青梅竹马,感情纯真。
小英子大胆、直率,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是小说中最具活力和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
3、其他人物小说中还有一些生动的配角,如明海的舅舅、荸荠庵里的和尚们等。
他们各具特点,共同构成了这个充满烟火气的乡村世界。
四、故事情节小说以明海出家荸荠庵为开端,描绘了他在庵里的日常生活,包括念经、做功课、参与农事等。
在这过程中,明海结识了小英子,两人一起玩耍、劳动,感情逐渐深厚。
小英子家的农忙时节,明海前去帮忙,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
在一次划船的经历中,小英子主动表白,明海也欣然接受,展现了一段美好的青春爱情。
五、主题探讨1、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受戒》中明海与小英子之间纯真无邪的爱情令人感动。
他们的爱情没有受到世俗观念的束缚,没有复杂的利益考量,只是两颗年轻的心自然而然地相互靠近。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人物生平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的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39年秋,汪曾祺进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师。
众所周知,该校师生的教与学,是自由的。
汪曾祺就经常晚上看书,白天睡觉,或泡在茶馆里。
但该校的制度是刚性的,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
汪曾祺本应在1943年毕业,因体育不及格、英文不佳,只得补学一年。
对此,豁达的汪曾祺后来曾感慨地说:“我觉得不会外文(主要是英文)的作家最多只能算是半个作家。
这对我说起来是一个惨痛的、无可挽回的教训。
我已经72岁了,再从头学英文,来不及了。
我诚恳地奉劝中青年作家,学好英文。
”经过一年的学习,两门功课过关。
但这年毕业生要到陈纳德的飞虎队做英文翻译。
他未报名,根据学校规定,只能算肄业。
因之,他虽在该校学习了五年,并未获得毕业证书。
以后,在填各种表格时,他只是写1939年至1943年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汪曾祺虽未获得毕业证书,但在校期间,他读书之博之杂,让后人称道,加上受名师熏染,使其打下了丰厚的精神底子。
他的大学生活,在其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
汪曾祺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