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 (2)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2
黄连及含小檗碱类生物碱的中草药肖培根;肖伟;许利嘉;何春年;彭勇;姜保平;胡克平【摘要】黄连是一种常用中药,富含小檗碱类生物碱.最近研究表明,小檗碱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特别是对慢性退行性疾患有良好防治作用,重新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含小檗碱类生物碱的中草药进行了整理.黄连、黄柏在《神农本草经》中均为上品.黄连,黄柏、关黄柏、黄藤、功劳木、金果榄、三颗针等七种物品收载在《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此类中草药集中分布于毛茛科、小檗科、防己科、芸香科等药用植物类群中,组成生物、化学、药理上的多样性,值得我们进一步重视、研究与开发.【期刊名称】《中国现代中药》【年(卷),期】2016(018)011【总页数】5页(P1381-1385)【关键词】黄连;小檗碱;小檗碱类中草药;慢性退行性疾病【作者】肖培根;肖伟;许利嘉;何春年;彭勇;姜保平;胡克平【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专论·20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卫生工作强调要放到农村去,并以防治一些常见疾病为重点。
黄连汤黄连汤【方药】黄连三两(9克) 甘草三两(炙)(9克) 干姜三两(9克)桂枝三两(去皮)(9克) 人参二两(6克) 半夏半升(洗)(9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 【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3)【解说】胸中有热,腹中有寒,寒热隔拒,阴阳不调,升降失常。
用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以宣通上下阴阳之气;并加重黄连用量清热于上。
诸凡寒热错杂之吐泻腹痛,均可用本方化裁。
【运用】一、下利(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刘渡舟医案:林某某,男,5 2岁,1 9 94年4月1 8日就诊。
患腹痛下利数年,某医院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迭用抗菌素及中药治疗,收效不显。
刻下:腹中冷痛,下利日数行,带少许粘液。
两II办疼痛,口渴,欲呕吐。
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沉弦。
辨为上热下寒证。
治以清上温下,升降阴阳。
为疏加味黄连汤:黄连1O克,桂枝1O克,半夏15克,干姜1O克,党参12克,炙甘草1O克,大枣12枚,柴胡1O克。
服药7剂,腹痛、下利、呕吐明显减轻,但仍口苦、口渴、胁痛。
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胆热温脾寒,服7剂而病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 996:1 04,l 05)按语:上有热,下有寒,寒热阻拒,阴阳不交,影响胃肠的消化、传导功能,而见腹痛、下利、呕吐、口渴、舌红之证。
治以黄连汤清上热,温下寒,交通上下阴阳,实为正治之法耳。
二、呕吐赵守真医案:陈襄人,男,25岁。
久泻愈后,又复呕吐,医进参、术、砂、半,复进竹茹、麦冬、芦根,诸药杂投无效。
其证身微热,呕吐清水,水入则不纳,时有冲气上逆,胸略痞闷,口不知味,舌光红燥,苔腻不渴,脉阴沉迟而阳浮数,乃上热中虚之证,应用黄连汤。
方中姜、桂、参、草温脾胃而降冲逆、黄连清胸热,伴半夏以止呕吐,为一寒一热错综之良方。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中药辩识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 熟悉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特点。
3. 提高对中药品种的识别能力。
二、实验器材1. 中药材样品:黄芪、人参、当归、川芎、白芍、甘草等。
2. 试剂:碘液、酒精、醋酸、盐酸等。
3. 仪器:显微镜、天平、研钵、药筛等。
三、实验内容1. 外观辩识(1)黄芪:呈圆柱形,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
质硬而脆,断面呈淡黄色,味甜、微苦。
(2)人参:呈纺锤形或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棕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
质硬而脆,断面呈淡黄色,味甘、微苦。
(3)当归: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
质硬而脆,断面呈淡黄色,味甘、微苦。
(4)川芎:呈不规则团块状,表面黄棕色或棕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
质硬而脆,断面呈黄白色,味辛、微苦。
(5)白芍:呈圆柱形,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
质硬而脆,断面呈淡黄色,味苦、微甜。
(6)甘草:呈圆柱形,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
质硬而脆,断面呈淡黄色,味甜。
2. 性味归经辩识(1)黄芪:甘、温,归脾、肺经。
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等功效。
(2)人参: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
具有大补元气、安神益智、生津止渴等功效。
(3)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等功效。
(4)川芎:辛、温,归肝、胆、心经。
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等功效。
(5)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等功效。
(6)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等功效。
3. 显微镜观察(1)黄芪:横切面可见木质部呈放射状排列,韧皮部较薄,纤维束散在。
(2)人参:横切面可见木质部呈放射状排列,韧皮部较厚,形成层明显。
(3)当归:横切面可见木质部呈放射状排列,韧皮部较薄,形成层明显。
(4)川芎:横切面可见木质部呈放射状排列,韧皮部较厚,散有油室。
第一章绪论(P1)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阐明中药药性、中药药效、中药配伍和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医药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二章中药药性(P6)1.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作用多数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而实现。
2.辛挥发油甘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昔类酸有机酸、鞣质苦生物碱、甘类咸无机盐第三章中药药效学(P33)1.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多样性、选择性、复杂性、非线性、双向性2.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1)药物因素:①品种(正品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结合性蒽昔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而非正品大黄(华山大黄、天山大黄)结合性蒽甘含量较低,泻下作用差)②产地(四川的黄连、川贝母、川芎)③采收季节(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④炮制(生大黄为泻下作用,酒炙后则突出其活血作用,炒炭后则表现为止泻作用)⑤贮藏(刺五加在日照、高温的条件下贮藏6个月,其所含的丁香甘几乎完全损失)⑥剂型和制剂工艺(枳实或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具有强大的升压作用)⑦剂量(人参小剂量对多数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⑧配伍(相须和相使配伍,在药效上发挥增效协同,相畏和相杀配伍能减低和消除毒性)(2)机体因素:①生理因素:❶体质(阴虚质患者应慎用人参、附子等温燥之物,阳虚质者慎用苦寒之品)❷年龄(老年人体质多虚弱,祛邪攻泻之品不宜多用)❸性别(经期使用峻泻药、活血化瘀药等,可导致月经过多或出血不止)❹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穿心莲对发热动物模型具有显著退热作用,但临床退热作用不明显)❺肠道菌群(番泻叶昔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后,转化为昔元,吸收加快,从而形成泻下作用)②病理因素(营养不良者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肝脏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缓慢。
中药鉴定黄连甘草黄芩的方法黄连甘草黄芩是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为了保证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我们需要准确鉴定出黄连甘草黄芩,下面将介绍几种鉴定方法。
1. 外观特征鉴定法外观特征鉴定法是最基础的鉴定方法之一,通过观察中药材的外观特征来判断其真伪。
黄连甘草黄芩的外观特征如下:(1)黄连:色泽黄褐,质地硬而脆,断面呈贝壳状。
具有浓烈的苦味和涩味。
(2)甘草:色泽黄棕或黄黑,表面有细腻的纵纹。
质地柔软,易折断,断面纤维状。
(3)黄芩:色泽黄白或黄褐,形状不规则,表面有明显的皱纹。
质地坚硬,断面呈贝壳状。
通过对比观察,结合以上特征,我们可以初步鉴定出黄连甘草黄芩。
2. 化学成分鉴定法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鉴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黄连甘草黄芩中含有一些特殊的化学成分,通过检测这些成分可以更准确地鉴定中药的真伪。
(1)黄连:主要成分是黄连素和黄连甙等,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进行检测。
(2)甘草:主要成分是甘草皂苷和甘草酸等,可以通过紫外光谱分析、纸层析或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检测。
(3)黄芩:主要成分是黄芩苷和黄芩苷酸等,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进行检测。
通过化学成分的检测,可以明确中药材的种类和质量。
3. 显微鉴定法显微鉴定法是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细胞结构、组织特征和组织构造来进行鉴定。
黄连甘草黄芩的显微鉴定特征如下:(1)黄连:其表皮细胞排列整齐,具有多层厚壁细胞,角质层较明显。
薄壁细胞含有黄色的黄连素。
(2)甘草:其表皮细胞排列整齐,表面有细长纹路。
具有薄壁纤维束和广泛的黄色壳型紫藤状细胞。
(3)黄芩:其表皮细胞排列整齐,表面有明显的皱纹。
中柱部分有多层弯曲的细胞。
通过显微鉴定,可以观察到中药材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构造,进一步确认其真伪。
综上所述,通过外观特征鉴定、化学成分鉴定和显微鉴定等多种方法,可以准确鉴定出黄连甘草黄芩这一中药材,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1篇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黄连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类化合物,如小檗碱、黄连碱等。
浸出法是一种常用的提取方法,可以有效提取黄连中的有效成分。
以下是浸出法提取黄连的操作流程:一、材料与设备材料:1. 黄连药材2. 乙醇(体积分数95%)3. 水浴锅4. 烧杯5. 研钵6. 烘箱7. 滤纸8. 蒸馏装置(可选)设备:1. 电子天平2. 粉碎机3. 搅拌器4. 真空泵(可选)二、操作步骤1. 药材预处理1. 药材采集与干燥:选择新鲜、干燥的黄连药材,去除杂质。
2. 粉碎:将黄连药材用粉碎机粉碎成细粉,过筛,筛孔直径约为0.5mm。
3. 干燥:将粉碎后的黄连粉末放入烘箱中,于60-80℃下干燥2-4小时,直至水分含量降至5%以下。
2. 浸出溶剂的选择1. 乙醇浸出:选用体积分数95%的乙醇作为溶剂,因为乙醇对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溶解度较好。
2. 水浸出:也可选用水作为溶剂,但提取率相对较低。
3. 浸出过程1. 配置浸出剂:根据药材量和溶剂的体积分数,配置一定浓度的浸出剂。
例如,以1:10的比例(药材:溶剂)配置。
2. 浸泡:将干燥的黄连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入配置好的浸出剂,搅拌均匀,浸泡2-4小时。
3. 搅拌:在浸泡过程中,用搅拌器定时搅拌,以促进药材与溶剂的接触。
4. 提取:浸泡完成后,将混合物进行过滤,收集滤液。
4. 蒸馏(可选)1. 过滤:将滤液进行过滤,去除不溶性杂质。
2. 蒸馏:将滤液进行蒸馏,回收乙醇,得到浓缩的提取物。
5. 干燥与纯化1. 干燥:将浓缩的提取物放入烘箱中,于60-80℃下干燥2-4小时,直至水分含量降至5%以下。
2. 纯化:将干燥后的提取物进行进一步纯化,如柱层析、结晶等。
三、注意事项1. 药材预处理:药材的干燥程度和粉碎程度会影响提取效率,需严格控制。
2. 浸出剂选择:溶剂的选择对提取效率有较大影响,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黄连、肉桂使用《四科简效方》甲集:交泰丸【处方】川黄连5钱,肉桂心5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交通心肾,清火安神。
治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怔忡无寐。
【用法用量】空心淡盐汤送下。
【临床应用】失眠:应用本方治疗神经官能症失眠50例,显效17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为76%,无一例恶化。
其方法是将黄连、肉桂各等分,或黄连3份、肉桂2份研末和匀装胶囊,每囊重0.3g,每服4粒,睡前半小时服用。
一般热象不著者用黄连、肉桂各等量所做成的胶囊;热象较著,心火亢盛用3:2所构成的胶囊。
【摘录】方出《韩氏医通》卷下,名见《四科简效方》甲集《古方汇精》卷一:坎离既济丹【处方】川连2两,肉桂1两,炙甘草5钱。
各为净末,炼蜜为丸。
每晚服3钱,酒送下。
【功能主治】心肾不交,彻夜无寐,骨蒸汗泄,阴阳两亏诸证。
交泰饮【处方】黄连6克,肉桂6克,玄参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主心肾不交。
(神经衰弱)【摘录】彭宪彰方上下两济丹【处方】人参15克熟地30克白术l5克山茱萸9克肉桂1.5克黄连1.5克。
水煎服。
【功能主治】治心肾不交,心甚躁烦,昼夜不能寐者。
【摘录】《辨证录》卷四心肾两交汤【处方】熟地30克,麦冬30克,山药15克,芡实15克,黄连1.5克,肉桂0.9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能主治】养阴泄火,交通心肾。
主心肾不交,心阴不足,虚火上炎。
【摘录】《医学碎金录》《医学集成》卷三:交肾汤【处方】熟地、枣皮、山药、茯神、黄连、肉桂。
【功能主治】心肾不交,心跳。
《辨证录》卷八:两宁汤【处方】熟地2两,麦冬2两,黄连1钱,肉桂3分,山药1两,芡实1两。
水煎服。
【功能主治】素常纵欲,劳心思虑,心肾不交,梦遗不止,口渴引水,多饮又复不爽,卧不安枕,易惊易惧,舌上生疮,脚心冰冷,腰瘦若空,脚颤难立,骨蒸潮热,神昏魂越。
A.怀牛膝、地黄、山药、菊花B.怀牛膝、地黄、山药、红花C.怀牛膝、地黄、山药、芫花D.怀牛膝、地黄、山药、金银花2.根和根茎类生药一般在何时采收?( )A.春夏之交B.春季C.秋季D.秋后春前3.测定中药灰分的温度应控制在( )。
A.100-105℃B.250-350℃C.300-400℃D.500-600℃4.烘干法测定水分适合于( )。
A.各种生药B.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生药C.含挥发性成分的生药D.含挥发性成分的贵重生药5.川乌的剧毒成分为( )。
A.异喹啉类生物碱B.双蒽酮苷类C.双酯类生物碱D.乌头毒素6.三七的横断面为( )。
A.灰绿色或黄绿色,有棕色树脂道点B.黄绿色,有红色油室点C.黄棕色,有裂隙D.红棕色,有白色小点7.玄参根横断面特征为( )。
A.棕色,粉性B.黄色,角质性C.黑色,粉性D.乌黑色,有光泽8.天麻粉末中不含( )。
A.厚壁细胞B.草酸钙针晶C.导管D.淀粉粒9.非正品大黄( )。
A.断面在UV 下显棕色荧光B.根茎有星点C.根或根茎都有星点D.除藏边大黄外根茎均无星点10.下列选项中除哪项外均为味连的性状特征?( )A.多单枝,圆柱型,“过桥”长B.表面黄褐色,有结节状隆起及须根痕C.有放射状纹理,中央有髓D.气微,味极苦11.黄芩乙醇提取液加镁粉与盐酸试液,呈红色,是检查( )。
A.生物碱B.黄酮类C.甾醇类D.挥发油类12.下列哪一种生药不是来源于伞形科?( )A.白芷B.当归C.独活D.白芍13.下列除何者外均是青贝的原植物?( )A.川贝母B.梭砂贝母C.甘肃贝母D.暗紫贝母14.钩藤来源于( )。
A.茜草科B.豆科C.葫芦科D.木兰科15.以根皮入药的是( )。
A.肉桂B.秦皮C.桑白皮D.杜仲16.皮类生药通常是指来源于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茎、枝或根的( )。
A.木栓形成层以外的部分B.形成层以外的部分C.周皮部分D.皮层以外的部分17.硬韧部与软韧部切向相间排列成层的是( )。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黄连(scientific name: Coptis chinensis)是一种工夫植物,是石阆科黄连属的一种常绿草本植物,被广泛用于中药。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源于其含有的多种有效成分,包括黄连素、黄连酮、孤立苦参碱等。
黄连被认为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糖尿病等多种药理作用。
然而,黄连也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式,以避免副作用的发生。
首先,黄连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具有抗菌作用。
黄连所含的黄连素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和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黄连素能够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结构,抑制其繁殖,从而达到抗菌的作用。
黄连素还能够诱导细菌产生氧化应激,损坏细菌DNA,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效果。
由于其抗菌作用,黄连常被用于治疗感染性肝炎、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
其次,黄连还具有抗炎作用。
黄连酮是黄连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黄连酮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
黄连酮还能够抑制白细胞的活化和迁移,减少炎症细胞的聚集,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
因此,黄连常被用于治疗肠炎、肝炎、皮炎等疾病。
此外,黄连还具有抗氧化作用。
黄连中的黄连素是一种强力的抗氧化剂,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的损伤。
黄连素能够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线粒体的损伤,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
黄连素还能够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功能。
因此,黄连常被用于改善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此外,黄连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黄连中的孤立苦参碱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能够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等多种途径来抑制肿瘤的发展。
孤立苦参碱还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毒性,对正常细胞损伤较小。
因此,黄连常被用于辅助治疗肿瘤。
然而,黄连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由于黄连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长期使用或滥用黄连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
黄连种植技术黄连以根状茎入药。
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凉血明目,除湿热止泻痢,治心火肝热、头晕、目赤、烦燥、热毒。
那么,你知道黄连怎么种植吗?今日为大家介绍黄连种植技术如下:一、黄连种植技术1、整地遮荫过去向来实行搭架遮荫,破坏森林太厉害,现在通过林下栽和玉米套作、或搭简易棚,通光度保持在40%左右即可,排水良好,土壤湿度50%~60%左右,怕积水和直光,挑选半阴半阳,15~25度坡地为好。
整地:先把地表的残渣及石头等杂物清除出棚外,堆成堆,熏烧成黑土,再翻挖2次,整细耙平。
然后顺着坡向整成宽130~150厘米,高10厘米的高畦(厢),沟宽16~26厘米,畦面呈瓦背形,并在棚的周围开好排水沟。
畦整好后,每公顷施腐熟牛马粪60000~75000千克;捣碎匀称铺于畦面,然后浅挖,与表土拌匀,再笼罩6厘米左右的熏土。
遮荫:多采纳架子棚和简易棚。
架子棚是采纳砍去竹丛和树木,均作遮荫材料,长216厘米,桩距200~230厘米,行距160厘米,柱埋深30~50厘米,桩高都是160厘米,再搁上檩子及横杆,上面盖遮荫物,荫蔽度要匀称,约60%~70%。
简易棚:用3~5厘米粗的木叉作极,棚高80~100厘米,边裁边搭,栽完一畦,搭一棚。
2、繁殖办法用种子育苗繁殖和扦插繁殖两种办法。
(1)种子繁殖法采种:立夏前后,采移栽3年以上茁壮植株所结的种子,当种子呈黄绿色即应采收,晴天摘回果枝堆放室内1~2天,即可脱粒,忌日晒,保持潮湿,低温处理,完成种胚后熟。
生产中采纳温床或腐殖质混合匀称,埋于窖中厚3厘米,上面再笼罩沙或腐殖质土3~6厘米厚,再盖树枝保湿,常常检查。
①精细育苗:选半荫半阳潮湿肥沃的杂木林或二荒地,砍除杂草和不需要的条木烧炭作肥,搭80厘米左右荫棚及栏边、并深翻土地23厘米左右,做130厘米宽的高畦、畦沟宽30厘米,畦面平整,呈弓背形,无碎石、树根,土细,每公顷施腐熟牛、马粪15000~22500千克,畦面盖1.5厘米厚的熏土。
黄连的药理研究及现代应用王秀杰 (辽宁铁岭县第一医院 112000)关键词 黄连 药理学 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049X(2003)0620370201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或云南黄连的干燥根茎。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产于四川石柱,云南洪雅、峨嵋等地。
三种黄连均含有多种生物碱,主要为小檗碱(berberine BR),含量高达3.6%以上。
其次为黄连碱(coptis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甲基黄连碱(wore2 nine)等。
黄连是一味古老的抗菌药,临床上长期以来用于解热镇痛、抗肠道细菌感染。
近年来发现黄连还有抗心律失常、降血脂、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理作用,其中有些已经开始用于临床,现将有关方面的研究及应用综述如下。
1 抗菌消炎、抗消化性溃疡黄连的抗菌成分为BR、黄连碱及药根碱3种成分。
体外试验,BR对多型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等G-菌有抑制作用;对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百日咳等G+菌也有抑制作用。
其抗菌强度与浓度、配伍有关,低浓度抑菌,高浓度则杀菌。
单用易产生耐药性。
因此,临床上多用以黄连为主的方剂如香连丸或黄连解毒汤增强杀菌效果。
多年来,临床常利用这一药理作用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1)消化道感染。
单味黄连粉剂、煎剂或黄连为主的方剂治疗细菌性痢疾;(2)急慢性胃肠炎和霍乱。
用黄连粉或BR服用;(3)溃疡性结肠炎。
邓耀荣等应用黄连配伍枳实、苍术等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取得较好疗效[1]。
2 抗心律失常作用黄连中的BR有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
能防治乌头碱、电刺激及冠状动脉结扎所致的实验动物室性心律失常,并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临床上用黄连素片治疗各种原因的心律失常。
张永施[2]应用BR1.5~2.0g・d-1,分3~4次口服, 14d为一疗程治疗频发室性早搏22例,总有效率达90%。
麻黄【处方应付】写麻黄、生麻黄均付麻黄;写蜜麻黄、炙麻黄、制麻黄均付蜜炙麻黄。
苍耳子【处方应付】写苍耳子、炒苍耳子均付炒苍耳子。
牛蒡子【处方应付】写牛蒡子、大力子、牛子、炒牛蒡子均付炒牛蒡子;写生牛蒡子付生牛蒡子。
桑叶【处方应付】写霜桑叶、桑叶、冬桑叶均付桑叶。
柴胡【处方应付】写柴胡、南柴胡、北柴胡均付柴胡;写炒柴胡、醋柴胡均付醋柴胡。
蔓荆子【处方应付】写蔓荆子、炒蔓荆子均付炒蔓荆子。
栀子【处方应付】写栀子、山枝、山栀、黄栀子均付栀子;写炒栀子付炒栀子;写焦栀子、栀子炭、黑山栀均付焦栀子。
黄柏【处方应付】写黄柏、关黄柏、川黄柏、生黄柏均付黄柏;写炒黄柏、盐黄柏均付盐黄柏;写黄柏炭付黄柏炭。
黄芩【处方应付】写黄芩、枯芩、子芩、淡芩均付黄芩;写黄芩炭付黄芩炭;写酒黄芩付酒黄芩黄连【处方应付】写黄连、川连、味连、云连、雅连均付黄连;写酒黄连付酒黄连;写姜炙黄连付姜黄连;写吴茱萸炒黄连付萸黄连。
菥蓂【处方应付】写苏败酱、菥蓂均付菥蓂。
大血藤【处方应付】写活血藤、大血藤、红藤均付大血藤。
大青叶【处方应付】写大青叶、板蓝叶、菘蓝叶均付大青叶。
土茯苓【处方应付】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
天然牛黄【处方应付】写天然牛黄、西牛黄、牛黄、犀黄、胆黄均付天然牛黄。
拳参【处方应付】写草河车、拳参均付拳参。
穿心莲【处方应付】写穿心莲、一见喜均付穿心莲。
垂盆草【处方应付】写垂盆草付垂盆草。
漏芦【处方应付】写漏芦、祁州漏芦均付漏芦。
山慈菇【处方应付】写毛慈菇、山慈菇、冰球子均付山慈菇。
石见穿【处方应付】写石见穿、紫参、华鼠尾草均付石见穿。
白英【处方应付】写白英、蜀羊泉均付白英。
积雪草【处方应付】写积雪草、落得打均付积雪草。
金果榄【处方应付】写青牛胆、金果榄均付金果榄。
金荞麦【处方应付】写金荞麦、野荞麦根均付金荞麦。
重楼【处方应付】写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均付重楼决明子【处方应付】写草决明、决明子、炒决明均付炒决明子;写生决明子付生决明子。
药名用量(g)麻黄2—9桂枝3—9紫苏5—9生姜3—9香薷3—9荆芥 4.5—9防风 4.5—9羌活3—9白芷3—9细辛1—3藁本3—9苍耳子3—9辛夷3—9葱白3—9鹅不食草6—10胡荽3—6柽柳3—10谷精草5—10密蒙花9—15青葙子10—15药名用量(g)黄芩3—10黄连2—5黄柏3—12龙胆3—6秦皮6—12苦参5—10白鲜皮5—10苦豆子 1.5—3三棵针10—15马尾连6—12药名用量(g)薄荷3—6牛蒡子6—12蝉蜕3—6桑叶5—9菊花5—9蔓荆子5—9柴胡3—9升麻3—9葛根9—15淡豆豉6—12浮萍3—9木贼3—9药名用量(g)石膏15—60寒水石10—15知母6—12芦根15—30天花粉10—15竹叶6—15淡竹叶6—9鸭跖草15—30栀子5—10夏枯草9—15决明子10—15药名用量(g)金银花6—15连翘6—15穿心莲6—9大青叶9—15板蓝根9—15青黛 1.5—3贯众 4.5—9蒲公英6—15紫花地丁15—30野菊花10—15重楼3—9拳参 4.5—9漏芦5—9土茯苓15—60鱼腥草15—25金荞麦15—45大血藤9—15败酱草6—15射干3—9山豆根3—6药名用量(g)马勃 1.5—6青果 4.5—9锦灯笼5—9金果榄3—9木蝴蝶 1.5—3白头翁9—15马齿苋9—15鸦胆子0.5—2地锦草9—20委陵菜9—15翻白草9—15半边莲10—15白花蛇舌草15—60山慈茹3—9熊胆0.25—0.5千里光9—15白蔹 4.5—9四季青15—30绿豆15—30药名用量(g)生地黄10—15玄参10—15牡丹皮6—12赤芍6—12紫草5—10水牛角15—30药名用量(g)青蒿6—12白薇 4.5—9地骨皮9—15银柴胡3—9胡黄连 1.5—9药名用量(g)大黄5—15芒硝10—15番泻叶 1.5—3芦荟1—2药名用量(g)火麻仁10—15郁李仁6—12松子仁10—15药名用量(g)甘遂0.5—1京大戟 1.5—3芫花 1.5—3商陆5—10牵牛子3—9巴豆0.1—0.3千金子1—2药名用量(g)独活3—9威灵仙6—9川乌 1.5—3蕲蛇3—9乌梢蛇9—12木瓜6—9蚕沙5—15伸筋草3—12寻骨风10—15松节10—15海风藤6—12青风藤6—12公丁藤3—6昆明山海棠6—15雪上一枝蒿.02—.04路路通5—9药名用量(g)秦艽3—9防己 4.5—9桑枝9—15豨莶草9—12臭梧桐5—15海桐皮5—15络石藤6—12雷公藤10—25老鹳草9—15穿山龙10—15丝瓜络 4.5—9药名用量(g)五加皮 4.5—9桑寄生9—15狗脊6—12千年健 4.5—9雪莲花6—12鹿衔草9—15石楠叶10—15药名用量(g)藿香5—10佩兰5—10苍术5—10厚朴3—10砂仁3—6豆蔻3—6草豆蔻3—6草果3—6药名用量(g)茯苓9—15薏苡仁9—30猪苓6—12泽泻5—10冬瓜皮15—30玉米须30—60葫芦15—30香加皮3—6枳椇子10—15泽漆5—15蝼蛄6—9荠菜15—30药名用量(g)车前子9—15滑石10—20木通3—6通草3—5瞿麦9—15萹蓄9—15地肤子9—15海金沙6—15石韦6—12冬葵子3—9灯芯草1—3萆薢9—15药名用量(g)茵陈6—15金钱草15—60虎杖9—15地耳草15—30垂盆草15—30鸡骨草15—30珍珠草15—30药名用量(g)附子3—15干姜3—10肉桂1—4.5吴茱萸 1.5—4.5小茴香3—6丁香1—3高良姜3—6胡椒2—4花椒3—6荜茇 1.5—3荜澄茄 1.5—3药名用量(g)陈皮3—9青皮3—9枳实3—9木香 1.5—6沉香 1.5—4.5檀香2—5川楝子 4.5—9乌药3—9青木香3—9荔枝核 4.5—9香附6—9佛手3—9香橼3—9玫瑰花 1.5—6绿萼梅3—5娑罗子3—9薤白5—9天仙藤 4.5—9大腹皮 4.5—9甘松3—6九香虫3—9刀豆6—9柿蒂 4.5—9药名用量(g)山楂10—15神曲6—15麦芽10—15稻芽9—15莱菔子6—10鸡内金3—10鸡矢藤15—60隔山消6—15阿魏1—1.5药名用量(g)使君子9—12苦楝皮 4.5—9槟榔3—10南瓜子60—120鹤草芽30—45雷丸15—21鹤虱3—10榧子10—15芜荑3—10药名用量(g)小蓟10—15大蓟10—15地榆10—15槐花10—15侧柏叶10—15白茅根15—30苎麻根10—30羊蹄10—15药名用量(g)三七3—10茜草10—15蒲黄3—10花蕊石10—15降香3—6药名用量(g)白及3—10仙鹤草3—10紫珠10—15棕榈炭3—10血余炭6—10藕节10—15檵木6—10药名用量(g)艾叶3—10炮姜3—6灶心土15—30药名用量(g)川芎3—9延胡索3—10郁金5—12姜黄3—10乳香3—10没药3—10五灵脂3—10夏天无5—15枫香脂 1.5—3药名用量(g)丹参5—15红花3—10桃仁5—10益母草10—30泽兰10—15牛膝6—15鸡血藤10—30王不留行5—10月季花2—5凌霄花3—10药名用量(g)土鳖虫3—10马钱子0.3—0.6自然铜10—15苏木3—10骨碎补10—15血竭1—2/次儿茶1—3刘寄奴3—10药名用量(g)莪术3—15三棱3—10水蛭 1.5—3虻虫1—1.5斑蝥.03—.06穿山甲3—10药名用量(g)半夏3—10天南星3—10禹白附3—5白芥子3—6皂荚 1.5—5旋覆花3—10白前3—10猫爪草9—15药名用量(g)川贝母3—10浙贝母3—10瓜蒌10—20竹茹6—10竹沥30—50天竺黄3—6前胡6—10桔梗3—10胖大海2—4枚海藻10—15昆布6—12黄药子5—15海蛤壳10—15海浮石10—15瓦楞子10—15礞石6—10药名用量(g)苦杏仁3—10紫苏子5—10百部5—15紫菀5—10款冬花5—10马兜铃3—10枇杷叶5—10桑白皮5—15葶苈子5—10白果5—10矮地茶10—30洋金花0.2—0.6华山参0.1—0.2罗汉果10—30满山红6—15胡颓子叶9—15药名用量(g)朱砂0.1—0.5磁石9—30龙骨15—30琥珀 1.5—3药名用量(g)酸枣仁9—15柏子仁3—9灵芝6—12缬草3—6首乌藤9—15合欢皮6—12远志3—9药名用量(g)石决明3—15珍珠母10—25牡蛎9—30紫贝齿10—15代赭石10—30刺蒺藜6—9罗布麻叶6—12生铁落30—60药名用量(g)羚羊角1—3牛黄.15—.35(次)珍珠0.1—0.3钩藤3—12天麻3—9地龙 4.5—9全蝎3—6蜈蚣3—5僵蚕5—9药名用量(g)麝香.03—.1(次)冰片.15—.3(次)苏合香0.3—1石菖蒲3—9药名用量(g)人参3—9西洋参3—6党参9—30太子参9—30黄芪9—30白术6—12山药15—30白扁豆10—15甘草 1.5—9大枣6—15刺五加9—27绞股蓝10—20红景天6—12沙棘3—9饴糖15—20蜂蜜15—30药名用量(g)鹿茸1—2紫河车 1.5—3淫羊藿3—15巴戟天5—15仙茅5—15杜仲10—15续断9—15肉苁蓉10—15锁阳10—15补骨脂5—15益智仁3—10菟丝子10—20沙苑子10—20蛤蚧5—10核桃仁10—30冬虫夏草5—15胡芦巴3—10韭菜子3—9阳起石3—6紫石英9—15海狗肾1—3海马3—9哈蟆油3—10羊红膻10—15药名用量(g)当归5—15熟地黄10—30白芍5—15阿胶5—15何首乌10—30龙眼肉10—25楮实子6—9药名用量(g)北沙参 4.5—9南沙参9—15百合6—12麦冬6—12天冬6—12石斛6—12玉竹6—12黄精9—15明党参6—12枸杞子6—12墨旱莲6—12女贞子6—12桑椹9—15黑芝麻9—15龟甲9—24鳖甲9—24药名用量(g)麻黄根3—9浮小麦15—30糯稻根须15—30药名用量(g)五味子3—6乌梅3—10五倍子3—9罂粟壳3—6诃子3—10石榴皮3—10肉豆蔻3—9赤石脂10—20禹余粮10—20药名用量(g)山茱萸5—10覆盆子5—10桑螵蛸6—10金樱子6—12海螵蛸6—12莲子10—15芡实10—15刺猬皮3—10椿皮6—9鸡冠花6—15药名用量(g)常山 4.5—9瓜蒂 2.5—5胆矾0.3—0.6药名用量(g)雄黄0.01—0.2硫黄 1.5—3白矾0.6—1.5蛇床子3—9蟾酥.015—.03樟脑0.1—0.2木鳖子0.9—1.2土荆皮禁服蜂房3—5大蒜5—10药名用量(g)升药禁服轻粉0.1—0.2砒石.002—.004铅丹0.3—0.6硼砂 1.5—3。
黄连加鱼腥草的作用与功效黄连加鱼腥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组合,由黄连和鱼腥草两种草本植物合成。
黄连加鱼腥草具有多种作用和功效,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
以下是关于黄连加鱼腥草的详细介绍。
1. 黄连加鱼腥草的药理作用黄连加鱼腥草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菌作用、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等。
(1)抗菌作用:黄连加鱼腥草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等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这是因为黄连含有丰富的黄连素,鱼腥草中则富含甲基鱼腥草酸,这两种成分都具有强力的抗菌能力。
(2)抗炎作用:黄连加鱼腥草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部位的红肿和疼痛。
这是因为黄连和鱼腥草中富含的生物活性成分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3)抗氧化作用:黄连加鱼腥草中的黄连素和甲基鱼腥草酸都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反应的发生,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4)免疫调节作用:黄连加鱼腥草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免疫力,提高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这主要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来实现的。
2. 黄连加鱼腥草的主要功效(1)抗菌消炎:黄连加鱼腥草对多种细菌和病毒具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引起消化系统感染的细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因此,它常被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急性胃炎、急性肠炎等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
(2)清热解毒:黄连加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减轻发热、口渴、咽痛等症状,解毒排脓,对治疗痈疽、扁桃体炎、咽喉肿痛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3)抗病毒:黄连加鱼腥草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病毒有一定的抗病毒效果。
因此,它常被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4)增强免疫力:黄连加鱼腥草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它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加免疫因子的产生,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黄连
[拉丁名称]
[别名]
[药材来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oides C.Y.Cheng的根茎、根须及叶。
黄连多系栽培。
主产于我国中部及南部各省。
四川、云南黄连产量较大。
秋季采挖5~7年的植株,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
生用或姜炒。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药性说明] 黄连苦寒清燥,除湿泻火,善清心与中焦之热。
凡心火亢盛、胃肠湿热所致诸证,本品均为要药。
[功效] 1.清热泻火解毒可用于各种热毒证,如温热病邪热炽盛的高热,疮疡疔毒,目赤咽痛都可用黄连治疗。
2.清热燥湿用于湿热为患诸证,如胃肠湿热的泄泻痢疾,呕吐腹满。
3.清心除烦能清心火,适用于心火亢盛所致的虚烦不眠。
4.清热止血用于火盛迫血妄行的吐血、衄血等出血。
[药理知识] 1.治疗急性胃肠炎,用小剂量黄连素于大肠俞(双)穴位注射(每次
0.1ML),每日1次,泻止后停注。
(《中医杂志》1982;(6);40)
2.治疗蒌缩性胃炎:黄连500克,食醋500ml(瓶装醋为优),白糖500g,山楂片1000g,加开水400ml,混合浸泡7日,即可服用。
每日3次,每次50ml,饭后服。
(《中医杂志》1986;(9);401)
3.治疗单疱病毒角膜炎:黄连、藏红花各2g,用200ml蒸馏水浸泡24小时,取煎液细滤、灭菌。
调PH值7.4,制成滴眼液。
每日6-8次点眼。
(〈内蒙古中医药〉1991;10(4);14)
4.治疗指骨骨髓炎:取黄连粉65g,加水2000ml煮沸3次,每次15分钟。
冷却备用。
不去渣,不加防腐剂。
其溶液呈深黄暗色,澄清透明,约1800ml左右,用时将药渣置于瓷杯内。
浸泡患指,药液以浸没全部病灶为度,每日1次,每次1-3小时。
浸泡毕,按常规换药至疮愈。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1);604)。
[有效成分]含小蘖碱7~9%、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已碱、非洲防已碱等生物碱。
尚含黄柏酮、黄柏内酯。
[临床应用] 1.其抗菌谱广,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双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皆有较强抑制作用;对痢病杆菌、白喉直菌、枯草杆菌、绿色链球菌均
有抑制作用;对肺炎杆菌、百日咳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功、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结核杆菌等亦有效;对各型流感病毒、新城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十余种常见致病性真菌有广泛而显著的抑制;对钩端螺旋全也有相当强的杀灭作用;此外尚有抗阿米巴原早、抗滴虫、抗黑热病原虫、抗锥虫等作用;还能增强白细胞及肝脏网状骨皮系统的吞噬能力。
能使动物感染而产生的障碍有所恢复。
2.动物静脉注或口服小蘖碱均可引起血压下降,降压与血管扩张有关,与心脏无关,因为一般剂量或小剂量时,能兴奋心脏,增强冠脉血流量,大剂量方抑制心脏。
3.小蘖碱对血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对其它平滑肌如子宫、膀胱、支气管、肠胃道等都具有兴奋作用。
4.小蘖碱有利胆作用,能增加胆汁形成,使胆汁变稀,对慢性胆囊炎患者,口服良好效果;并能降低血清胆甾醇,可使高难的血清C/P较早的恢复正常或降低血酯质水平。
5.小蘖碱有解热、抗利尿、局部麻醉、镇静、镇痛以及抗肿瘤作用。
[贮存]
[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