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综合与实践——邮票中的数学问题2
- 格式:ppt
- 大小:1022.00 KB
- 文档页数:48
综合与实践(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邮票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2.通过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巩固对加、减、乘、除的理解;3.能够自己设计邮票并计算其面积和周长。
二、教学内容1. 邮票的基本概念邮票是指国家为实现其政策、宣传和文化交流等目的而印制、发行和管理的邮资凭证,是一种特殊的印刷品,有一定的收藏、交流和投资价值。
邮票主要由邮票票面、邮票背面、安全线、冠字号、仺号、刻制标记、刻制差错、面值和版别等组成部分。
2.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往往涉及到面积、周长、数字运算等方面,是一种很好的综合与实践题型。
以下是几个例子:例1:计算邮票中的面积和周长设计一个长方形邮票,其长为5cm,宽为3cm,计算其面积和周长。
解:首先计算面积,面积=长×宽=5cm×3cm=15cm²;其次计算周长,周长=2×(长+宽)=2×(5cm+3cm)=16cm。
因此,这个邮票的面积为15cm²,周长为16cm。
例2:解决数字运算问题某国家2019年1月1日发行一枚邮票,面值为¥2.99元。
如果每人每天用1枚这种邮票,全国人口8.5亿人,那么全年这种邮票的邮资总额是多少?解:首先计算单张邮票的邮资为2.99元;其次计算每天的邮资总额为2.99元×1枚邮票×(全国人口)8.5亿人=25.415亿元;最后计算全年的邮资总额为25.415亿元×365天=92797.975亿元。
因此,全年这种邮票的邮资总额为92797.975亿元。
3. 自己设计邮票让学生自己设计一枚邮票,并计算其面积和周长。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邮票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2.训练学生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介绍邮票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并讲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2.演示法: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的方法;3.课堂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邮票并计算其面积和周长。
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合作探究,寻求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信函质量和寄达目的地)2.理解确定邮资的办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9页表格。
学生阅读表格,了解信函邮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计费单位”、“资费标准”、“首重”、“续重”、“本埠”和“外埠”的意义。
(2)出示问题:①一封信不到20g,寄给本市的朋友需要贴多少钱的邮票?②有一封信45g,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3)你能将教材第110页的表格填写完整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3.设计邮票面值。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0页第1自然段。
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枚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枚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教师总结并及时评价。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0页第2自然段。
如果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教师引导学生扩充表格,填写101~400g信函所需邮资。
学生独立设计需要增加的邮票面值。
小组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总结并及时评价。
体验感悟:支付邮政资费,虽然满足条件的邮票组合很多,但是国家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济、合理、方便、实用等角度考虑,我们在设计邮票时也是如此,从而确定合理的邮票面值组合。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布置作业。
教学板书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整节课,教师以“探究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挥集体优势,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无学生上课同学们,上课,请坐。
引课:现代通信已经很方便了,但信函仍然是一种重要的通信方式,比如说同学们都喜欢看大风车这个节目,你想给大风车栏目的主持人写封信,给跳跳龙寄去你的画作,这时,你就得寄信了。
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这就是一个小朋友要寄给大风车栏目的一封信,可就这样把这封信寄出去,对方能收到吗?对,不能,还需要贴邮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邮票的作用和用法。
讨论1:请大家来仔细观察《国内邮政资费表》,从表中你能获得那些信息?有哪些地方不懂?请大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疑问。
下面开始汇报,第一组、第二组、第四组。
几个组的交流的信息很多咱们疏理一下:一是国内邮政资费表中,有些名词要准确理解,如通本埠、外埠、首重、续重、计费单位、资费标准的含义。
谁来说说什么是本埠和外埠?请你答,对,本埠就是本地、本市;外埠就是外地,本市以外的其他省市自治区。
谁来说说什么是首重和续重?请4号同学来答。
很好。
首重就是讨论2:二是邮政资费是怎么算出来?我们先来看看首重内如何计算邮资?请三组代表来谈谈。
他谈的很好,首重内邮资的计算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埠的计算,100克以内的计算单位是20克,每克需要邮资0.8元,第二种外埠的资费则是每20克需要1.2元。
寻么解决一个小问题,85克的信件如何计费。
请13克同学来答。
他答得很好本埠邮寄,按照不足20克按20计算的增一原则,他需要会5个单位的资费,也就是五八四十,4元的邮资。
讨论3:那么续重资费计算时首先要注意什么呢?25号同学说说。
他说得很好,计算续重资费时,先去掉首重的数量,也就是说,把重量分为两部分,首重部分按首重资费标准计算,续重部分按续重资费标准计算。
请一位同学说说156克信件的邮资计算办法。
拓展1:在生活中像这样的分段计费方法有很多,我们通常叫他阶梯价格。
你能说说哪些地方用到过吗?大家的见识很广嘛!固定电话的收费标准,首次三分钟0.2元,以后每分钟0.1元;出租车计费、阶梯电费、水费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3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2-人教版一、课时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邮票的种类、面值以及邮票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各类邮票的面值,了解邮票的用途,掌握邮票计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不同种类邮票的面值及计算方法。
•难点: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包括各种邮票图片和面值的课件。
2.教具:黑板、彩色粘贴纸、计算器等教学辅助工具。
3.材料:分发给学生的工作纸、邮票图片等。
4.活动设计:准备与邮票有关的趣味小游戏和实际问题讨论等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各种邮票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询问他们对邮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30分钟)1.学生分组观察几种不同邮票的面值,并讨论各种邮票的特点。
2.教师结合课件展示不同邮票的面值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邮票计算的技巧。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邮票数学问题的练习,互相讨论解题思路。
3. 活动设计(15分钟)进行有关邮票的数学问题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与作业(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邮票,掌握邮票的面值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下节课可以设计更多情景化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综合与实践《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综合与实践》单元中的《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本节课通过研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因数分解、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因数分解、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因数分解、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邮票若干、投影仪、课件。
2. 学生准备:邮票若干、计算器、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邮票,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邮票有什么特点吗?”3. 提问:“邮票中还有哪些数学问题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探究新知1. 教师出示一些邮票,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邮票的面值有什么特点?”2. 学生发现邮票的面值都是整数,且有些面值的邮票可以用其他面值的邮票组合而成。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因数分解、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种邮票面值,研究其因数分解、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问题。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邮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五、板书设计1.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2. 因数分解、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3. 解决实际问题六、作业设计1. 课后自主收集一些邮票,研究其数学问题。
2. 结合本节课所学,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109~110。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如何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一定面值的邮票等活动,学会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通过“调查──收集──处理──分析”的实践探究活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渗透函数思想。
3.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树立“分段”的思想并应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确定信函邮资的方法,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汇报交流,引入新课(一)交流关于邮票和国内信函资费的信息。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调查邮票和国内信函资费信息的作业,谁可以填写下面的表格?(课件出示表格)学生可能收集到很多相关资料,世界第一枚邮票、邮票的作用、邮票面值有哪几种等。
例如从第一枚邮票“黑便士”的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
邮票不仅具有实际使用的功能价值,还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二)欣赏邮票。
课件出示邮票图片。
师: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另外邮票设计精美,很有收藏价值。
其实邮票中也隐含着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调查活动,学生熟悉关于邮票的基本知识。
欣赏邮票的环节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初步了解邮票的作用和类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问题驱动,自主探究邮政资费(一)理解确定邮资的方法。
师:邮票是支付邮资的凭证,在寄信时该如何正确支付邮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国家邮政局关于信函邮资的收费标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解读并理解计费单位、资费标准、首重、续重、本埠、外埠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计费单位是指邮寄费用的计算单位,一般以“克”为单位;资费标准是指每个计费单位对应的费用;首重是指在规定的范围内的质量;续重是指超过了规定范围的质量;“埠”原意为停船的码头或有码头的大城镇;本埠是指本地区(或本市本县之类的);外埠是指外地。
人教版六下整理与复习综合与实践《邮票中的数学识题》教课设计及反省教材剖析:本取了与学生生活息息有关的寄信活素材,通研究怎样依据信函量和寄达目的地确立、怎样支付以及合理票面等活,一方面稳固所学的合知,另一方面培育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前方的学中学生已学了合的知,也累了必定的学。
本是《整理与复》一元“ 合与践” 部分的第三,学生认识票的作用,理解、掌握算政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领会分段函数的思想,感觉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增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教课目:(1)学生认识票的作用,理解、掌握算政的方法,知道确立的两个因素。
(2)学生确立、支付、票面等活程,培育学生的、推理能力,展学生的践能力和新精神。
(3)使学生领会分段函数的思想,感觉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增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教课重点:教课要点:掌握确立的方法以及合理的支付方式,立“分段”的思想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
教课点:理解确立信函的方法,研究合理的支付方式。
运用数学思方法去解决。
教课程:一、入新猜:薄薄一片,四牙,两地朋友欲心,必它当差使。
底是什么呢?件播放不一样面和案的票并配解:民居票、生肖票、人物票、熊猫票、奥运票⋯⋯【问题 1】( 1)猜一猜,谜底是什么?(2)邮票是邮资的凭据,那么,该怎样正确支付邮资呢?【设计企图:第一以谜语引入课题,认识邮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赏识漂亮的邮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游戏、赏识中学习新知,感觉数学的美。
】预设师生活动:( 1)学生小组内交流议论。
(2)教师指引学生进行总结。
(3)教师引出课题并板书:邮票中的数学识题。
二、研究新知1、自主研究:确立邮资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 109 页表格:【问题 2】( 1)为何外埠资费比本埠资费贵呢?(2)寄信时依据什么来确立对付的邮资呢?【设计企图: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自然地引出邮资资费表。
这样学生察看邮资资费表时目的明确,时效性强。
】预设师生活动:( 1)学生小组独立思虑。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组成,理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邮票的组成2.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3. 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演示法3. 讨论法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邮票,引导学生观察邮票的组成,包括邮票的图案、面值、发行国家等信息。
2.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邮票中隐藏着哪些数学问题吗?”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邮票,引导学生观察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如邮票的面值、邮票的发行数量等。
2. 教师讲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如邮票的面值与发行数量之间的关系,邮票的发行数量与邮票的收藏价值之间的关系等。
三、实践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邮票,让学生观察并找出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找到的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并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邮票的收藏价值与邮票的发行数量之间的关系,邮票的收藏价值与邮票的保存状况之间的关系等,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邮票的组成和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3. 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观察邮票的细节,发现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邮票这一有趣的载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在以上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与讨论”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