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大家赵树理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赵树理简介赵树理简介:(1906~1970)现、当代作家。
原名赵树礼,笔名野小、吴戴等。
山西沁水人。
生于一个贫农家庭。
因家贫,少时即参加农业劳动。
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
父亲赵和清是生产上的多面手,兼通易卜星象和医术,常带儿子参加农村自乐性团体“八音会”,这使赵树理熟悉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疾苦,而且多才多艺。
1923年小学毕业后任农村小学教员。
1925年考入长治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接触新文学。
后因参加*** 被开除。
1929年被山西阎锡山当局逮捕入狱,次年获释。
在此前后赵树理简介,卖过字画,当过江湖郎中、差役、录事,教过私塾,饱尝生活的艰辛。
1936年任上党乡村师范语文教师。
翌年参加山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日宣传和民政工作。
1939年起编辑《黄河日报》、《抗战生活》、《中国人》等报刊。
1944年任华北新华书店编辑。
1945年后编辑《新大众》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任《说说唱唱》、《曲艺》主编,并任中国文联常委。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
1957年后回山西长期深入农村生活。
1965年回山西文联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致死。
赵树理的创作活动始于20年代末。
1930年首次发表了反映农民生活的短篇小说《铁牛的复职》。
1943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稍后的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被誉为“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为他赢得了更大的声誉。
此后,又发表了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简介,中篇小说《邪不压正》,短篇小说《地板》、《福贵》、《田寡妇看瓜》、《登记》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
1954年后著有长篇小说《三里湾》,短篇小说《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作品。
另写有评书、鼓词、剧本、评论等。
他的创作已结集为《赵树理文集》和《赵树理文集续编》出版。
赵树理赵树理简介赵树理,原名赵树礼,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
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农村中长大的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
青年时代曾外出求流浪求学,曾就读于长治的山西第四师范学院,一度接触到新文学,受到极大影响。
1930年底,赵树理一边流浪一边开始写作,在抗战前的几年间发表了《金字》《盘龙峪》等小说。
1937年投身抗日工作,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事务,编报纸副刊,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福贵》等。
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
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登记》、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等。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在文革中赵树理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迫害、批斗,1967年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被押著游街示众,曾被打断肋骨,又在批斗台上被推下,跌断髋骨,1970年6月23日被“隔离审查”,9月17日继续接受批斗,9月22日病危,1970年9月23日含冤逝世,终年64岁。
课文赵树理里从土里扒出什么能吃的东西
摘要:
一、赵树理的作品主题
二、赵树理作品中的乡土情怀
三、赵树理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四、赵树理作品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正文:
赵树理是一位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乡土人物形象,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情怀。
赵树理的作品主题多围绕土地和人民展开,他关注农民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农民们辛勤劳作、从土里扒出什么能吃的东西,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顽强。
同时,赵树理通过作品反映了农民阶级意识的觉醒,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赵树理作品中的乡土情怀尤为浓厚,他关注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乡土风俗、习惯的描绘,以及对乡土语言、民歌、民间故事的传承。
赵树理将乡土文化融入作品,让读者在欣赏文学的同时,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
赵树理的作品对现实生活有深刻反映,他关注社会矛盾和问题,关注人们的命运。
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民命运的关怀。
赵树理用文字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之,赵树理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的乡土情怀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第四章文摊文学家赵树理及其创作赵树理是一位贯穿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著名作家,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于新文学的包围之下最早提出了要做“文摊”文学家的志愿,他培养出新中国最早的小说流派“山药蛋派”,他曾有过一位中国作家最大的荣耀——他的创作被延安文艺界树立为“赵树理方向”而大加倡导,建国后他却因创作而获罪直至1970年被批斗致死,死后也因他的“农民写作”受到“精英写作”的排斥。
他生前荣辱俱尝死后毁誉参半。
一、强大而又隐忍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在中国是一个相对于阳春白雪的庙堂文化、主流精英文化的存在,是这样一个农业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沉淀下来的文化形态,是广大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文化形态,它是下里巴人,粗犷朴实。
表达着老百姓的情趣爱好和喜怒哀乐。
文学领域里的章回体小说、宋元话本,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艺术领域里的各种地方戏曲、舞龙舞狮、泥塑面人、木偶布艺、剪纸雕刻等等。
民间文化形态多样,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结晶。
同时对庙堂文化及主流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一)当代文学中的民间文化“民间”是一个有着丰富涵盖面的文化概念,在乡土文学传统里,它是与自然形态的中国农村社会及其文化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真实的表达了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民间文化形态在当代文学史上还具有特定的含义,它既包含了来自生活底层的劳苦大众自在状态的感情、理想和立场,也包含民间文化艺术的特有审美功能。
即毛泽东倡导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乡土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发展脉络乡土文学鲁迅、王统照、鲁彦、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沙汀、艾芜(《故乡》、《祝福》,《疯妇》、《鼻涕阿二》,《疲惫者》、《乡心》等)以朴实细密的写实风格书写老中国儿女在各自的乡土上发生的种种悲剧性故事。
“我自七八岁时起,便给人家看牛、工作。
一直到现在有四十光景了……我这二十年作工里,每年十元算,也得有二百元钱了。
我这两百元钱,可不知谁给我偷了!我也不曾娶个把老婆,生个把儿子,化过去一百二百。
赵树理与乡土文学当1947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陈荒煤的《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一文时,他虽然没有具体限定“赵树理方向”的内涵和意义,但我理解,“赵树理方向”首先在于他的文学的大众化方向和鲜明的倾向性,因此,“赵树理方向”实际上就是“乡土文学”的方向。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尽管并非赵树理的首创,但真正达到在主观上自觉的为农民写、写农民、给农民看的“文的自觉”则确要从赵树理算起。
这不仅表现在题材的自觉、语言的自觉、人物塑造的自觉等文体创造方面,更主要地表现在赵树理创作意识的自觉。
他主动的有清醒意识的让文学去接近劳工大众,从而影响和改变他们的阅读范围和审美情趣,诱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朝着合理的方向靠近,而远离封建糟粕的侵蚀。
由此可见,“赵树理方向”并不是“被动的迎合”“农民的审美习惯和审美需要”,也不是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
这从他“一步一步地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的表白中,就可看出他的文学志愿和目标。
所以,仅仅认为“赵树理方向”停留在“文学的第一个层次上”的说法,其实是并不了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历史现实。
试想,没有把大众的情趣引导到健康的文学阅读上,而放任于封建糟粕中,谈何向文学的“第二层次飞跃”?这不有点让古代的人去奢想宇宙飞船一样,强人所难吗?由此、我们评论一位作家要近可能的放到一定的历史现实环境中,重点考察他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现实条件下“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而不必强求他“应该怎样做”。
正是基于这样的设想,我把赵树理摆到了中国“乡土文学”的渊源流变中,进而把握他的位置和历史贡献。
一在中国,最早提出“乡土文学”的概念见于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他虽然还主要是对“五四”后期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的深刻概括,但对“乡土文学”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味已有所揭示。
在国际,“乡土文学”则出现于19世纪末,步利特·哈特等在美国的倡导。
在台湾,“乡土文学”最早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台湾语文与乡土文学》,原始定义为描述大众生活并使用大众语言,即方言。
赵树理的一生赵树理,其代表了解放区40年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最著名的有中篇《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还有《地板》《李家庄的变迁》《福贵》《邪不压正》《孟祥英翻身》《传家宝》等等。
其是有意把小说作为通俗故事来写得,他对小说各个方面的探索,都达到了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完成艺术化,而不是之前乡土小说在艺术化的基础上追求大众化,因而特别能做到两者的统一。
围绕他的创作形成了山药蛋派小说。
|文学史意义其主要意义在于,其是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的文艺路线的典范。
“赵树理方向”的特点就在于农民化和大众化。
这是和当时解放区的状况密切相关的,解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民众在翻身中迫切要求能够与他们同声共气的文艺。
①赵树理追求的大众化是和农民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大众化,而不是从上而下的赐予,这是与其农村出身和对农民的熟悉导致的,②其自觉地将写作和农村变革实践统一起来,其作为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实际工作者而创作,因而形成了“问题小说观”,自觉追求反映党的农村建设工作中的偏差以及对农民的影响。
其局限性则是,前者使得赵树理过分排斥知识分子,过分排斥西方文学,于是文化修养不足,视野也比较狭小,后者则使得小说和党的农村工作紧密联系,在党的农村工作出现偏差时,问题小说的模式就出现了言不由衷等危机。
不过在这一时代,其创作的局限性还没有显示出来。
|赵树理创作的特点分成两部分吧,内容上和形式上。
①内容上,赵树理塑造了一批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首先是背景上,其小说的背景是在晋东南的农村,具有鲜明的民俗色彩地方色彩,而如今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进行剧烈的社会变革,农民作为总体终于翻身了。
赵树理将这整个背景其作为一种社会景物,提供一种文化的政治的环境,具有空间上的地方性,也具有时间上的时代性,这共同构成了其小说具有的现实性,其具有实效性,能够紧密配合正在进行中的社会变革。
而在写乡土题材,尤其是写农民上,其继承了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传统,但是不是以人道主义的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写理想中的田园牧歌,或者写农村黑暗,而是能够更进一步,直接同农民对话,展示农民的精神风貌及其面对的矛盾事件。
赵树理与乡土文学(一)赵树理与乡土文学(一)当1947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陈荒煤的《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一文时,他虽然没有具体限定“赵树理方向”的内涵和意义,但我理解,“赵树理方向”首先在于他的文学的大众化方向和鲜明的倾向性,因此,“赵树理方向”实际上就是“乡土文学”的方向。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尽管并非赵树理的首创,但真正达到在主观上自觉的为农民写、写农民、给农民看的“文的自觉”则确要从赵树理算起。
这不仅表现在题材的自觉、语言的自觉、人物塑造的自觉等文体创造方面,更主要地表现在赵树理创作意识的自觉。
他主动的有清醒意识的让文学去接近劳工大众,从而影响和改变他们的阅读范围和审美情趣,诱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朝着合理的方向靠近,而远离封建糟粕的侵蚀。
由此可见,“赵树理方向”并不是“被动的迎合”“农民的审美习惯和审美需要”,也不是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
这从他“一步一步地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的表白中,就可看出他的文学志愿和目标。
所以,仅仅认为“赵树理方向”停留在“文学的第一个层次上”的说法,其实是并不了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历史现实。
试想,没有把大众的情趣引导到健康的文学阅读上,而放任于封建糟粕中,谈何向文学的“第二层次飞跃”?这不有点让古代的人去奢想宇宙飞船一样,强人所难吗?由此、我们评论一位作家要近可能的放到一定的历史现实环境中,重点考察他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现实条件下“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而不必强求他“应该怎样做”。
正是基于这样的设想,我把赵树理摆到了中国“乡土文学”的渊源流变中,进而把握他的位置和历史贡献。
一在中国,最早提出“乡土文学”的概念见于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他虽然还主要是对“五四”后期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的深刻概括,但对“乡土文学”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味已有所揭示。
在国际,“乡土文学”则出现于19世纪末,步利特·哈特等在美国的倡导。
现代文学【作家及代表作:赵树理】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其通俗乡土小说,成功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作为能体现毛泽东《讲话》所得出的文艺路线典范,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1.赵树理与他所描写的对象在思想感情上能融为一体。
他所追求的大众化是出于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自然需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予。
能够如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能真正为农民所接受,这是赵树理这一代作家最突出的特点。
2.他们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创作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的文学纪录。
赵树理自觉追求创作对现实生活的紧密配合,又不滞留于公式化概念化,他的作品除了融入对农民的挚爱情感,也融入了历史的考察的理智。
3.偏重大众化、通俗化,主要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忽视了向西方文学的学习,具有狭隘性。
消极影响:文化修养不足及由之产生思想视野的相对狭窄,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汲取是一种补偿,但也存在缺失。
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1.赵树理笔下农民的历史特征20-30年代,很多作家曾出色地描写过农民,但他们笔下的农民主要是被同情和怜悯的对象;而赵树理却是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劳动者在逐步打破枷锁的过程中所焕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新的道德风貌。
他的小说具有现实主义描写的艺术深度。
如果说鲁迅主要是揭露中国农民精神上的创伤,以唤起人们的觉醒;那么,赵树理则主要是表现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所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人的地位及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并从这个变化过程中,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形象《小二黑结婚》讲述解放区新一代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揭示农村中旧习俗和封建残余势力对人们道德观念的束缚,以及新老两代人的意识冲突与变迁。
赵树理小传第一篇:赵树理小传赵树理小传赵树理,原名赵树礼,1906年9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穷家庭。
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地主的盘剥和压榨下度过的,饱尝生活的辛酸。
他从小喜爱民间曲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
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文艺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25年,他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初级班学习,开始接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试写过一些新诗和小说。
1937年,他参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5月发表了他的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作品通过一对农村青年的恋爱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封建恶霸势力和反封建思想的胜利,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随后,他又以减租减息和反奸反霸斗争为题材,先后创作了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以及短篇小说《地板》和特写《孟祥英翻身》等。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深刻反映了农村阶级斗争的曲折、复杂和尖锐性,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思想性、艺术性。
其中《李有才板话》堪称当时解放区文艺的优秀作品。
全国解放后,他除了参加戏剧改革工作以外,还兼任《工人日报》记者,这期间,有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小经理》、《福贵》、《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
1950年,他担任《说说唱唱》主编,同年5月,发表了以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为题材的著名小说《登记》。
1951年,他回到故乡太行山区深入生活,1955年,发表了著名中篇小说《三里湾》,反映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斗争。
以后又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锻炼锻炼》,《实干家潘永福》以及评书、鼓词等。
赵树理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重要作家。
在艺术上,他继承和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被称为“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新中国建立后,赵树理参加了历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曲艺协会主席,并曾任《曲艺》主编、《人民文学》编委。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
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贫苦农民家庭。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致力于革命文艺的通俗化、大众化工作,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三里湾》、《福贵》、《登记等。
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耕笔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
短篇小说《锻炼锻炼》、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等,都令人爱不释手。
赵树理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在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艺的传统、促进革命文艺的大众化方面,作出了富有成果的贡献。
赵树理小说与晋东南民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山药蛋派”。
这个流派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因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个流派还包括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一批小说家。
在50年代后期,他们结成了一个作家群体,创作出众多带有“山药蛋味”的优秀作品。
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登记》,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盖马棚》、《姑娘的秘密》,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两个巧媳妇》,以及年青作家韩文洲、杨茂林、李逸民、义夫、成一等人的作品。
赵树理简介赵树理姓名:赵树理原名:赵树礼性别:男出生年月:1906—1970籍贯:山西沁水赵树理(男)(1906—1970)原名赵树礼。
笔名野小、尚在、常哉、五甲士等。
山西沁水人。
1925年就读于山西省立第四师范,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29年被捕,在“自新院”里写过小说,次年获释。
1936年任教上党公立简易师范。
1937年参加山西抗日救国同盟会。
1939年调任长治第五专署民宣科员,创作通俗剧本多种。
1942年调北方局党校研究室。
的《讲话》发表后,他的《小二黑结婚》受到根据地群众的欢迎,被认为是实践《讲话》方向的代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50年代后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曲艺处长,兼《说说唱唱》、《曲艺》主编,并担任全国文联委员。
中国作协理事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
1965年调山西文联工作。
“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被殴致残致死。
代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还有《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长篇小说《三里湾》等。
此外还有文艺论集《三复集》,长篇评书体小说《灵泉洞》(上),戏曲剧本《三关排宴》、《十里店》等。
他是一个来自民间、回归民间的作家,写农民的给农民看,自称“地摊”作家。
他的语言通俗有趣,情节引人人胜,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站在农民的立场看问题,所以他的农村小说不同于其他来自知识分子作家的农村题材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而总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农村的现实问题。
因为他对农民理解得深,所以不可避免地触及了政策执行中的失误,也造成他的一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当时受到批判,如《锻炼锻炼》。
他是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的作家,并越来越受到批评界的重视。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三里湾》、《三复集》、《灵泉洞》、《三关排宴》、《十里店》等。
赵树理与乡土小说一、“文摊文学家”赵树理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
开创山药蛋派,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罗汉钱》《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李家庄的变迁》《登记》《锻炼锻炼》《三里湾》等。
“赵叔从来都是一种打扮:头上戴一顶蓝布人民帽,身穿一套蓝布制服,脚上穿一双家制黑布鞋,衣服还经常是皱皱巴巴的,一点也不挺括,这一身打扮哪像一个作家呀?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老农呀!±!”——老舍女儿舒立回忆中的赵树理。
“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
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赵树理语,转引自李普《赵树理印象记》1、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以其清新活泼、散着泥土气息的乡土通俗小说,真实细腻地展现了新的变革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他不仅是解放区文学杰出的代表,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独具光彩。
赵树理小说的适时出现,应和了党在解放区所推行的文学路线,被视为是实践《讲话》精神、体现“工农兵文艺”方向的代表。
“文摊文学家”历史性地成为了另一个“文坛”的“典范”。
“由于《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出版,正值延安整风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期间,把赵树理小说归结为政治运动和《讲话》指导的结果,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换句话说,肯定赵树理的艺术成就,毋宁是一份关于艺术理念的政治宣言。
”——董之林:《关于“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2、《小二黑结婚》与《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确立自己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完成于1943年5月。
通过一对农村“小字辈”小二黑、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中国农村新旧变革中新生力量与愚昧落后观念及反动封建势力间的冲突,揭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与复杂性。
小二黑和小芹代表的是根据地的新生民主力量,二诸葛和三仙姑是当时农村封建意识的体现者,金旺和兴旺兄弟俩是当时混进乡村政权里的坏分子。
乡土文学大家赵树理
摘要:赵树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是继中国文坛鲁迅、郭沫若这些新文学奠基人之后与巴金、老舍、丁玲齐名的又一位文学大师级人物。
赵树理全身心投入到为农民写作之中,被誉为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是迄今为止写中国农民最为成功的作家。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都真实地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心声。
他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又经受了“五四”新思想的洗礼;他懂得农民的心理和感受,又了解农民的阅读水平和审美情趣。
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大家。
关键词:赵树理乡土文学大家人物形象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中国当代文学三十年,我们不难发现,赵树理都是一个突出的作家,他被人誉为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
他与鲁迅、郭沫若文学奠基人不同,对农民的描写更为深入人心。
文学大家鲁迅也曾描写农民,但鲁迅描写的农民形象可以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八个字来概括。
鲁迅看到的是中国农民多少年来的悲剧命运,因此鲁迅描写的农民人物形象是沉重的,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他的描写以唤起人们对中国农民现实要有清醒的认识,特别集中写出农民身上体现的麻木、愚昧、落后的思想性格,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这种性格,如《药》、《祝福》这些作品。
而赵树理却不如此,赵树理对农民的描写,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变化。
赵树理给予农民的则更多提同情、期待和赞美,风格质朴、淳厚、诙谐、细密。
这些都可以在赵树理的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刻验证。
他觉察到了现代文学所存在的脱离民众的根本弱点,因此,当
他开始文学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农民们听得懂,立志做一个"文摊文学家"而不是文摊文学家。
一步步去夺取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开始独自进行文学大众化、通俗化的探索。
我们可以就赵树理描写的农民形象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在他的笔下有三种农民形象。
一“老一代农民”形象。
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传家宝》中的金桂婆婆
二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没有肃清而可能发生蜕变的知识分子和干部如《李有才板话》的小元,《邪不压正》中的小昌
三年轻一代农民,即“新人”形象。
如小二黑与小芹,还有李有才、金桂。
我们可以就赵树理描写的农民形象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在他的笔下有三种农民形象。
①“老一代农民”形象。
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传家宝》中的金桂婆婆。
②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没有肃清而可能发生蜕变的知识分子和干部如《李有才板话》的小元,《邪不压正》中的小昌。
③年轻一代农民,即“新人”形象。
如小二黑与小芹,还有李有才、金桂。
通过赵树理的这些小说以及所展现的人物形象我们都不难看出,他的笔下是真真实实的农民。
赵树理的小说通俗易懂,特别是对三仙姑的描写:(她)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他的语言不想其他文学家的语言拗口而是通俗易懂,能够使农
民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