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1
论赵树理在冀南解放区的小说创作论赵树理在冀南解放区的小说创作李惠敏【摘要】山西作家赵树理在成名之后来到河北南部解放区,迎来了自己创作的新阶段。
他在此阶段的小说创作,既延续了“问题小说”的创作思想,又受当时当地生活斗争和地域风俗的影响,显示出另一种特征。
【关键词】赵树理;问题小说;风俗人情;创作思想;特征1943年,已经在解放区文坛崭露头角的赵树理来到华北新华书店担任编辑。
1945年6月,新华书店和韬奋书店联合创办《新大众》半月刊,赵树理担任编辑。
这一时期,赵树理先后生活、工作在冀南的涉县、武安、临城,直到1948年9月迁往平山。
在冀南解放区,赵树理创作了小说《地板》、《刘二和与王继圣》、《小经理》,在平山,创作了反映武安土地改革的中篇小说《邪不压正》。
“最纯粹意义上的”问题小说《地板》《地板》创作于1944年,刊登于1946年4月1日《文艺杂志》上。
这是赵树理“最纯粹意义上”[1]的“问题小说”。
作者自述,他参加反奸、反霸、减租、退租运动,发现佃户和地主进行说理斗争的时候, 迟迟不能回答地主的狡辩:“没有我的地板,你的劳力能从空中生产出粮食来吗?”在当时,交租纳粮天经地义的封建剥削观念,在农民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认为出租土地不纯属剥削者依然大有人在。
为了解除农民心中的困惑,赵树理写了这篇小说。
在发表两月之后,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地板》,并加上一个“编者前记”:这篇作品,粉碎了象王老四这样的地主以为土地可以产生财富的剥削阶级的反动思想,它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本质,同时,又深刻的说明了一切都是由人——由劳动者创造这个千古不易的真理。
这是一篇把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的演讲。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让已经自食其力的王老三现身说法,证明“粮食确确实实是劳力换的,地板什么也不能换,”来教育那个“一千年也不能跟你们思想打通”的地主王老四。
王老三原是一个地主,靠出租土地为生。
由于兵荒马乱,又遭了大旱,佃户或饿死、或逃荒走了,地于是撂荒了,他自己也破落了。
赵树理小说与解放区文学赵树理小说与解放区文学赵树理小说解放区其他文学赵树理小说“赵树理方向”的意义赵树理小说思想艺术特色与独特价值赵树理的小说与以往乡土小说的不同一、“赵树理方向”――《讲话》指引下解放区文学的方向“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适应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
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面向大众的革命文学的一个榜样,一种努力的前景。
首先应从特定时代的要求来看这个问题,肯定其历史的合理性与特色,同时也应看到有得有失,不应轻易否定。
赵树理生平与创作赵树理(1906-1970),原名树礼。
1906年9月24日生。
山西沁水人。
现代著名作家。
二、赵树理小说思想艺术特色与独特价值 1、大众化与通俗化:翻身农民的需求,作家自身成长历程带来的审美特点的结合 2、“问题小说”:首先是实际革命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因此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自觉地将写作与农村变革实践统一起来,常写“问题小说”,写农村变革以及农民的命运,心理、情绪,追求创作与现实生活的配合。
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历史进程中的巨大变革,塑造了全新的农民形象。
二、赵树理小说思想艺术特色与独特价值 3、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A、“老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 B、年轻一代农民,即“新人”形象。
如小二黑与小芹,还有李有才二、赵树理小说思想艺术特色与独特价值 4、赵树理小说中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那山西味道晋阳气息中所渗透的文化内涵。
民风民习被他作为一种“社会景物”,即社会精神的附着物。
后来在赵树理的影响下形成的“山药蛋”派,也具有此特色。
二、赵树理小说思想艺术特色与独特价值 5、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以说唱文学为基础。
一是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特点;二是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及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三是口语化,在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达到很高的境界。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赵树理(1906一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
他被称为“地摊文学家”。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代农民的典型由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譬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
九岁的女孩传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
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
两人并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
反对封建迷信。
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
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
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
反对恶势力。
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
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
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
“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
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
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骗取钱财。
包办婚姻,给小芹找了旧军官;心理“变态”,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对小二黑和小芹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和感情。
两个落后农民,他们的思想都与新的时代格格不久但他们毕竟是受封建毒害的善良农民,他们的思想也是可以改造的。
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关系新探当赵树理以《小二黑结婚》等小说在解放区文坛斩露头角时,就引起了当时作为解放区文艺政策发言人的评论家周扬的注意,尽管赵树理当时并未引起纯文学作家的认可。
很快,赵树理便吸引众多的目光,被阐释为是最能代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精神的作家。
然而,赵树理并不想成为一位作家,更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解放区文学前进的方向,他只想做一个忠实于农民的摆文摊的民间文人。
当人们把赵树理看作是解放区文学的代表时,却又发现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实际上又存在一系列的矛盾。
一、文摊理想及其革命话语的融合与疏离从文摊理想与革命话语的层面来看,赵树理的文摊文学理想刚好暗合革命主流话语,但是两者在精神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小说与“歌德”文学是完全相悖的。
(一)文摊文学理想与革命主流话语的融合赵树理生活的解放区,虽然人民群众在政治上已经翻身做主,但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封建思想文化仍然占据着主流。
赵树理一方面深感反对封建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较早地发现新文学存在脱离群众的严重弊病,清醒地看到反封建的新文学并不被农民所接受。
“寒暑假期中,他把他所崇拜的新小说和新文学杂志带回去给父亲看,因为他以为,文学作品应该是最容易被接受的,但父亲对他那一堆宝贝一点也不感兴趣。
无论他怎样吹嘘也没有用,新文艺打不进农民中去”。
赵树理深切感受到新文学与农民的分裂状态,新文学并不为农民所接受,同时农民喜闻乐见的东西,新文学作家也大多不屑一顾。
看到农民与新文学的分裂状态,赵树理决心摆文摊,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使新文学真正在农民中生根开花,这就是赵树理既简单又伟大的文学理想。
“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
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赵树理的文摊理想与解放区的革命话语不期而遇。
解放区红色政权是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摧毁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使千千万万受压迫的农民翻身得解放。
赵树理及解放区小说如同教材“四、现实与民间”所示,这一节主要叙述的是解放区小说。
(一)、解放区小说的基本特征由于不同的文学生态环境,解放区小说呈现出与国统区乃至孤岛和沦陷区小说截然不同的面貌(解放区小说的独立性)。
借用当时在国统区重庆工作的郭沫若阅读了赵树理小说之后的感受来说就是表现了“新的时代,新的天地,新的创作世纪”。
这里的解放区是指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及其在解放战争时期发展壮大的解放区。
在这些地区由于执行了完全不同于国统区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因而造成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某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给解放区作家提供了新的题材。
特别是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更从思想观念上促使作家逐渐超越“五四”,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规范,其核心就是在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目标下走向工农大众,因而又称这种规范为文学的“工农兵方向”。
具体到小说创作领域便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政治意识的急剧强化。
解放区的变革主要是一种政治变革,因而解放区小说大都涉及到政治,要么是直接叙写抗日武装斗争或解放战争,要么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的纪实。
即使着眼于婚姻家庭,也最终归结为政治变革(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
同时作家又是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党性立场上,将自己的创作作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一种形式,因而在作品中表现出非常强烈的革命政治意识,以至他们为了某种政治革命的结论与观念,而舍弃某种“生活的真实”(例如周立波在创作《暴风骤雨》时,明知道“北满的土改,好多地方曾发生过偏向”,但认为“这点不适宜艺术表现”,便舍弃了)。
甚至认为这种“典型化的程度越高,艺术的价值就越大”。
实际上是以主观的艺术典型来达到对某种政治结论的认同。
二是翻身农民的塑造。
不同于国统区小说中的传统农民形象,也不同于七月派路翎小说中虽然富有原始强力但仍然负荷着几千年封建精神奴役创伤的农民形象,解放区小说占主导地位的农民形象是一种翻身农民形象。
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一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人后方开辟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广大抗日根据地,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又扩大为解放区。
在古老中国的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实行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产生了相应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解放区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着,繁荣着。
众所周知,赵树理是解放区第一个不屈不挠一如既往地为农民写作的小说家,他是解放区文学最杰出最优秀的代表。
他的作品永远只表现一类人:那就是农民;永远只有一个背景:那就是乡村;永远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农村的变革和农民的自我更新。
在艺术上,他旁若无人地独自走着单纯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在实践中回归传统,沟通中国文学自身的渊流;他用古老朴素的技艺表现现代意识与现代生活,勾勒出一系列明晰如画的人物。
这自然与他的思想情趣、现实视野、生活积累与文学素养不可分割。
赵树理,他天生是个农民,他握过锄头,扶过犁稍,闻过泥土的芳香,也嗅过牛粪的气味,他熟知农民的一切: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得失,失望与憧憬,卑微与可笑。
他自然了解农村各方面的知识、习惯、风俗和人情。
不仅如此,他还通晓农民的艺术,说故事、读唱本、拉打弹唱、粉墨登场……他在没有创作之前便是一个‚农民通‛。
他在与农民长期共处中了解到,由于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准的限制,农民感兴趣的艺术主要是古典通俗小说和说唱艺术。
特别是赵树理以虔诚的心态给父亲朗读《阿Q正传》的时候,那张粗糙干黑的面孔毫无表情。
这坚定了他要让艺术真正走向民间,只有走单纯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创作出同他们审美层次和欣赏习惯相一致的大众文学的信念。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设》的发表,更加使他义无反顾地走民族化大从化道路。
同时,《讲话》也是严格意义上的解放区文学的端始。
《讲话》的两个要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如何为工农兵服务,涵盖了解放区文学的全部内容与特色。
前者作为党的文艺政策一经明确和确定,立即给‚五四‛新文学运动发轫期提出的‚平民文学‛到‚左翼‛文学运动高涨时倡导的‚工农小说‛,划了个永久休止的句号,至终形成压倒一切的主题题材,找到了文学艺术与战争时期的民众需求的最佳契合点,从而动员了千百万农民投入到火热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和崭新的建设新政权的革命斗争中。
第⼗三讲赵树理、孙犁所代表的解放区创作的⽂学价值和⽂学史地位 ⼀、解放区⽂学创作的总体特点 1、解放区⽂学创作的确带有明确的追求——民族化、⼤众化。
2、由于⼯农兵⽅向的影响,在解放区创作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对农民命运的深切的关注,都是以整个中国的历史为底蕴,积极地把农民命运与中国前途联系在⼀起。
3、解放区是中国现代历史中⼀个特殊的地区,虽处于现代⽂学阶段,但性质不同,⽽与解放后⼈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性质相同。
⼆、重点作家: (⼀)赵树理:从⼩⼆⿊到李有才到李家庄,都是以农村变⾰、农民命运为主要题材的。
阐述赵树理⼩说的思想价值。
⾸先,赵树理是解放区作家中最直接、⾯、最深刻关注农民命运的作家。
1、赵树理对农民命运的描写中显⽰出⾼度敏锐的政治眼光,他从农村中的⽇常⽣活、从⼈们习以为常的农村中的风俗民情中敏锐地感受到解放区时代变化了,甚⾄政权也改变了,但是⼈们的思想变化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赵树理的作品告诉我们,从鲁迅开始的对农民愚昧落后的思想启蒙、思想改造的思考,依然是解放区作家的重要任务。
2、赵树理的作品特别准确地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趋势,赵树理在作品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农民,在农村中当时残存的封建势⼒只是⼀⼩撮,⽽象⼩芹、⼆⿊这样的先进农民也为数不多,⽽多数是⽐较愚昧落后的农民,暂时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但已在变化之中、转变之中,赵树理对这⼀部分农民给予热切的期待,所以赵树理对他们只是进⾏善意的讽刺,没有⽆情的批判,这⼀点是与鲁迅的根本不同、根本变化。
以上两点构成赵树理作品的思想价值。
在赵树理的⼩说中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变⾰、中国农民命运的变化,并由此看到中国的前景。
第⼆,在民族化、⼤众化审美情趣上显⽰⾃⼰的独特追求,特别是对传统⽂学⼿法的继承上,在现代作家中是⾮常突出、⾮常集中的。
1、⼈物描写,注重表现⼈物的动作、性格,让⼈物在故事中显⽰⾃⼰的特点,尤其符合⼴⼤农民的欣赏习惯。
2、⼩说结构——章回体,情节完整、连贯。
解放区小说创作一.解放区小说的创作主体(一)来自国统区较多受到“五四”新文化传统影响的左翼作家:如丁玲、周立波等。
(二)生长在北方农村较多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如赵树理等。
二.解放区三个具有特色的小说家(一)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1.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
从小在农村参加劳动,接受了民间艺术和农民语言的滋养。
1929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的《小二黑结婚》是他的成名作。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变迁》。
2.两类农村题材A.描写农民平凡的日常生活,反映社会变动。
《小二黑结婚》描写解放区农村的个性解放:歌颂新人形象小二黑、小芹――批判封建传统思想(二诸葛、三仙姑)――打击农村恶霸势力(金旺兄弟)B.正面表现农村政治斗争《李有才板话》描写解放区建立民主政权和实行减租减息:地主与农民的斗争――工作员的两种作风(章工作员、老杨)――农民的三种态度(李有才、“小”字辈、老秦)3.赵树理小说的贡献:解放区小说的“赵树理方向”A.塑造农村新人的形象――农民的生活,农民的心理,农民的语言。
B.农村“问题小说”――直面农民关切的事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C.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以人物自身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评书体的说故事形式,提炼过的农民群众口语。
(二)孙犁的诗化小说1.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
1938年在家乡投身抗战洪流,长期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
有小说集《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
2.诗化小说: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于一体A.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显示时代风貌,于平凡中见伟大。
B.淡化情节,抓取生活片段、场景、细节描写人物C.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充满诗情画意3.分析代表作《荷花淀》A.解放区农村妇女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识大体顾大局,爱丈夫,更爱祖国的美好心灵B.跳跃性的生活片断:夫妻话别――马庄寻夫――湖上遇敌――回村建队C. 诗味浓郁的意境(三)刘白羽的新闻体小说1. 刘白羽(1916-),北京通县人。
第四章解放区小说教学要点:1、解放区重要题材及其代表作家(农村、土改、通俗小说)2、对解放区小说的文学史评价3、赵树理小说中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及其创立的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的特点。
第一节概述一、总体特征渊源:从30年代的左翼小说发展而来,在文艺政策指引下,适应了西北贫瘠农村,文化程度远较东南沿海一带城镇低的农民读者,将革命现实主义的小说民间化了,紧扣时代主题。
与苏联文学、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都有联系,却与现代主义的世界文学潮流有隔绝,形成相对自足的体系,后在各根据地间流通。
随着在全国取得政权,对50年代以后的大陆文学发生重大影响。
二、各类题材小说及其代表作家1、农村题材(主要表现革命根据地的生活)(1913----)孙犁的小说集《芦花荡》和《荷花淀》等。
他的小说大多以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反映了冀中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着意刻画农村妇女形象。
他的小说很少直接的战斗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非凡的英雄人物,而注重表现普通人民在战争和革命风雨洗礼下所焕发出来的优美精神情操,注重从激荡的时代风云中挖掘人性美的极致和生活的诗情画意,特别倾心于表现农村妇女在战争年代明轻重、识大体的高尚情操以及乐观主义和献身精神。
如《荷花淀》中水生妻、《丈夫》中的媳妇。
与鲁迅、叶圣陶、柔石描写妇女苦难不同,与艾芜《南行记》、沈从文小说不同(他们反映时代潮流之外的人物,从下层社会发掘受伤的灵魂美、或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孙犁展现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表现出更为健康的色彩,歌颂新时代、新农村、创造美的革命。
(2)散文笔法、诗化小说。
在艺术上追求散文化、抒情化和风俗化的描写。
具有单纯明静的叙事结构、通俗优美的语言风格(具泥土气又有艺术加工,既有直率也有含蓄)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一连串生活画面,或一种思想、细节串连,情景交融。
孙犁小说的传统性、民间性较内在,追求中和之美。
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一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人后方开辟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广大抗日根据地,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又扩大为解放区。
在古老中国的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实行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产生了相应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解放区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着,繁荣着。
众所周知,赵树理是解放区第一个不屈不挠一如既往地为农民写作的小说家,他是解放区文学最杰出最优秀的代表。
他的作品永远只表现一类人:那就是农民;永远只有一个背景:那就是乡村;永远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农村的变革和农民的自我更新。
在艺术上,他旁若无人地独自走着单纯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在实践中回归传统,沟通中国文学自身的渊流;他用古老朴素的技艺表现现代意识与现代生活,勾勒出一系列明晰如画的人物。
这自然与他的思想情趣、现实视野、生活积累与文学素养不可分割。
赵树理,他天生是个农民,他握过锄头,扶过犁稍,闻过泥土的芳香,也嗅过牛粪的气味,他熟知农民的一切: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得失,失望与憧憬,卑微与可笑。
他自然了解农村各方面的知识、习惯、风俗和人情。
不仅如此,他还通晓农民的艺术,说故事、读唱本、拉打弹唱、粉墨登场……他在没有创作之前便是一个‚农民通‛。
他在与农民长期共处中了解到,由于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准的限制,农民感兴趣的艺术主要是古典通俗小说和说唱艺术。
特别是赵树理以虔诚的心态给父亲朗读《阿Q正传》的时候,那张粗糙干黑的面孔毫无表情。
这坚定了他要让艺术真正走向民间,只有走单纯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创作出同他们审美层次和欣赏习惯相一致的大众文学的信念。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设》的发表,更加使他义无反顾地走民族化大从化道路。
同时,《讲话》也是严格意义上的解放区文学的端始。
《讲话》的两个要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如何为工农兵服务,涵盖了解放区文学的全部内容与特色。
前者作为党的文艺政策一经明确和确定,立即给‚五四‛新文学运动发轫期提出的‚平民文学‛到‚左翼‛文学运动高涨时倡导的‚工农小说‛,划了个永久休止的句号,至终形成压倒一切的主题题材,找到了文学艺术与战争时期的民众需求的最佳契合点,从而动员了千百万农民投入到火热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和崭新的建设新政权的革命斗争中。
因此,比较顺利但也因时代限制而略显简略地解决了现代文学,特别是革命文学的基本命题问题。
对于后者来说,在如何完成既考虑国民一贯要求而又适应革命题材表现,亦即既不脱离传统欣赏情趣而又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新型民族文学表现形式的建设中,以赵树理为代表的解放区本土作家,积极地然而又有些偏执地从对民间说唱文学的整理与发掘中,拓展现代民族文学表现形式的新路子。
然而,其中的得失成败、经验教训,并不是如已有的论断那样集中地倾向于褒奖和肯定。
以更科学的审美视点观照、认识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则能使我们获得更加全面系统的解放区文学本来的历史内容、历史特点、价值以及历史局限。
自然,一味地否定和贬低赵树理及其代表的解放区文学,已为绝大多数批评者所不容忍;然而,一边倒地肯定和褒奖是不是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呢?‚对解放区文学不适当地贬抑和一味颂扬这两种极端的倾向,它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部分读者对解放区文学的漠不关心‛。
①‚五四‛是中西文学史无前例的大汇流,现代文学的第一代拓荒者几乎都是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中诞生的。
随着整个意识形态的对外开放,各种思潮、流派、观点和主义从几千里外的大洋彼岸,从别国异乡呼啸着滚滚而来,给闭塞的中国吹进了现代世界的各种气息,同时摇憾着一大批雄心勃勃的作家群。
他们全都面朝西方,睁大眼睛,把参差纷坛的西方文学推倒在一个平面上任自己选择。
他们不由自主地将西方文学作为自己创作的参照系,模仿、吸收、消化其可取之处,再揉合着自身秉承的民族文化特点,从而确立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认识生活的视角,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正是这一代人的努力,中国文学从此融进了世界文学大潮,使文学这个特殊的精神领域在中国大地上返老还童。
他们的创作以全新的面貌有别于传统文学。
但是,如同一切事物都有他的片面和不足一样,由于过分强调学习西方,免不了有些积重难返,尾大不掉,不少作家时常在这‚西方‛旋涡中不能自拔,对本民族传统过分轻视,导致了‚五四‛文学的欧化倾向。
再者,整个‚五四‛文学由于全力注重文学的更新,忽视了广大读者,那些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作品,因为浓度太大,无法渗透到民间,特别是固守着传统欣赏习惯的底层农民。
早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高涨时期,甚至远溯到20年代‚五四‛新文学发展中期,进步的知识分子作家就逐渐认识到并且已经开始反驳中国现代文学较为严重的欧化现象。
但一时又找不到理想的现代民族文学表现形式,来从根本上解决吸收与消化、借鉴与变新的问题,尽管他们从所谓‚大众化‛入手作了一些可行性尝试。
待到《讲话》发表后,这些作家在思想上和创作中对于为工农兵服务的现代民族形式,有了更为自觉的认识与更为急迫的要求。
赵树理借助民间说唱方法、古典小说、戏曲和民间故事,扬簸糠秕,汲取精华,在艺术上回归传统,沟通中国文学自身的渊流,才是现代民族文学表现形式的真正所在。
这种从民族传统中吸取养料而绽开的艺术之花,在飘荡着异国情调的文学花草上,不仅仅满足和适应了下层民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口味,而且为调整‚五四‛以来现代文学的格局与重建现代民族文学表现形式,贡献了一些‚新鲜活泼、生动有力‛的可塑性材料。
首先,‚五四‛以来文学的最大问题和弱点是语言的欧化,即有意无意丢开中国传统文学的短语结构,去一味摹写有着严格依附与限定的逻辑关系的长型复句。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作家群,曾经从欧化复句里获得了表现哲理思辩的理性方法,后来却又陷进去而隔离了自己民族传统文学描述生活现象倚重含蓄的感性手段,并为此而深感困惑。
赵树理却没有受到这方面的浸润与困扰,他在描写人物事件时偏重使用民间说唱文学诸如评书、故事、快板、俚曲、地方戏剧等所特有的短语结构。
这种短语结构相对于欧美复句来说,成份省略却意象突出,生动传神,虽无慎密浩繁之气势,然而短促铿锵,悬念迭出,起承转合,引人入胜。
如名作《小二黑结婚》这样交待主人公爱情的由来:‚小二黑跟小芹相好已经二三年了,那时候他才十六七,原不过在冬天夜长的时候,跟着些闲人到三仙姑那里凑热闹,后来跟小芹混熟了,好像是一天不见面也不能行‛,没有冗繁的描述,交待自然明了,情势一气呵成。
安排人物对话也是直接引用当地群众的口头语,极富个性化和表现力。
这种跳跃自如、意象突出的结构虽古已有之,但赵树理及其作品充分显示了它具有强大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仍然是现代民族文学表现形式中最基本的元素与特征。
其次,赵树理对于人物事件的描写,向来干净,绝少修饰,在笔墨调剂运用上十分经济,很有股子说书人的利索劲儿。
‚阎家山有个李有才,外号叫‘气不死’。
这人现在有50多岁,没有地,给村里人放牛,夏秋两季捎带着看守村里的庄稼。
他只是一身一口,没有家眷。
他常好说两句开心话,就是‘吃饱了一家不饥,锁住门也不怕饿死小板凳’。
村东头的老槐树底下有一孔土窑还有3亩地,是他爹给留下的,后来把他押给阎恒元,土窑就成了他的全部产业……‛这就是赵树理的语言,一种清新单纯的自然风度。
他丢弃了人们通常赞赏的精美雅致,撇开了大家喜爱的玲珑剔透,他捋去堆砌,掸掉浮华,斩去了冗言赘词,剪掉了稠枝密叶,删去了解释、探讨、议论、疏疏落落、透明透亮、朴素而简约,老实而又忠实,洋溢着直率爽直的情味。
这大概得力于传统的白描功夫。
这很象中国山水画的勾勒法,寥寥数笔,就十分准确而又传神地点染出物象的概貌与精灵。
因之也就不同于西方油画的透视法那样,每每用多层次、多色彩的浓涂重抹来凸出物象的质感和立体感。
鲁迅曾经说过:‚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
‛②但是,‚五四‛以来的一些知识分子作家往往不得要领地摹仿抽象描写方法,结果大量产生空泛冗长的赘句和修饰过分的滥情,丢掉了健康明快的民族审美情趣,也冲淡了作品的严肃的时代命题,越来越脱离群众的欣赏能力。
鲁迅在《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以现代派女作家凌淑华为例,切中肯綮地批评了这一邯郸学步的文学现象。
尽管鲁迅也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然而对于传统白描倍加推崇并加以弘扬,常用此法,或者主要用此法加上外来描写方法,完成一系列农民形象的精美塑造。
但像鲁迅这样既熟悉农民生活,又精通传统方法和外来方法的大家高手,在当时的新文学运动及稍后革命文学运动中毕竟不多见,因而未能形成整体效应。
一直到解放区文学全面兴起之后,才从较大范围内扭转了题材与方法的被动局面,继承鲁迅而开辟了用白描反映工农兵的又一新时代,也使白描这种古老的民间文学描写方法得以焕发青春活力。
当然,正像大多数批评者指出的那样,赵树理等解放区本土作家用白描时重事轻人的现象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写人生的不幸与觉醒是现代文学所反映的主题之一,它与作品的艺术格调密切相关,以往都将它归入悲剧的范畴。
展示那种不甘沉沦与最终毁灭的悲剧性命运,这是受亚里士多德、席勒的欧美悲剧的较大影响与限制,格调渲染过于低沉,偶发性因素太明显牵强,模仿太重。
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对人生不幸与觉醒的时代命题有着别样的艺术处理。
其悲但不哀,伤却不衰,强调生与死、新与旧、光明与黑暗的反复斗争,至终揭示亢奋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辩证的悲壮性而非单向的悲剧性交织成复合乐章。
譬如《小二黑结婚》里的一对青年男女百折不挠而终成誊属,《李有才板话》里的‚小字辈‛斗倒地主而翻身解放。
这种悲壮明郎的情调,更符合现实主义的审美要求,理应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学表现形式的主旋律。
二解放区文学既然是一种新的艺术探求,必然是举步艰难的。
赵树理在采用民间说唱形式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他凭借对民族文学民间形式的借鉴与革新,为民族文学表现形式增加了通俗语言、白描手法和审美风格三大要素,初步奠定了最根本、最富有时代特征性的基础,其功绩是卓越不凡的。
但是,赵树理在采用加工民间说唱过程中,也沿用了某些陈旧的格式,束缚了新形式变革的活力,如常见于起承转合的‚套语结构‛,情节发展的‚既定模式‛,重事轻人的‚游离倾向‛。
所谓‚套语结构‛是指用来联结故事的几大板块的中介语言,亦即开篇、发展、转折、结局之间的过渡性叙述语言。
由于千百年以来,千百部说书作品的陈陈相因,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趋向和意指,而简化成套用万事万物的文字链。
赵树理曾经多么轻灵入化地运用短语结构来经济传神地绘人写事,已经显示了相当的语言功力和民族色彩,但却倒退回来依然仿照这种死板机械的说书套话,格式雷同化,结果冲淡了自己创作语言的机质,迁就习惯多于锐意创新。
请看:刘家姣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小二黑结婚》阎家山有个李有才,外号叫‚气不死‛……——《李有才板话》有个区干部叫李成,全家一共三口人——一个娘,一个老婆,一个他自己,……——《传家宝》象这样开篇的叙述性语言,偶而为之还可以,但是用多了便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