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习报告】大学美术教育实习报告范文

【实习报告】大学美术教育实习报告范文

【实习报告】大学美术教育实习报告范文
【实习报告】大学美术教育实习报告范文

大学美术教育实习报告范文

为期两周时间的艺术写生结束了,在这当中,我们品尝了辛苦,领悟了生活;走过了艰辛,思考了人生。疲累与我们为伴,快乐与我们作友。记忆中留下的许许多多,令人回味,让人沉思。仍然难忘石板岩的那一草一木,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山里人的纯朴、善良、厚道,感觉一下子从车来人往、拥挤喧闹的城市,回归到了宁静、安详、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那种心情无以言表。同学们依依难舍,一句话:“石板岩的景色好,石板岩的人更好。”

在石板岩写生的日子――是美好的日子,也是我难以忘怀的日子;它将时刻提醒我在以后的人生路中要正确地对待任何一件事物,也使我的心境逐渐平静,也再次学到了,思考到了以前并不知道的东西。

7月8日早我们整装出发,坐北上的车,心中有许多说不出激动,许多的憧憬。当到林县境内,看到那一座座连绵的山,那绿色,那天然的成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们。有些同学就开玩笑说,我不会回去了,这里真是世外桃源,我打算好了,就在这边找个人嫁了,以后你们来看我哦!一路说说笑笑,六,七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下午到达石板岩,稍作休整,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写生了。这里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石板,人们住的房子也都是由石板盖成,这样的房子结实耐用。山里空气清新凉爽,不仅适合写生,也是避暑的好地方。林州市石板岩的自然风光很美。这里独特的居民也堪称一景,它非常自然、和谐地融进了太行大峡谷的山水之中,令游客们赞叹不已。

石板岩的居民有什么特色?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石梯、石楼、石板房,石地、石柱、石头墙,石街、石院、石板场,石碾、石磨、石谷洞,石臼、石盆、石水缸,石桌、石凳、石锅台,石庙、石炉、石神像......”即使你从没有到过石板岩,也可以从民谣中听出来,石板岩的民居是由石头组成的。在太行大峡谷里,你不管走到哪个村,见到的都是石头房。关于这种房子,散文

作家唐兴顺在散文《石板岩之韵》中写道:“此间人家所居之屋在全国乃至世界居民中也有异常特色,一律用石头建造。一座房屋只有门子、窗棂是木头的......像童话中的建筑一样美丽。”对墙的内壁,山里人先用麦秸泥泥一层,然后再泥上一层白灰泥,屋内便变得整洁、亮堂。这种房住进去冬暖夏凉。就地取材成就了富有特色的石板岩居民。古时石板岩山道崎岖险峻,交通运输极为不便,人们进山出山运点儿东西都是靠肩挑手抬,山下的砖瓦是很难运到山里的。再者,石板岩是个非常贫瘠的地方,多数村民没有财力到山下买来砖瓦建房,即使有的人有财力,勤俭的人们也不原意花那冤枉钱,眼前、身边、脚下,那塞满天地间的石头就是最亲切、最经济、最顺手、最理想的建筑材料。他们只需要花些力气把这些石头开出来,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凿成形,就可以建成一座称心的房子。这种房子在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形成自己独有的地方特色,形成一种极富地方文化魅力的建筑。一开始同学们看到这么多的石板、房子有点手足无措,不知从何画起。于是老师就耐心地讲解并亲自作范画给我们看。按照老师的讲解,先构图,注意疏密关系,画多了自然就好了。

晚上,我们进行讨论和总结,老师点评。由于画的是速写,对于收集素材和锻炼手绘能力很有帮助。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名家作品,知道速写非常严谨,线的虚实、画面的疏密、线条的美感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仅增长了专业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那种回归自然的恬淡心境,真是无法用确切的、精美的词句去描写,太美了。校外写生,让我们学到了如何思考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听到的是山民的欢歌笑语,感受到的是山民的热情厚道、真诚好客。

在这里,大自然的绚丽壮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恶劣和险峻的路途,艰苦的历程,都强烈地吸引和刺激着同学们的感官,激励求知探索的欲望,唤起强烈的画画冲动。这种被真实所打动的激情所迸发的创造活力,又使笔下的作品随情感的涌动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视觉效果、生命力与凝聚力。一周的写生

活动中,我们的凝聚力得到了煅造,行走在不平的山路上,相互关照、互相提醒,同学情谊、师生情怀,无一不显示在山谷中、悬崖边、飞瀑旁。

大学美育教学内容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讲授美育和美学理论知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 1、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基本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根本任务,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校美育的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和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开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的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第二章美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的意义及局限性。

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发表时间:2015-07-08T11:43:40.5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60期供稿作者:石钦[导读] 这篇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注重管理与深化内容的视角着眼分析。 石钦云南艺术学院650000 摘要: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有效地反映了国家的艺术水平,而且也能体现出大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竞争力,所以,应该充分重视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这里以云南的高校为例进行说明,主要探讨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希望对于今后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素质教育 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另外,不同的地区发展也存在不同的问题,这里以云南为例,可以看出,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不利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很多专家对此深感忧虑,展开广泛而更进一层的研讨,试图寻求造成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发展困境的缘故和解决办法,并获得一定的阶段性效果,比如在专业化和精细化方面的探索得到业界的认可。这篇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注重管理与深化内容的视角着眼分析。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1.对公共艺术教育理念理解不深。高校固有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性格极易影响教师和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这导致高校管理者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的隐患直接在教师和学生身上显现。在现在就业的压力之下,老师和学生都把重点放在知识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上,这样就使得学生人文和艺术的潜力没有发掘出来。把公共艺术教育设立在选修课或者还不如选修课的位置,这在云南的某个学校被学生戏称为“豆芽”学科,作为专业课学习累了时的一种放松课程,听听教师讲课,听听乐曲,观赏一下名山名画,一般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欠缺一定的深度,把公共艺术课置于一边。 2.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目的性不强与理性不足。孔子的儒家思想认为诗、礼、乐对人修养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进一步讲即艺术能熏陶人的涵养,宜于修身养性,各高校以公共课的形式设置艺术教育课程,其终极目标即为增强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公共艺术教育在学科内容上不但要丰富,并且应该全方面涵盖不同艺术门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云南的很多地方,一些普通高校到目前为止都还存在着对一些课程内容设置非常狭窄的现象,将公共艺术非常简单地诠释为音乐课和美术课,把授课的内容限制在了这两个艺术的领域里,这就限制住了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的全面发展。对教学目的也存在理解不清的问题,只是将音乐和美术专业课程简单删减处理后应用,将精英化的深度教育与大众化的广度教育混为一体。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1.专业化。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方向来说,应该考虑到其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否则,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教育问题一直处在边缘化的位置,不能有效改变原有的问题。第一,应该保证教师在专业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还应该保证所选用的教材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不能简单照搬专业艺术课的相应教材。其次,还要向专业的管理组织、制度更进一层的发展,使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专业的进展在高校管理体系内部具有单独的代言人和切实可行的规定。还有,应该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考评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与时俱进的评价制度能够更好地监督公共艺术教育的执行状况,使得教学效果最佳。 2.氛围化。氛围化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公共课,课时少于各专业课的数量,这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效果的最大化。有限的课堂教学侧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必然要求开辟第二课堂。这第二课堂不仅包括大学校园常见的各种艺术团体,还要发展各种专门的艺术欣赏活动和交流讨论会等,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课以多种不同于课堂的形式开展起来,更符合“实践”二字的本意,在全校范围内甚至与其他高校和校外专业艺术团体之间建立交流学习的平台,塑造浓厚的艺术氛围,达到人人学艺术、人人懂艺术、人人会欣赏艺术的效果。 3.持续化。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长期发展的必选之路则是持续化,思想的持续化发展亦是高校艺术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保证。持续化的概念不仅表现在时间的连续性上,更表现在高校公共艺术涵盖的各个艺术学科面对非艺术专业大学生教育的公共艺术教育方向上,这是不同于专业艺术发展方向的一种新追求。持续化发展同样也体现在不同艺术种类间的融合发展上,这种融合可以体现出很多不同的事物,例如学生素质的综合性得以提高,学生对于艺术的欣赏水平等也可以由此得以体现。融合发展更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持续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结语 总之,普通高等素质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公共艺术教育,是提升学生整体艺术素质的主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积极促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地位的上升,给予规范的学科管理和师资力量与硬件建设的支持。追溯其根源,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进步有赖于深化自身内容,不然,公共艺术教育将只是停留于形式或是依靠别的专业,均对自身进步与教学效果无益。参考文献 [1]陈晓艳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J].江苏高教, 2010, (4),70-71。 [2]叶小玲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北方音乐, 2011, (5),96-97。 [3]朱英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深层次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4),62-63。

新媒体时代高校美术教育分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美术教育分析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国已经进入了以信息技术、大数据为依托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也广泛采用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美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美术教育的内容、方式和观念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在发生变化,多媒体技术、网络动画技术、网络广告设计等新课程加入高校的教学课程体系,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文探讨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如何进行改革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美术教育;改革;分析 新媒体指利用新技术开发创造出的新的媒体形态,是继报纸、书籍、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新媒体的受众范围较广,传递信息的方法多样,内容详细,能促进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往的高校美术教育主要是理论教育,教师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学生以临摹、手工绘画等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这种教学内容和手段存在一定局限性,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与预想中的教学效果之间存在差距。新媒体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媒体具有信息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特点,网络的发达使视频、图像等资料的传播更加迅速、广泛,它开创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新局面,丰富了高校美术的教育资源,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将新媒体引入高校的美术教育,能够使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迈上一个

新的台阶。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价值 美术可以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它可以跨越地域、种族、年龄和性别的障碍完成感情上的沟通。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美术课程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的文化内涵,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多元化的文明。美术课程是一门人文课程,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发现和总结的过程。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能够获得发现美、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创造美,并能通过学习逐渐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地自我完善。美术的价值并不仅在于能为社会提供美术类的专业人才,而且在于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要使新媒体更好地融入高校美术教育,就需要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情况。只有深刻了解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才能推动美术教育的改革创新。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主要分为三个学科门类:纯美术类专业、设计类专业和其他类别专业。三个大专业下设若干个研究方向。如,美术学可以分为美术史论、美术教育、油画、国画、公共艺术、综合艺术绘画等侧重于研究某一方向的小专业;设计类可以分为服装设计、平面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其他类专业包括书法、摄影、篆刻等。由于高校在教育体系中逐渐融入多媒体技术,近年来一些高校增加了新的专业,如动画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广告

论美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论美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美育和素质教育 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审美从人类开始与客观世界发生关系的时候就开始了。美育实际上一直在不自觉的进行着,并逐渐成为自觉的劳动,可以说美的思想是人的最基本的思想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美的思想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有只关注考试得分的多少,忽视内在素质提高的倾向。哲人曾经说过:“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确实,一个技术高超而道德素质败坏的人不仅不能帮助社会进步,有时候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人的素质构成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素质提供了人发展的生理基础,而后天的素质教育能够影响先天的素质,发展先天的潜能,使人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提高和完善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 在中国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接受硬式教育很有关键,它决定着我们是否可以接受更高的教育,但在大学仅仅接受素质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压力,我们很有必要去接受美育,让我们在社会在区别美丑,坚持自己的方向,不可美丑不分,黑白不辨。下面我们来看看美育的特点: 二、美育的特点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任务是要塑造和形成人们优美、高尚、丰富的感情、趣味、心灵和精神境界。美育的这种职能注定了美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持久的关注。美育过程中存在专职进行审美教育的课程,如美术和音乐。但我们千万不可将美育和音乐、美术教育等同起来,美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几堂音乐、美术课能够完成的。音乐和美术只是我们引导审美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这些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美,是因为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把握了具有节奏、平衡和有机结合的完备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类情感、理想等特定的社会性内容,这些内容会同时作

美育心得体会

美育心得体会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以直观形象感人,寓情于理,以情动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美人格。自从上了美育,我觉得这世界满满的都是艺术,这也更加肯定了‘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观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欣赏、感知美育的必要前提,智育为美育提供了必要的审美知识,知识面越广,越能辨别真伪和美丑,越有利于美育的实施和创新。老师通过美图和播放视频锻炼我们的观察与认知,她要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脑子想、用手画来感知艺术美,当我们对艺术美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便开始要学会去评价一些优秀的作品,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不错的审美能力。美育是诉诸于人的情感活动的,以感情的激发和陶冶的方式进行,这也是美育的根本特点。对此蔡元培先生说到:“哲学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而美学观念,以具体者济之,使吾人意识中,有宁静之人生观。而不至于疲于奔命,是为美学观念惟一之价值。”在这里,蔡先生为审美教育寻找了一个情感上的落脚点和依据。审美教育不能用抽象的枯槁简单的说教,必须通过感情活动的陶冶作用才能达到。只有真正关于心灵的学问、诉诸情感的学问,才会完善人格、美化人生。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在在审美过程中情感的激发和自由活

动来适情悦性,产生高尚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审美主体的健全人格,所以进行高尚的审美活动,有助于减少、冲淡私有欲和狭隘的自私观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提高人的情趣和精神境界,达到“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绝洁之人格”,实现美育之目的。

(完整版)美术教育学-美术教育学的性质和方法

美术教育学的性质和方法 (一)美术教育学的性质和研究任务 抽象↑ 教育学一般原理 学科教育学 ∣ 美术教育学 美术教学论 具体↓ 美术教学法(美术教材教法) 上面这个示意图展示了美术教育学在整个教育学科中的位置,以及从美术教学法到教育学的不同层次关系。就一门学科而言,必须有特殊的研究对象才有存在的价值。譬如,美术教学法研究美术教学的具体方法,美术教学论则主要研究与美术教学相关的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问题。那么,美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又是什么呢? 美术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美术学科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的基本规律,这种基本规律由美术教育的诸种因素在一定环境中的互动性揭示出来。因此,美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美术教育的价值和目的、美术教育的学习问题、美术教育的内容和课程问题、美术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问题、美术教育的教师问题以及美术教育的环境与管理问题等。相对于一般教育学,它更为具体,更注重和强调学科性;比起美术教学法和美术教学论,它研究的问题叉更具普遍性、范围更广、理论层次更高。可以说。美术教育学不爱要研究美术教学的现象及其规律,而且要研究美术学科形成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律;既研究具体的应用问题,也研究一般的理论问题。因此可以认为,美术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学科。美术教育学的性质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理论性 1.所谓理论性应体现为对现实事物的概括性的知识体系,必须具有抽象与概括的品性。其具体方式为: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与非本质属性相分离.茹咎这茄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联结起来,形成相关的理论体系。美术教育学就是这样一棼理论体系,不仅仅像美术教学法那样是人们对美术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而是上升到理论认识的一种结果。 2.应用性 美术教育学绝非一种纯粹的理论体系.它比一般教育学原理更为具体,不仅要描述美术教育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得 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讲授美育与美学理论知识就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得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得目得,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得基本原理,以及美育得意义、任务与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得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得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发展对美得事物得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与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得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得一代新人 1、教育得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就是要培养做人得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得人。 美育得根本问题就是要培养完美得人格,它就是人得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与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得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得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得学科 1、高校美育得首要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得审美观.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正确得审美理想,健康得审美情趣,提高对美得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根本任务,就是要塑造完美得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得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得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得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与谐得发展。 高校美育得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与文学艺术教育方面得课程,开掘与发挥所有课程得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得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得美化与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得任务,了解美育得实施。 第二章美就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得本质问题得代表性观点:美就是理念,美就是主观观念,美就是事物得属性,美就是关系,美就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得本质得意义及局限性。 美得本质在于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在于人得本质力量得肯定与确证。所谓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人得本质力量得肯定与确证,就是指人在一定得社

高校美术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一高校美术教师的资源配置问题。 高校所选择的教师从学历上看基本上都是硕士毕业,对于美术专业的教师学历要求也是如此,从当前的美术教育的专业上来看,高校的教师在学习的科目上都是比较广泛的,其中还包括非常多的公共项目, 对于一些专业的知识学习并不深入,在学生本科阶段中对于各个专业的划分不断细化,但是对于研究生阶段来说,专业还是相对比较分散,在学习当中容易导致知识不系统性的情况发生,如果进入硕士或者博士阶段,学生们会选择其中某个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在美术专业当中也是这样,例如在本科院校的国画专业中,主要是对于山水进行研究,还对于相关的专业内容进行广泛的学习,但是从研究生阶段来说其绘画技术专业性更强,但是这些研究生进入院校当中当教师时,会需要自己去教授一门其他专业的课程,这时与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不一致,因此很多教师在实际工作之后还需要进行学习,这样加大了教育教学的难度,博士生研究的课题就更加深入,因此从博士院校毕业的教师更适合去做导师,继续进行研究工作,而对于一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就相对并不适合。二教学方法上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美术专业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技术能 力和专业水平,而对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却没有更加关注,对于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如何进行培养的相关话题比较少, 另外我国近年来实施素质教育,在对接受形成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实际的专业学习过程当中,更多的学校还只是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让学生们单一地去学习一些

理论知识,而很多学生对于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够完全理解, 后期已经无法更好用到生活当中,因为我国教育方式上相对比较传统,这对于学生们培养发散思维很难,同时创新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普遍缺乏学习意识。三教学中缺乏德育的渗透。对于一些高校当中开展专门针对美术学生的课程来看,对于学生的技术技能进行强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对技术和技巧进行强调,而忽视对于文化课程的教学将会对学生的拓展思维形成阻碍。从当前我国各个高校当中对于学生学习美术专业的综合素质上来看,只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技术能力,而对于综合素质却并没有进行强化。 同时对于高校中专门学习的学生来说,更多以专业课程为主,将文化课程知识作为辅助进行学习,因为高校美术教师也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对文化课程教学并不关注,因为美术学生在升学考试时,考试模式相对比较特殊,相比只是单纯学习文化课程的学生来说,升学的几率相对比较大,因此从我国的实际发展能够看到一个现象就 是专业艺术学校的学生文化成绩不好,因此只有将文化修养进行提升才能更好地对美术教学进行提升,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四教学定位以及教学体制的盲目性。目前,大量开设美术专业的高校对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在人才培养上存在明显的盲目性。当前,我国部分美术教育并未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引起足 够重视,大量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不知要去向何处,有的被迫放弃本专业,从而导致自身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荒废,同时也使国家的教育资源被浪费,未带来相应的社会效益。有一些高校在教学内容

大学美育论文

大学美育论文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新时期大学美育的现状与出路 摘要: 美育的教育,也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欣赏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其中主要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大学期间所接触到的大学美育教育。而对于新时期在中国的大学美育教育,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相当严峻的。那么我们现在大学美育的教育现状究竟是怎样的,我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关键词:美育现状出路 什么是美育 美育,我们又可以称之为审美教育或者美感教育。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它的含义。首先,美育是一种以情来感动人的教育。一方面,美育始终不会脱离美的形象的教育,另一方面,美育又是通过美的形象的情感感染作用完成的。其次,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重点是以美启真,以美划情。最后,美育是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这也就是强调人的自由的思考,全面的发展和人的感觉的丰富性的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美育对人的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和谐,自由的发展,全面实现人的丰富性。总而言之,美育的含义在于,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对于大学生们而言,我么即将走入社会,那么这种全面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美育的形式与特征 美育具有多样性。这种美所具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指的是美育在时空上的灵活自如和在个体上显现差异的特性。就比如说,我们身边的花草,祖国的大好河山,随手拿来的一本书籍,一部充满文艺气息的电影,一幅简单的油画,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在这大千世界,无时无处不在上演着美的篇章。而在时间上,美育是有可能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随时发生和停顿的,它并不像其他比如德育和智育一样必须在正常生活工作日进行。另外,美育是会随着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以及个体所处的时间段以及所处的地点而发生变化的。就拿一部爱情小说来说,有人感受到的时爱情的忠贞,有人或许更多感受到其中追求自由的意志。还有,当你开心时,你会更多感受其中快乐的桥段,当你悲伤时,你对其中痛苦的桥段会更有感触。 美育的实现依靠的就是人与活的形象之间的情感交往。情感的感染在美育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低位,一致必须把认识和道德等理性因素融入审美情感当中,它以潜移默化而不是说教或讲解的方式存在。 此外,美育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因为美育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着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就比如说一部之前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爱丽丝梦游仙境,影片当中的各种各样的精美绝伦的场景,无疑是美的最好体现,此外,那些造型奇特却又非常可爱的生物们则体现出这种美的趣味性。而大学美育在通过感性关注成全人的生命,通过情感的激发来完善我们大学生们的心理结构,通过引导体验走向自我超越,通过人文关怀来发展个性。有学者从个体价值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大学美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优化审美趣味,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它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修养的培养与训练,作为一种个性教育和发展教育,它的宗旨不在于传授谋生的本领,而在于帮助人来探索和寻找一条发展之路,向上之路,使人在精神的自我构建上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 我国大学美育的现状

大学美育教学路径.doc

大学美育教学路径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美育” “美育”是人们进行审美时必须要经历的一种高级过程,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审美也是以基于“美育”之上并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为目的,所以,审美既是精神的象征,也是对于人格魅力的自我锤炼。朱光潜先生说过:“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做“俗”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我需要审美,需要美感修养,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美是一种人生境界,更重要的是“美”能让世界充满爱,能让人类和谐!就当今的大学教育的来说,我们往往是重视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之重要的“美育”。在实现自我健康完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美育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并藉此在帮助大学生来正确地“审美”,“美育”从人的成长开始就具有独特的功能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美”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一个人心里如果缺失了“美”,那它还会剩下什么呢?或许就是“丑”与“恶”,那么在人的骨子里也就一定“装满”着报复、仇恨、怀疑,如果是这样:这个世界就会缺失来了“爱”,剩下的只有掠夺和战争了。希特勒少年时原本酷爱美术,但因考试未能及第,与美术无缘。试想:如果当时的主考官“高抬贵手”的话,这个世界就会多了一个创造美、爱美的人,就会少了一个战争狂人。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可以避免一场战争。可见,这个世界如果缺失了“美”,现实将会变得多么地可怕。当今社会,尤其是当今大学生,他们并不缺乏知识,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知识和技能的过份渲染和教育,往往会冲淡和流失应存在他们

心里的那份“爱”,往往会让他们没有时间或者根本来不及“修炼”自己的那份“美”。我们为什么要“美育”呢?答案很简单:通过“美育”可以美化人们的心灵,并使人们有美好的行为,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美”了,真正的“美”是可以改变社会的。 二、通过“美育”使大学生正确地“审美” (一)“美育”途径的多样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同学科的人感叹不懂艺术,不懂审美,他们觉得美很神秘、很遥远……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大学生们去认识“美”去发现“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美育”需要多途径地进行,审美也要从从生活实践的现实性、具体性和多样性出发。蒋孔阳先生认为“美”是存在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他认为:”美感的差异性,源于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美感的认同程度和方式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同样,人类活动的具体性也决定了与生活目的直接联系性,然而美与美感也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美“必须像生活本身一样,是具体的、感性的,我们必须通过感觉才能把握它”。 (二)通过艺术欣赏来进行“美育”和“审美”在感受“美”的同时中追求情感升华,提高自身素质,这就是“审美”的价值感。这种价值感也取决于它的普及性。虽然目前让艺术普及与现实存在差距,但如果不进行普遍的“审美教育”,这种差距将会愈来愈大。审美教育针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值得我思考的是:艺术专业往往也会把技能与“审美”教育混为一谈,还未能分清艺术技能与“审美”方式的区别,艺术技能还只是停留在表层,技术不等同于“审美”,也就是说:有好的技能并非就有好的审美能力,这就犹如好的演奏家并非是好的音乐家一般。中国的绘画艺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主流艺术,其中沉淀的中华民族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像美术教育成熟,许多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并未发展成为独立的科系。虽然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近20多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依然存在着一系列诸如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学科定位不准等突出问题。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艺术设计专业在一些综合大学、工科和师范院校中纷纷开设起来,目前为止已超过1000所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二级学院也相继在这些高校成立,其发展趋势之猛、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然而,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脱胎于“工艺美术”,这是一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模式,一直不大重视与技术、经济的联系,也不考虑经济对设计的影响,沿袭这种设计模式使得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束缚。 现状和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设置较早,多数院校都有很强的师资队伍和悠久的办学历史。然而,艺术设计专业与美术教育专业相比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大部分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都是附设在美术教育专业下。由于传统艺术院校基本上是按照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因此很难摆脱美术教育的教学体制,也由此造成了学科划分不清晰,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等问题。如此看来,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体系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如果不能明确对培养方向定位的话,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很难保证。 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规范也是艺术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实行的是“2+2”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两年的基础教育加上两年的专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过多地强调基础教育,忽视了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从而导致专业课程减少、专业不专、科目间联系不强等弊病。高等院校应借鉴艺术设计院校的“1+3”教学模式,即在大学一年级里,所有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在设计基础部进行一年完整的、不涉及任何专业的设计基础学习,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各个专业系,由各个专业系来提供给学生专业知识。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和艺术设计实践。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品质特征。因此,艺术设计理论也要综合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然而,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制度主要是强调学生的专业特长,对文化课要求较低。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强调艺术表现是许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中共同存在的问题。有研究者指出:“从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倡导创造性教育已有很长时间了,但时至今日,大多数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仍然是传统型的技法教育。有的院系的素描、色彩、构成、字体加上设计表现(效果图、模型)等技法训练课程占总课时的80%以上,而人文和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课程很少,形成了学生表现能力(主要是图绘能力)较强,人文学科综合素质偏低、模仿能力强而创造性不足的通病。” 此外,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突出表现在一些新的专业上,比如动画专业。目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师资的解决,一部分是通过将自己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留校任教或引进其他艺术设计院校的毕业生直接作为教师启用,这部分教师虽然学历较高(高等院校教师目前普遍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但职称偏低,普遍缺少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教学水平大打折扣;另一部分则是从美术专业转行艺术设计的,这部分教师多采用短期进修、培训或自学的方式转入艺术设计,没有接受过专业艺术设计教育,也不具备艺术设计实践经验,大多数人很难胜任艺术设计的教学工作。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University Aesthetic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1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学院航服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人文素质教育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第一章要求了解美育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大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和美育的关系。 2、第二章要求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以及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了解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3、第三章要求了解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本质和特征。了解风光美的三种类型和风光美的构成;掌握风光美的主要风格。掌握人的美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生活美、社会环境美的构成。 4、第四章要求艺术美和科技美之间的区别。了解科学技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以及科学美、技术美的本质特征。 5、第五章要求掌握审美的四种基本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第六章要求了解艺术的分类和社会功能。 7、第七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以及它的虚构问题是什么。 8、第八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典型问题。 9、第九章要求了解形象思维的定义,掌握它的特点以及一些潜思维与灵感的关系。 10、第十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构成的细节,了解它的结构与情节。 11、第十一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变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111701852.html, 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变革 作者:张金凤 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3期 我国院校美术教育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表现在社会中科学、政治、经济三种因素对 艺术教育的冲击;美术教育体制各个环节脱节现象严重以及西方经验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排挤。面对问题,当今院校美术教育的路该何去何从?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在量的发展的 同时,如何实现质的提高,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美术教育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存在轻视师范教育的偏见和师范院校师资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使中国的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美术教 育“重专业美术教育,轻普通美术教育”“重技艺教育,轻素质教育”“重艺术家的培养,轻教师培养”,师范美术院校与专业美术院校逐渐混同,投资重复,资金浪费,培养目标模糊,学生毕业后希望获得专业艺术工作者的职位,而基础教育则存在美术师资严重不足、水平低下,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美术教育体制各个环节脱节现象严重 院校中美术教育体制各个环节之间的脱节主要表现在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脱节、应试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脱节、大学教育与社会需要的脱节、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实用艺术和纯艺术的脱节、美术评价与大师道路的脱节、以及儿童画与成人画的脱节等等。以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脱节为例,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数理化等学科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主科,而美术教育只能位居其次,因为在一个科学主义的社会里,教师、学生、家长对学生科目的态度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受升学和就业动机所支配,无论学生对这些科目是否感兴趣,他们都会受外界诱因的驱使而从事学科科目的学习。我国的整体教育都是严谨的、以科目取向的。美术教育也概莫能外, 这就造成在美术活动中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在诸多方面离素质教育的要求仍相距甚远。 三、高校美术教育的变革建议

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幼儿创意启蒙阶段 这个阶段是涂鸦阶段,分为无序的涂鸦、受控的涂鸦、命名涂鸦等形式。这个阶段学习是启迪和诱发学生凭直觉,直接、主动的表达绘画。 此阶段通过涂鸦感知提高孩子对美术的兴趣,让孩子在绘画中得到健康的宣泄,学习内容有绘画线和色彩的基本表现与认识,水粉涂鸦,综合拼贴材料,各种材料的印画。孩子通过亲子的绘画活动,学习会观察,交流等。让孩子和家长、老师及同伴在互动中得到发展,让孩子感受艺术创造和体验的快乐,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程名称年龄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 少儿美术启蒙3-6(幼儿)创意童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中有对点 线面及基本图形的认识以及如何变化产生 韵律美;有趣味手工,孩子通过剪贴编织 泥塑雕刻等一系列活动,利用剩余材料或 废旧材料,变废为宝,装饰画面,美化环境, 有趣味剪纸,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感受各种绘画材料的使用方法及乐趣。锻炼孩子多方面的技巧与能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创意手工3-6(幼儿段) 6-9(小学低段) 超轻粘土是一种兴起于日本的新型环保、无 毒、自然风干的手工造型材料。该材料可塑 性强、色彩艳丽,可自由揉捏、随意创作。 是一种集陶土、纸粘土、雕塑油泥、橡皮泥 等优点集于一身的最新手工创作材料。 通过捏塑可以观察 儿童智力成长状况, 窥视儿童内心世界, 了解儿童性格与爱 好。 创意启迪阶段 这个阶段的教学鼓励学生发出更直率,直觉,主动的艺术感觉,开拓艺术创造力。深入理解视觉的基本要素。 课程名称年龄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

线描4-6(幼儿中班 及大班) 6-9(小学低段)线条是绘画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丰富的 表现力。由于线条运动的方向,使用的材料, 排列的方式,描绘的速度以及用力的轻重不 同,使线产生许多的变化,如曲直、长短、 粗细、软硬、锐钝、强弱、缓急、疏密等, 作者根据个人的感受、风格、爱好,采用不 同的线去表现。 儿童线描的造型特 点,具有游戏性、随 意性、象征性和装饰 性。用具象和抽象结 合,装饰与构成结 合,通过线形的排 列、组合对儿童进行 美的感性训练,使他 们掌握线描的基本 功。 版画7-11(小学)儿童版画,是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集绘画、手工制作于一体,其灵活的 构图、淳朴的用色与儿童稚趣十足的美感特 点极为契合。通过版画的学习,可以提高儿 童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 勤动脑、巧动手的习惯。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眼、手、脑这三者的协调性,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大脑发育,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创意提升阶段 这个阶段进一步推动学生以直率的,生动的表达方式来认知视觉艺术。开始创作富有表现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作品。 课程名称年龄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 素描基础9-14(小学4年级 以上及初中)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功之一,尤其是绘 画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绘画式样。 造型艺术包含多门类,如:绘画,雕塑,工 艺及建筑等等,它们都离不开建立图形的 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素描.素描的目的也是 为了造型。它是一种把客观对象或想象, 用绘画形象记录下来的最简单的手段和表 现手法。 掌握铅笔的属性,以 及握笔的正确方式, 坐姿,了解各种几何 形体的造型方法并会 熟练运用。 色彩基础9-14(小学3年级 以上及初中低年 级)理解并使用色彩术语,分析艺术家在作品 中如何用色,讨论色彩如何影响情绪、气 氛和感受。讨论分析个人对色彩选择的理 由。用色彩和线条表达构思、想法创造性 的运用色彩来创作。 充分认识原色、间色、 中间色、色相。理解 并练习色相和阴影的 调和。练习色彩的对 比度、饱和度、明度 并通过色彩表现立体 感。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美学 英文名称:Esthetics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开课学期:5-7 学时:32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描述 视觉传达专业开设《美学》是实施大学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学科。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为学生学习其他艺术类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的 采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观摩分析作品和艺术现象及审美现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课程有全面的认识,系统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能够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概括能力和理论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感性直观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有机结合;了解什么是美,懂得如何欣赏美、创造美,做一个懂美、爱美、创美的人。 四、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第一章美学导论(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研究对象; 2.美学的研究内容; 3.美学学科的发展史。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 1.学习美学的必要性;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美学的课程性质;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运用美学的学习方法学好美学。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 2.理解美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3.掌握美学这门课的学习方法; 4.具备一定的美学分析能力。 第二章审美发生论(4学时)教学内容: 一、美学史上的几种审美发生论 1.模仿说; 2.游戏说; 3.生物本能说; 4.巫术说; 5.符号说; 6.劳动说。 二、巫术直观与世界的象征化 1.巫术及巫术直观; 2.世界的象征化和神话、语言、符号。 三、身体劳作与“手艺” 1.身体劳作与手艺;

关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研报告 巩雪夏雪辉程宇赵辉徐雅群 (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前言:2000、2003年两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专题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包括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均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是,长期以来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尚缺乏将地方高校作为一个独特的对象进行整体性思考。地方高校目前存在的课程设置内容与学生艺术基础的不对称性矛盾、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失位或不到位、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单一陈旧和艺术课程教学上的“非艺术化”等许多共性问题都需要通过课程建设的创新去正视、解决;地方丰富多彩的地域艺术等多元性的文化优势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创新去传承、发扬;地方高校现有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等各方面的资源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创新去规范、整合。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地方性“非艺术化”课程建设创新 内容:本文旨在分析研究全国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通过透彻剖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地探究其原因,并逐一探讨解决途径,及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地方高校公共艺术建设课程的建设与创新。 正文:随着国家艺术教育专题会议的成功召开,以及诸多纲领性文件的颁发,可见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有着广袤的疆域和丰富的民族特色,那么就为公共艺术课程的色彩斑斓提供了可能。然而,由于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使得我国的地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还存在种种弊端,没有充分实现艺术化。

本科高校学生美学素养现状分析

本科高校学生美学素养现状分析 [摘要]美学创造是建立在审美理论与审美体验的基础之上,是个滞后的过程。为了提升学校的竞争能力,更应当加强学生美学教育的力度,但以何种形式来进行加强和开展教育,需要了解本科高校学生美学素养现状,通过调研制定一套符合学生美育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美学素养现状分析 一、绪论 什么是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生活)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健康成长。美育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及遗留问题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自身都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这一标准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抹煞了学生的创造才能。这

种仅仅追求学生成绩的现象与美育理念背道而驰。 首先,中学毕业的学生,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遇事容易极端,不能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入大学后,需要用政治思想教化和文化艺术知识熏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中学只重视知识的培养,轻视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学时期的学生,为了学习成绩争分夺秒,没有时间动手创新,倡导创新性教育的美育,成了阻碍追求高学习成绩的绊脚石。最后,许多中学空有素质教育旗帜,没有素质教育实质。学校经常拉横幅、贴标语,在形式上宣传了素质教育,但却没有真正从教学模式上改变,素质教育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学生美学素养现状 1.学生文化艺术底蕴薄弱 首先,题1中显示21%的学生经常阅读经典文学名著,56%的学生偶尔阅读经典文学著,23%的学生根本不阅读。每个学校都有图书馆,并且藏书丰富,但是经常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却不多。所以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普遍较低,文字功底弱。题2中有15%的学生经常浏览艺术大师的美术作品,题3中有34%的学生经常听音乐大师的音乐作品,而33%的学生对艺术大师的美术作品不感兴趣,13%的学生对音乐大师的音乐作品不感兴趣。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都不具备,他是很难具有美的认识能力和同化能力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