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32
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怎么升(攻略)骨髓抑制是化疗主要的毒性反应之一,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对于白细胞减少,一般情况下,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可以快速得到改善。
而针对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其疗效不及前者。
因此,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已成为限制化疗剂量强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与肿瘤类型、治疗方案和化疗周期等有关。
CIT发病机制01PLT生成减少化疗药物可对血小板生成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包括抑制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系祖细胞增殖,使巨核细胞产生减少,抑制巨核细胞生成和释放血小板的功能等,最终导致血小板减少。
02PLT破坏增加化疗药物可导致药源性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既往报道反复应用奥沙利铂可诱导并维持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
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孤立的血小板下降,多于奥沙利铂累积剂量>850 mg/m2 后发生。
03PLT分布异常化疗药物导致肝窦损伤,肝窦内皮细胞受损并脱落,肝窦阻塞,进而引起门脉高压和脾机能亢进,血小板在脾内滞留和破坏增加,引起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下降。
此类情况多表现为血小板计数持续下降,患者可合并脾肿大和门脉高压等并发症。
容易导致CIT的药物①含吉西他滨、铂类、蒽环类及紫杉类的化疗方案。
②分子靶向药物,如阿帕替尼、伊马替尼、舒尼替尼、利妥昔单抗和西妥昔单抗等,即使不与化疗药物联用,也可导致一定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其处理原则与化疗药物所致的CIT不同。
CIT诊断▶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发病前有确切应用某种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化疗药物,且停药后血小板减少症状逐渐减轻或恢复正常;▶排除了其他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肿瘤的骨髓侵犯和脾机能亢进等;▶排除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非化疗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排除由于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作为检测样本抗凝剂所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伴或不伴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红斑或鼻衄,甚至内脏出血;▶再次使用该化疗药后血小板减少症再现。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引言:急性白血病是一种由于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而导致骨髓功能异常的恶性肿瘤。
化疗是目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种主要方法,但常常会伴随着副作用,其中最常见且严重的副作用之一是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的减少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近年来,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的应用为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本文将探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在这方面的疗效。
1.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的作用机制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uTPO)是一种通过刺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血小板生成的生物制剂。
该药物与骨髓中的TPO受体结合,启动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途径,最终促使骨髓干细胞向血小板的发育路径转变。
2. 临床研究数据支持rHuTPO在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的应用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rHuTPO在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的疗效。
一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发现,应用rHuTPO使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加,且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另外,研究还发现rHuTPO对于患有急性白血病的患者的疗效相对更为明显。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rHuTPO能够有效提高血小板计数,减轻患者的出血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3. rHuTPO的治疗方案和用药注意事项在应用rHuTPO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通常情况下,治疗开始时应根据血小板计数确定rHuTPO的起始剂量,并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个体化调整。
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测血象,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4. rHuTPO在其他血液疾病中的应用除了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rHuTPO还可以用于其他血液疾病的治疗,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也常常伴随着血小板减少,因此rHuTPO的应用在这些疾病中同样具有一定的疗效。
结论: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制剂,已经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观察目的探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在化疗结束后24 h皮下注射rhTPO 15 000 U,而对照组患者未给予rhTPO治疗。
监测两组患者4、8、12、24 d后的血小板动态变化情况及化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恢复情况。
结果化疗4 d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化疗8、12 d后,实验组患者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化疗24 d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均恢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化疗后实验组患者血小板≤30×109/L的持续时间与血小板≥50×109/L所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hTPO可减少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的降低的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同时其毒副作用也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白血病;化疗;血小板减少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接受化疗后通常都会伴随比较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情况,而临床处理、防治比较棘手。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血小板输注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的主要方法[1]。
但是,血小板的保存时间很短,而且来源也比较紧张,这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
近年来,全长糖基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逐渐成为治疗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主要方法[2-3]。
笔者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rhTPO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17~66岁。
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与治疗方法血小板减少(Thrombocytopenia)是指体内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情况。
血小板是一种在血液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细胞片段,主要负责血液凝结和止血过程。
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时,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并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本文将探讨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以及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病因分析1. 骨髓抑制:骨髓是生产血小板和其他成分所必需的。
某些疾病或药物可能会对骨髓功能造成抑制,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
- 疾病:例如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以影响骨髓功能。
- 药物:某些化学药物(如化疗药物)、镰刺细胞性贫血治疗所用的羟基脲等可引起骨髓抑制。
2. 免疫介导的破坏:免疫介导的疾病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血小板,造成血小板减少。
-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抗体攻击和摧毁血小板。
-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3.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也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
例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iant Platelet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血小板减少和异常形态的综合征。
4. 并发药物或化学物质使用:有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被使用后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包括:- 抗生素:氯霉素、四环素等;- 利尿剂:甘露醇、呋塞米等;- 抗癌药物:紫杉醇、顺铂等。
5. 其他原因:血液稀释、感染、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等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
二、治疗方法针对血小板减少的不同原因,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观察和监测:对于轻度血小板减少或无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观察和监测其血小板数量,并定期进行检查。
这种方式适用于某些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轻度血小板减少。
2. 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剂:对于由骨髓抑制或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所引起的患者,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环孢素A等)来提高血小板生产。
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因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科54例患有急性白血病、侵袭性淋巴瘤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7例。
在化疗结束骨髓抑制期仅给予预防出血、输注血小板的为对照组;化疗结束24小时开始予重组人白介素-11 1.5~3mg/d(40μg/kg)皮下注射治疗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后血小板计数恢复及出血并发症等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化疗后14d,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程度要高于对照组,并且在临床疗效上,观察组也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恶性肿瘤化疗中,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状,减少化疗后出血并发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药物。
【关键词】重组人白介素-11;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124-02在血液系统的急性白血病、侵袭性淋巴瘤治疗中,临床中化疗是必须的治疗手段,使患者延长生存及改善生存质量[1]。
然而化疗后最常见及带来严重并发症的是患者出现骨髓抑制,其中血小板减小易导致重要脏器出血导致死亡,如果为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浓缩血小板要求及时采集、及时输注,目前血源严重紧缺;浓缩血小板输注后仅维持平均3天,而且价格昂贵;甚至输注无效时常发生。
为了进一步探究重组人白介素-11的临床疗效,本研究进行了相关的对照实验,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急性白血病、侵袭性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白血病(非M3型)骨髓MICM及淋巴结病理学检查诊断确诊,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48.3±4.3)岁,肿瘤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型)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余丹;张念;程辉;易雪【摘要】目的总结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经验.方法将52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6),治疗组使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对照组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比较2组出血表现、血小板变化情况、输血依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出血患者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小板恢复时间平均为(7.35±2.64)d,对照组为(9.73±1.89)d,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治疗组平均每位患者输血依赖频率为(2.73±0.43),对照组为(4.21±0.60),治疗组输液依赖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rhTPO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rhlL-11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结论 rhTPO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方法.【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3(017)017【总页数】3页(P113-115)【关键词】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急性白血病;重组人白介素-11【作者】余丹;张念;程辉;易雪【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湖北武汉,430000;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湖北武汉,430000;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湖北武汉,430000;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湖北武汉,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1急性白血病(AL)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造血干/祖细胞恶性克隆性增生。
目前其治疗以化疗为主,虽可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但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时,血小板减少往往使后续化疗推迟,甚至增加相关死亡率[1]。
作者采用对照研究,观察使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AL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一2018年2月此时间段内收治的48例白血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此48例患者均经化疗出现血小板减少症。
将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作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白介素—11治疗,研究组进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血小板水平持续降低时间以及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时间。
结果研究组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6.49%,显著高于对照78.95%,(P<0.05);在血小板水平持续降低时间以及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上比较,研究组所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较白介素—11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更为突出,且血小板水平持续降低时间以及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上比较均短于白介素—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更加安全且并发症等不良状况少,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11;白血病化疗;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白血病患者在进行化疗之后往往会出现骨髓抑制反应,造成血小板骤减,且会有持续出血的现象,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棘手的医疗难题,以往的治疗过程中往往采取血小板的输注干预方式治疗,但会因为供源短缺、血小板不易保存等因素使治疗受到限制。
随着医疗的发展,白介素—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治疗降低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幅度方面疗效突出,在增加外周血小板数量上也有明显效果而备受关注。
本次研究当中,对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方面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治疗,突出两种用药疗效的差异,现作如下报道。
一、一般资料将我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此时间段内收治的48例白血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此48例患者均经化疗出现血小板减少症。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 rhil-ⅱ)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结束后rhil-ⅱ 1.5 mg/d皮下注射,连用7-14天,对照组23例同期住院的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后不用rhil-ⅱ,对比观察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注射rhil-ⅱ后血小板恢复至≥30 ×109/ l、≥50 ×109/ l 、≥100 ×109/ l 的平均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 0. 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nll 患者用标准的“da3 加7”方案或相似方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采用标准的“dvlp”或“dvclp”方案或相似方案,治疗组在化疗结束后给予rhil- ⅱ治疗, rhil- ⅱ给药方案:化疗结束后即予rhil- ⅱ 1.5mg/d.皮下注射,连用7~14 d ,平均10 d ,至血小板≥80×109 /l (连续2 次)停药.连用14d 未≥80×109 /l 也停药.对照组化疗结束后不给予rhil- ⅱ治疗.治疗期间,当血小板计数0. 052.2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恢复不同水平的平均时间及血小板输注量经1 个疗程标准方案化疗后,使用rhil-ⅱ的20例患者,1 例因重度感染患者自动出院失访外, 其余可评价的19例患者血小板恢复至≥30 ×109 /l 、≥50 ×109 /l 、≥100 ×109 /l 的平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见表2) 。
应用rhil-ⅱ治疗者血小板输注总量平均为(16. 28 ±12. 84) u ,较对照组的(22. 23 ±17. 54) u 为低( p0.o5,无统计学意义。
在应用rhil- ⅱ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其不良反应有乏力、恶心、水肿、寒战发热、肌肉关节酸痛等,但这不良反应程度轻微,患者均可耐受,且停药后可自行消失,与国外报道一致[5].所以,我们认为rhil- ⅱ在临床上应用是安全的.综上所述, rhil- ⅱ治疗初发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是有效、安全的,可明显缩短血小板恢复的时间,减少患者化疗后对血小板输注的需求,节约血源,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 张之南,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6-ⅱ2,ⅱ6-121.[2] hao j,sun l,huan g h, et a1.effect s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ⅱ on thrombocytopenia and neutropenia in irradiated rhesus monkeys[j].radiat res,2004,8(162):57-63.[3] ault p,kantarjian h,welchma, et a1. interleukin ⅱ may improve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imatinib mesylate therapy in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j].leukemia research,2004,28:613-618.[4]黎莉, 徐从高, 孙亚红, 等. 重组人白介素-ⅱ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机制. 中华肿瘤杂志, 2005; 27 (6) :377[5]cairoms,davenportv,bessmertnyo,et al. phaseⅰ/ⅱdoseescalation study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ⅱfollowing ifosfamide,carboplatin and etoposide in children,adol- 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solid tumours or lymphoma:a clinical haematological and biological study [j].br j haematol,2005,128:49-58.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的效果观察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的效果。
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共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2例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对照组42例予白介素-11(rhIL-11)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的动态变化、血小板的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
结果化疗24d后研究组BPC(102.67±0.15)×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41±0.09)×109/L,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血小板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标签:急性白血病;化疗;血小板减少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急性白血病为血液系统中的常见恶性肿瘤,化疗是该病症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通过化疗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但同时也会导致骨髓抑制,使得全血象及外周血象降低,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影响化疗效果[1]。
本研究分析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共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研究组42例,男女比例28:14,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1.35±1.68)岁;疾病类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38.10%),急性髓系白血病26例(61.90%)。
对照组42例,男女比例27:15,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2.51±1.23)岁;疾病类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42.86%),急性髓系白血病24例(57.14%)。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韩阳利;王敏芳【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8年4月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3例,以治疗方式为依据,分为两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化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血小板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血小板输注量更少,血小板最高值更高,血小板恢复时间更短,差异明显(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皮肤出血与口腔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明显(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期刊名称】《黑龙江医学》【年(卷),期】2018(042)011【总页数】2页(P1091-1092)【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血小板减少;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临床疗效【作者】韩阳利;王敏芳【作者单位】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河南平顶山467000;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河南平顶山4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通常情况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会对其生命安全与后续治疗产生严重影响,以往临床上通常采用输注血小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但血小板只能在短时间内保存,容易引发输血反应,对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产生严重影响[1-2]。
本研究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探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于2014年3月—2018年4月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均在自愿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以治疗方式为依据,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53.69±5.96)岁;共33例,男性20例,女性1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分别有22例,11例。
白血病血小板低怎么治疗文章目录*一、白血病血小板低怎么办1. 白血病血小板低怎么治疗2. 白血病血小板低是什么原因3. 白血病血小板低有什么危害*二、白血病血小板低吃什么好*三、白血病血小板低不宜吃什么白血病血小板低怎么办1、白血病血小板低怎么治疗 1.1、支持治疗注意休息高热、严重贫血或有明显出血时,应卧床休息。
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感染的防治严重的感染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防治感染甚为重要。
纠正贫血显着贫血者可酌情输注红细胞或新鲜全血;自身免疫性贫血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丙酸睾丸酮或蛋白同化激素等。
1.2、化疗化疗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
化疗可分为缓解诱导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其间可增加强化治疗、巩固治疗和中枢神经预防治疗等。
骨髓移植可采用自体骨髓移植和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
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近些年开展治疗白血病的新方法,利用自体或异体外周血干细胞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白血病目的。
2、白血病血小板低是什么原因急性白血病的血小板减少的根本原因是白血病细胞抑制了巨核细胞的生长发育和产生血小板,所以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应该还是控制白血病细胞的疯狂增生,只有这样才能靠自身增加血小板的浓度和数量。
在白血病的晚期,血小板极度降低可以输注纯血小板制品,暂时改善危象。
3、白血病血小板低有什么危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是血小板显着减少,伴有皮肤粘膜紫癜,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
手术后大出血;多发性瘀斑、紫癜最常出现于腿部;引起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内出血可危及生命;五、急性型多为10岁以下儿童。
所在冬、春季节发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
成人急性期少见,常与药物、感冒、劳累有关,病情比小儿严重。
慢性型较为常见,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殿的80%,多为10-4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
522019 年第 6 卷第 82 期2019 Vol.6 No.82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采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的效果观察王光亚1,马红红2,赵继胜1(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1.血液科;2.急救科,甘肃 庆阳 745000)【摘要】目的 观察采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
方法 依据入院日期将我院88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化疗后各时间段血小板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化疗4天后血小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患者化疗12天、 24天后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采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能够改善血小板值,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中图分类号】R7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82.52.01急性白血病是由人体造血干细胞所引起的恶性疾病,发热、感染、贫血是主要的临床症状。
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者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从而引发血小板减少,这种情况会使患者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 [1]。
针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可以采取药物治疗。
本次实验表述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03月我院科室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
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 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36.2±3.8)岁;实验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35.4±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