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英译汉第八讲
- 格式:ppt
- 大小:842.50 KB
- 文档页数:22
第八讲汉语意合英译法(6777)一.英译技巧之一:增加虚词1.增连词2.增介词3.增关联词语二.英译技巧之二:增加实词1.增动词2.增分词3.增名词3.增代词4.增形容词三.英译技巧之三:合译1.让转句合译2.后句是解释合译3叙述合译4.把句子变为词组第八讲汉语意合英译法(6777)汉语以意合为主,意合是整体思维,以语义为主,以隐含为主,以想象为主构画出一个画面。
英语以形合为主,形合是形式逻辑,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都有逻辑上的连接词语。
什么叫形合?英语句法学上叫hypotaxis,hypo在下,taxis分布,布置,hypotaxis就是把一个放在另一个下边,指从属关系,引申指一切用连词连结的关系,《英汉语言学词典》上的解释是:分句靠连词接连起来的做法。
如Will they start soon, or will the project be delayed. They won’t start soon because the project hasn’t been approved yet.什么叫意合?英语是parataxis,para在旁边,taxis安排,布置,parataxis的字面意思是把一个词放到另一词的旁边,意即没有用连词介词等。
《英汉语言学词典》上是:分句不用连词而只用位置并列的办法连接在一起的做法。
如I believe I was late. The man he saw came this morning.每种语言都有形合意合两种形式,只不过是英汉比较,英语形合多,是常态。
汉语意合多,是常态。
所以,英译汉,就是由形合变意合,或者是由显而隐。
英语:Even if you go there, there won’t be any result.直译:即使你去了,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意译:(你)去了也白去。
说明:西化翻译法可以接受,反过来,中国话很难译为英语。
英语:The wind was so strong that 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keep on his feet.直译:风是如此之大,以致他发现站住脚是困难的。
专八翻译成功之路第七讲英汉翻译——如何美化译文北京新东方国内部唐静美化译文的可能性z专八英译汉的翻译过程中,困难的不是要通常大家感受的“生词”,而是要用流畅而优美的汉语来表达。
从词汇的认知方面来说,稍微具备4000左右的词汇,就完全够应付专业八级中的单词,至少能够认识绝大多数单词。
美化译文的可能性z举例z2002年试题,请同学确认,那些词是生词。
z再举例2000年试题、01年、03年、04年、05年都如此,生词并不多英汉翻译中的问题z可是“认识单词”并不意味着能翻译,更不意味着能够用优雅的汉语来翻译。
历年专业八级英汉翻译中的英语原文,涉及时政和经济方面的论说性文章几乎没有,大多数都是优美的essay,读完令人回味无穷,这就要求译者能够用汉语的“美文”来翻译。
翻译中美文的定义z何为美文?z《词源》里有一句话:美好的文辞。
z英汉翻译中的美文不一定是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辞不达意,或者过犹不及。
而是在准确理解了英语原文的基础上,在忠实于英语原文的基础上,译者所遣之词所造之句,读起来回味无穷,有力度之美;或者朗朗上口,有音韵之美。
美文z举例:z真羡慕他有缘造访欧美那些名校学府、图书馆、书店、文人作家的故居。
啊,竟是一路书香。
他和他儿女的点滴小事真窝心。
身边旅伴,旧雨新知,风光都在人情里。
又或是晃荡于历史的尘沙,细说前朝烽烟,另有一种哀矜。
我喜欢文章里没有着意描绘景物的累赘笔墨,倒是即兴捡拾,任意联想。
寻常门巷,街边道旁,擦身而过的小片人间,短短几行勾勒,别有韵致。
美文z punctuation is bound to change, like the rest of language; punctuation is made for man, not man for punctuation; a good sentence should beintelligible without the help of punctuation in most cases; and if you get in a muddle with your dots and dashes, you may need to simplify your thoughts, and shorten your sentencez标点同语言一样在变;标点为人所役使,人不可为标点所役使;佳句十九不必借重标点而自成头绪;为文点点圈圈破破折折难取难舍之际,不妨简化思路,斩短文句 ...结论1z美化译文其实很简单:z准确理解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一般的做法是,用及其浅白的汉语直接翻译出英语原文的意思,或者用自己的第一汉语思维表达出英语的基本意思;然后,再找一些汉语的相同的说法,同义替换。
第八讲翻译理论学习:1949年到文革前的翻译一、概述两个重要阶段1. 建国初到“文革”前的17年,2. 70年代末至今二、两次翻译工作会议1951年“第一届翻译工作会议”1954年“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三、17年翻译的大致情况1. 50年代初,俄苏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东欧民主国家的文学作品。
2. 50年代中后期,欧美国家的文学,3.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亚非拉文学的译介受到重视,对欧美和苏联文学由正面译介转为批判性译介。
四、17年间重要翻译家和理论家张谷若,哈代的作品,翻译的特点是“地道”“四字格”,“注释”张友松:马克·吐温的作品王科一:《傲慢与偏见》、杨必:《名利场》杨苡:《呼啸山庄》叶君健:安徒生童话杨绛:《堂吉诃德》傅雷:法国文学翻译大师“重神似不重形似”《高老头》周作人:“音译名从主人”钱钟书。
“化境”翻译技巧学习:句子的翻译(一):句子翻译概述一、词序调整(1)Even the wild animals of his homeland, it seemed to Kunta, had more dignity than these creatures. (Alex Haley, Roots)昆塔觉得,即使他家乡的野兽也比这群人自尊自重。
(插入语换序)(2)In this way an earlier and perhaps even greater crop might be obtained.用这种方法,庄稼可以早一点收获,收成或许更好些。
(定语换序)(3)From the moment they set foot on the territory of their motherland, they were warmly received by their compatriots.他们从走上祖国土地的时刻起,就受到同胞们热情接待。
(定语从句换序)(4)Cheerful, efficient and warm-hearted, they will do everything to make your journey smooth and comfortable.他们乐观、能干、热情,总是想方设法使你一路上顺利舒适。
第八课仅仅不错而已杰里米·伯恩斯坦1.早在1981年.我收到过一份请柬,邀请我在宾西法尼亚州特拉华河沿岸过新泽西不远的某地召开的一次作家年会上做讲座。
我记不起确切的地点了,查看地图后我认为大概是在新望市。
我最开始的想法是拒绝。
理由很多。
首先我住在纽约,担任全职教学任务.周末对我来说很珍贵。
一想到为做个讲座周六天没亮就起床,驾着租来的车穿过整个新泽西州,实在不情愿。
我记得给的讲课费几乎不够行程所需的花费。
另外,让我讲的题目实际上已经不再是我的兴趣所在了。
我边写作边搞物理学研究,经常有人让我讲讲两者之间的联系。
人们一开始提问的时候,我觉得是值得讲一讲。
可是过了20年,我觉得惟一想要说的就是搞物理学和搞写作都极其困难,尤其是在你想两全其美的情况下。
2.大会的主题好像集中在诗歌上,于是我想起罗伯特·奥本海默过去自我介绍时的一件事。
由于奥本海默将在以下的故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讲得详细点。
1925年奥本海默从哈佛毕业后,获得研究员的资格到欧洲学习。
在英国他的神经出了点儿毛病,度过了一段不愉快的时光之后,他去德国攻读博士学位。
在哥廷根.他师从著名的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马克思·伯恩,并于1927年他23岁时获得了学位。
伯恩去世后对奥本海默的回忆录l975年出版,书中没有赞扬之词。
他写道,奥本海默“是伟大的天才,我从一件令人尴尬并惹麻烦的事上意识到他多么与众不同。
在上我的量子力学讨论课时,他经常打断别人的演讲,不管这个人是谁,连我在内,然后跨上讲台,拿起粉笔,说道:‘用下面的方法这道题可以做得更好。
”’实际上,研讨课上他的同学烦得要求伯恩制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3.量子力学在此前一年由欧文·施罗丁格、沃纳·海森伯格和保罗·迪拉克创造。
第二年,迪拉克到哥廷根做客,碰巧住在一位名叫加里奥的物理学家的大房子里,奥本海默也住在那里。
迪拉克当时25岁。
两个年轻人成了朋友----此前还没有人能和迪拉克建立友谊。
2023英译汉At its heart, psycholinguistic work consists of two questions. One is, What knowledge of language is needed for us to use language? In a sense, we must know a language to use it, but we are not always fully aware of this knowledge. A distinction may be drawn between tacit knowledge and explicit knowledge. Tacit knowledge refers to the knowledge of how to perform various acts, whereas explicit knowledge refers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processes or mechanisms used in these acts. We sometimes know how to do something without knowing how we do it. For instance, a baseball pitcher (投手) might know how to throw a baseball 90 miles an hour but might have little or no explicit knowledge of the muscle groups that are involved in this act. Similarly, we may distinguish between knowing how to speak and knowing what processes are involved in producing speech. Generally speaking, much of our linguistic knowledge is tacit rather than explicit.参照译文:心理语言学旳研究包括两个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