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病人噎食的预防和护理培训讲学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噎食定义噎食又称急性食道堵塞,是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呼吸窒息。
精神疾病患者发生噎食窒息者较多,其原因主要是服用精神病药物发生锥体外系副反应时,出现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所致。
表现为患者在进食时突然发生严重的呛咳、呼吸困难、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等危象,基至窒息死亡,应立即处理。
护理评估(1)噎食的常见原因及危险因素评估I)因病抢食、暴食所致。
2)精神疾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引起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抑制吞咽反射,容易出现噎食。
3)癫痫患者在进食时抽搐发作导致咽喉肌运动失调,可能出现噎食。
患有脑器质性疾病如帕金森综合征的患者,吞咽反射迟钝,如果抢食或进食过急会发生噎食。
(2)噎食的临床表现进食时突然发生,轻者呼吸困难,不能发音,呼吸急促,严重者喘鸣,Heimlich征象手不由自主的以V字状地紧贴颈部,面色青紫双手乱抓;重者口唇、黏膜及皮肤发绀,意识丧失,抽搐,全身瘫痪,四肢发凉,二便失禁,呼吸停止,心率快弱。
如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死亡率极高。
如下图所示护理诊断(1)吞咽障碍与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或脑器质性疾病等有关。
(2)有窒息的危险与进食过急有关。
护理目标(1)患者在住院过程中不发生噎食。
(2)患者知道细嚼慢咽的重要性,能有效防止噎食。
护理措施(1)噎食的预防1)对暴食和抢食患者专人护理,单独进食,控制进食速度。
2)对明显的锥体外系反应者可酌情给予拮抗剂,并为其选用流食半流食,必要时专人喂饭或给予鼻饲。
3)集体用餐,开饭时医护人员严密观察进食情况,防止噎食发生,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抢救。
4)预防再次发生噎食窒息,可减少精神药物剂量或换药。
(2)噎食发生后的处理抢救原则1)就地抢救分秒必争,立即停止进食,清除口咽部食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迅速用手指掏出口咽部食团。
若患者牙关紧闭,可用筷子或开口器等撬开口腔掏取食物,解开患者领口,尽快使其呼吸道通畅,用海氏急救法抢救。
噎食的急救及防范前言:由于精神病患者本身疾病因素、药物治疗毒副作用及病房管理的特殊性,噎食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
噎食重点在于预防,一旦发生,强调及早发现并立即采取规范化的抢救措施,可大大减少噎食的发生率及提高噎食抢救的成功率,由此可减少医疗风险和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 概念噎食指个体饮食过程中,食物与分泌物混合堵塞患者咽喉部或卡在食管的第一狭窄处压迫气管,或食物误入气管,所以又称急性食道阻塞,如不及时抢救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是精神科临床急症之一。
2 原因分析2.1 精神疾病类型精神发育迟滞及老年痴呆症患者由于智力低下,生活自理能力差,在进食时发生噎食的比例较高,其次是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因进食时过快、过急也较易引起噎食,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生噎食,均为进食时抽搐发作导致。
2.2 抗精神病药物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剂量较大及多药联合者易发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出现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咳嗽反射及呼吸纤毛运动受抑制,使误人呼吸道的食物不能及时清除,导致噎食窒息发生2.3 其他(1)老年病人,吞咽肌功能不良,咳嗽、吞咽等各种反射功能差,易发生噎食窒息(2)合并躯体疾病,特别是合并脑器质性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3)病房管理紊乱,未能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实行分类管理及重点防护。
3 噎食发生情况及抢救措施效果的初步统计分析甘明远、汪毅等人对2002年至2007住院治疗期间发生噎食的患者的资料(65例,71人次)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显示:3.1 噎食时已住院时间及诊断在住院时问分布上,住院≥3个月者最多,住院1~3个月者及住院≤1个月者比例相似所占比例较少。
噎食患者中诊断精神分裂症及妄想性障碍者最多,其次是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者,情感性精神障碍者最少。
3.2 噎食的时间噎食在三餐中的分布,午餐最多共27人次(38.0% ),其次依次是晚餐21人次(29.6%),早餐12人次(16.9% ),三餐以外噎食11人次次(16.9% ),三餐以外噎食11人次(15.5% )。
浅淡精神病患者噎食的临床护理和预防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噎食的临床护理方法,探讨预防措施。
方法:选取本院1989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4例精神病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
结果:14例患者中,3例患者发生噎食,均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100%。
结论:噎食在精神科不可避免地时有发生,一旦发生,死亡率很高,因此,噎食应该及时发现,并且规范噎食应急预案演练,有效避免噎食导致的精神病患者死亡现象。
标签:精神病患者;噎食;急救;护理;预防噎食是指食物卡在食道第一狭窄处或者堵塞在咽喉部位,严重情况下,食物会误入到气管中,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的情况。
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窒息的情况很多,原因在于,精神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过程中,会发生锥体外系副反应,患者的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进而导致食物误吸入气管中。
精神病患者在进食的过程中,突然发生呼吸困难以及严重呛咳,并且会导致面色青紫或苍白,此时便可能导致噎食窒息情况。
精神病患者出现噎食的因素比较多,比如暴食、抢食等。
对精神病患者噎食进行临床护理和有效预防至关重要。
本研究选取14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做如下详细报告。
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1989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4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年龄为18岁至60岁。
其中,9例患者为精神分裂症,2例患者为双向情感障碍,2例患者为精神发育迟滞,1例患者为癫痫伴障碍。
2.预防方法首先,评估噎食风险因素,长期服用容易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药物的精神病患者、阿尔海默茨患者、精神发育迟缓患者、抢食暴食患者均属于噎食易发和高危的人群,因此,应对这些人群进行重点预防。
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引起患者吞咽困难的时候,护理人员及时向医生汇报,并且遵循医嘱服用拮抗药,为患者安排半流质、易吞咽、流质的食物。
其次,组织精神病患者进行集体用餐,在同一时间为患者发放食品,使患者在同一时间进餐,护理人员共同亲临就餐现场,对患者进餐进行监督和看护。
精神科病人噎食的预防和护理
噎食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呼吸窒息。
精神病人发生噎食窒息者较多,其原因多是服用抗精神病药发生锥体外系副反应时,出现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而使食物误入气管[1]。
病人在进食中突然发生严重呛咳、呼吸困难,且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者,即可能是噎食窒息。
噎食很可能是由于抢食、暴食所致或是药物不良反应或癫痫病人在进食时抽搐发作,或药物反应致咽喉肌运动失调所致
1 预防
1.1 加强健康教育对健康饮食开展指导:规律、均衡、适量、小口喂食、细嚼慢咽、饭前先喝少量汤,口中含有食物时应避免大笑、讲话、行走或跑步。
发现面、颈部或吞咽不舒适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指导病人自救处理方法。
1.2 注重开餐工作开餐时加强观察病人的食量、食速及体位,暴饮暴食的要加以控制数量和速度,小口送食。
出现吞咽困难、面肌痉挛、唇舌震颤等症状者,要给予稀、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缓慢进餐、协助喂食、不可催促病人,忌食馒头、饼及坚硬的、长条、大块食物,若须吃可将馒头、饼泡在汤或牛奶、豆浆中充分软化、捣碎成半流质,长条、大块的食物切成细块充分咀嚼。
1.3 心理护理当病人出现锥体外系症状时,可能出现恐惧、焦虑、紧张、丧失信心、失眠、拒食等情绪反应,医护人员要给予关心、支持、引导、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全身放松、积极应对,指导合理进食,保证营养。
1.4 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配合抢救。
2 临床表现
①病人将一手放到咽喉部,不能言语、表情苦恼;②病人不能说话或呼吸;③面唇青紫;④失去知觉。
3 护理
抢救措施
发现患者噎食即应就地抢救,争分夺秒立即用手或汤匙抠出口腔和咽部内积存的食物,对意识清楚的患者,可鼓励咳嗽或吐出食物。
意识不清者用汤匙或筷子刺激咽喉部催吐或置患者侧卧位,头低45°拍击胸背部,协助患者吐出食物。
急救术:当患者窒息状态时就地将患者置于侧卧,用手或双手在患者腹部向胸部上方推压,冲击6~10次,反复进行,此法突然增大了腹内压力,也是利用膈肌向上的冲击力,使阻塞气道的食物上移或排出气管。
严重窒息状态:应立即将患者体位改为平卧,垫高双肩,使头部后仰,急取粗穿刺针(16~20号针头)在喉结下(环状软骨下缘1~2cm的部位)稳、准地刺入气管,可暂缓呼吸困难和缺氧状态。
以便争取抢救时间。
应迅速与外科联系,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
使呼吸道阻塞物得到彻底清除。
3.2.2.5患者的气道阻塞物清除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口唇、呼吸等变化。
如果没有变化,说明患者的气道中残留阻塞物,当机立断需要进一步采取其他抢救措施。
如环甲膜穿刺术或气管切开术。
3.3 其他措施①不能扣击病人的背部,将导致病情恶化。
②心脏停博立即进行徒手心肺复苏,肌注强心剂,呼吸兴奋剂。
③在自主呼吸恢复后,缺氧症状未缓解,立即给予氧气吸入,直至完全恢复正常为止。
④补液、增加机体需要量。
3.4 3.2 做好心理护理患者饮食时突然发生窒息状态,意识模糊,毫无心理准备。
当患者意识恢复后回忆起窒息情景时往往感精神紧张焦虑,有害怕心理,对再次进食易产生恐惧情绪,严重者产生拒食意念。
此时我们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去安慰患者,讲明病情和饮食的重要性,引导患者面对现实,解除其思想顾虑,消除其不良情绪,帮助其从不安、烦闷、恐惧、害怕等情绪中摆脱出来。
同时与患者家属密切协作,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正确对待饮食。
3.5做好饮食护理对年龄较大、咀嚼功能不良和吞咽反射迟钝的患者,需采取集中进餐方式。
患者进食时护理人员在现场巡视,叮嘱患者细嚼慢咽。
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带刺食物及黏性食物如年糕,避免团块大的食物如芋头、肉圆、水果等。
食物不宜过烫,以免因烫而加快吞咽速度
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窒息者较多,其原因多是服用抗精神病药发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时,出现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而使食物误入气管。
患者在进食中突然发生严重呛咳、呼吸困难,且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者,即可能是噎食窒息。
精神病患者噎食一般发生突然,轻者呼吸困难、面色紫绀、双眼直瞪、双手乱抓或抽搐,重者意识丧失、全身瘫软、四肢发凉、二便失禁、呼吸停止、心率快而弱进而停止。
如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死亡率较高。
对
暴食和抢食患者应专人护理,控制进食速度。
禁止病人将食物带回病室。
对有明显锥体外系症状者,可酌情在餐前给拮抗剂,并为其选用流质或半流质,必要时专人喂饭或给予鼻饲。
精神病患者应集体用餐,开饭时护士应全力以赴,严密观察,酌情协助,防止噎食发生或力争对噎食早发现、早抢救。
预防再次发生噎食窒息,可减小抗精神药物剂量或换药。
精神科患者发生噎食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①由于发生突然,及时发现是关键,因此重在预防。
急救必须及时准确,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清除气道的堵塞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的主要任务。
本文15例均由于发现及时,急救护理得当,而未造成意外事故。
②必须加强防范管理,平常工作中护理人员掌握患者病情,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细心观察,尤其是对躁狂症、吞咽困难等重点人群进餐时密切观察,要提高警惕,严防抢食、暴食,未细嚼而吞咽,要做到重点人群心中有数,重点观察,特殊情况必须专护,防范噎食发生。
③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噎食的急救方法及步骤,一旦发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意外事故,防范噎食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