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高等性”与“职业性”关系再探
- 格式:pdf
- 大小:296.98 KB
- 文档页数:4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与互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两个重要阶段,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等教育注重学生的学术知识和理论素养的培养,而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就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并强调二者之间的互补性。
首先,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高等教育为个体提供了广阔的知识体系和深厚的学术背景,以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而职业教育则专注于培养学生应用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以适应特定职业领域的需求。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其次,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良好的衔接和转化。
高等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科选择和专业方向,为他们提供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机会。
而职业教育则将这些学术知识和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具备实际能力和技能。
合理的衔接和转化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职业实践中。
此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互补性。
高等教育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领导力等方面的能力。
而职业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胜任相关职位。
合理的组合和衔接可以使得毕业生既具备学术素养,又具备实际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
对于个体发展而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也互为补充。
高等教育为个体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为其提供了不同领域的选择和发展方向。
而职业教育则为个体提供了特定职业的培训和技能,为其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和竞争力。
个体可以通过高等教育获取广泛的视野和深厚的学术背景,再通过职业教育获得具体的工作技能,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目标和发展。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互补性。
二者在教育体系中相辅相成,紧密衔接,共同培养人才。
高等教育注重学术知识和理论素养的培养,而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就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高等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引言:高等教育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无法忽视。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拥有良好的高等教育背景可为个人创造更多的机会,提升职业发展的潜力。
本文旨在探讨高等教育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高等教育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为职业发展提供优势高等教育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可帮助个人获得更广阔的职业机会。
通过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高等教育使个人能够在特定领域中更加专业化,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等教育还注重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例如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
二、高等教育提升职业发展的竞争力在现代社会,职场竞争日趋激烈。
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个人可以获得更多与众不同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提升自身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拥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个人通常更容易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受到雇主的青睐。
此外,高等教育还培养了个人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对各种挑战。
三、高等教育与职业发展相互促进高等教育与职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个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可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实践也能够反哺高等教育。
个人在职场上的实际工作经验有助于优化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并引导高等教育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因此,高等教育与职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可以推动社会和个人的进步。
结论:高等教育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并且相互促进。
高等教育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竞争力,有助于个人在职场中获得更多机会。
同时,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也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高等教育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为个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2013.02学教育46园网站的潜力,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信息,把网站打造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平台。
只有努力吸引学生的“眼球”,才能让学生上网时有更多的时间逗留在学校网站上,以减少学生因浏览不良网站而产生的隐患,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部署和要求。
同时还要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延续传统媒体良性影响,扬弃的利用新媒体所带来的有利方面。
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传媒环境。
4、构建交流平台,集思广益BBS 、网络跟帖和博客等是青年发表思想言论的重要园地。
我们通过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构造师生沟通的重要渠道;搭建学生与学生组织的交流平台,让学生们的想法更好的传达给学生组织,使得学生组织举办的活动更能解决实际问题;搭建学生组织之间的平台,使高校学生组织之间有良好的沟通交流、交换思路、促进合作,增进同学和组织之间的友谊,实现多赢的态势,以此更好的建设高校学生组织。
5、切合实际,新媒体与学生组织形成良性体系我们应将良好的传媒环境和优秀的高校学生组织相结合,实现构建健康和谐校园的目的。
通过学生,老师,学生组织之间的即时交流,明确高校学生组织建设的有利方向,形成以学生为本,利用资源最大化,学生组织规范化的良性体系。
一方面利用新媒体的巨大优越条件,同时不弃传统媒体资源,达到对高校学生组织建设的最优化。
四、小结新媒体在应用实践性非常强,因而对学生组织的发展影响显著,短期内就可以带来相应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从旧媒体如报纸,书刊,杂志等快速转型到微博,社交网络及飞信等新媒体交流方式的巨大变革,意味着普及新媒体的学生组织会更贴近学生,更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通过更好地规划和推广利用新媒体所带来的良性影响,通过理论支持,在实践中便可以更具有实效性,针对性,利用新媒体建设学生组织,便会让学生组织迎来新的机遇挑战与改变,学生组织更容易被接受,以实现更顺利,更高率的开展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1]张彦、吴淑凤编著,社会调查研究方法,2006年10月第一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马洪龙,2010年新媒体研究综述,2010年[3]傅进军主编,大学生活动论,2008年5月第一版,科学出版社[4]尹冬梅、丁力主编,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2008年10月第一版,时事出版社[5]方宏建、张宇主编,高校学生工作概论,2009年8月第一版,山东大学出版社[6]冯培编著,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2009年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王乐编著,大学生社团:理论、管理、案例,2007年第一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8]曹淑豪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研究大连交通大学爱恩学院[9]孟坤,刘文涛完全学分制、学生活动社团化的背景下学生组织发展转型研究,苏州大学[10]共青团苏州大学委员会,国内外重点高校共青团工作学生事务工作调研报告,2010年11月[1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2011年7月12日作者简介:魏继尧(1990—),男,籍贯吉林省长春,中共党员。
“职业性”、“高等性”融合发展趋势下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模式摘要:“职业性”、“高等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发展趋势和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发展趋势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正是在二者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构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职业性;高等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职业性”和“高等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
从“职业性”、“高等性”的角度,回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规律性认识,即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发展趋势和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发展趋势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模式的基础。
一、“职业性”和“高等性”融合发展趋势1.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表明,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伴随着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而发展,伴随着高等学校职能的演变而深化。
高等教育知识质量观强调重视系统学术知识的学习和培养,提出“博雅教育”、“通才教育”、“绅士教育”思想;工业革命后,随着工商业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开始重视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能力质量观”受到广泛关注,提出“实用教育”、“生计教育”思想;随着知识经济和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提出“全面素质质量观”,重视知识学习的同时关注综合素质培养。
19世纪初,以研究高深学问为主旨的柏林大学的创立突出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这不仅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模式,也意味着以科研为代表的学术性在其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
19世纪下半叶,以美国“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为代表的专门为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培育实用人才的新型高等学校快速发展起来,职业性在高等教育中价值和地位得到进一步突显。
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由赠地学院发展起来的技术学院在大学中得到发展,最初是普渡大学,后来有近300所大学包括著名大学,都增设了技术学院。
与此同时,美国社区学院转变功能,由原来只实施转学教育转变为积极强化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功能,社区学院中有一半的学生修习职业科,并通过立法确立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1]。
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职业发展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而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高等教育作为人们提升学历和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成为了其中一部分学生的重要选择。
职业教育以培养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旨在让学生具备在特定职业领域中就业和发展的能力。
这种职业教育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各行各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为个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并在职业领域中有所作为。
通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学生可以获得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例如,在工程领域的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习,能够熟练掌握工程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其次,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对于个体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接受专业的培训和知识学习,个体能够在职业领域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此外,职业教育还能够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天赋,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提高个体在职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除了个体层面,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培养专业人才,高等教育能够为社会提供各行各业所需的人力资源。
例如,医学院校培养出的医生能够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工程学院培养出的工程师能够推动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
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各个职业的需求,也能够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然而,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
高等教育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其课程和培训内容,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其次,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教学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高等教育需保证教学质量,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备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
高职教育凸显“职业性”之探索王浒在《跨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一文中依国际惯例(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提出教育事业包括两大体系,普通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据此,高等教育被划进普通教育体系,而高职教育则归入职业技术体系。
而这一划分也明晰了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即其强化“职业性”之特点。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是很规范,既定目标和实际定位间存在巨大差异,与普通高等教育边界模糊,甚至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功能基本和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相同,完全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所长。
社会的飞速发展急切需要我国高职跟上时代的步伐,突显“职业性”特色是中国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路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该命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突显“职业性”的平台(一)工学结合,树立校企合作办学的理念“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企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
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组建有企业人员参与的办学委员会,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二)大力开展高职教学改革国家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建立以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专业课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过广泛搜集相关行业、职业和岗位的信息,以提升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以帮助学生就业为导向,学习、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进行IS9000,质量认证,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完善人才激励体系。
(三)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应主动承担企业的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等任务;组织骨干教师帮助企业编写《岗位培训标准》《技能考核标准》等培训教材;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为企业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
论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作者:成华来源:《职教通讯》2015年第12期摘要:高等性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
“高等性”主要体现在高职生与中等教育毕业生相比,应有明显的层次差异;“职业性”指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的精准度较高。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当前高职院校存在因“高”误“职”和因“职”误“高”的不良倾向。
为实现内涵发展,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重视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等性;职业性;旅游教育作者简介:成华,男,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主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2-0025-06我国高职教育发展30余年来,为国民素质提升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囿于传统观念,高职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传统势力的否定和现实功利主义取向的夹击下,一些学校在激烈竞争中逐渐迷失方向:有的异化为技能培训中心;而另一些学校则盲目求高,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人才的供需结构错位。
因此,高职院校如何驶入既“高”又“职”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值得反思。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旅游业被国家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大背景下,毕业生的需求量旺盛,但令政、产、学界遗憾的是,绝大部分人放弃了在行业内就业,少数人对口入职后,3年内流失率亦高达70%以上。
调查发现,旅游教育“高”与“职”的关系失调乃其中的重要原因。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为高职院校的理性办学提供参考。
一、高职教育“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界定(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定义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2011年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2011),第5-8级的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系列,“高等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在专业化的教育学科提供学习活动。
它是高度复杂和高度专业化的学习,包括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教育、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