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为三解析刘复兴教授从心论治蛇串疮经验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导师刘复兴治疗银屑病经验指导:刘复兴标签:中医药;银屑病;刘复兴刘复兴主任医师为云南省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近40年,擅治皮肤疑难杂症,且对银屑病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
现将笔者跟师3年来,导师治疗银屑病的经验归纳总结如下。
1分型论治1.1血热证症见:红斑、丘疹、银屑,新皮疹不断出现,皮疹散发,不连片,脱屑多,红斑压之褪色,瘙痒甚,伴见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方药:皮内2号方(即自拟荆芩汤加味)。
药物组成为:荆芥、炒黄芩、生地、丹皮、生槐花、赤芍、紫草、水牛角、小红参、乌梢蛇。
1.2毒热证症见:红斑、丘疹、银屑,皮疹泛发全身,潮红掀热,压之褪色,皮肤肿胀,大量脱屑,瘙痒剧烈,伴见发热烦躁,形寒身热,重则神昏,口干口渴,便秘溲赤,舌质红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护阴。
方药:皮内4号方(即黄连解毒汤加味)。
药物组成为:川黄连、炒黄芩、焦柏、炒栀子、杏仁(冲)、土茯苓、乌梅、水牛角、小红参、生地榆、紫草、九里光、乌梢蛇、冰糖l小块。
1.3血瘀证症见:红斑、丘疹、银屑,皮疹暗红,白屑难脱或屑多且薄,或疹色淡红,病程较长(半年以上),皮疹压之不褪色,伴见口干欲漱不欲咽,舌质暗紫或暗红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涩或沉涩,可有舌下脉络迂曲。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皮内6号方(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物组成为:生黄芪、当归、川芎、桃仁(冲)、红花、赤芍、水牛角、小红参、生地榆、三棱、莪术、水蛭。
1.4血燥证症见:红斑、丘疹、银屑,病情稳定或皮损部分消退,细碎脱屑,伴见口干舌燥,欲饮,秋冬加重,舌质淡红或舌质淡,舌尖红,苔少,少津,脉缓或沉细。
治法:养血活血,祛风润燥。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味。
药物组成:炙枇杷叶、冬桑叶、炙甘草、阿胶、炒胡麻仁、生石膏、杏仁(冲)、麦冬、沙参、白鲜皮、地肤子、小红参、乌梢蛇。
从三阳病论治带状疱疹体会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感染疾病,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常表现为腰部或胸部沿神经分布的疱疹样皮疹和疼痛。
在中医的经典医学著作中,有关带状疱疹的治疗和观察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本文将结合我个人的临床经验,从三阳病论治带状疱疹的角度,对其治疗进行一些思考和总结。
根据三阳病的特点,我们需要从病机上进行分析。
带状疱疹的发病与病毒感染导致的身体阳气受损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阳气主表,阳气不足则易受外邪侵袭,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带状疱疹时,需要重视调整体质,增强阳气,提高抵抗力,从而减少病毒的侵袭。
可选用益气健脾、扶正固表的药物进行治疗,帮助患者恢复体内的阳气。
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临床观察,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有轻重缓急之分,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也各有不同。
在治疗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一般来说,带状疱疹的病情在初起时,常伴有疼痛、发热、红肿等症状,这时需要利用辛温解表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麻黄、桂枝、防风等,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邪气。
而在疱疹形成后,病情进展较缓,或长期未愈者,可采用疏风祛湿的药物,如川芎、白芷、当归等药进行治疗,帮助患者清热燥湿,消除毒邪。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还需要结合针灸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针灸疗法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病情初期,可以选用温针、灸法进行治疗,帮助患者解表散寒,缓解疼痛。
而在疱疹形成后,可采用疏通经络的针灸法,帮助患者排除毒邪,促进疱疹的愈合。
还可以采用耳穴贴压疗法,通过刺激耳穴点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加速身体的康复。
在临床实践中,我曾遇到过一位患有带状疱疹的患者。
该患者是一名60岁的男性,平时身体素质较差,易受外邪侵袭。
患者来诊时,疱疹已经形成,皮疹呈现水疱状,伴有剧烈的疼痛。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我选择了清热解毒、疏风祛湿的中药进行治疗,并结合针灸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疼痛逐渐减轻,疱疹的数量和大小也在逐渐减少。
医林改错关于蛇串疮的论述蛇串疮中医临床经典辨证一般分为三型,包括肝经火盛、脾虚湿困和气滞血瘀型。
1、肝经火盛: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导致肝经火盛,故发病与情绪刺激关系明显,苔黄腻,脉弦,治则清肝泄热解毒,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为主。
2、脾经湿热型: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博结,伴有食少腹胀,大便时溏,治则健脾利湿止痛,方以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型:疱疹后期,气机不通,气血瘀滞,伴有舌质红,少苔,治则行气活血止痛,方以桃红四物汤加减。
分上、中、下三部论治带状疱疹经验总结:分上、中、下三部论治带状疱疹2017-12-16医学分享俱乐部病因病机带状疱疹是因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明显神经痛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最常见于腰部、胸背、四肢、颈项、眼部亦有所见。
《外科启玄·卷七》中称本病为“蜘蛛疮”,书中记载“此疮生于皮肤间,与水窠相似,淡红且痛,五七个成堆,亦能荫开。
”本病多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为多见。
常突然发生集簇性水疱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伴刺痛或剧痛,愈后很少复发。
本病主要是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与脾经湿热相合,外发而成;或因外感邪毒,与体内湿火相合,蕴于肌肤而发;或热蕴蒸肤,壅阻肌肤,经络失疏,致使气滞血瘀,常遗留疼痛不休或刺痛不止。
湿热火毒内蕴,感受毒邪,为带状疱疹的发病主因。
以清热泻火、化湿解毒为治疗大法。
清·高锦庭在《疡科心得集·例言》中论述疮疡病因与发病部位时指出:“盖以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向上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
”据高锦庭的“上风下湿中气火”的审部求因观点,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艾老提出了根据不同部位论治带状疱疹的观点。
上部从风论治,以普济消毒饮治之《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载“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风性趋上,善行而数变。
带状疱疹发于眼、面颈、胸壁等部位,色红,焮肿疼痛,为阳邪致病,热在气分。
治疗时宜因势利导,疏散上焦风热,清解在上之热毒,故当祛风清热解毒,方选普济消毒饮。
方中重用酒连、酒芩清热泻火,祛上焦热毒,为君;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风热,为臣;玄参、马勃、板蓝根清热解毒;陈皮理气疏壅散邪热郁结,为佐;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引诸药上达头面,喻火郁发之之意。
诸药配伍,共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
刘复兴教授经验治疗带状疱疹的运用体会带状疱疹(HerpesZoster)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皮肤病,它以周期性的疼痛和剧烈的皮疹为特点,患者病情严重时可以出现持续性的疼痛,而且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虽然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被用来治疗带状疱疹,但控制症状的治疗可能会更有效更快。
刘复兴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在治疗带状疱疹上有很高的经验,他曾经发表了一篇论文,《淋巴细胞免疫控制治疗带状疱疹病毒相关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Lymphocyte Immunity Control Therapy for Herpes Zoster-Related Pain),在论文中介绍了他成功治疗带状疱疹的案例,以及有效缓解症状的经验治疗方法。
刘复兴教授的经验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中医针灸治疗和控制调节技术等三个方面,其中药物治疗方面,他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并配合抗痛药,以有效控制病毒的繁殖以及症状的出现;中医针灸治疗方面,刘教授介绍了一种叫“现代穴位灸”的治疗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穴位灸将被用来改善循环和血液的供应,以促进病毒的代谢和新陈代谢,以及缓解痛苦症状;控制调节技术方面,教授建议患者遵守安静和休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练习放松功法来调节神经,并且他还建议患者定期进行脑电图检查,以监测患者的脑波活动,以及及时发现治疗不良反应。
除了上述的治疗方法,刘复兴教授还建议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应该多吃一些维生素C、维生素D和多元素营养品,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可以促进病毒的消除,以及减少病毒的复发。
总的来说,刘复兴教授在治疗带状疱疹上拥有丰富的经验,他提出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控制病毒及症状的出现,同时也可以预防病毒的复发。
由于他的治疗方法既安全又有效,深受患者的好评。
因此,更多的患者应当就医接受刘复兴教授的治疗,以更有效的控制带状疱疹的症状,改善病情,缩短治疗周期,最终恢复健康。
从三阳病论治带状疱疹体会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它通常表现为腰部或胸部的皮肤区域上出现疼痛的疱疹。
在中医理论中,带状疱疹属于“三阳病”范畴,因其症状与三阳经络的疾病特点相符而得名。
那么,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在中医的理念下有哪些体会呢?我们需要了解带状疱疹在中医理论中的认知。
在《伤寒论》中有关于三阳经的论述,三阳经包括太阳、阳明和少阳三经,它们分别对应着头面、胸腹和躯干关节的疾病。
而带状疱疹则是在这三阳经中的少阳经的范畴内,其临床表现与少阳经的特点相符。
从中医的角度看,带状疱疹的发病与少阳经的病机密切相关。
针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案,中医强调辨证论治的理念,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治疗带状疱疹时,中医将通过辨证施治的方式来调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辨证的关键在于辨别疾病的性质、病因和病机。
对于带状疱疹来说,中医辨证的重点在于辨别其发病的机理和病情的变化,从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带状疱疹的发病可以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等邪气侵袭,也可以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滞血瘀等内因所致。
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将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
除了辨证施治外,中医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还注重在调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在中医看来,人体内外部的阴阳平衡失调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治疗带状疱疹时,中医不仅仅是通过药物来对症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津液等生理功能,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根本治疗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将综合运用针灸、推拿、草药、穴位贴敷等多种治疗方法,以期达到辛苦理气、活血化瘀,调和阴阳,促进机体内在动力的作用。
中医对于预防带状疱疹的复发也有一定的认识。
根据中医理论,预防带状疱疹的复发,首先需要注意情志调摄。
情志不舒、气滞血瘀是带状疱疹发作的内在原因之一。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对于预防带状疱疹的复发是非常重要的。
带状疱疹中医辨证思路研究进展([1]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1501;[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0;[3]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中医医院,云南676200;[4]金山区张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514;[5]金山区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512;[6]金山区枫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501)邮编:201501摘要:带状疱疹有约9%~34%后遗症神经痛发生率,本文以中医辨证手法为引线,研究各家的辨证观点及治疗思路。
大家一致认为本病多与正气亏虚有关,脏腑辨证者从肝、胆、肺、心、脾、肾论治,经络辨证者从肝、胆、脾、心及三焦经论治,外感六淫辨证者从湿、热、风、火毒、温病伏邪论治;疼痛辨证从心论治或与气血荣通有关。
关键词:带状疱疹,辨证思路,治疗方法1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属中医学“蛇串疮”范畴,《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1](2014)提出了诊疗方案;西医以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和防止后遗症发生为治疗原则,但仍约9%~34%[2]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后遗症神经痛(PHN),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资料表明中医早期介入治疗能有效地降低或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笔者将近5年来一些中医专家发表的有关带状疱疹临床诊治经验,以中医辨证手法为引线,探究各医家的辨证观点及治疗思路,现叙述如下。
1.脏腑辨证1.1早期以肝、脾为主,久则伤心、脾。
黄尧洲[3]认为出疹期病位在肝、脾,疹点停发期气阴渐损,累及心脾;提出分期、简洁疗法和康复疗法相结合的观点,急性期解毒利湿汤(煅牡蛎、黄芩、柴胡、炒栀子、淡竹叶、连翘、车前草、冬瓜皮、茯苓皮等);亚急性期毒瘀并解汤(生龙骨、石决明、煅牡蛎、葛根、车前草、白芍、连翘);PHN期,安神活血方加减(重用酸枣仁、生龙骨、珍珠母、合欢皮、夜交藤,配葛根、白芍等),临床经验药对白芍、葛根。
纪青山[4]认为本病与肝郁、脾虚、湿热等有关,用雷火灸热敏法配合围刺手法,取局部阿是穴及相应夹脊穴治疗,可使肌肤火毒清泄、经络通畅、化瘀止痛。
从三阳病论治带状疱疹体会带状疱疹是由于水痘病毒再激活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
其特点是沿着皮肤分布的一条神经节段出现红疹和疱疹,同时伴随剧烈的疼痛。
根据中医理论,带状疱疹属于三阳病,主要表现为阳气外躁、犯于阳明、太阳、少阳三经,因此治疗上以清热、解毒、理气、活血止痛为主。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患有带状疱疹的女士,她约五十多岁,患病时全身出现水疱,特别严重的地方在腰背部位。
初诊时,她疼痛难忍,甚至无法平躺,睡眠质量严重受损。
经综合分析,我认为她属于三阳病,阳气外躁、阳明、太阳、少阳三经受患,所以我采取了以下的中医治疗方法:清热解毒。
给予其变脏汤,成分包括生地黄、金银花、绿豆、甘草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清热的作用。
该方剂能够清热凉血,减轻体内火气,从而有助于降温、减轻发热症状。
理气活血。
使用乌药理气汤,成分包括木香、川楝子、白花蛇舌草等,可以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疱疹愈合。
还可以疏通经络,舒缓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疼痛。
活血止痛。
采用逍遥散,成分包括桑枝、白芷、川芎、香附等,可以活血化瘀,缓解疼痛症状。
这个方剂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疱疹的愈合,同时还能够祛风解毒,减轻红肿、瘙痒等症状。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疱疹逐渐干燥、结痂,疼痛也有所减轻。
她的睡眠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够平躺休息。
治疗结束后,我为她开方调理养护身体,增强免疫力,避免疱疹的复发。
通过这次治疗,我深刻领悟到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性。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因此能够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有效地调理身体的内外环境,提高自我修复能力,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还强调预防。
带状疱疹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病变或者呼吸道分泌物等方式传播。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与带状疱疹患者近距离接触,注意手部卫生,勤洗手,定期通风补湿,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防止交叉感染。
从三阳病论治带状疱疹体会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简称VZV)感染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带状疱疹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它在感染后会长期潜伏在神经节细胞中,一旦免疫力下降,就会引发带状疱疹的复发。
带状疱疹以疼痛和皮疹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容易引起并发症,如神经痛等。
在中医理论中,带状疱疹被归为“三阳病”,主要是从三焦经络的理论来进行论治。
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在治疗带状疱疹的过程中,需要综合施治,既能对症治疗,又要注意调整患者的体质,使其达到身心平衡,提高免疫力,减少病毒的复发。
在治疗带状疱疹的过程中,中医非常重视辨证施治,因为带状疱疹的发病与三焦相关,患者出现的症状会有所不同。
一般将带状疱疹分为三焦经风火毒邪闭络证、肝胆经风火燥热证和脾胃经风火痰瘀证等。
这三种证借助正气的调配而发病,每一次发病均可以对 Fei 析证因、病因病机及所致病证等加以独立之研讨,如齐三焦经气火蕴结闭、主五脏六腑经络实证、而交三焦经阳逆下的原虚。
患者发病阶段与症状的危害,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带状疱疹的发病经过主要为三个阶段,即前驱期、临床症状期和痘疮愈合期。
在三个不同的阶段,中医都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前驱期,患者会出现疼痛、灼热、刺痒和麻木的症状,这时可以采用针灸、中药、艾灸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舒经活络、祛风清热为主。
在临床症状期,患者会出现疼痛明显,伴随皮疹和水疱等症状,这时需要使用中药外敷以及中药内服进行治疗,以清热解毒、祛风止痛为主。
在痘疮愈合期,可以采用中药治疗以促进疤痕愈合,以及调整体质,预防复发。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不仅要对症治疗,还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表里实虚情况和具体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作息时间,进行适当的运动等。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阳气需要充沛才能抵抗病邪,所以在治疗带状疱疹的过程中,要重视患者的饮食调理、情志调摄、起居调摄等。
刘复兴教授经验治疗带状疱疹的运用体会作者:廖承成尹瑞文赵丽娟张旭黄虹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年第04期摘要:全国名老中医刘复兴教授,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有着丰富经验。
刘复兴教授将带状疱疹分为4个证型进行治疗,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笔者近年来运用刘复兴教授的临床经验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有新的体会。
关键词:带状疱疹;刘复兴教授;治疗经验;运用体会中图分类号:R752.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4-0003-04刘复兴教授是全国第三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是云南省中医医院皮肤科的创始人。
笔者通过学习刘复兴教授治疗带状疱疹的经验,并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学将带状疱疹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刘老认为本病初期多为湿热火毒,后期多是正虚血瘀夹湿邪为患。
因发病部位多在体侧,皮疹单侧分布,体侧属肝胆二经循行之处,故本病与肝胆二经关系密切。
在发病过程中以“气血不畅”为主病机,初期以湿热火毒阻滞,气滞血瘀为主,后期以气虚血瘀或肝阴不足,气血不畅,虚实夹杂为主,故行气活血之法必须贯穿始终。
治疗时应以“止痛”为关键,同时注意“祛邪”与“扶正”并重,标本兼治,求本为要。
1辨证论治根据刘复兴教授经验,本科将带状疱疹分为4个证型进行论治[1],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对于带状疱疹有着良好的疗效。
1.1肝胆湿热证证见皮肤潮红,疱壁紧张,疼痛剧烈,伴有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当归、炒柴胡、炒栀子、炒黄芩、川木通、车前子、制乳香、制没药、蒲公英、全蝎、蜈蚣。
运用体会:本证是带状疱疹初起较为常见的证型,病性以实证为主。
多在发病初期,体质壮实的患者多见。
刘老以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
抓住病机的根本,辅以乳香、没药加强行气止痛之功效。
;全蝎咸寒,搜风通络止痛之力较强,对于疼痛较重的患者,于配方中给予5~10 g,焙干后分次冲服,《本草纲目》记载“蝎,足厥阴经药也,故治厥阴诸病。
一分为三解析刘复兴教授从心论治蛇串疮经验作者:张艳菊李董张凤瑞赵晓慧邹云欧阳晓勇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年第08期摘要:依据《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病机,从心火、心血、心神一分为三来解析刘复兴“从心论治蛇串疮”的理论观点和方药特色,阐述刘复兴教授一分为三思维法在诊治蛇串疮临床中的理论价值及具体应用。
关键词:蛇串疮;一分为三;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752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8-0005-04已故刘复兴教授是全国第三批中医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HJ3mm]云南省首批省级中医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名誉名中医,精于外科,尤擅长皮肤疮疡疾病的诊治。
导师欧阳晓勇主任师承刘复兴老学术,一分为三地解析从心论治蛇串疮,传承刘老深厚的中医学养和创新思维,亦使我辈受益匪浅。
蛇串疮,中医又名“甑带疮、缠腰火丹、火带疮、蜘蛛疮”等,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古代医家认为带状疱疹多由风湿毒邪搏于血气,感染疫毒,心肝二经风火、脾肺二经湿热、肝火妄动等发于肌肤之表而致,治疗上多以清泻湿热、清肝泻火为主,代表方有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柴胡清肝汤等。
现代中医多认为,本病与情志相关,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蕴化热,以致毒邪易感,湿热火毒蕴积肌肤发病;或因外感风寒湿热毒邪未清,气血不畅所致;或因肝郁化火外窜皮肤或肝经湿热下注,后期则因肝肾阴虚,气血不通所致。
此外,老年人或体质素弱的患者,因毒热耗伤阳气,或在治疗过程中过用苦寒伤阳,以致阳虚寒凝,劫伤阴液致经络失养,余邪未尽,痹阻经络均可致后遗神经痛[1]。
刘复兴教授认为蛇串疮因内有郁火,循经外溢而作,或因内有湿滞并感毒邪,内外相引,合而致病[2]。
其在蛇串疮的治疗中除了考虑从肝论治外,更重视《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病机“心”则不单指心火,还要考虑心血与心神。
即把“心”一分为三来辨证察机。
蛇串疮的发生主要与心火亢进、升阳太过、或心血郁阻,心血不足,或神失所养,心神不宁有关。
生理上,心主血脉,主藏神,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为“君主之官”、“生之本”[3]。
就《内经》“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任物者谓之心”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可以看出痛症与心息息相关。
刘复兴教授认为蛇串疮从理论到临床都可遵循从心火、心血、心神一分为三地进行辨证论治。
1心火心脏的阳气偏盛,即是心火。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版)中指出心火可由邪热、痰火内郁而致,亦可因劳心过度、耗伤心阴心血而成,还可由于情志所伤、五志化火而致[?]。
《外科正宗》云“火丹者,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故发于肌肤之表,有干湿不同,红白之异。
”《脉义简摩》中也有“儿病瘤丹、斑疹、龙缠虎带,虫疥癝疮,皆心火之病也。
”的记载。
根据导致心火的病因病机不同,蛇串疮在心火中又可分为以下几型:11实火型火为阳邪,其性趋上,火热之性燔灼、升腾[3]。
阳邪侵入,人体之正气与之相搏,邪气亢盛则致人体阳气病理性偏亢,“阳盛则热”、“热盛则痛”,故发为实热性病症,临床上这一类蛇串疮往往多发生于人体上部,尤以头面部多见,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目赤肿痛,可伴有高热,烦渴,汗出,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糜烂,舌红绛苔黄,脉洪数等症。
治宜清解热毒以止痛,刘老常选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之类。
12湿火型饮食不节,损脾阻运,内生湿邪,依据患者体质,邪从热化或寒化,湿热内蕴。
饮食乃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者,但饮食失宜或偏嗜,又成为导致疾病的原因。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肥甘酒酪,易化热生火。
心为火脏,火邪上归于心,则生心火。
《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是谓过食肥甘而化热生火,可见痈疽疔疮等多为火亢盛之病证,即《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云“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
此类蛇串疮除了有心火亢盛外,往往还有湿毒内蕴或湿从寒化的表现,临床上皮损多见水疱数量多,疱壁松弛,易破,糜烂渗液。
多发生于腹部及下肢,疼痛程度一般,伴有口渴不欲饮,胃纳减退,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脾虚湿热者治宜健脾利湿,清热止痛,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湿重于热者,治宜化湿清热,宣上调中,方用三仁汤加减。
饮食不节,运化失宜,可聚湿、化热、生痰而影响气机功能,湿从热化或肝失疏泄,久则肝郁气滞,气郁化火。
热重于湿时,临床上皮损可见红斑,水疱明显,患者灼热疼痛,伴有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或稀烂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宜清肝利湿,解毒止痛,方用刘老创制愈疱汤[4]。
13虚火型本证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因湿热火邪,灼伤心阴;或因肝肾等脏阴亏,心失所养所致。
阴虚不能制阳,则心阳偏亢、虚火上炎,形成心火偏亢的病理状态。
《丹溪心法》“热过则阴伤”,孙思邈曰:“血弱阴虚不能养心,致心火旺。
”该症型多见于蛇串疮后期或者老年患者,皮损色泽较暗,水疱细小簇集,皮损可有坏死出现,或有消退趋势,或消退后留有慢性疼痛。
伴有心烦,心悸,失眠多梦,盗汗,午后潮热,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
治宜滋阴疏肝止痛,老师用一贯煎加减。
14寒郁化火寒邪化火,可由外感寒邪未及时发散,而人体阳气偏盛,寒从热化,形成热证,或是寒湿之邪阻遏,而机体阳气不衰,由寒化热;或过服温燥之品,亦使寒邪化热生火。
心火宜降不宜升,寒邪化火,心火上炎,则蕴毒生疮。
临床上初为冷痛,麻木,皮损色淡,肤温不高,得温痛减,唇舌青紫,苔白滑,脉沉迟等,后因病程日久,变成患处红肿灼痛,肤温增高,火热内扰心神可见心烦少寐,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符合《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治疗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分清主次,辨证用药。
2心血《灵枢·痈疽篇》曰:“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而“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者,其充在血脉,血主濡之”,说明心血是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疼痛的产生可归结为气血的病变,心气推动无力,血行迟滞,脉络瘀阻可致“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畅,营血不能布达全身,肢体脏腑失养而致“不荣则痛”。
“不通”与“不荣”均由心所主,故诸痛多属于心。
从心血论之,蛇串疮可分为以下三型。
21血瘀型朱费元《临证一得方》云“缠腰火丹,已经泡溃,延漫未止,加之忍痛,气滞脉络不舒,清蕴兼理气。
”疾病初期,湿热等病邪侵入人体,与血相搏结,蕴结皮肤,热灼血液而黏滞不行,谓之热壅血瘀。
疾病后期或皮损消退后,余邪未尽,留滞经络,阻碍气血运行,导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该症临床多见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或刺痛明显,夜间加重,不敢触摸,皮肤水疱干涸,结痂,痂皮脱落处可见红斑或色素沉着斑,或有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暗有瘀点,少苔或无苔,舌下络脉曲张,脉弦细或细涩。
内治宜化滞通络止痛,刘老常选复元活血汤合失笑散加虫类药。
22血虚型血由水谷精微所化,具有熏肤、充身、泽毛之功。
血在脉中运行,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起着濡养和滋润的作用。
《难经》概括为“血主濡之”。
若血亏虚,脉络空虚,则气血运行不畅营,而使不能布达全身肢体脏腑失养而致“不荣则痛”。
该型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及久病体虚者,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色暗不泽,绵绵作痛,麻木不仁,常伴有心悸气短,神疲多梦,面色萎黄,爪甲不荣,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或细芤。
刘老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补气以活血,符合《内经》“虚则补之”,通过补虚泻实而调畅气血,疼痛自止。
23络脉瘀阻广义而言,络脉把在经脉中由纵向线性流注的气血往横向面性弥散到全身,发挥对生命机体的渗灌濡养及调节作用。
从狭义角度,络脉又分为经络之络(气络)和脉络之络(血络),经络之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运行血液,发挥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正常生理功能。
络体细窄,气血行缓,当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络病时,表现出与其结构和气血循行相适应的病机特点: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5]。
其致病因素很多外有六淫、疫疠之邪,内因七情过极、饮食劳倦所致脏腑功能失调,病久入络,或因痰湿、瘀血阻滞络脉。
一般而言,久治不愈之病多有络病存在,故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
在带状疱疹后期伴随后遗神经痛的患者,老师强调从络脉来治疗皮肤病,因“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者,其充在血脉”。
通过调理心血及络脉来治疗一些带状疱疹伴后遗神经痛的患者。
传承刘老常用药物有藤类通络、虫类通络、辛味通络及补虚通络类药物,如鸡血藤,忍冬藤,蜈蚣,全蝎,乌梢蛇,乳香,丹参等。
3心神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3]。
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精神因素与其它各种病因病机相互作用,共同致病。
一旦发病,则会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致使心神失调更甚。
因心主神明,神明宜静,蛇串疮患者疼痛剧烈,情志多不调,或烦躁或抑郁,甚者夜不能寐,暗耗心阴,“不荣则痛”。
治疗需考虑心神的调治,常用药物有龙骨,牡蛎,磁石,合欢皮,夜交藤,郁金等重镇安神或行气活血以养心神。
或用八角枫、桔梗、半夏等毒麻药宁心安神以止痛。
4典型病例邹某,女,54岁,昆明本地人,于2014年12月29日就诊,患者右侧头部、眼部色沉斑,结痂伴疼痛20 d,于外院住院治疗1周后,疱消疼不止,遂至本科就诊。
诊见右侧头部大片状色沉斑,上覆大量结痂,右眼红肿无法睁开,因疼痛剧烈难寐,情绪焦虑,恐病毙命。
舌淡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蛇串疮(带状疱疹)。
导师初诊予小柴胡汤全方加川芎30 g,怀牛膝60 g,桔梗30 g,制乳香10 g,制没药10 g,紫草30 g,蔓荆子15 g,蚕沙10 g,蜈蚣2条(研末吞服),全蝎5 g(研末吞服),3剂,每剂服用2天。
2015年1月4日2诊,诉疼痛较前缓解,眼睛可适当睁开,仍眠差,恐病不愈。
于原方基础上加龙骨20 g,牡蛎20 g,栀子15 g,仍3剂。
3诊时诉疼痛缓解明显,偶有刺痛,夜睡4~5 h,眼睛恢复正常。
改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川芎30 g,怀牛膝60 g,桔梗30 g,柴胡15 g,天麻10 g,蔓荆子15 g,元胡15 g,蜈蚣2条(研末吞服),全蝎5 g(研末吞服),4诊时无明显疼痛,寐安,守方3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为老年人,脏腑之气已渐衰,中气不足,外卫不固,邪气侵袭,郁于肌肤,血行不畅,凝而为瘀,其病机应属本虚标实。
初诊时根据发病部位循经选方小柴胡汤,加入刘老治疗头痛常用药对川芎、怀牛膝以上引下行气血;桔梗30 g,《神农本草经》载桔梗“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惊气”重用取其安心神以止痛;制乳香,制没药行气化瘀以止痛;因患者焦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恐虚火上炎,心失所养予紫草凉血宁心,从“心火”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