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元宵词的悲剧意识
- 格式:pdf
- 大小:163.79 KB
- 文档页数:3
摘要元宵节在宋代是最受重视的节序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词人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并引发了元宵词创作的繁荣。
词人们往往会将他们对时代、社会的感触融入其元宵词作中。
文章通过对生活柳永、李清照、刘辰翁三位词人的元宵词作进行分析、比较,意在展现元宵词作中渗透着的鲜明的时代气息。
关键词元宵宋词柳永李清照刘辰翁元宵节作为宋朝人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它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作家提供了写作素材。
词人们往往将他们对时代、社会的感触融入其中,使我们可以透过词人的词作,清楚的看到宋代各个时期的社会状况。
一、承平之北宋经过唐末五代动荡纷争之后,宋朝定都汴京,建立起了统一的王朝。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北宋社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这就直接导致了此时期的元宵词作中繁华节日胜景的出现。
北宋词人柳永是一位长期生活在下层社会、混迹于勾栏瓦肆之间的“人民艺术家”,他的词作中总是洋溢着鲜活的大众气息,他的两首元宵词作《迎新春》和《倾杯乐》是其著名的元宵词作,来看它们所描绘出的首都汴京过节时的喧闹和繁华: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
晴景回轻煦。
庆嘉节、当三五。
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十里然绛树。
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
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
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
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
随分良聚。
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①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
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
连云复道凌飞观。
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蒨。
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
龙凤烛、交光星汉。
对咫尺鳌山开羽扇。
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
向晓色、都人未散。
盈万井、山呼鳌抃。
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②长于铺叙的长词慢调进行了细致广泛的描绘,在我们眼前尽情的展现出一个华灯闪烁的节日夜晚。
使我们看到了北宋时期国家的太平、都城的繁华、人民生活的安定富足。
正如黄裳《书乐章集后》中写到:“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枯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
南宋词人刘辰翁现存词作350多首,他的创作经历了南宋灭亡和元人统治的巨大时代变迁,从侧面以类似史家的笔触记述了南宋遗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以词的形式保存了当时独特的历史。
其中对于元宵节的描写成为我们解读须溪词及以其为代表南宋遗民文学创作一个直接而重要的视角。
本文在对刘辰翁元宵词作以梳理、解读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词人在作品中对于意象的营造和使用,并试图以此窥见作者的情感与心绪,进而探究词人对于时代予以摹写、反映的心态和情感特质。
宋词中对元宵有所涉及的作品约有493首之多①,张先《玉树后庭花·上元》、柳永《倾杯乐》“禁漏花深”、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秦观《蝶恋花》“今岁元宵明月好”、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名作更是为后人称颂。
宋人歌咏元夕的词作,多为描述都市繁华,大多是描写节日欢乐与自身情思。
宋亡之后的节令词中渗透着沉重的家国之思和身世之感,元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刘辰翁笔下对元宵意象进行描述或涉及的作品约有30首,抚今追昔,感伤时事的情绪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他的元宵词表现出浓重的悲剧性色彩,既存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也表达出对宋王朝灭亡的悲痛和哀悼;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具有明确的时代心理特征。
元宵节,又名上元、元夕、灯夕、元夜、灯市等,初唐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记载了这一节日的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可见,在唐代元宵节已经是个热闹的节日。
到北宋时,元宵节的时间由原来的三夜扩展到五夜,而且繁盛程度超过以往。
“唐明皇先天中,东都设灯,文宗开成中,建灯迎三宫太后……本朝太宗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后罢中元、下元二节,而初元游观之盛,冠于前代。
”②《宋大诏令集》中记载:“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寓又安,况当年穀之丰,宜从士民之乐,县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二夜。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盛的时期,文人雅士层出不穷,他们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成就。
与此他们也面临着个体生命的悲剧意识,这一意识的觉醒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宋代文人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在宋代,社会风气废弛,朝政腐败,民生艰辛,这使得许多文人对世间的现实产生了无尽的感慨。
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这种现实的不满与悲叹,比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些文字中透露出的无奈与悲叹,正是他们对世态炎凉的真实写照。
宋代文人所处的政治环境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当时的政治腐败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官场的尔虞我诈,让许多文人深受其害。
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对这种政治压力进行了充分的抒发,在诗词中表达出了对官场腐败的厌恶与不满。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中写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些文字中透露出的孤独与寂寞,正是他们对政治环境的无奈与悲叹。
宋代文人的个体生命悲剧意识还体现在他们的思想境界之中。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多文人因为自己的言行而受到了排挤与打压,甚至还有许多人因此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境遇使得许多文人对生命的脆弱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生命的珍惜与深刻的思考。
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写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水一到天上流。
”这些文字中透露出的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正是他们对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
宋代文人在面对悲剧的个体生命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他们敢于直面现实,敢于直面政治压力,敢于直面生命的无常。
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个体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抒发。
正是这种勇气与智慧,使得他们的作品在后世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也使得他们的悲剧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觉醒。
古文人笔下的元宵节:辛弃疾笔下的节日内里忧伤今人的元宵节,古人又叫上元节,当然,也叫灯节。
千百年来,元宵节曾以各种姿态出现在文人笔下。
虽然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但整体色调都是明亮的。
观灯,赏月,放焰火,吃元宵,猜灯谜……阖家团圆,盛世华年。
写元宵的诗词中,我最喜欢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文笔华丽,层层铺陈渲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挂满花灯的树像开满了花,满天的焰火如星雨,宝马雕车,月光流转,鼓乐声声,游人如织。
层层的铺陈渲染都为最后一句点睛之笔,苦苦寻觅,才发现要找的那个人并不在这流光溢彩的长街上,而是站在灯火寥落的暗影里。
如果不了解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一定会以为这是一个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风香夜暖。
而真实真的时代背景却是,南宋的半壁江山已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在这样的情景下,竟然能营造出这样的繁华,让人叹为观止。
辛弃疾笔下的元宵节表层繁华,内里忧伤,只是这忧伤是隐藏在文字之下,需要层层剥开,才能看到。
李清照笔下的元宵节则是伤感和怀旧的,她在《永遇乐·落日熔金》里说: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手笔,虽然写的是元宵节,但通篇却并不见元宵节的字样,格调依旧如往昔的婉约、忧伤,只是多了一层怀旧的氛围。
通篇最能打动我的,自然是最后一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一句,有小女儿家的俏皮,也有一个上了年纪的人的淡泊,或许还有无奈,或者说是委屈自己。
从前的元宵节和如今的元宵,交替出现,形成对比,繁华不再,感伤前来。
宋代元宵词漫谈作者:杨海明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9年第02期在宋词长河中,歌咏元宵节的词作数量相当可观。
我们不妨从这一个支派中,挹取一些“样品”,求得对于整个长河“水质”变化的若干结论来。
一、从元宵词看宋代上层社会的享乐风气和词为“娱宾遣兴”“歌咏太平”之具的传统观念宋代是一个十分讲求享乐的朝代。
从开国之君宋太祖亲自提倡“人生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开始,到宋真宗大兴土木建造寺观亭园以应“封禅”之需(《宋史·真宗本纪》),再到宋徽宗穷奢极侈地征发“花石纲”以建“艮岳”(《宋史·徽宗本纪》),北宋最高统治集团的享乐之风一直是持续和不断高涨的。
南宋虽然偏安江南,国力衰减,然而在追求享受这一点上,比之北宋仍有“出蓝”之势。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直到西湖这个“销金锅子”(《武林旧事》语)被元人“一锅端”之后,南宋小朝廷的享乐繁华之梦才最后破灭。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两宋上层社会的这种豪侈生活,在有关元宵节的词篇中就有突出的反映。
李清照词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永遇乐》)。
其实岂止是闺中的妇女偏重元宵佳节,整个上层社会在新年刚过、新春将临的上元节都达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记载:“京师上元,国初放灯止三夕。
时钱氏(吴越王钱俶)纳土,进钱买两夜。
其后十七、十八两夜灯,因钱氏而添。
”也就是说,宋太宗把元宵的狂欢从三天延长为五天,是适应着他政治上夸示国力的需要的。
元宵五夜,整个都城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
柳永的《倾杯乐》词就是这种情景的形象化说明: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
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
连云复道凌飞观,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茜。
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
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山开雉扇。
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
从元宵情结探析宋词意境意境如下:一、壮志未酬的抑郁之情:宋朝政权飘摇,国土分裂,一大批的文人志士满怀报国之情却壮志难酬。
刘辰翁的《忆秦娥》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作。
应该来说,这首词中作者的爱国之情、报国之意是比较隐忍的,情绪也比较低沉、凄苦。
二、国破家亡的爱国之情:北宋后期,国事巨变,金兵南下,一大批文人士大夫跟随着朝廷南迁,经历了朝代变迁和盛衰变化的文人们纷纷拿起笔抒发情怀。
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便是其中的名篇。
这首词表面上看就像在写自己元宵节的心情,实际上却暗含了对国家命途的担忧,蕴含着失去故土的悲哀之情。
三、年华易逝的惆怅之感:古代有很多描写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诗词,而刘著的《江城子元宵书怀》则是在元宵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哀叹自己已逝的年华。
坐在热闹的街头,看着满街挂着的漂亮花灯,那些年少时的轻狂潇洒,早已随时光流转,一去不复返。
风月狂欢最终都会销声匿迹,留下的只是那轮皎洁的月亮和满满的回忆。
而如今,年老力衰,只得浊酒一杯独自感慨,或许在梦里,依然是那些年少时的美好回忆,而惊醒后的残酷事实,更让作者悲从中来。
四、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在古代,情人相会也是元宵词的主题之一。
然而,在此类词中,大多描写的是情人分离、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意,其中,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最让人津津乐道。
整首词的构造非常简单,分为去年元宵和今年元宵两个场景。
去年元宵时灯火辉煌,男女主人公在这个热闹的晚上相会相许。
而今年,月亮、花灯没有任何的改变,只是那个人已经不在,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泪湿衣衫。
这首词以时间为轴线,形成今昔对比,巧妙地道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纵览这些元宵词,词人大部分都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或是用元宵节喧闹的场景衬托主人公孤独的境遇,或是用以往节日的美好回忆对比今日凄冷悲凉的处境。
也只有在元宵佳节灯火辉煌的喧闹中,词人才能有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论宋代元宵词的变化特征作者:姜葵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12期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元宵词在宋朝的历史变迁中,所产生的变化。
论文重要从元宵词描写内容的变化、情感的变化,今昔对比手法的运用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宋代元宵词的表现特征。
关键词:元宵词;艺术手法;内容变化;情感变化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受重视最为热闹的一个节日,在宋代320多年发展演变的历程中,宋代元宵词的发展与变化促进了元宵新词调的不断产生,它配以各种绝妙的旋律,从而不断地助长着元宵节的节日气氛,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在宋朝历史盛衰的变迁中,内心经历的诸多感受和对社会历史、人生命运的思考。
作为应时节而产生的元宵词,在两宋词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词坛上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
真实而鲜明地展示了宋人真实的心路历程,以不同凡响的格调唱响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细读大量元宵词,我们不难看出元宵词具有如下几方面的表现特征,这些特点客观上也足以反映了宋代元宵词,在民俗意象、词体结构、情感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所产生的发展变化。
一、艺术手法的变化在元宵节中参加各种民俗活动,是宋人最喜爱的过节方式。
宋前期元宵词的上片和下片通常是作者描写在元宵节所亲眼目睹的热闹景象,尤其在宋代前期,元宵节可以堪称为“狂欢节”,盛大而浓烈的节日氛围使元宵节充满着喜庆氛围,可谓帝民同庆、君民同乐。
词人也通常花费很多笔墨来描写自己在元宵节中遇到的种种令人激动的情景,而且对元宵节节日景象的描写也尤为生动可感。
但是,到了宋代后期,由于外族的入侵,朝廷奸臣的专权,国家因而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宋人因避难而渡江南下之后,国势逐渐走向了衰微,最终由于外族的大举入侵而灭亡。
这样一来,宋代末期的元宵词与宋代前期相比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元宵词基本上是先回忆过去宋代繁荣强盛时期的元宵节,留恋那种繁华喧腾的场面,然后再与眼前凄凉衰败的现实相比较,在追忆怀念中再面对现实境况来创作。
作者的情绪在追忆的过程中起伏跌宕,伤感之情也持续地生发和延展,即使元宵词里没有出现“往昔”、“回忆”“当前”等感伤词语,但词的通篇几乎都是承载着沉重的历史沧桑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作者错综复杂的情感体验、寄托了作者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和国破家亡的悲恸。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解析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文章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概括所讨论的主题和目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青玉案》和元夕节的背景,并指出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辛弃疾《青玉案》与元夕的关联进行深入解析,以探究他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可能的概述内容:概述:《青玉案》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元夕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辛弃疾《青玉案》与元夕的关联进行深入解析,揭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
首先,文章将探讨《青玉案》的背景和意义,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才子佳人的爱情与离愁别绪。
其次,我们将研究元夕节日的源起和意义,探寻这一节日对辛弃疾词作的影响与启示。
最后,文章将通过对辛弃疾《青玉案》的深入解析,详细剖析其中情感的起伏、意象的运用以及文化符号的寓意,以期为读者提供对这首经典词作的更全面理解。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辛弃疾的文学魅力,以及了解他的词作在元夕传统中所承载的特殊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辛弃疾青玉案和元夕节日,并解释本文的目的。
通过引言,读者能够了解到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和问题,提高对文章的整体认知。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子部分。
第一个子部分将介绍辛弃疾青玉案的背景和意义。
在这一部分,将解释辛弃疾青玉案的故事背景,包括故事的情节、登场人物以及故事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还会探讨这个故事对辛弃疾作品和中国文学的意义,以及它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第二个子部分将介绍元夕节日的来源和意义。
这一部分将向读者介绍元夕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和象征意义。
文中将探讨元夕节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解释其与人们的情感关系。
第32卷第3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2No.3 2012年6月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Jun.2012论宋代元宵词的悲剧意识①谈春蓉(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东广州510540)【摘要】宋朝元宵节是盛世的狂欢节,君臣同乐,大量的元宵词歌颂这一片祥和之景,却也有着和主旋律相悖的情绪在蔓延着,给宋代元宵词坛带来了一层悲剧气息。
推究原因,则与元宵节独特的节日特点和国家的政治局势以及作者的个人身世息息相关。
【关键词】宋代元宵词;悲凉;伤春【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2)03-0067-03据不完全统计,宋代节令词有1310首,而宋代元宵词就有297首,占节令词的四分之一。
究其原因,元宵节在宋朝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上至朝廷统治者,下至市井百姓,无不在这个节日里尽情享乐,“以游以嬉,以歌以舞。
穹壤之间,同一和气,官民之际,同一至乐”(徐鹿卿《酹江月》),“太平无事,君臣宴乐,黎民欢醉”(万俟咏《醉蓬莱》)。
这种军民同乐的情形不仅仅见于诗词,还见于文献记载,《大宋宣和遗事》里有这样的叙述:“东京大内前,有五座门:曰东华门,曰西华门,曰景龙门、曰神徽门,曰宣德门。
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中间着一个牌,长三丈六尺,阔二丈四尺,金书八个大字,写道:‘宣和彩山,与民同乐’。
”[1]在这种帝王玉楼观灯,军民同乐的气氛下,全民掀起了张灯夜游、歌舞百戏等浩浩荡荡的娱乐活动,展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祥和的情景,使元宵节成为宋朝盛大的狂欢节。
但是正是在这盛大的狂欢背景下,却有着一些和主旋律相悖的情绪在蔓延着,“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陶渊明《挽歌》),他人的狂欢好像与己无关,抑或正是他人的狂欢才反衬出自己的无限落寞,无限悲凉,这些人的情绪形成暗流,给元宵词带来了一层悲凉的气息,同时,却也丰富了元宵词的内容。
一、男女情愫带来的暗伤宋朝开国之初,太祖皇帝赵匡胤便鼓励部下“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续资治通鉴》宋纪二,建隆二年)[2],且留下休养生息的三条遗训,这样,宋朝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得到提高,天性中浪漫的一面便显露了出来。
宋词中的男女恋情词占据了绝大部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等等,刻画刻骨铭心的爱情。
宋朝的爱情观是非常开放的,比如欧阳修、苏轼等文人都蓄养家妓,并与这些妓女走得很近。
美好爱情的发生是需要浪漫的气氛的。
而元宵节这一天,有浪漫的月色,有唯美的灯火,有美丽的女子,多情的公子。
女子“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武林旧事》)[3],将最美的形象展现在元宵节,而男子则作为欣赏者,在默默地寻找最触动他们心灵的人,“不是重看灯,重见河边女”(刘辰翁《卜算子》),“绣阁人人,乍嬉游、困又歇。
笑匀妆面,把朱帘半揭。
娇波向人,手捻玉梅低说。
相逢常是,上元时节”(晁冲之《传言玉女》),“爱把菱花,笑匀粉面露春葱”(江致和《五福降中天》)。
元夜的男男女女们或在人群里眉目传情,或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约会,当然,也不乏一些因情而心碎断肠之人,正在某个角落默默地感伤着,垂泪①[收稿日期]2012-03-19[作者简介]谈春蓉(1984—),女,湖北石首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基础部教师,文学硕士。
自怜。
有的抒情主人公在词中表现对戍守边关的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征途漫漫,一去音信皆无,只留下断肠之人在哭泣,特别是在盛大的狂欢背景下,她的凄凉处境更见突出。
“美人慵剪上元灯,弹泪倚瑶瑟。
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朱敦儒《好事近》)元宵在宋词中有多种称呼:上元、元夜、元夕、三五等等,这首词描述了一个美人在上元时分慵懒地修剪灯芯,如果不剪灯芯,灯容易熄灭,剪完后,听到外面热闹的歌舞,却不由自主地泪眼婆娑,然后便去庙里烧香拜佛,打探边疆的消息。
全世界的狂欢都与己无关,自己的心早已随着意中人而远去。
有的抒情主人公在词中表现出对过去心动女子的想念之情。
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去年的元夜,我们还在花前月下、灯火阑珊处约会,而今年的月夜,花与月还在,只是不见了你,泪水浸湿了我的衣袖,却仍然唤不回你的身影,叫人如何不感伤,不凄楚。
还有的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离人的哀嗔。
如“上元庆赏嬉游夕。
……恨那人、别后不成眠,时时剔”(胡惠斋《满江红》),元夕时分二人赏灯观月,打闹嬉戏,而离别后,自己夜夜失眠,甚至生“恨”,表达了对离人深深地怀念。
还有的词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一见钟情却未能得到回应。
如“喜元宵三五,纵马御柳沟东。
斜日映珠帘,瞥见芳容。
秋水娇横俊眼,腻雪轻铺素胸。
爱把菱花,笑匀粉面露春葱。
徘徊步懒,奈一点、灵犀未通。
怅望七香车去,慢辗春风。
云情雨态,愿暂入阳台梦中。
路隔烟霞,甚时还许到蓬宫。
”(江致和《五福降中天》)词中描写了一个令人怅惋的美丽的爱情故事,一位在元宵佳节纵马奔腾、少年意气的翩翩公子,在经过柳沟东这个地方时,瞥见了一个令他心动的美丽女子,斜阳下,女子的珠帘宝马发出八宝之光,“眼是水波横,山是眉峰聚”,肌肤胜雪,身着素衣,惹得男子在她前后左右徘徊,无奈女子对他就是没有任何的回应,两心之间,灵犀未通,于是,男子只能目送着女子香车缓缓离去,期待着在梦里与她约会了。
郎有情,妾无意,有多少类似的怅惋在元宵之时发生。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世间一个“情”字,让人空余感叹,让人徒生悲凉,何况在元宵佳节这个最易滋生情愫的时节呢?二、元宵佳节引起的伤春之情元宵佳节是春节后的第十五天,此时春寒料峭,春意渐浓,在这万众瞩目、盛世狂欢的日子里,人们在尽情欢乐的同时,却又有着敏锐的时序之感,如“任东风,笑我双鬓里”(晁端礼《玉叶重黄》);有些词人还希望自己能够长命百岁,这样年年都可以亲历热闹非凡的元宵佳节,如“遏云一曲凤将雏,疑是在蓬岛。
玉笋扶杯潋滟,愿黑头难老”(王炎《好事近》);还有一些词人,感慨着时光易逝,容颜老去,热闹不再,这和宋词的主流情怀———“伤春”是切合的。
这些词作数量非常之多,如“上元灯火还空过。
下帘孤坐。
老去知因果”(曾觌《点绛唇》),表现出元夜时分,作者又孤独又年老的感慨。
“笼街弹压上元灯。
……老矣如今,谁记旧来曾。
……残生消不尽齑茎。
瘦棱棱。
困腾腾。
扶起眉间,杯酒酹寒檠。
也为风光陪一笑,心下事,梦中惊”(曾觌《江城子》),作者在热闹的元宵之夜,感叹自己身体瘦弱困顿,感慨年华老矣,“心下事,梦中惊”,或许梦中还是美好时光,而惊醒后,却发现晚景凄凉。
再如“元正元夕,把似月朝十五。
小庙看灯,团街转鼓,总似添恻楚。
传柑袖冷,吹藜漏尽,又见岁来去岁去。
空犹记,弓弯一句,似虞兮语”(刘辰翁《永遇乐》),作者在狂欢的元宵佳节,却是“恻楚”的心情,感慨“岁来岁去”不停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一种感慨。
“……不为上元灯近。
但笑拣、梅簪公鬓。
莫恨青青如今白,愿年年、语取东君信”(刘辰翁《金缕曲》),“莫恨青青如今白”,头发由青变白,年华老矣。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永遇乐》),昔日曾经是打扮得漂漂亮亮去过元宵佳节,而如今却是蓬乱花白的头发,都没有勇气出门了,这一切让人好生感叹!再如“又远到元宵台榭。
记轻衫短帽。
酒朋诗社。
烂漫向、罗绮丛中,驰骋风流俊雅。
转头是、三十年话。
量减才慳,自觉是、欢情衰谢。
但一点难忘,酒痕香帕,如今雪鬓霜髭,嬉游不忺深夜。
怕相逢、风前月下”(孙惟信《望远行》),曾经是“轻衫短帽”,一“转头”,却是三十年后了,如今86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2卷是雪白的双鬓,花白的胡须,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岁月不饶人。
“屈指流年未几,早人惊、潘郎双鬓。
当时体态,如今情绪,多应瘦损。
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
凭栏干,但有盈盈泪眼,罗襟揾”(晁元礼《水龙吟》),“何事霜华催鬓老。
把杯独对嫦娥笑”(秦观《蝶恋花》)等等,无一不是表现对年华易逝的伤感之情。
三、时局变换带来的沧桑心境北宋承平170余年后,金兵的铁蹄南下,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王室南渡。
文人士大夫跟随朝廷,纷纷来到了江南,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他们,在触目惊心的现实下纷纷拿起手中的笔,记载这段屈辱的历史,表达自己内心的无限凄怆。
如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此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作,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上阕写元宵佳节,照例应该畅快游玩,然而作者心绪萧索,拒绝了“酒朋诗侣”的邀请,其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
此词下阕则是对往日的回忆。
元宵佳节毕竟是最为当时人所重视的繁华喧闹的节日,无心出游的作者虽将自己锁在屋中,还是不由想起往日在汴京尚为少女时的无忧无虑的时光,然而乱离后,人已衰老,心更憔悴,已经失去了游玩的兴致,甚至心中的创伤更是使自己对夜间活动存有戒惧,对喧嚣的环境也有所不堪。
前后心境的对比,将南渡士人心理上的巨大阴影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结局又起波澜,“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作者既担心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之感,加深自己内心的痛苦,又实在是怀念能够纵情欢笑的幸福时光,想要通过偷听别人的笑声来给自己萧索的心灵带来慰藉。
整首词一波三折,语淡情深,意蕴凄苦悲凉。
再如阎苍舒《水龙吟》:少年闻说京华,上元景色烘睛昼。
朱输画毂,雕鞍玉勒,九衢争骤。
春满鳌山,夜沉陆海,一天星斗。
正红球过了,鸣鞘声断,回莺驭、钧天奏。
谁料此生亲到,十五年、都城如旧。
而今但有,伤心烟雾,萦愁杨柳。
宝箓宫前,绛霄楼下,不堪回首。
愿皇图早复,端门灯火,照人还又。
此词上片,是描写作者闻说旧日汴京上元繁华热闹的境况;而下片则是叙述十五年后,作者亲到故地所见,无论宫前楼下,均是一番不堪回首的景象,作者所听闻的是“朱输画毂”、“春满鳌山”;而后所看到的却是“伤心烟雾”、“萦愁杨柳”,一盛一衰,形成强烈的对比,多少感伤与嗟叹,尽在其中。
最后词人又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愿皇图早复,端门灯火,照人还又”,表现出一番强烈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