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37
司马光砸缸的诗意
《司马光砸缸》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讲述了司马光用石头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儿童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被用来教育人们要勇于创新,善于解决问题。
如果要从诗意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故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智慧与勇气:司马光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迅速想到了用石头砸破水缸的办法,这种智慧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2. 创新与突破: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水缸是用来盛水的,不可能被打破。
但是司马光却打破了这种常规,用创新的思维解决了问题。
3. 生命与价值:故事中落水的儿童代表着生命,而水缸则代表着困难和障碍。
司马光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不畏困难,勇于追求自己的价值。
4. 团结与合作:在故事中,司马光并不是一个人在行动,他还得到了其他孩子的帮助。
这说明在面对困难时,团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有勇气和智慧,勇于创新,团结合作,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简介_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内容小朋友们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都清楚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内容,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内容有一天,故事中的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儿捉米藏,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结果不小心摔了下来,正好摔到大水缸中。
水缸又高又大,小孩儿很快就会被淹死。
别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吓跑了。
只有一个叫司马光的小朋友很勇敢,他急中生智,抱起地上一块大石头狠劲儿向水缸砸去,水缸破开了,水哗哗的流了出来,缸中的小孩儿得救了。
司马光机智勇敢的举动,受到了大家夸奖。
由于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又喜欢读历史书籍,使得他博学多闻,二十岁时考中了进士。
他在朝中做官期间,努力收集历史资料,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编成了《资治通鉴》,后来还当过宰相。
他也成了我国宋代有名的史学家。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无论我们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思考,遇事不慌不乱,在面对别人发生的危险的时候还能帮助别人,这是一种机智救人的表现。
发生任何问题都应该找问题的原因和办法,慌乱是没有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司马光那种勇于打破成规,勇于创新的精神。
司马光简介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
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
司马光砸缸的文言文《司马光砸缸》北宋时期,有一孩童名曰司马光,生于光山,故而得名。
司马光自幼聪慧机敏,为人正直善良,深受乡邻喜爱。
时年夏日,司马光与一群小伙伴于庭院中嬉戏玩耍。
庭院中有一大缸,蓄水甚多,为平日防火之用。
众孩童玩闹正欢,其中一幼童不慎失足,竟落入缸中。
那缸颇高且水深,幼童于水中扑腾挣扎,惊恐呼救,情势万分危急。
众孩童见此情形,皆大惊失色,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有的孩童吓得啼哭起来,有的则呆立当场,全然没了主意。
而司马光却临危不惧,头脑冷静。
他迅速环顾四周,思索着救人之法。
司马光深知,若直接伸手去拉,自己年幼力弱,非但救不出同伴,恐自己亦会陷入险境。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司马光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他搬起身边一块大石头,使尽全身力气,朝着水缸猛砸过去。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水缸被砸破,缸中的水顿时喷涌而出。
落水的幼童也随着水流被冲了出来,得以脱离险境。
众孩童见此,皆欢呼雀跃,对司马光的机智勇敢佩服不已。
司马光砸缸救人之事,很快传遍了乡里。
人们对他的果敢和聪慧赞叹有加,皆言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此事之所以传颂千古,不单在于司马光年少时的智勇,更在于其能在危急时刻,摒弃常规思维,迅速做出决断。
于常人而言,面对如此险境,多会陷入慌乱,难以冷静思考。
而司马光却能保持清醒,以独特之法解决难题。
其勇气可嘉,智慧更令人钦佩。
他的行为启示后人,遇困局当沉着冷静,勇于创新,方能化险为夷。
司马光长大后,果然成为一代名臣,其品行高洁,为官清正,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尽忠职守。
回首司马光砸缸之事,虽只是儿时一桩小事,却足以见其品性之端,才智之高。
此乃千古佳话,激励着无数后人在困境中勇往直前,寻求突破。
此事亦让吾等明白,无论身处何境,皆应保持冷静,运用智慧,方能化解危机,成就非凡。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当我们遭遇难题时,不应畏惧退缩,而应像司马光一样,勇敢地面对,积极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宋史·司马光传司马光砸缸原文片段: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了水缸上,却一不小心失足落入缸中,淹没在水里。
别的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镇静地拿起一块石头,猛地击破水缸。
水从破了的水缸中流了出来,小孩得救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
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
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司马光的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述了司马光在儿时与小伙伴们玩耍时,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一口装满水的缸里,其他孩子都惊慌失措,有的甚至吓哭了,跑去找大人求助。
只有司马光迅速冷静下来,拿起一块石头砸向水缸,及时挽救了这个孩子的生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应该保持冷静,果断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北宋时期,是古代的一个著名儿童智慧故事。
而现实生活中,砸缸行为可能涉及到破坏财物等法律问题,应慎重对待。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源自《资治通鉴》中的一则历史典故。
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当时北方被辽国统治,宋朝内部政治腐败严重。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历史学家,他是反对和辽国讲和、主张抵抗的人。
据传,有一次,当时的宋徽宗听信一些奸臣的谗言,决定与辽国和和解。
司马光多次上书反对和议,但都被徽宗所忽视。
为了引起徽宗的重视和警醒,司马光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决心。
据说有一天,司马光在自家的庭院里摆了一口写满了反对和议意见的大缸。
然后,他亲自搬起大锤,立在缸旁边,高举锤子,毅然决然地将缸砸碎。
这场景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很快传遍朝野。
司马光这一举动可谓意义非凡,他以此表达了对徽宗违背国家利益和民意的反对和坚决的立场。
通过砸缸,司马光希望让徽宗认识到对抗辽国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和民众对他反对和议的支持。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反对和议的象征之一。
虽然司马光的砸缸行为并未阻止和议的发生,但他的坚持和努力改变了朝政的舆论,也对后来的历史有一定影响。
最终,北宋朝廷在面临军事威胁和民众要求下采取了反击的措施,并最终恢复了对北方土地的控制。
司马光砸缸儿童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司马光的人,他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学者。
有一天,司马光在家里做实验,不小心打破了一个水缸。
他的儿子看到了,赶紧跑来告诉他的爸爸。
“爸爸,你砸坏了水缸!”儿子大声说道。
司马光听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起来。
“没关系,这是个好机会!”他说。
司马光让儿子帮忙把碎片收拾起来,然后他们一起去找匠人修理水缸。
匠人看到水缸被砸破了,摇摇头说,“这个水缸修不好了,得重新做一个。
”。
司马光点点头,让匠人重新做一个水缸。
不久,新的水缸就做好了。
司马光把水缸放在原来的地方,然后对儿子说,“我们来看看这个水缸有什么不同。
”。
儿子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忽然恍然大悟,“爸爸,这个新的水缸比原来的还要漂亮!”。
司马光笑着点点头,“是的,有时候,破碎并不是坏事。
砸破了旧的水缸,我们才有机会做一个更好的新水缸。
”。
儿子听了,眼睛里闪烁着明亮的光芒,“爸爸,我明白了!就像水缸一样,有时候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它们给我们重新开始的机会!”。
司马光笑着抱起儿子,“你懂得很多,以后遇到困难,不要气馁,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重新振作起来。
”。
从此以后,司马光的儿子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他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因为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努力,才能走向成功。
就像司马光砸缸后重新做出了更漂亮的水缸一样,我们也可以在失败后重新站起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司马光见状,心中一动,暗自思量:“此童子击缸,缸破水溢,诚为可哀。
若我以此法破缸,可免其受水之苦。
”于是,司马光拾起一块石砧,走向大缸,举起石砧,瞄准缸底,用力一击。
砧声如雷,缸破水溢,童子大惊,四处奔逃。
司马光见缸已破,水已止,便放下石砧,走到童子身边,轻声说道:“童子,汝可安心矣。
缸已破,水已止,汝不必惊慌。
”童子见司马光,惊讶不已,问道:“君何人?为何能破此缸?”司马光微笑答道:“吾司马光也。
吾见汝击缸,缸破水溢,恐汝受苦,故破之也。
”童子听罢,拜谢不已,曰:“君真神人也!吾乃无知童子,竟得君之援手,幸甚幸甚!”自此,司马光以破缸之勇,名震乡里。
众人皆称司马光为“缸破翁”,传为佳话。
而司马光亦因此事,领悟到一道理:世间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只要掌握其规律,便能迎刃而解。
岁月如梭,司马光渐长,学问日增。
一日,司马光于书房中读书,忽闻窗外有小孩嬉戏之声,走近窗前,只见一小孩手中持一石砧,击于大缸之上,砧声如雷,缸破水溢。
司马光心中一动,想起儿时破缸之事,不禁感慨万分。
他放下手中的书籍,走出书房,走到缸前,仔细观察。
只见缸底有一裂缝,正是童子击缸之处。
司马光心中暗自思量:“此缸虽破,但缸底之裂缝不大,若能修补,仍可使用。
”于是,司马光找来修补缸底的材料,修补好缸底,缸水不再溢出。
童子见缸已修补完好,感激不已,曰:“君真神人也!吾乃无知童子,竟得君之援手,幸甚幸甚!”司马光微笑答道:“吾司马光也。
吾见汝击缸,缸破水溢,恐汝受苦,故修补之也。
”自此,司马光以修补缸底之技,更加名震乡里。
众人皆称司马光为“缸补翁”,传为佳话。
而司马光亦因此事,领悟到一道理: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破有补,只要掌握其规律,便能破而后立。
岁月如梭,司马光逐渐长大,成为一代名臣。
他秉持着破而后立、修补缸底之理,治理国家,为民造福。
在他的辅佐下,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司马光亦因此被誉为“一代贤相”。
然而,司马光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有着许多富有智慧和启示的小故事。
以下是其中三个简短的故事:
故事一:砸缸救人
司马光小时候聪明过人,机智勇敢。
有一次,他和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其中一个小孩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其他小孩都惊慌失措,不知所措。
司马光却十分冷静,他搬起一块大石头,用力砸向水缸,水缸被砸破后,水流出来,小孩得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要保持冷静,善于运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
故事二:勤奋好学
司马光从小就非常勤奋好学,他每天都刻苦读书,直到深夜。
他的学问日益渊博,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和积累知识,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故事三:刚正不阿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一位正直清廉的官员,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
有一次,他为了国家利益而冒犯了一位高官,虽然遭受打压和排挤,但他始终坚守原则和立场。
最终,他成功地为国家争取到了利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上,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畏强权和压力。
以上是司马光的三个小故事简短介绍。
这些故事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司马光的思想和品质,并从中汲取启示和智慧。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
原文: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既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长到七岁,神态严肃庄重像成年人,听到别人讲《左氏春秋》,很喜爱它,回来给家里人讲述,就能懂得书的主要意思。
从此手不离开书,到了不知道饥渴冷暖的地步。
有一天,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一个孩子攀上大水缸,一脚踏空掉下去淹没在水缸里。
孩子们都抛下他跑走了,司马光拿起石头撞击水缸,撞破了它,水喷涌出来,那孩子就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