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及穴位
- 格式:pptx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28
人背部的穴位名称
1.督脉走行中的穴位:大椎、灵道、至阳、脊中、中枢、神道、哑门、风府、脑
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
此条经脉的穴位多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疾病及脊柱病变,或搭配其他脏腑腧穴进行治疗。
例如:•大椎穴:多用于治疗热病,如疟疾、咳嗽、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等。
•风府穴:多用于治疗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等。
•百会穴:多用于治疗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等。
1.足太阳膀胱经:脊柱棘突旁开1.5寸和3寸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内侧线上的第
一条经脉和第二条经脉的分支。
第一分支上有大柱穴、风门穴、肺腧、厥阴俞、心腧、督俞、膈腧、肝俞、胆俞、三焦俞、脾俞、胃俞等穴位;膀胱经第二分支有膏肓、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等穴位。
例如:
•脾腧穴:可治疗腹胀、腹泻、呕吐、痢疾、便血等脾胃脏腑病症,还可治疗背痛等局部病症。
•膏肓穴:主治疾病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但多配伍其他穴位,如配尺泽穴、肺俞穴治喘咳。
1.华佗夹脊穴:也在人体背部脊柱棘突下凹陷中旁开0.5寸。
此外,背部还有肩井、命门、腰俞、腰阳关、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陶道穴、身柱穴、治喘穴、曲垣穴、天宗穴、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等穴位。
督脉:(起于长强止于龈交)计28穴。
督脉主一身之阳气,阳气最旺,胜过膀胱经,以命门、至阳、大椎是督脉中阳气最旺的三个穴位。
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出于会阴部,向后沿着脊柱之内,上达风府,进入颅内,再上行头顶(百会),沿前额下行鼻柱,到唇系带处。
主治概要: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部的局部病症(如头痛)以及相应内脏的疾病。
《长强》定位:尾骨端下,尾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腰俞】定位:在后正中线上,骶管裂孔处。
主治:月经不调,腰骶痛,下肢麻木。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建议不刺;可灸【腰阳关】定位: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腰骶痛。
具有温补肾阴的作用。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命门】→命门是督脉中阳气最旺的穴位。
特点:补肾大穴,此穴是先天元气输入的部位,能够益肾壮阳、具有温补肾阳作用。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而旁开1.5寸是肾愈穴。
主治:阳痿,肾病,月经不调,男科妇科病,腰脊强痛;操作:随棘突方向向上斜刺75至80度刺入0.5~1寸;可灸。
补肾阳虚艾灸比针刺的效果要好,观神查色:肾气旺,经气则旺,眼睛则发亮。
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包括肾阴,肾阳的功能。
肾阳是“命门之水”,肾阴是“命门之火”之所以称之命门。
命门内寓真火,是全身阳气的根本。
命门真火,通行散步全身,起着“温百骸,养脏腑,育九窍”的作用,是个脏腑功能活动的根本。
命门真火,就是肾阳。
命门“蔵精”,“系胞”,与生殖功能有密切关系《难经、三十九难》说“命门者...男子以蔵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说明命门与男女的生殖功能密切相关。
明代赵献根据《素门.刺禁论》记载:指出命门在两肾之间。
另有人说《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说左为肾,右为命门,不对也。
命门即在两肾之间各一寸五分之间。
【悬俞】定位:在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腹痛,腰痛。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至阳】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双肩胛下缘平行中心处,而旁开1.5寸是膈俞穴。
督脉上常用的八个经穴
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共28穴,其中常用经穴主要有长强、命门、至阳、大椎、哑门、百会、上星、人中等。
(1)长强
【定位】尾骨尖下方的凹陷中。
【主治】泄泻、痔疮、便血、便秘、脱肛、腰脊痛。
船舶靠球码头靠球:/
(2)命门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向前和肚脐相对。
【主治】腰背强硬疼痛、带下、阳痿、遗精、泄泻。
(3)至阳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大约和肩胛骨下角平齐。
【主治】咳嗽气喘、胸脊疼痛、四肢重痛、心绞痛、黄疸。
(4)大椎【定位】第7颈椎棘突下。
【主治】发热、疟疾、感冒、咳嗽、气喘、头项强痛、癫痫、骨蒸潮热。
本穴为通督脉阳气,乃至通全身阳气的总枢纽。
为刮痧疗法中最常用的穴区。
(5)哑门【定位】后正中线人发际5分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舌强、癫狂、癫痫、后头部疼痛、项强、鼻衄。
船用气囊:/
(6)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或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处。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昏厥、失语、癫狂、脱肛、子宫下垂、长期腹泻滑脱不禁。
中国船用气囊船舶护舷信息网:
(7)上星【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眼痛、鼻炎、鼻窦炎、鼻衄、热病、疟疾、癫狂。
(8)人中【定位】人中沟上3分之1和下3分之2的交界处。
【主治】昏迷、抽搐、小儿惊风、牙关拘急、口眼歪邪、腰脊强痛、癫狂、癫痫发作。
督脉,人体太阳生起的地方1、穴位图:督脉(共28穴,图1)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人中→兑端→龈交2、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图2)1督脉循行部位(1)起点:《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说明督脉脉气产生于小腹部,这是“丹田”和“脐下肾间动气”之所在。
(2)主干:《灵枢*营气》:“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表明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
(3)分支:据《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循行有以下三分支。
第一支“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
少阴上骨内后廉,贯脊属肾。
”此支说明督脉由下而上,贯脊属肾。
第二支“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实际上这是任脉的通路。
脉的“督”字有总督、督促之意。
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
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
因为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它的脉气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
另外,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交会于风府、哑门。
所以督脉之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
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
《本草纲目》称“脑为元神之府”,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
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眺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有关。
督脉“为阳脉之都纲”即是此意。
督脉查病即尽早查出脏腑不调,通过点穴治疗,调动人体自身之免疫力,尽可能不吃药,不打针,靠打通任、督二脉调理全身之气血,促进全身气血循环,以保证身体的阴阳平衡人体奇经八脉之一。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
督脉各穴的功能主治1. 百会穴•功能:调节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功能,平衡阴阳气血。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癫病、中风、记忆力减退等。
2. 督脉养老•功能:促进督脉的循行,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主治:记忆力减退、关节疼痛、失眠、阳痿早泄等。
3. 腰阳关穴•功能:温阳通络,活络止痛,强健腰膝,益气补肾。
•主治:腰腿疼痛、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性功能障碍等。
4. 山根穴•功能:疏肝理气,消肿止痛,调节经络,提高免疫力。
•主治:头痛、眩晕、胸闷、便秘、月经不调等。
5. 穴四百会•功能:调经止痛,平衡内分泌,活血化淤,益气养血。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排卵障碍、更年期综合症等。
6. 膈俞穴•功能:平衡心脏、肺脏功能,调节呼吸、消化系统。
•主治:胃痛、心悸、气促、哮喘、咳嗽等。
7. 照海穴•功能:清热解毒,平衡阴阳,调节胃肠功能。
•主治:胃痛、消化不良、腹泻、便秘、口腔溃疡等。
8. 章门穴•功能:舒肝理气,活血化瘀,止痛,调节免疫系统。
•主治:头痛、眩晕、胸闷、腹痛、月经不调、肝胆疾病等。
9. 中极穴•功能:调节体温,增强免疫力,平衡血压,舒缓压力。
•主治:高血压、失眠、焦虑、抑郁、疲劳等。
10. 腰阳关穴•功能:活血散瘀,温阳祛寒,调节生殖系统。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阳痿早泄、不育症等。
11. 莲台穴•功能:调节心脏功能,促进心血管健康。
•主治:心悸、胸闷、心痛、高血压、冠心病等。
12. 神门穴•功能:平衡脑部功能,提高记忆力,缓解焦虑。
•主治:头痛、失眠、头晕、记忆力减退、忧郁症等。
总结:督脉各穴的功能主治十分广泛,可以调节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功能,平衡阴阳气血。
适当按摩这些穴位可以缓解头痛、失眠、痛经等问题,帮助改善身体健康。
但是,在使用这些穴位进行按摩的时候,需要遵循专业的指导并注意力度和方法,避免出现不适。
如果身体出现严重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出处]《素问,气腹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别名]百劳,上杼。
[穴名解]陶道为督与足太阳之会,即此也,然陶道在大椎之下,大椎在陶道之上,仅隔1个脊节,既下过陶道,未有不上大椎者,此可言会也。
[位置]大椎穴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图8—2—1)[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浅层主要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棘突间皮下静脉丛。
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8颈神经后支的分支。
[取法]俯卧位或正坐伏案。
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功用]清热益气,养血宁心。
[主治]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肩背疼痛,肺胀胁满,咳嗽喘急;风疹,癫狂,小儿惊风,黄疸,疟疾等。
[刺灸法]斜刺0。
5—1.0寸;可灸。
注意:大椎穴不能针刺过深或行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否则易损伤脊髓。
[配穴举例]大椎配合谷、中冲,主治伤寒发热,头昏;大椎配长强,主治背脊强痛;大椎配腰俞,主治疟疾。
[现代研究]近代有实验表明针刺大椎穴可改善微循环灌流、加快血液循环和扩张皮肤血管。
[出处]《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
”[穴名解]督脉既通一身之阳,而此穴又为督脉聚阳之所。
[位置]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图8-2-4)[解剖]皮肤→皮下脂肪→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
[取法]正坐位或仰卧位。
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简易取法]正坐位或仰卧位。
①在头部,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相交处取穴。
②在头顶部正中凹陷处取穴。
(图8-2-6)[功用]升阳固脱,开窍宁神。
[主治]眩晕,健忘,头痛,头胀,脱肛,角弓反张,阴挺,癫狂,痫证,癔病,小儿急慢惊风,夜啼等[刺灸法]直刺0.1-0.3寸,或斜刺0.5—0.8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