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肿瘤的CT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4
发生在肋骨上的15种肿瘤1.骨软骨瘤: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骨肿瘤,具有典型的影像表现,X 线呈向外突出的菜花状骨性突起,其内有不规则透光区,以广基地与母骨相连,瘤内骨松质和骨皮质均与母骨相延续,瘤体边缘可见硬化边。
2.骨巨细胞瘤:根据WHO(2002版)分类标准,分为骨巨细胞瘤及骨巨细胞瘤中恶性肿瘤,分别为WHOⅠ级与Ⅲ级,本组病例经病理证实,瘤细胞无异型性,因此本文将此病例归为良性骨肿瘤。
骨巨细胞瘤以20~40岁多见,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发生于肋骨者较为少见。
由于本病的好发部位及较典型X线表现,绝大多数病例单纯行X线平片检查不难得出诊断,但发生于肋骨的病例,单纯依靠X线平片部分病例诊断较为困难,甚至误诊为肺内或胸壁的占位,若有怀疑的病灶,需行CT检查协助诊断。
CT病灶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并不规则间断,其内见多发条状,可见致密的骨性间隔。
3..软骨瘤是较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手足的短管状骨,其次为四肢长骨,肋骨虽有报道,但数量不多。
软骨瘤容易恶变为软骨肉瘤,在单发病变中,恶变主要发生在长骨和扁平骨内,短管状骨内几乎不发生恶变。
发生于肋骨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略有膨胀的骨质破坏,边界多清晰并有硬化边,病灶内部可见絮状软骨组织或点状、斑片状钙化影,符合一般软骨瘤的影像表现。
4.骨母细胞瘤在习惯上将其分为良性与恶性(侵袭性)两类,本组病理显示瘤细胞分化良好,未见核分裂象,为良性骨母细胞瘤,而WHO(2002版)已将侵袭性骨母细胞瘤一项删除。
骨母细胞瘤好发于椎体附件,其次为四肢长管状骨,肋骨发病者极少见,至今在国内仅见2例报道。
典型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皮质变薄甚至断裂,肿瘤内部可见骨化或钙化影,周围可形成环形薄壳样钙化。
5.骨髓瘤又称浆细胞瘤,是起源于骨髓网织细胞的恶性肿瘤,多发者占绝大多数,单发较少见。
本病好发于富含红骨髓的部位,如脊柱、骨盆、胸骨等,确诊依靠骨髓活检。
溶骨型髓腔内见不规则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晰,可见层状骨膜增生及出现Codman 骨膜三角;成骨型以瘤骨形成表现为主。
探讨肋骨肿瘤诊断中CT等影像学检查的意义目的:探讨肋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X线与CT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肋骨肿瘤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学表现。
结果:联合使用X线与CT对患者肿瘤的确诊率高于单独使用X线或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X线与CT检查,能够更加准确地筛选出骨肿瘤患者,减少误诊和漏诊。
标签:肋骨肿瘤;肿瘤样病变;X线;CT肋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是临床常见的胸壁疾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1]。
而肋骨肿瘤中恶性较多见,其早期诊断治疗,对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X 线和CT是临床最常应用的影像學诊断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0例肋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肋骨肿瘤和肿瘤样变患者,所有患者病理诊断无误。
其中男68例,女22例,年龄18~45岁,平均(24.4±4.6)岁;其中胸壁畸形62例,无症状性胸部隆起54例,胸痛80例,合并咳嗽15例,10例无明显症状;病程3个月~2年,平均(1.2±0.3)年,所有患者一般情况好,无影像学检查禁忌证。
1.2 方法对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X线和CT检查。
仪器:东芝DGW 500 mA X光机,螺旋CT仪,先进行胸部的常规扫描,随后以5 mm层厚扫描病变的区域。
总结分析所有患者影像学表现,根据X线和CT分别作出诊断,联合两者再诊断,最后结合病理诊断比较差异,并对比联合使用与单独使用的诊断差异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所有患者病理确诊,良性66例,恶性24例。
良性病变包括骨纤维异常增殖26例,骨岛30例,骨感染10例;恶性病变包括骨髓瘤6例,巨细胞瘤6例,转移瘤12例。
常见肋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
杨伟洪;方玲;言伟强;刘鹏程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年(卷),期】2006(017)002
【摘要】目的:讨论肋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以及各自的特点.材料与方法:取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或临床动态观察证实的肋骨病变50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32例为良性病变,其中12例为骨岛,9例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7例为软骨类良性肿瘤,4例为骨感染性病变(2例为结核,2例为非特异性感染).恶性病变18例,其中转移瘤10例,骨髓瘤4例,骨巨细胞瘤4例.结论:常见的肋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一般都具有某些有助于我们诊断的特征性的CT表现.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通过这些CT表现较好的区分常见的肋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总页数】3页(P100-102)
【作者】杨伟洪;方玲;言伟强;刘鹏程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中心,广东,深圳,518036;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中心,广东,深圳,518036;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中心,广东,深圳,518036;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中心,广东,深圳,518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8.1;R814.42
【相关文献】
1.股骨颈常见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 [J], 孔令懿;于爱红;钱占华;程晓光
2.肋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分析 [J], 徐成安
3.肋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分析 [J], 徐成安
4.肝脏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16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 [J], 马英
5.肋骨原发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外科治疗分析 [J], 李林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X线: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
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骨肿瘤检查标准
骨肿瘤的检查标准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判读。
1. 体格检查:主要通过观察肿块的部位、大小、硬度、活动度、波动感,边界是否清楚,肿瘤表面的皮肤是否水肿或溃疡,静脉是否怒张,有无出现血管性搏动或震颤。
同时了解局部及肢体远端神经血管受累情况以及局部和全身淋巴结是否肿大。
2. 实验室检查:对于骨肿瘤患者,实验室检查的指标包括血液、尿液和骨髓检查。
如碱性磷酸酶在骨肉瘤、成骨性转移瘤中的数值可能增高。
如果尿液中VMA(香草扁桃酸)升高,要考虑神经母细胞瘤或嗜铬细胞瘤骨转移。
在恶性骨肿瘤的晚期,可能出现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和贫血的情况。
3. 影像判读:X线检查是诊断骨肿瘤的重要手段,其检查结果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请注意,这些检查标准只是对骨肿瘤进行初步判断的参考,最终的诊断还需要通过病理活检来确定。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任何健康疑虑或症状,应及时向医疗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成骨性肿瘤(一)骨样骨瘤1.X线表现好发胫骨、股骨等长管状骨的骨干,绝大多数发生于骨皮质,其次为骨松质和骨膜下,少数发生于骨的关节囊部位;呈偏心性类圆形低密度区;皮质增厚、硬化;瘤巢具有特征性;分型:①皮质型; ②松质型;③骨膜下型。
2. CT表现瘤巢所在的骨破坏区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其中央可见瘤巢的不规则钙化和骨化影,周边密度较低为肿瘤未钙化的部分。
骨破坏区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环、皮质增厚和骨膜新生骨。
3. MRI表现未钙化部分在T1WI上呈中等或低信号, T2WI上呈高信号;钙化部分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
肿瘤增强后强化明显。
瘤巢周围骨质硬化呈低信号,瘤周水肿和骨髓水肿T1WI呈低信号, T2W1呈高信号(图10-5-1)。
二)骨肉瘤1. X线表现(1)观察要点:①骨质破坏;不规则斑片状、虫蚀状或大片状。
②肿瘤骨;致密、絮状、毛玻璃状和针状瘤骨;3骨膜增生和Codman三角:④软组织肿块:其中可有瘤骨。
(2)X线表现分型: ①溶骨型骨肉瘤:骨质破坏的形态及部位;较大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Codman三角),②成骨型骨肉瘤:肿瘤骨呈象牙状;放射状或不规则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快或肿胀。
③混合性骨肉瘤: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硬化(成骨),边界不清:软组织肿胀(或肿块);不规则骨膜反应。
@将殊类型骨肉瘤:多发硬化型骨肉瘤;骨旁骨肉瘤(图10-5-2).2. CT表现大致同线,能显示瘤体的直接征象, MPR重建对诊断和观察周围组织情况、肿瘤在髓腔内蔓延的情况有很大的意义,增强扫描对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显示较好,可见明显强化,坏死部分无强化,能将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区分得更清楚(图13. MRI表现MRI扫描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骨外扩展与髓腔浸润的范围,以及病变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
发现瘤骨更敏感,显示软组织更清晰;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瘤骨和瘤软骨钙化在T2WI显示最好,形态表现与CT相似,但显示细小骨质改变能力不及CT;大多数肿瘤T,WI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 T1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肿块外形不则,边缘不清楚(图10-5.4)。
肋骨的分类及临床应用肋骨是人体胸廓的一部分,分为真肋和假肋。
下面将详细介绍肋骨的分类以及临床应用。
一、肋骨的分类1. 真肋:真肋又称为直接肋,共有7对。
这些肋骨直接与胸骨相连,分别是第1-7对肋骨。
它们前端通过软骨与胸骨相连,后端与脊柱相连。
真肋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重要的内脏器官,如心脏和肺部。
2. 假肋:假肋又称为间接肋,共有5对。
这些肋骨没有直接与胸骨相连,其前端通过软骨与上一对肋骨相连,最后两对假肋与脊柱相连。
假肋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胸廓的稳定性,同时也起到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3. 游离肋:游离肋又称为悬浮肋,共有2对。
这些肋骨只与脊柱相连,前端没有与其他骨骼相连。
游离肋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脊柱以及附近的组织结构。
二、肋骨的临床应用1. 肋骨的解剖学研究:对肋骨进行解剖学研究可以了解肋骨的结构和分布情况,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基础数据。
比如对肋骨的长度、角度、曲率等特征进行测量,可以帮助评估患者胸廓的形态和功能。
2. 肋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肋骨骨折是比较常见的临床问题。
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轻微的肋骨骨折,通常采用休息、止痛治疗,疼痛消失后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严重的骨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内固定或肋骨截除术。
3. 肋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肋骨肿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常见类型有肋骨骨肉瘤、肋骨转移瘤等。
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综合评估,可以明确肿瘤的性质和范围,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是治疗肋骨肿瘤的主要手段。
4. 肋骨畸形的矫正:某些遗传性疾病(如Turner综合征、Marfan综合征等)可能导致肋骨的畸形,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
通过外科手术或支架矫正等方法,可以改善畸形的程度,减轻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肋骨是人体胸廓的一部分,分为真肋、假肋和游离肋三类。
肋骨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在肋骨骨折、肋骨肿瘤和肋骨畸形等临床问题的诊断与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周四海量图片:最全的肋骨病变精美图片及详细解析!展开全文按照惯例,本次主题仍然是肋骨病变,下面会奉送海量精美图片,读片哥请您耐心等待页面下载图片。
1、上图为20岁,男性,右侧第1肋假关节形成。
可以看到箭头所指的局部肋骨密度减低区域伴波浪状的边缘,这是典型的肋骨假关节征象,不要误诊为骨折!网球运动员或羽毛球运动员需要经常做将手臂举过头顶的动作,因此容易形成这类假关节。
2、上图为多发骨纤维细胞异常增生症。
肋骨呈膨胀性改变,骨皮质变薄。
3、转移瘤。
上图为肾癌转移瘤。
可见肋骨骨质破坏,呈溶骨性改变,周围有软组织肿块。
上图为34岁,女性,乳腺癌肋骨转移。
表现为散在的硬化性改变。
上图为63岁,男性,前列腺癌肋骨转移。
箭头所指处可以看到肋骨局部变细,骨皮质和骨髓腔的界限消失。
另外,仔细观察图象,还有另外一个病变!请再仔细看一下图像再看后面的文字。
箭头上方的肋骨其实也是转移瘤。
如果你不能准确地分辨上图的征象,在做出诊断的时候把握不大,那么可以建议患者进行CT检查明确诊断。
上图为前列腺癌肋骨转移。
胸部侧位片。
肋骨骨质破坏伴周围软组织肿块。
如何判断肿块来自于肋骨而不是肺?小秘诀:肿块走行和肋骨平行,这证明肿块是位于肋骨的!4、上图为内生软骨瘤。
肋骨呈膨胀性改变,但是骨皮质相对较完整,没有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5、以上两图为同一患者。
56岁,男性,右肩部疼痛。
X线片上右肺尖密度增高,右侧第1肋骨质显示不清。
行CT检查后,发现右肺尖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侵犯肋骨及胸椎。
6、软骨肉瘤。
上图为软骨肉瘤。
男性,45岁,右胸壁巨大软组织肿块。
肿瘤内含有结节状和环状的钙化,提示肿瘤是软骨来源。
上图也是软骨肉瘤,发生于典型部位:肋软骨连接处。
并且,病变也具有典型的软骨肿瘤特征:结节状和环状钙化。
7、Paget 病。
以上两图为同一患者。
51岁,男性,无明确症状。
X线片示骨皮质增厚,病变较长。
CT图像示肋骨增大,骨皮质增厚。
这是Paget病的典型表现。
肋骨肿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作者:王宝基2007-4-26
摘要: 肋骨肿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pdf) [摘要]目的探讨CT扫描对肋骨肿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病变部位行薄层CT扫描,必要时行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对病变进行观察。
结果可观察到病变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肋骨有无破坏以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结论CT扫描对肋骨肿瘤的明确诊断有重要价值。
...
∙专题推荐:
∙临床快报
∙药市动态
∙违法广告
∙医保动态
∙药品价格
∙流感疫情
∙保健常识
∙妇科课堂
∙医改动态
肋骨肿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pdf)
[摘要]目的探讨CT扫描对肋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病变部位行薄层CT 扫描,必要时行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对病变进行观察。
结果可观察到病变的小、形态、内部结构、肋骨有无破坏以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结论CT扫描对肋骨肿瘤的明确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肋骨;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CT in diagnosis of rib tumor
WANG Bao ji.CT Room,Daxing anling Regional Forestry Group General Hospital,Heilongjiang 165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CT in diagnosis of rib tumor. Methods Thin slice CT scan was performed and sagittal or coronal reconstruction were conducted
necessarily.Results Size,form,inner structure,bone condition and inter relationship between lesion and adjacent tissue could observe. Conclusion CT scan may play an importocnt role in diagnosis of rib tumor.
[Key words]ribs;tumor;tomography,X ray computed
肋骨肿瘤较常见,病较,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定的困难。
笔者收集7例肋骨肿瘤病例进行分析,结合文献[1~8],谈谈CT诊断方面的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6~67岁,病程2~6月。
1.2 方法7例病例均做过胸部透视、病灶切线位摄像及CT扫描,CT扫描采用10 mm 层厚、10 mm层距连续扫描,对感兴趣区进行2 mm层厚、2 mm层距靶扫,必要时行矢状位及冠状位重建。
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肋骨有无破坏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1.3 结果本文7例均得到病理证实,其中肋骨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肋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骨巨细胞瘤、软骨瘤、恶性浆细胞骨髓病、肋骨转移瘤各1例。
2 典型病例
2.1 病例1 患者,男,35岁,体检时发现右胸部第7肋腋线局部外突性肿物,质硬、压痛、无波动、局部皮肤及软组织无红、肿、热、痛征象。
切线位X线片可见右第7肋回落部局限性膨胀性改变,边界清楚、内壁光滑。
CT表现局部骨质膨胀性改变,大小约4 cm×6 cm,内缘骨板破坏,外缘骨皮质增生,其内是软组织密度,并可见分隔,CT值20~26
HU,胸膜无侵犯,胸腔无积液。
病理诊断浆细胞恶性骨髓瘤。
2.2 病例2 患者,男,21岁,右肩胛下痛2周,无软组织肿胀,CT检查表现为右侧第8后肋囊实性肿物,大小约4 cm×7 cm,外形规整,局部内缘骨质破坏,外缘残存骨质呈花边样,肿瘤内部密度不均,纤维状分隔,CT值9~45 HU,肿物向内突入胸腔,边界光整,其周围无炎性反应,无瘤骨,局部无胸膜反应,胸腔无积液。
病理诊断为肋骨巨细胞瘤。
2.3 病例3 患者,女,61岁,因咳嗽时胸痛发现左第6肋骨病变
1周入院,CT检查时发现左第5~7肋近端呈不规则膨胀性改变,其中可见骨嵴样分隔,周围软组织肿胀,病理诊断为多发动脉瘤样骨囊肿。
2.4 其他其余病例分别为骨纤维异常增生症、骨转移瘤、软骨瘤,此不赘述。
3 讨论
肋骨肿瘤病种虽然较多,影像学表现错综复杂,笔者认为,只要认真分析各个病例的具体影像征象,不难做出正确诊断,当然最终还要靠病理证实,现将几种常见病的CT诊断要点归纳如下。
3.1 骨巨细胞瘤属良性肿瘤,少可恶变,好发于长骨的骨骺端,尤以股骨上端及胫骨下端为多见,其次是脊柱和肋骨。
CT表现:(1)多房性破坏,破坏边缘清楚,多偏心性、梭形、膨胀性生长,皮质变薄形成光滑完整的骨壳。
(2)少数呈单房性溶骨性破坏,边缘模糊,肿瘤骨壳吸收,此种表现者常为骨巨细胞瘤。
与其他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要点在于其周围软组织不受侵犯。
(3)肿瘤突破骨组织,又在肿瘤外围形成单层或多层骨壳[2,3,5]。
本组1例与影像学表现基本相符。
3.2 动脉瘤样骨囊肿分为偏心型和中心型两种,前者典型的CT表现是囊性、膨胀性,偏心性生长于肋骨的一侧,周围是光滑的骨壳,囊内有或粗或细的骨小梁状分隔,直径可达4~12 cm,长轴常与纵轴一致。
中心型常呈溶骨性改变,其内亦有分隔,横向或纵向发展,其内容物CT值约40~50 HU,可增强[2,3]。
本组2例,1例单发,1例多发,均为偏心型。
3.3 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发生于肋骨的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常呈囊状、膨胀性生长,髓腔闭塞,代之以软组织(病理上为新生的不成熟原始骨组织),皮质变薄,甚至可消失,骨小梁粗大,颇似丝瓜瓤状改变,可单房也可多房,边缘光滑锐利[3]。
3.4 骨转移瘤所有肋骨肿物中发病率最高(约40%)[1],常由支气管肺癌转移而来,早期主要表现为局部骨质疏松,密度减低,随后肋骨皮质破坏、中断、消失,进而形成局部溶骨性破坏,同时出现薄层骨膜反应及球形软组织肿块,一半向胸内突入,一半向胸壁软组织侵犯,使局部软组织加厚,CT表现为局限性软组织密度增高影,胸壁肌间脂肪层受压外移[2,4]。
值得注意的是肋骨转移常是多发的,如发现一处病灶应仔细寻找,以期望发现其他早期转移灶。
本组1例由肺癌转移而来,为单发。
3.5 骨髓瘤常多发,单发者少见,本文所报道病例病理诊断为单发,其CT表现为1~2 cm病灶囊性、膨胀性改变,其内皂泡样骨嵴,恶变时常合并溶骨性破坏和病理性骨折[3,4]。
3.6 其他另外肋骨结核也不少见,其与肿瘤的鉴别诊断要点为破坏的肋骨内残存大量沙粒状死骨,其周围软组织肿胀范围常超过骨破坏区,而向上或向下蔓延,病理可见其内为干酪样物质[3]。
总之,CT诊断肋骨肿瘤一定要抓住主要征象,结合病史,最好在CT引导下穿刺病理活检,绝大多数能做出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Faro SH, Mahboubi S, Ortega W. CT diagnosis of rib anomalies, tumors and infections in children. Clin Imaging,1993,17:1-7.
2 宋国良.现代全身CT检查诊断与图像解析实用手册.北京:北京科大电子出版社,2005,349-352.
3 曹来宾.实用骨关节影像诊断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87-419.
4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410-411.
5 陈星荣.全身CT和MRI.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760-783.
6 李果珍.临床体部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6.
7 石木兰.肿瘤影像诊断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30-336.
8 董郡.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56-958.
作者单位:165000 黑龙江大兴安岭,大兴安岭林业集团总医院CT室
(编辑: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