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3.02 KB
- 文档页数:10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温馨提醒: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一律无效。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一全册、必修二的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
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
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
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
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
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其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
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
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
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
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
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
如由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
湖南省茶陵县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班次:姓名: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实用类)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宋朝给我们留下了“幽云十六州”、“檀渊之盟”、“靖康之耻”这样的负面记忆,其积贫积弱、昏聩无能的形象牢牢地刻在人们心中。
然而,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乃当时世界之最。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荣景象,千年后的今天仍让西方人惊叹不已。
宋朝靠兵变建立,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宋朝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千方百计削弱武将手中的权力,武将地位大大降低。
实行兵将分离、将从中御,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极大阻碍了作战效能。
过去由武将把持的行政、财政、司法权力交到了文臣手中。
建立枢密院,削弱武将兵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每次出征前,由优居深宫的皇帝和二三大臣,依据主观臆测,制定作战阵图,交给统兵作战的将领遵照执行,而这也极大抑制了武将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统治阶级有无斗志、进取心和高明的战略,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崛起的重要因素。
从宋太宗开始,过去高度重视和依赖军事与武力的传统发生转变,强军强国的意识逐渐被追求文治和稳定的思想取代,以和缓战的思想逐步形成。
宋朝自太宗后期始,即不再以积极防御、开疆拓土为能事,军队转而以维护域内统治为主要任务,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主流意识逐渐对战争手段产生怀疑、抵触和排斥的态度。
“澶渊之盟”的缔结,使宋朝统治者自认为一劳永逸地寻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之路,从此更倾向于以和的方式解决边患威胁。
宋朝的军队的规模不可谓不大,国防投入不可谓不多。
然而庞大的军队与慷慨的投入却没有锻造出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
究其原因,其兵员构成和军队组织结构上的缺陷不容忽视。
宋代的兵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招募,宋代募兵的对象主要是流民和饥民。
二是抓夫,在军情紧急、兵员枯竭的情况下,也实行强制征召。
茶陵三中2019届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16分)(一)单项选择题(共8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深邃(jù)觅食(mì)绯红(fēi)即物起兴(xìnɡ)B.酷肖(xiāo)挑衅(bàn) 酬和(hè)广袤无垠(yín)C.禁锢(ɡù)凋零(diāo)门楣(méi)抑扬顿挫(cuò)D.胆怯(què) 狩猎(shòu) 招徕(lái) 相形见绌(chù)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鞭挞缄默顾名思意一马当先B.萧瑟籍贯沧海桑田肃然起敬C.哂笑媲美左右逢源引经据典D.迁徙凋零美味佳肴莫衷一是3.下列句子按语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博士除授予学官,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如魏晋以后的太医博士、天文博士、历博士、卜博士等。
②秦始皇时,博士只作政府顾问。
③唐宋以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如“茶博士”“酒博士”等。
④汉代以后,博士开始任学官,担任教学工作。
⑤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
A.⑤②④①③ B.①⑤②④③ C.⑤④③①② D.①④②③⑤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国成功发射并研制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
B.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C.由于汉字电脑录入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D.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二)按原文默写(共6分,每空1分)5.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省茶陵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无论是他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
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另一面。
这另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苏轼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湖南茶陵县第三中学-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上期茶陵三中入学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何以普遍的规范来协调个体之利与整体之利?这一问题在传统文化中便展开为义利之辨。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而儒家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又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儒家的观点,义作为当然之则,本身便有至上的性质:“君子义以为上。
”这里确认的首先是义的内在价值。
后来的宋明理学进一步通过义与天理的沟通,对义的内在价值作了论证:“义者,天理之所宜。
”“理”具有普遍必然的品格,义所以具有至上性,即在于它体现了“理”的要求。
义一旦被赋予内在价值,便同时成为评判行为的主要准则。
如果行为本身合乎义,则即使它不能达到实际的功效,也同样可以具有善的价值,所谓“惟义所在”,便表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儒家往往将义(当然之则)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并把履行道德规范(行义)本身当作行为的目的。
这种看法带有明显的抽象道义论的性质。
不过,“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培养崇高的道德节操等方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惟义所在”的律令,往往具体化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追求,并出现了不少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
就此而言,道义的原则确实可以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导向。
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当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事实上,儒家并不绝对弃绝功利。
孔子到卫国,并非仅仅关心那里的道德风尚如何,相反,倒是开口便盛赞该地人口众多。
当他的学生问他“既庶矣,又何加焉”时,孔子明确回答:“富之。
”“庶”(人口众多)和“富”在广义上均属于利的范畴。
按儒家之见,利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恶,从社会范围来看是如此,就个人而言也是这样。
“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即使圣人,也不能完全不讲利:“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
”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含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6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琵琶.(pá) 模.(mú)样臭.(xiù)迹斗转参.(shēn)移B.佣.(yòng)金旋.(xuán)涡广袤.(máo ) 强.(qiǎng)颜欢笑C.晕.(yùn)眩句读.(.dòu ) 孝悌.(tì) 度长絜.(xié)大D.鳏.(gān)夫中.(zhòng)肯笑靥.(yè)人才济济.(jǐ)2.下列各组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A.一暴十寒年纪青青饿殍粘液B.拖沓烦琐穿流不息诡秘撕打C.瓮牖绳枢璀灿夺目堙没内闱D.众说纷芸撒手人寰欣享白蓬船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爸爸工资不高,妈妈没有稳定的工作,生活拮据,但他们兄弟二人都很懂事,让枣推梨,关系融洽,很受邻居们喜爱。
B. 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焚膏继晷,颇下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C. 小李考虑问题总是出于公心,勇担责任,从不患得患失,所以在这个有着十年奋斗历程的团队中威望很高。
D. 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溃决危险性增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B.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C.专家认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加之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茶叶中即使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也会农药含量极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茶陵三中2018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考试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本题9分)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
“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
“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
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
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
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
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
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
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
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
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
茶陵三中2019年下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测试时间:150分钟评价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邓加荣诗歌的特点是在韵律中运行,中国和外国,概莫能外。
这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越是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流传得越是久远。
反之,再好的诗如果没有韵律,也难以广泛地流传。
这正如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根据这个道理,反思我国近百年的自由体新诗,之所以缺少传诵的耐力,根本的原因就是放弃了作为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要素——韵律。
在新诗刚刚兴起正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之时,章太炎先生就曾明确提出诗必须有韵,坚决反对那种认为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出好诗的说法。
他在给曹聚仁的信中说:“必谓依韵成章,束缚情性,不得自如,故厌而去之;则不知樵歌小曲,亦无不有韵者,此正触口而出,何尝自寻束缚耶?”新诗的推出,不可否认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是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但是从它发展至今的百年历程反思来看,当时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在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下,不免由于慎思不足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从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即中国诗歌(从《诗经》到元曲)不管是哪一种格式都是有韵有律的,这些韵律的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
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诗歌才得以流传。
而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在他们刚刚走出国门,初见外国诗歌,在外语不太精深,未能熟谙外语中音节长短、重音排列等在母语中已经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律时,会不会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便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体诗呢?而对于大多数没有到过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的人,则更是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充分自由体,就是分行的散文。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媒介融合时代,由于新媒体的迅速成长,传统主流媒体的发展遭遇困境。
面对新的、复杂、多变的舆论特征,主流媒体需要肩负传媒、社会、国家发展的重任,因此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显得尤为重要。
从渠道来说,必须加强主流媒体的网络传播能力建设。
在舆论事件出现后,主流媒体最直接、最有效的舆论引领方式便是“网络发声”。
因此,必须着力加强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自办媒介融合产品的建设。
一方面,在平日里,上述网络传播渠道需要尽可能积累订阅、关注、下载的用户,这样舆情一旦出现,便有更多民众能关注到该媒体的发声;另一方面,在事件发生时,这些主流媒体的网络渠道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使得自己所发之声被最大量的民众分享、传播,形成微博、朋友圈、微信群等的“刷屏”之势,以实现网络舆论正向引导。
从功能来说,必须加强主流媒体的舆情矫正方式建设。
当前主流媒体除了利用网络传播渠道,还需要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介矫正舆情,聚焦于如下三种方式:一是对舆论事件进行深度的全面、拓展报道,矫正网络信息的碎片化、零散化;二是对舆论事件进行深度评论,以诚心正意的正向观点,矫正网络舆论的负面导向;三是对舆论事件进行信息核实,务求客观、公正,矫正网络舆论散播的谣言和不公正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主流媒体将公正、客观、深刻的观点尽全力传播开来,同时又要避免制造主流媒体与网络舆论场的观点对立,避免出现可能供网络舆论批驳、消费的“槽点”。
从时机来说,必须加强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策略建设。
主流媒体需要认真研究传播规律,提高选择“适当”传播时机的能力。
具体而言,根据事件的不同,主流媒体要么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强调“快”;要么找准适当的时间点出击,强调“巧”。
同时,在后续的不同时间节点结合“巧”传播,跟踪各传播阶段的舆论动向,以持续巩固传播效果。
从内容来说,必须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艺术思维。
主流媒体要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时的“贴近性”,更加接地气,祛除宣教气,切实将民众视为“对话”主体,使信息包装和传播更加符合民众的心理接受机制。
例如,注意提供丰富而可信的信息,进行公正而客观的解读,引领积极而有益的思考,回归常识,走向亲润。
从机制来说,媒体监管部门需为主流媒体提供舆情引导空间。
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建议监管部门以更宽松的姿态、更开放的政策、更包容的规则,监管并服务主流媒体。
首先,就提升传播时效性而言,媒体监管部门亟需提高信息审核速度,避免由于层层把关而导致传播时机的丧失。
其次,就提升传播透明度而言,媒体监管部门需要提高对内容审核的宽松度,避免由于传播内容过于保守和有限,而导致舆论引导效果的微弱。
总之,政府传媒监管服务需要逐渐走向一种“自觉”,需要更清晰地认识到融媒时代主流媒体社会角色的变化,勇于革新。
(摘编自刘俊、胡智锋《媒体融合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主流媒体发展面临困境,新媒体发展迅速,新旧媒体的融合应运而生。
B.加强主流媒体的网络传播能力建设,“网络发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C.网络舆论的负面导向、散播的谣言和不公正信息都需要主流媒体的舆情矫正。
D.提高舆论引导的“贴近性”,就是切实将民众视为“对话”的主体,走向亲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主流媒体肩负的责任入手,论证了媒介融合时代提升舆论引导力的路径。
B.文章从功能角度提出的主流媒体舆情矫正的三种方式,是按照并列顺序展开的。
C.文章指出主流媒体选择传播的时机要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证。
D.文章从机制上阐述媒体监督部门应勇于革新的立场,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流媒体发声受到民众关注并呈“刷屏”之势,网络舆论正向引导就可能实现。
B.主流媒体矫正舆情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可能供网络舆论批驳、消费的“槽点”。
C.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快”且“巧”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以持续巩固传播效果。
D.监管部门如果以“自觉”的方式监管并服务主流媒体,就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我国已建立肿瘤登记年报制度,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癌症患者发病、死亡、生存状况及发展趋势。
在加大癌症防治用药保障力度方面,我国已将临床急需的12种抗肿瘤新药纳入2018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针对抗癌药进医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表示,抗癌药进入医保只是第一步,对患者来说怎么尽快用上谈判药品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医保局明确谈判药品费用不占原来医保总额预算,明确各定点医疗机构不得以“药占比”影响抗癌药的使用。
2019年,我国将开展新一轮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通过准入谈判、以量换价,降低抗癌药价格。
国家医保局将以切实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权益为目标,以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为核心,做好临床需求和医保基金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将更多符合条件的救命救急的好药按照规定的程序纳入医保药品目录,不断提升基本医疗保障的水平。
(摘编自吴佳佳《今年将有更多救命救急药进医保》,《经济日报》2019年2月20日)材料二:今年国家医保局正在全力以赴抓紧改革现行的医保目录管理办法,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
目录调整要充分考虑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要充分考虑临床需求。
具体来说,需要按照医保基本的要求,重点考虑癌症和罕见病等重大疾病用药、慢性疾病用药和儿童疾病用药,这些药都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
目录调整也不能只进不出,否则不可持续。
所以对于经过专家严格审定、不具备条件的药品也要调出目录。
总的来说,要通过我们的工作优化目录结构,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以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的用药难和用药责问题。
谈及医保骗保问题,胡静林回应说,当前医保骗保问题严重,相当普遍。
打击骗保是今年医保工作的头等大事。
去年9月,国家医保局就已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目前,专项行动查处违规机构6.6万家,违规参保个人2.4万人,但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还要持续发力,出重拳,打硬仗。
要加大打击力度,继续开展专项治理:要加大检查力度,提高抽检、飞检的频率:要加大曝光力度。
用好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用好第三方力量。
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监管,对医保系统内部参与骗保的不法分子严厉查处,绝不姑息。
(摘编自甘贝贝、王潇雨《让更多救命救急药进医保》,《中国健康报》2019年3月4日)材料三:无论罕见病还是慢性病,给患者造成巨大经济负担的疾病就是大病。
生物制剂是目前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最有效的药物。
患者如能得到及时和规范的治疗,就会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
应该利用医保机制来承担惠及更多患者的社会责任,发挥医保机制对全社会医学生态的科学导向作用,鼓励罕见病治疗药物研发,使基本药物目录与基本医保目录及其他相关制度合理衔接、联动。
2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加快境内外抗癌新药注册审批,组织专家遴选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完善进口政策,促进境外新药在境内同步上市。
畅通临床急需抗癌药的临时进口渠道。
对百姓而言,这是个极大利好。
现在最关键的是要摸索建立动态调整的机制。
要强化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办法,实现临床推荐、行业协会与企业申请相结合的遴选办法,尽快拉近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医药服务供给水平之间的差距。
当前,国家急需建立一个“做好药、得好报”的机制。
未来国家医保目录覆盖范围应进一步扩大至更多领域,以实现“企业定时报批、医保定时评审、达到要求的定时更新”。
随着我国激励创新药研发、便利新药上市等系列措施的稳步推进,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方能加快面世。
(摘编自陈芳、张泉《你关心的救命救急药加急进入医保目录》,《新华网》2019年3月16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通过建立肿瘤登记年报制度,我国已经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癌症患者发病、死亡、生存状况及发展趋势。
B.让患者尽快用上谈判药品是保证抗癌药进医院“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为此国家医保局明确谈判药品费用不占原来医保总额预算。
C.医保目录调整能进能出,既可持续,又可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进入医保,从而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的用药难和用药贵问题。
D.只要建立动态调整的机制,强化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办法,就可以拉近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医药服务供给水平之间的差距。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实施“三个加大”和“三个用好”,严厉查处参与骗保的不法分子,有利于持续打击欺诈骗保,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
B.做好临床需求和医保基金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可以更加优化医保目录结构,让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
C.作为目前治疗慢性疾病最有效的药物,生物制剂能够使患者得到及时和规范的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
D.基本药物目录与基本医保目录及其他相关制度合理衔接、联动,将惠及更多患者,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6.怎样有效推进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及早惠及更多患者?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戏杨轻抒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曲子,像一个人死去了一般。
夕阳淡黄,越过老墙,左一划右一拉地抹在只剩下一片半片青瓦的屋顶上。
台子是水泥的,但已经看不出水泥的痕迹了,因为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
灰尘这东西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
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
但这又怎么可能呢?看一个人有没有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开始怀旧,是不是喜欢念叨过去的事情。
老邓明白这个理。
但老邓觉得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不喜欢在人面前念叨过去的事情,比如老邓就很少提起过去在戏台上的情形,或者跟那些戏迷的故事。
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他们是长坂坡前的赵子龙,是虎牢关前的吕布,是江东的周瑜……那些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老邓眼前,他们威猛、精神,一抬手,长江风起,一睁眼,河水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