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9.15 KB
- 文档页数:3
疾病名:肺炎衣原体感染英文名:chlamydia pneumonia infection缩写:别名:衣原体肺炎感染疾病代码:ICD:A74.8概述:肺炎衣原体感染(chlamydia pneumonia infection)是由肺炎衣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引起成人及青少年的非典型肺炎,亦可引起支气管炎、咽炎及扁桃体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据统计在引起肺炎的病因中,是继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之后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第三位主要病原体。
美国报告每年发病约30 万例,而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肺炎仅约 150 例。
香港亦有类似报告,在呼吸系统感染的患者中,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阳性率为 54.8%,严重感染者为24.8%,抗体效价多≥1∶256,而鹦鹉热衣原体抗体之阳性率仅为0.9%,且多为非近期感染。
此外亦发现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及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明显相关。
流行病学:1.传染源为患者及无症状病原携带者,后者数量多且不易察觉,故在本病传播上更重要。
2.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
3.人群易感性及免疫力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高,儿童血清抗肺炎衣原体 IgG 抗体阳性率较低大约10%,10 岁以后迅速上升,且持续多年,许多国家统计成人半数以上血清中可检出抗-肺炎衣原体 IgG 抗体,其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亦可有健康病原携带者。
但感染后免疫力差,抗体滴度可迅速下降,以后再次感染又出现高滴度抗体,故认为本病不仅感染十分普遍,且再感染及反复发作相当常见。
4.流行特征本病的发生及流行,热带国家地区高于北部发达国家,有的地区 5~14 岁年龄组发病率高于成年人。
发病可有散发和流行交替出现的周期性,散发发病3~4 年后,可有2~3 年的流行期,此间可发生短期暴发。
本病可在家庭、学校或军队中流行,在美国、英国、芬兰、挪威、丹麦及瑞典等国家均有本病流行或暴发流行的报导。
我国 1963 年即有此病原体感染。
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病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与肺炎衣原体感染(cpn)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2年7月入住我院经临床诊断为copd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均为处于稳定期的copd患者,并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作为对照组。
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技术对两组血清脑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a、igg、igm、fev1、fvc以及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进行评分。
结果:对照组cpn感染的患者数为16例(占16.0%),观察组cpn感染的患者数为64例(占64.0%),二组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统计均衡性。
1.2 方法1.2.1 临床检测(1)单核细胞(pbmc)中cpn-ag的检测:首先抽取患者的静脉血3ml,使用edta抗凝,于2000rpm转速下进行离心,分离出血浆备用。
pmbc的分离:剩余的血细胞使用等量的等渗pbs进行稀释、混匀,然后再沿着离心管壁缓缓加入到3ml的淋巴细胞分离液的离心管之中,然后于25℃温度条件下于2600rpm的转速离心0.5h,使用吸管将含有pmbc的云雾状层吸取出,使用低渗pbs洗涤pbmc 2-3次之后备用。
然后,向每份pbmc的标本之中加入一定量的pbs 溶液,并使其成为细胞悬液。
分别向上述各标本取2份pbmc悬液10μl滴于同一个玻片之上,并滴成2个圆点,其中一个点作为空白对照组,将玻片放置于微波炉中低火1min、中火1.5min对抗原加以修复,然后使用丙酮对其进行固定。
待室温冷却之后,在每张玻片的一个圆点上加上10μl的pbs,另外一个圆点上加入10μl 的荧光素加以标记的肺炎衣原体单克隆抗体(fitc-tt-401)稀释液,然后置于37℃恒温水浴箱中孵育1.5h。
孵育之后的玻片与pbs 中清洗3次之后,再于蒸馏水之中清洗2-3次,吹风机吹干。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大小均匀的特征性苹果绿亮点。
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的临
床疗效观察
凌大文
【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卷),期】2015(015)004
【摘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安慰剂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奇霉素治疗,连续服用5d,停用25 d为1个疗程,重复治疗3个疗程.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肺功能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能够降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改善患者肺功能,使用前景广阔,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凌大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信宜市钱排镇卫生院信宜5253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
【相关文献】
1.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 [J], 刘建民
2.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的临床疗效86例 [J], 蔡江红
3.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 [J], 杜海涛
4.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的临床疗效 [J], 刘振辉
5.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的临床疗效 [J], 王凯; 张晓峰; 梁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临床研究杨斌;董德琼;杨慧【期刊名称】《遵义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2(025)003【摘要】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关系.方法选择84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40例COPD稳定期患者,30名正常对照者.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A、 IgM、IgG.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急性肺炎衣原体的感染率为31.0%,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和对照组(P<0.05)COPD急性加重期组和稳定期组的慢性肺炎衣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0.2%和29.8%,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IgA的几何平均滴度在急性加重期组中最高(21.4),COPD稳定期组次之(9.8),对照组最低(3.5),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肺炎衣原体感染为COPD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慢性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参与COPD的发病机制.【总页数】3页(P247-249)【作者】杨斌;董德琼;杨慧【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贵阳,550002;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贵州,遵义,563003;贵州省贵阳市卫生学校,贵州,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8.8【相关文献】1.PCR检测老年呼吸道疾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临床研究 [J], 蒋文玲;罗宪玲2.肺癌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状况分析 [J], 张梅春;陈琼;胡成平;贺铁生3.止咳平喘糖浆联合布地奈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J], 何小静4.中药配合灸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皮质醇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J], 叶建军;蔡雪贞5.男性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耐量、通气效率特点临床研究[J], 王丹;李瑾;高民;张淼;张明;张耀莹;陈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
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姚桂飞;梁国安;林健
【期刊名称】《中国乡村医药》
【年(卷),期】2012(19)11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COPD急性加重期,肺炎支原体(MP)感染率、肺炎衣原体(CP)感染率升高。
关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对COPD发病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研究CP、MP感染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探析COPD发病的诱因。
【总页数】1页(P56)
【作者】姚桂飞;梁国安;林健
【作者单位】317000,浙江省合州医院呼吸内科;317000,浙江省合州医院呼吸内科;317000,浙江省合州医院呼吸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J], 叶龙英
2.呼吸道病毒感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J], 陈纯;黄誉;唐春利;陈智
3.脾氨肽口服冻干粉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炎性反应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李少存
4.脾氨肽口服冻干粉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炎性反应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J], 李少存
5.十味龙胆花胶囊联合硫酸沙丁胺醇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细胞炎性因子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J], 付群;郭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疾病名:肺炎衣原体肺炎英文名:chlamydia pneumoniae pneumonia缩写:别名:疾病代码:ICD:J16.0概述:肺炎衣原体(TWAR 株)(1965 年台湾分离株TW-183 和1983 年华盛顿分离株AR-39)是目前临床上最常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种衣原体种,目前仅有一种血清型,属严格的人类病原体,不存在动物中间宿主。
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调查显示人类的肺炎衣原体感染是世界普遍性的,与人口密度有正向关系。
儿童感染率在20%左右,随着年龄的增加感染率迅速上升,青壮年可达50%~60%,老年70%~80%。
感染率没有性别差异,四季均可发生。
肺炎衣原体传染途径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的人-人传播。
因此,在半封闭的环境如家庭、学校、军队以及其他人口集中的工作区域可存在小范围的流行。
肺炎衣原体的感染还可能与哮喘、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和恶化有关。
目前,肺炎衣原体已是继肺炎双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之后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与嗜肺军团菌和肺炎支原体一起成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三种非典型病原体,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 10%~20%;我科调查了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情况,肺炎衣原体急性感染率占23%。
病因:肺炎衣原体(TWAR 株)(1965 年台湾分离株TW-183 和1983 年华盛顿分离株AR-39)是目前临床上最常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种衣原体种,目前仅有一种血清型,属严格的人类病原体,不存在动物中间宿主。
发病机制:肺炎衣原体由上呼吸道吸入,侵入鼻咽等黏膜后,首先引起局部组织炎症细胞的浸润性病变,病原体在单核巨噬细胞中繁殖,进而通过血行扩散。
病变明显多发于肺等下呼吸道,炎性病变由肺门逐步扩大,表现为小叶性及间质性肺炎,多发于肺下部。
伴随肺部的早期炎性反应,呈现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及肺泡的纤维素样渗出,可见肺泡腔充满液体,肺泡壁和肺间质呈明显增厚,可发生水肿、出血及坏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统称,其概念在不同时期随着对疾病认识程度的不同而变化。
2001年防治COPD的全球策略—COPD全球创意[1](简称GOLD)将COPD定义为:“COPD是一种具有气道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颗粒物或有害气体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新定义在强调COPD气流受限的基础上,将以往没有包括在内的无气流受限的慢支也列入其范畴。
COPD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呈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消耗了大量的卫生资源,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本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主要就我国COPD 的流行现状及其主要危险因素作一综述,以便为制定有效的疾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1COPD的流行现状需要说明的是,在GOLD标准提出之前,COPD诊断缺乏统一标准,不同调查由于标准不同而使患病率结果难于比较,也使同一人群中可有不同的患病率。
基于2001年GOLD颁发的COPD定义,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年全世界有6亿人患有COPD,其中中重度COPD患者8000万,2005年死于COPD者300万,COPD已成为位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后、与艾滋病并列的全球第四大死因。
美国疾病监测资料显示,成人中COPD患病率为8.2%[2]。
通过吸烟率估计45岁以上人群中COPD患者的数量,英国为300万、德国为270万、意大利和法国均为260万[3]、西班牙为150万。
COPD亚洲区域工作组应用模型估计12个亚洲国家和地区30岁以上人群中,中重度COPD的患病率为6.3%,香港和新加坡最低,为3.5%,越南最高,为6.7%[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分析作者:周玲凤何庆华唐海昌大平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1年第06期【摘要】目的:調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流行病学及制定防控措施。
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地区200例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根据检查结果分为COPD组(n=97)和对照组(n=103)。
先调查COPD流行病学,再对比性别、年龄、BMI、吸烟史、COPD遗传史、粉尘接触史和感染各项信息,最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明确COPD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200例研究对象中,经诊断发现COPD患者97例,确诊率为48.50%(97/200),其中按疾病严重程度分级Ⅰ级42例(43.30%),Ⅱ级23例(23.71%)、Ⅲ级19例(19.59%)和Ⅳ级13例(13.40%)。
COPD组性别、年龄、BM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存在吸烟史、COPD遗传史、粉尘接触史和感染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证实存在吸烟史、COPD遗传史、粉尘接触史和感染均是COPD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COPD发病率较高,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如吸烟史、COPD遗传史、粉尘接触史和感染均会加大COPD发生的可能性,故因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以期降低疾病发生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吸烟史粉尘接触史感染流行病学[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y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and formulat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 From June 2018 toJune 2020, 200 people in the reg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examination,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PD group (n=97) and the control group (n=103). First, COPD epidemiology was investigated, then the information of gender, age, BMI, smoking history, COPD genetic history, dust exposure history, and infection were compared, and finally through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 the risk factors for COPD were identified. Result: Among 200 subjects, 97 patients with COPD were diagnosed and the diagnosis rate was 48.50% (97/200),according to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42 cases (43.30%) were grade Ⅰ, 23 cases(23.71%) were grade Ⅱ, 19 cases (19.59%) were grade Ⅲ and 13 cases (13.40%) were grade Ⅳ. In the previous univariate analysis,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age, BMI between COP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proportion of previous smoking history, COPD genetic history, dust exposure history, and infection in COP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previous smoking history,COPD genetic history, dust exposure history and infection were risk factors for COPD (P<0.05). Conclusion: The current incidence of COPD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re are many risk factors that affect its occurrence. For example, smoking history, COPD genetic history, dust exposure history and infection will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COPD. Therefore, effective measures are formulated to interven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iseases.[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Smoking history Dust exposure history Infection EpidemiologyFirst-author’s address: Guangdong Jiangmen Vocation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men 529000,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06.01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阻塞为特征,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临床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咳嗽等[1]。
肺炎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肺炎是一种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
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一些肺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提高对肺炎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一、病例一患者,男性,50 岁,因“发热、咳嗽、咳痰 5 天”入院。
患者 5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 395℃,伴畏寒、寒战,同时有咳嗽,咳黄色脓性痰,量较多,不易咳出。
无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 5 年,血糖控制不佳。
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体温 389℃,脉搏 100 次/分,呼吸 22 次/分,血压130/80 mmHg。
神志清楚,精神差,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口唇无发绀,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
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湿啰音。
心率 100 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150×10⁹/L,中性粒细胞 85%,血红蛋白 130 g/L,血小板 200×10⁹/L。
C 反应蛋白 80 mg/L。
降钙素原 50 ng/ml。
血糖 150 mmol/L。
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均正常。
痰涂片可见革兰阳性球菌。
胸部 CT 示:双肺下叶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
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性大),2 型糖尿病。
治疗: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感染治疗,同时应用氨溴索祛痰,布洛芬混悬液退热,以及胰岛素控制血糖。
治疗 3 天后,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咳嗽、咳痰症状减轻。
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00×10⁹/L,中性粒细胞 70%,C 反应蛋白 20 mg/L。
治疗 10 天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胸部 CT 示肺部炎症明显吸收。
二、病例二患者,女性,30 岁,因“咳嗽、咳痰、发热 1 周,呼吸困难 2 天”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