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第四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格式:docx
- 大小:19.75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中政治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第一部分:课前系统部分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第二框,本框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讲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储备、物质基础,为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一目“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通过了解过渡时期及其总路线和总任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第二目“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主要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所做出艰辛探索。
二、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认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巨大历史意义,以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从而增强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信心,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辩证的看待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能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意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2.教学难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四、教法与学法(一)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对基本知识点的讲解,以及教学情感的传递。
2.启发式:通过教师的提问或者讲述使学生产生思考与启发。
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一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知识点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人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2)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决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中华民族复兴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1)一是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二是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前者为后者创设前提开辟道路)3.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原因走资本主义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帝国主义不允许。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2)封建主义不允许。
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没有力量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
知识点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1.新民主主义革命(1)开始的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武装制据,然后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知识背一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过渡时期总路线(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2)内容:1953年6月制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
(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3)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02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模拟精练+真题演练)1.(2023·浙江温州·统考三模)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但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
其主要原因有( )①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③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弱点④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及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23·福建·二模)2022年是辛亥革命111周年。
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但是,革命果实被窃取,“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这启示我们( )①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②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③探索复兴之路,必然要经历屈辱岁月和艰辛历程④为实现民族独立,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23·安徽·一模)20世纪初,中国人民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屡遭挫折。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下列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其影响,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③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④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A.③→①→④→②B.③→④→①→②C.④→③→②→①D.①→④→②→③4.(2023·全国·二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说课稿)一、说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专题在整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坚持,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命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专题是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的开始;是我国现代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开端;同时它也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在探索中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
后一个时期,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分别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计划课时:3-4节)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根据世纪金榜《高考2012》中的考纲快讯,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专题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1. 知识目标通过对这一专题的学习,让学生能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的经验教训。
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中国共产党原来设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后,用10至15年的时间来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但受系列因素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主义改造步骤有了新的认识,原来的设想发生了一些变化。
原来的设想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①私营经济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③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④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管理个体农业经济的经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下面图片反映出()农民踊跃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①是基于个体农业经济不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②过渡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③表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从新民主主义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得益于()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迅速发展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③个体农业经济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④生产力适应了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该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①确认了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偶然性②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③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④肯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以“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这一认识与愿景为出发点,党的八大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改革精神,概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这表明()①党的八大使中国彻底摆脱了苏联的模式,开始走自己的路②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③党的八大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飞跃④党的八大找到了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第二课第四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四框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本节概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过的曲折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中国巨变的学习,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知识的学习,认识到“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及意义,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一段历史,认识到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
的深刻意义,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更加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2)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
使学生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具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意义。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3、“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意义。
基本要求
识记: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最终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活动:
1、从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等方面,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
2、结合图文资料,通过调查、访谈活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发表并交流各自的感想。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本质
教法设计
1、找一些视频资料,如《陈毅市长》、《林家铺子》等,学生看完之后讨论分析,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得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必由之路。
对比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同,并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2、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使用图片、电影、录像辅助教学。
比如《龙须沟》反映人民在新旧制度下截然不同的生活;还有反映中国建国后曲折历史的影片《活着》、《芙蓉镇》,反映香港、澳门回归的记录片等等。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用数字或照片或知情人的描述来对比新旧中国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从而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更深刻的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四框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中国巨变的学习,认识到“只有
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本质
教法设计
1、找一些视频资料,如《陈毅市长》、《林家铺子》等,学生看完之后讨论分析,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得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必由之路。
2、对比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同,并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文道路之间的矛盾。
只要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已经具备,就应该先进行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然后再去发展生产力,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
P47
讲解新课
第二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走历史必由之路
1)建国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2)新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①工人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
②人民政权有能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③人民群众
政治条件
工人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
经济条件
没收官僚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
群众条件
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
特别是广大农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
巩固题: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资本主义发展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在这种条件下,是不是一定要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呢?
请运用课文有关知识对你的结论加以分析说明。
2、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到l95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消灭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巩固题:
到1956年,全国90%以上的农户参加农业合作社,同时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农业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出现了高潮,到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占年初工业总户数的99%。
以上材料反映我国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复习预习题:
1、观察P49图,思考该图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简要叙述其内容。
通过该图的历史事件所确立的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能够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P49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生产关系具体内容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
封建土地所有制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人们在共同劳动中结成原始的平等与合作的关系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强制下从事最繁重的体力劳动地主阶级不完全占有农民
互助合作
产品如何分配
平均分配消费品
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劳动成果
地主阶级通过地租、高利贷等占有农民的大部分
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的本质P50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巩固题: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要消没贫穷“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道理?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对比内容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所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社会主义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劳动者地位
工人处于受雇佣、被剥削的地位
劳动者在生产中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分配方式
按资分配——两极分化严重
按劳分配——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生产目的
最大限度榨取剩余价值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巩固总结
、到l95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消灭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布置作业
做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