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整理笔记)

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整理笔记)

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整理笔记)
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整理笔记)

认知发展理论

一、理论背景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一个发展的理论,其体系有三个支点即逻辑学、相对论和辩证法。

(一)逻辑学

逻辑学。逻辑学是联结各种不同学科的一种“基因型”。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逻辑学起着中心的作用。皮亚杰认为,“每种心理学的解释都迟早要依赖生物学和逻辑学。””自1939年起,皮亚杰采用符号逻辑来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把逻辑学中的“运算”等术语引进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作为衡量思维水平发展的标志。在儿童时期,逻辑运算的出现便佼他有可能改造和理解物理的、社会的和生物的世界。虽然,逻辑学是人类心理活动所固有的特性,

但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乃是一个不断演变的结构。婴儿最初表现出来的逻辑是原始的、简单的、非系统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所表现出来的逻辑日益复杂,到了青年时期,儿童才能形成如同逻辑学家所建立的那种真正的、形式化了的逻辑结构。这些逻辑结构构成了儿童认知过程的中间环节。在皮亚杰看来,一切智慧和思维都表现出有一种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与社会、生物的实体的结构是一致的。因此,逻辑是建立任何认识论的基础。在这里,皮亚杰强烈地抨击丁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前者是无结构的发生,而后者是无发生的结构,都不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际过程。他宣布,“逻辑的结构是被构造出来的,并且要经历十多年它们才充分完善起来。”

(二)相对论

相对论。爱因斯坦(Ahd KiMMin,1879—1955)曾经指出,如果概念判断和作出这个判断的观察者的地位总是紧密相关的,那么在概念的构成过程中就不能遗漏掉这个观察者。这一见解增强了皮亚杰的一个早已形成的信念,即实体总包含着一个主观因素,也就是说,实体总是,至少部分是思维或行为的外在化或具体化。人并不是被动地、简单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构成人的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没有人的活动,也就没有了心理的实体。甚至于婴儿把抓到手的东西送到嘴里去吸吮这样一个最普遍的、常见的动作,也是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相互作用。因为婴儿的抓握和吸吮构成了一个由他的动作所组成的世界。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所谓没有主体的活动,就没有心理的实体,并不是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皮亚杰专门对这一问题作过说明。他说:“我也认为,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可见我并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我是生物学家,而生物学家并不等同于唯心主义者。我认为,生物体不仅依赖于环境.生物体也要对环境作出积极的反应和,回答’,而造就要依赖于生物体自身的积极性。换言之,主体只有作用于客体才能认识客体,而认识客体(对客体的认识并不等于客体本身)就要求客体和生物体或主体的活动之间进行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①所以,在皮亚杰看来,一切知识都属于中间的工具.而不是对外界的直接描摹。

(三)辩证法

辩证法。辩证法表达了心理成长与知识获得的动力。皮亚杰指出,心理发展的动力除了通常人们认为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之间的复杂作用之外,还有第四个因素,即平衡化。平街化是调节成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辩证的原理。在个体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有机体的结构既不能为外部因素的冲击所破坏,又不能保持僵化不对外界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这就要在结构的解体与僵化这两个极

端中通过平衡化调整结构达到保持内外系统的统一的程度。任何一个平衡的系统都是开放的、灵活的、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封闭的。如同生物学上的平衡状态是一个新的不平衡状态的准备阶段一样,心理学上的平衡也使主体有了接受新知识、新矛盾的可能性。人的认识就是在平衡一不平衡—领的平衡的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即平衡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没有平衡化,成熟、物理经验和社会经验的效果就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皮亚杰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方法论上的辩证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逻辑学、相对论和辩证法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三个主要论点。逻辑学为心理学、生物学和物理学提供了共同的基因型;相对论表达了心灵与实体的关系,而辩证法的平衡提供了发展的动力或成长的原理,它既支配着人们去获得知识,又支配着获得知识时所必需的结构。”⑦作为心理学家,皮亚杰深受欧洲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重视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有明显的生物学倾向。在方法论上,皮亚杰也深受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此外,系统论控制论也为皮亚杰提供了一种工具。

(四)传统认识论

皮亚杰认识论的相对论,是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传统认识论包括唯理论(先验论)、经验论和康德的批判哲学。

1.唯理论(先验论)的认识论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先验的理性,而不是感觉经验*认识是对先验理性的回亿。感觉经验的作用只不过是唤醒心灵中固有的概念,其本身是不可靠的。因为感觉经验分不清实在与幻觉.他不能保证客体的永恒,因而它总是不确定的,只有理性才是实在的c凡属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都是先验的。唯理论认为演绎法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方法。例如,数学,就是一种具有确定性和永恒性知识的典型,人们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才能达到追求这种确定的、永恒的知识的目的。

2.经验论则与唯理论相反,认为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它是完全可靠的。可靠知识的典型学科是实验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承认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是经验论的共性,但对感觉经验的来源又分为两个阵营,一是唯物主义经验论,如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本来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之上。一切观念都来源于经验。即著名的白板说。洛克认为构成知识的观念有两类经验:一类来自外部经验,即感觉;一类来自内部经验,即内省。由感觉和内省得来的观念最初都是简单观念,而一切复杂观念都是内心通过过程把简单观念联合起来所组成的。另外,简单观念又分两类,一类叫第一性的质,不论人们知觉与否,都存在于物体之中,如物体的大小、形状等c这一类观念与客体的原型是相符合的。另一类为第二性的质,它只存在于人对物体的知觉之中,如色、声、味等。这一类观念随主体的状况而变化,外部事物虽然是引起这一类感觉经验的诱因,但却没有与之相符合的原型:洛克的经验论属于一种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他夸大了第二性的质,结果被另一阵营的经验论者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GMB6BerKelPy,1685—1753)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但他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否认外部事物的客观存在。不可知论(或称为怀疑论)者休模(Dand HMM,1731—1776)只承认感觉经验的存在,但他认为不是来自客观现实,而是由心户产生的,而日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也不得而知。在休漠看来,我们只能观察到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顺序,而决不可能观察到原因*人们所具有的因果观念只不过是由于不断重复而形成的联想和

推论的习惯,因此,人的大多数知识是或然的,不确定的。

3.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Immanuel,1724—1804)认为,唯理论和不可知论有可取之处,但又都是片而的。他对人的认识能力作了一番批判之后,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三个环节:感性、知性和理性。

感性包括两个因素:一是感觉,二是时间和空间。感觉只能提供杂乱无章的、相互不联系的感觉材料,只有经过先天的时间和空间两种形式的整理、综合,才能使感觉材料具有一定的形状相位置。

知性是运用先天固有的逻辑范畴(即一定的原则或规则)对我们的经验进行批判和评价的思维能力。知性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能借助于逻辑范畴把感性所获得的材料纳人实在、可能性、必然性、因果性等12个先天的思维形式。在康德看来,时间、空间、因果性等都不是事物本身的特性,而是人类认识能力的主观特性,是人在经验之前就已经具备的一些先天形式,人必须通过这些先天的主观形式,才能产生经验。正由于这些形式是主观的,因而通过它们所获得的经验,即认识也是主观的。

理性是康德认为的人类第三种认识能力,它要求超出经验、现象的范围以外而达到对本质,对“自在之物”的认识。但康德又认为理性超出经验而认识客观世界时会碰到“二律背反”的矛盾,(即两个正好相反、互相排斥的命题都可以同样得到证明。)如世界在时、空上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世界是由单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构成的,但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世界上存在自由,但又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存在着世界最初的原因,但又没有世界的最初原因。因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永远达不到对客观世界、“自在之物”的认识。

(五)皮亚杰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

首先,传统认识论所要解决的只是“一般知识”问题,而有关一般知识的问题往往是含糊不清,无法回答的。皮亚杰认为,认识论者应该像逻辑学家、数学家和其他科学家那样致力于解决特定领域中的具体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皮亚杰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类具体问题的指导思想。在研究方法上,皮亚杰不主张把研究局限在推理上,而主张采用实验研究,加强理论的客观性。

第二,传统认识论将认识的形式与认识的内存相割裂,认为认识论要解决的是认识的本质和有效性的问题,关心的是如何确定命题的真伪等形式问题,而把人们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及人的思维活动当作心理学问题排斥在认识论之外。皮亚杰认为,人类的认识活动的确有其形式化的一面,但不能将认识的形式与内容完全割裂开来。认识论与心理学应相互联系。要想知道认识的本质和有效性,就必须知道认识的心理来源和认识机制的发生、发展过程。离开了主体的思维活动,就无法认识真正把握认识的本质。

第三,传统认识论以为外部世界的状况是静止的,知识本身也是静止的,不考虑认识本身的发展问题。皮亚杰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汲取了营养,认为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人类的认识。发展包括两个平行的方面,即历史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认识论要解决的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从历史来看,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从个体“生的发展来看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皮亚杰认为两者在认知结构发展方面有相同之处,都要不断地解除自我中心。科学知识永远处于不断的构造和改组之中,任何一个特定时朗的特定知识,都只是知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横切面。传统认识沦正是停留在这一个横切面上静止地看待知识,而忽视了知识的发展性。皮亚杰认为,认识论耍解决的问题应该是知识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这既要研究科学知识的逻辑组织发展,又要研究人类的智

慧通过怎样的机制过渡到高一级水平的知识。前者属于逻辑学的任务,后者是心理学的目标。因此,认识沦、逻辑学和心理学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这正是皮亚杰毕其一生奋斗而建立起来的全新的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的全部体系。

第四,这里要特别提一下皮亚杰对康德的批判哲学的批判。首先应当承认康德的哲学对皮亚杰具有重要的影响。皮亚杰自己说过,“我把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加以重新审查,从而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就是发生认识论”。。这表明了康德哲学与皮亚杰理论之间的渊源关系。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康德的知性的范畴是先验的,而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是发生的,是不断建构的,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的,康德认为人的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只有主客观相结合才能形成认识。皮亚杰则认为只有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才能使认识的形式与内容得以统一,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的最终源泉,没有活动也就无从认识。皮亚杰在康德哲学的核心,即范畴的起源上,与康德具有原则区别。

二、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认知机能不变性

一切生物体都具有组织和适应的两大生物机能。生物体的每一个行为活动都是组成的,也就是说,都是有结构的。它的动态方面就是适应。

生命是一种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不断创造的过程,也是有机体与环境间实现各种不同形态的、向前推进的平衡过程。人的认知,或者说智慧,也是一种生命现象。因此,可以把人的智慧看作是生物适应的一个持例,智慧的本质是一种适应,而所谓适应,是一种特殊的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

(二)认知结构的建构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换而实现的。所谓结构,就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它不仅指具有解剖学意义的实际结构(如中枢神经组织的结构或呼吸系统的结构)也包括功能意义上的结构。

皮亚杰是把现代结构论引进心理学的第一人c他认为,现代结构论方法中的“结构”概念,包含有三个基本特征:整体性、转换性和自动调节性。

整体性指结构是一个整体,有它自己的法则。这些法则独立于它的组成因素的特征之外。转换性指的是支配整体的法则是按照广义的转换过程,而不是按照静止的特性运行的,结构包含一个运算的结合就是把一个项目转换成为另一个项目。结构的自动调节性意味着—系列的转换总是朝着有利于继续保持结构自身的存在而使结构不断地丰富和复杂化。证明主体认知结构存在的沦据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同步性现象。所谓同步性现象就是指儿童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能完成同样水平的课题。

通话与顺应就是在一定的结构中进行的,没有相应的解构就无法施展生物机能。儿童认知发展的本质,就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转换。

关于“格式”、“图式”和“结构”的说明:

在皮亚杰理沦中,结构包括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一个是格式,另一个是认知结构。格式“代表着一种动作中可以重复的和泛化了的东西(例如‘推动’格式就足那种用一根棍棒或其他任何工具去推动的等等动作中的共同东丙)”,认知结构则是完全的逻辑结构,可以灵活地转换和组合。格式与认知结构并不完全等同。格式是认知结构(逻辑结构)形成之前的一种微弱的原型结构,它只与逻辑结构部分地同形。至于图式,“是一种简单化了的意象,(例如关于一个城市的地图)”

它不同于格式。

格式(scheme,复数schemes>是指操作活动,代表动作中能重复和概念的东西;而因式(Schema,复数Schenata)是指思想的图像方面,它企图去表现现实,而不是去改变现实,因式是一种简化了的意象(图形表象)。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结构都有一个发生过程,每一个结构都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一点一滴地建构起来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涵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向内协调主体的动作;通过反省抽象形成逻辑数理化经验;其二是向外组织外部世界.以产生认知的内容,即形成物理经验。向内和向外活动,构成同时的双向建构。人类的一切知识既是顺化于客体,同时又是同化于主体的结果。向外和向内的双向建构在不向水平上同步发展,依次形成不同层次的认知结构;,这种结构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着渐进的平衡化。所谓思维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平衡化的发展过程。

(三)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

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自我中心是一种稳定的和无意义的错觉,意味着对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应有的职解,在认识活动中将主客体混淆,而把自我的看法不自觉地强加在周围的人和事上,究其本质,自我中心是由于思维缺乏可逆性,而缺乏可逆性的机制则在于同化与顺应的对抗。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认识上的自我中心可以发生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因此,从自我中心状态向解除自我中心的过渡是认识在任何发展水平上的特征。这个过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使皮亚杰把它称之为发展规律。从出生到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中,儿童从三个不问水平上解除自我中心:第一次,是在出生到2岁之间,儿童从完全分不清主体与客体的混沌状态发展到能理解世界是由客体组成的,而他本人也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客现存在的人。第二次,自我中心表现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分不清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观点之间的差别,快到7—8岁时,由于去中心化的结果,儿童得以理解物体之间的客观关系,并且在人们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第三次,自我中心出现在11—14岁,少年儿童认为自己的思维能力是无限的,沉湎于无休止的脱离现实的“改造社会”的议论之中,这个时期的去中心化使儿童从抽象地改造社会转变为实际的话动家,开始严肃地切实地考虑实际职业和工作,产生了一种成人感。皮亚杰认为,任何一次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并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第二,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协调起来,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当作绝对真理。

(四)认知发展阶段论

(五)阶段论和平衡化

阶段论:

1.阶段的获得次序是连续的、恒定的。这里所说的连续和恒定不足指时间(年龄)。而是指相继的次序。年龄只是一个表示阶段的形式化指标,在某一特定的全域中,研究者可以利用年龄线索来表示这些阶段的特征。

2.阶段的整合性。整合性指阶段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某一年龄所构造的结构将成为下一年龄结构的一个整合的部分。

3.阶段的双重性。每一个阶段,一方面包括一个准备水平,另一方面包括一个完成水平。这是由于每一个阶段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问化和顺化,需要连续地平衡,最后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的结构。所以,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形成的过程和最后平衡的形式。最后平衡的形式,意味着整体结构的形成。

4阶段的滞差

滞差体现着同样的形成过程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中的重复或再现的特点。这一概念实际上表明皮业杰承认了发展的不均衡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同一儿童在不同认知领域中的发展差异。皮亚杰认为具有两种滞差,一种是水平滞差,一种为垂直滞差。水平滞差表现为当同一运算被应用于不同内容时表现出来的重复。所谓垂直滞差指的是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对同一动作从不同水平上加以的改造。

平衡化:

皮亚杰认为,“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就是一种平衡化。”所谓平衡化,就是对更好的平衡的追求。它有时指一种状态,但更多的是指一个过程,即追求新的平衡化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即发展的条件有四个,即成熟、物质环境的经验、社会环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前三者是发展的经典性因素,而第四个条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1.成熟。生理成熟虽然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两者之间不能直接地等同,“‘神经原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间没有直接关系”、“命题逻辑并非神经原逻辑的直接后果:”因此,不能把成熟作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 经验。这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包括三类不同的来源:一类是简单的练习,包括并不引出任何知识的纯粹动作重复以及能提供外源信息的探索知觉活动的练习或进行试验的练习。另—类是物理经验,指对于对象采取行动并通过一些简单的抽象过程从客体本身中引出信息。第三类为逻辑数理经验。这类经验也是对于对象采取行动,亦从动作中抽象出来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基于客体的物理特性,而是基于施加在这些客体上的动作的特性。如一个儿童从一排石子的点数中发现物体数量与排列方式无关的知识,就是逻辑数理经验。

3.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指语言和教育的影响。

4 平衡化。皮亚杰注意到,每一个结构的形成,不是两种对立力量的均衡,而是一个自动调节的过程。结构的构造主要是平衡化的工作。平衡化是主体对外界干扰所进行的一些积极的反应的一个集合。最高的平衡状态将不是—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主体最高程度的活动。在心理学中,“主要的不是把平衡当作一种状态,而是当作一个现实的平衡过程。平衡状态只是平衡过程的—个结果,而过程本身则有较大的价值。”因此,皮亚杰说“平衡化是发展的基本因素,并不是一种夸

张;平衡化甚至是协调其他三种因素的必要因素。”

皮亚杰给我们分析了三种类别的平衡。第一种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当同化与顺应之间达到一定的比例,形成适应状态。就是一种平衡。第二种平衡是主体格式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平衡。认知结构中的子系统有时会相互矛盾,如关于数的构成属于逻辑数学运算的子系统,而长度则属于空间运算的子系统。当儿童面对一把大多是短棒,其中有少量的长棒的对象作数量判断时,他有时根据木棒的长短作出判断,这两个子系统以不同速度发展,最后达到一种平衡。第三种平衡是根本性的。在任何阶段上,主体的部分知识与总体知识之间,必定要逐渐建立一种稳定的平衡。总体的知识不断地分化到部分中去,而部分的知识又不断地整合到总体中来。

(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皮亚杰提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从自我中心的独白,发展到集体独白,最后发展为社会化语言。根据他的观点,儿童的语言最初不具有社会的交往的功能,只有发展到社会化语言阶段,语言才具行交往功能。语言的获得与认知的发展一样,也是—个解除自我中心的过程。语言对于表象和思想的形成是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也不是不可补偿的。

揭示出思维与语言在发生上的异源性,并不意味着贬低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皮亚杰在论述语言的作用时,十分客观地肯定了语言对思维的重要性。皮亚杰说“语言是构成逻辑运算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它是必要的,因为没有构成语言的符号表达系统,运算就会始终保持在一种前后连续的行动阶段而不能综合成为一个同时发生的系统,或者本能把一组互相依赖的转换同时包含在内。没有语言.运算始终是个人的,结果将不会受个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所调节。语言是有两重意义的:它既是一种凝缩的符号,又是一种社会的调节c语言在这种双重意义中便成为思维精密发展不可缺乏的因素。因此,语言与思维在发展的圈子里联系在一起的,而在这个发展的圈子里,在相互依赖的形成过程中,在继续互换的行动中,语言与思维必然是彼此相依的。”

(七)学习与发展

“关于学习能否加速儿童认知发展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学习活动所指者是成人教导下儿童被动地学习知识,还是儿童在其生活情境中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我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6f?探索,主动学到知识。如果在发展尚未达到适当水平之前提早教他知识,将会对儿童自行探索主动求知的行为反倒产生不利影响。”

第一,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皮亚杰坚决反对传统的学习理论把知识归结为对外部现实的被动复写的观点,而认为学习从居于主体的发展水平。例如,只有当儿童发展到接近于运算的水平时,也就是说他们能够理解数量关系时,他们在学习中才能很好地达到依次的守恒概念。

第二,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作用于客体,形成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相互作用必然包含着两种活动,一方面,主体在内部协调自己的动作形成动作结构,一方面将外界的客体组织起来形成客体之间的相立关系。这两种活动是相互依赖的,因为只有通过动作,这些关系才得以发生的。这种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客观知识总是从属于某些动作结构。皮亚杰指出,“知识在本原上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初便是纠缠得不可分的——中发生的。”

第三,早期教育应该着眼于发展儿童主动活动。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促

进认知的发展。而促进认知发展的必由的途径是让儿童主动活动。皮亚杰指出,教育包含着两个因素,一是成长中的个人,二是传递社会的、理智的和道德的价值。而传统教育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二点上,也就是说,把教育单纯地看作是社会价值的传递,而忽视了儿童发展的规律。皮亚杰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发现和创造的可能性。

(八)临床法简介

1.内涵。

皮亚杰独创的临床法包括研究主题与问题的搜集和设计、提问的技本及对所收集的资料的诊断、分析、解说等环节。临床法是从医学上借用过来的名词。在医学中,临床法是通过医牛与病人的直接谈话,包括中医的望闻问切了解病史、症状,使医生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在儿童心理的研究中,临床法是通过提问的方式为儿童创造一种特别设计的实验环境来测定儿童的思维倾向。在具体应用时,事先确定一个谈话的主题,让儿童自由叙述自己的想法。主试在过程中可作必要的提问,引导谈话;也可灵活地改变问题的提法,查明儿童的真实想法。在谈话过程中要将内容完整地记录下来,以便分析、总结。

2.临床法的五种回答以及如何区别类型

第一,随机式回答:儿童未经思考的胡乱回答;

第二,虚构的答案:儿童自己也不相信的答案或在成人压力下作出的答案;

第三,受暗示的回答;儿童努力迎合主试的心意,或受到暗示后作出的回答;

第四,释出的回答;对一个全新的问题,儿童不是立即作答,也不是受暗示作答,而是通过思考推理过程作出的答案;

第五,自动的问答:儿童曾经事先考虑过这一问题,有能力自动作山回答。

以上5类答案中,随机的回答和受暗示的回答不能为实验分析提供可信的资料,应该加以取消。

皮亚杰分析道,对于受暗示的答案在本质上是暂时的。只要过一会,一个相反的暗示就会使儿童很容易地取消原来的答案。或者在与儿童谈几分钟别的问题后再间接地回到原来的问题上,看儿童是否坚持原来的答案。碰到特别敏感的儿童,需要研究者仔细辨察,因为这一类受暗示的答案往往与同一年龄儿童的其他类型的答案区别开来。

当儿童对问题不感兴趣或当问题太难时,儿童会表现出随机的胡乱回答。对于随机式的答案,鉴别起来比较容易。这些答案的特点是:(1)脱口而出;(2)容易改变;(3)经不起追问。凡属以上表现的可加以定性。

诊断虚构的回答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如果一两个答案与同年龄组的大多数答案不同,一般说来,可以断定其为虚构的。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如果问题难度超过了大多数儿童的理解水平,大多数答案也可能是虚构出来的,这需要进—步诊断。第二,如果两个相邻的年龄组中,年幼组儿童的答案与年长组儿童的答案之间未表现中间过渡的痕迹,而是一种答案被另一种答案一下子完全取代,那么,对答案的真实性要加以怀疑。

防止儿童回答问题中受暗示,主要取决于实验者本人的实验技巧、研究者应该熟悉儿童的言语特点,尽量用儿童自己的语言来提问,此外,主试还要审恒地策划自己的提问方式,防止问题本身带有暗示倾向。要知道,儿童是极敏感的,他们特想在回答你的问题中得到你的肯定和赞赏,因此,他们特别注意你提问时的方式,语调和表情。

关于释出的回答和自动的回答,比较难以区分。从功能上者有以下共同点:

1.两者都是儿童通过认真的思维推理活动而得出的。具有年龄阶段的典型性。

2 两者在儿童思维发展中可持续好几年时间,期间不成熟的观点逐渐被成熟的观点所替代,而不是突然消失;在成熟阶段中仍然能发现以前的那些不成熟观点的痕迹。

3.防止两种偏差

皮亚杰告诫人们要防止两种偏差。一种偏差是低估儿童的思维能力。这种偏差往往发生在对临床法掌握不熟练,没有足够的能力探查出儿童思维能力的研究者身上。另一种偏差是高估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甚至把受暗示的答案或偶然的念头也当作普遍的思维活动。

为了防止以上两类误差,皮亚杰总是在实验前系统地收集儿童的自然提问,加以归类整理,然后在实验过程中询问儿童。在整理实验材料时,皮亚杰又总是把儿童在实验中的回答与平时儿童自发提问所得的材料加以对照,以寻求证实实验材料的可靠性。

对于皮亚杰的研究而言,他的兴趣并不在儿童对每一问题的具体回答内容上,事实上,每一个儿童对问题的回答内容都不一定相同。皮亚杰注意的是确定儿童作出具体回答背后所反应的观点,思维倾向。例如,年幼儿童的形形式式的答案背后普遍存在的泛灵论(拟人化)倾向或年长儿童通过具体答案表现出的因果关系的认识。

4.对于儿童的回答是否反映他们的心理结构的产物,皮亚杰提出了5项鉴定际难:

第一,同一平均年龄的儿童具有共同的智力倾向性,因而儿童在同一年龄水平大致上达到某一现象认识的概念水平也是相同的。

第二,随着年龄的增加,原来的观点逐渐进步,这就表明原先的答案是反映儿童实际水平的。

第三,真正反映儿童心理产物的观点其发展特点是渐变的老观点之间有一个组合和演化过程,不会突然消失。

第四,真正反映儿童心理产物的观点不易受暗示。

第五,儿童确信的观点具有扩散性,对相邻的概念也表现类似的反应。如处于前运算阶段中的儿童受自我中心的影响,不善于区分主观与客观的事物,不善于区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因而表现出泛灵论、实在性、不守恒等。

5.临床法的不足。

首先,它比一般的实证实验对研究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不经过严格的训练是很难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一方法的。其次,由于临床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研究的不确定性,对资料分析的误差较易发生。第三,临床法是通过语言来实施的,主试的口头表述和儿童的口头报告,都对言语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幼儿而言,由于他们受言语能力的限制,往往难以难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种不难确的表达又容易导致主试的误解,从而影响研究工作的可靠性。看来,较为理想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综合观察、谈话、实验、测验等方面长处,通过多种途径对儿童展开研究,才是客观的、真实的保证。

三、对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的评析

优点:

第一,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质的演变,对正确认识儿童心理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儿童与成人的差异,不仅是大小、高矮、轻重的量上的差异,更重

要的是认知结构上质的差异。虽然认知结构只是一种机能结构,并不是物质结构,但是,它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种质的差异,构成了儿童心理的特殊性!从而也决定了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的特殊性。

第二,把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引进心理学。结构主义是西方,特别是法国比较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虽然它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结构主义哲学把结构内部描述成充满和谐、没有矛盾、没有运动的统一,实质上用结构掩盖了矛盾。皮亚杰的结构论就是从各种学科中找出它们的共同因素,他的结构论方法就是研究事物结构的科学方法。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从一般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乃是一种发展的结构论。儿童的认知(思维)的发展是通过儿童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皮亚杰认为,这些结构不能视为“先天的观念”或“光验的必然”;每一结构都是通过同化、顺化、平衡过程把在它之前的各个结构结合起来而构成的。这个结构过程是先把一些简单的系统加以协调,然后在过去运算的基础上进行高一级运算,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融贯整体。

第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丰富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体系。

第四,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提供佐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阐明了认识反映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认识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特别是把反映论与实践沦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指出社会实践不仅改变着客观世界,而且也改变着人的主观世界,即人类的认识能力。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认识的社会性。皮亚杰则把个体作为认识的主体,以同化,顺应间的平衡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观点研究个体认识发生和构建过程,从研究运算的心理学来源去解释科学知识,这正是他注意到心理学对认识论和其他学科的主要关系的必然结果。

缺陷:

第一,沿袭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安吉尔声称,适应理论是“一切有名望的心理学都坚持的观点”。”皮亚杰的理论沿袭了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把“适应”、“同化”、“顺应”、“平衡”生物学概念引入发生认识论,作为反映心理本质的基本概念。把智慧看作是一种适应。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独特的生物机能,这种生物机能是达尔文进化论中选择的结果:它使有机体适应新环境。由于皮亚杰沿袭机能主义的路线,用生物学类比来研究认识论,不可避免地轻视了主体作为社会人的本质属性,而使整个理论体系成为抽象的、脱离社会和文化的学说。

第二,认知结构的概念过于抽象,有许多现象难以解释。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同步现象之中的“水平滞差”难以解释。

第三,哲学观点带有片面性。皮亚杰十分重视结构演化中的辨证法,坚持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观点,但他却不同意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以及“反映”的概念,把反映论看作是一种静止的理论,是客体在大脑中镜子式的反映*事实上,这是皮亚杰对反映论的误解。皮亚杰只承认辨证法在方法论上的作用而不同意把辩证法看作是指导科学的哲学体系,也就是说,否认辩证法在世界观上的意义。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word版本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 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儿童的语言和表象尚未产生。这个时候,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来适应外部环境,并进一步探索外部环境。儿童通过看、抓和嘴的吸吮来了解外部环境。这个阶段的后期,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 这个阶段,儿童在认知上发展了客体永恒性,知道了消逝了的事物的存在。另外,具有了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部的智力或者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后期,能够运用一些动作图式,但是这些图式需要与具体运动动作相联系,对于回忆过去、明了信息、做计划是无效的。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和动作分离的认知的第一种类型是使得动作图式符号化,即形成和使用字词,手势、标记、想象等符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前运算阶段的主要成就。这个阶段,儿童具备了符号言语功能,词汇得到发展。 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尚未获得守恒概念。儿童还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虽然并非总会如此。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随着守恒、分类、顺序排列、运算能力的掌握,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已经发展出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的体系。在皮亚杰看来,儿童解决守恒问题的依赖于三个基本原因的理解: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但

是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务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对于规则的遵守,变现比较刻板。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且能够发展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依据逻辑推理、归纳或者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够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具有了系统思维能力。这个阶段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青春期自我中心。青少年开始非常关注自己,而且觉得他人也同样关注自己。对于规则,能够灵活运用。 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 第一阶段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 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 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

军事理论课复习资料总汇

一、国防含义及基本特征 含义:为了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基本特征:1.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2.战争潜力的转化;3.综合国力的抗衡; 4.质量建设的道路; 5.威慑作用的功能。 二、国防动员的含义及形式 含义:是主权国家为适应战争需求或临时应付重大危机、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以保卫国家安全为根本目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一系列活动。国防动员实施主体是国家,即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是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 形式:1.按规模可分为局部动员和总动员;2.按性质可分为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3.按时间可分为应急动员和持续动员;4.按动员内容可分为政治动员、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科技动员和信息动员。 三、国防法规的含义 是指国家为了加强防务,尤其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四、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上古至秦汉,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孕育与形成; 2.三国至宋元,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在战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明清,西方军事理论的传入与中国军事理论的完善、改造。 五、简答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待战争的态度(兵者,国之大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作战原则(安不忘战,富国强兵;未战先计,政出庙算;文武并用,伐谋伐交;兵贵神速;以正合,以奇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占之本,在乎壹民;不战而屈人之兵;致人而不致于人;兵无委积而亡;兵有大论,先论其器); 3.治军原则(以治为胜,教诫为先;总文武者,军之将也)。 六、孙子兵法十三篇及其作战原则 《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的本质属性,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它从政治范畴提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论思想,总结了具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 七、武经七书的含义 《武经七书》又名《武学七书》,或简称《七书》,即《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八、毛泽东军事理论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实践验证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形成: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趋于成熟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在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国防与军队建设中进一步完善。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皮亚杰在进行上述年龄阶段的划分时,提出下列重要原理:(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2)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3)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因此,阶段的上升不代表个体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在认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品质上的改变。 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改变。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如儿童会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中水多,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为它宽。 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他们运用三种形式的论断达到守恒。第一,同一性论断。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的。第二,互补性论断。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第三,可逆性论断。儿童认为可将C杯中的水倒回原来的B杯中,因此是相同的。

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专题整理——舆论

专题:舆论 舆论: 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物为指向,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具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等许多独特个性。它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舆论的本质和特点: (一)本质: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二)特点: ①公共性。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②公开性。舆论对社会生活现实直接或间接干预,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 ③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舆论的急迫性 ④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⑤评价性。它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舆论的功能和主要目的: 一功能 (一)、主要功能: 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即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其主要表现为:1、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2、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控制作用体现在: 1、体现在: (1)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制约。表现为监督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程度;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范。最主要的是监督决策目的的朝向是否在于维护公众的共同利益。 (2)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表现为实践过程是否遵从国家既定的法律和制度,是否伤害公民正当权益,实践结果是否维护或促进了社会公益。 (3)对决策和执行人物的监督。主要是对国家公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促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正当地、规范地形式权力,履行职责。2、体现在: (1)鼓舞公众或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行为的发生。 (2)鼓舞公众或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或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二)、社会功能: 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 (三)、舆论常常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思想启蒙、争取群众的作用,为改革和革命赢得人心,获取正确的社会评价铺路,这时它又成为先行者和启蒙者。 二、目的: 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舆论的两面性及其衡量标准: 两面性: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儿童的语言和表象尚未产生。这个时候,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来适应外部环境,并进一步探索外部环境。儿童通过看、抓和嘴的吸吮来了解外部环境。这个阶段的后期,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 这个阶段,儿童在认知上发展了客体永恒性,知道了消逝了的事物的存在。另外,具有了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部的智力或者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后期,能够运用一些动作图式,但是这些图式需要与具体运动动作相联系,对于回忆过去、明了信息、做计划是无效的。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和动作分离的认知的第一种类型是使得动作图式符号化,即形成和使用字词,手势、标记、想象等符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前运算阶段的主要成就。这个阶段,儿童具备了符号言语功能,词汇得到发展。 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尚未获得守恒概念。儿童还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虽然并非总会如此。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随着守恒、分类、顺序排列、运算能力的掌握,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已经发展出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的体系。在皮亚杰看来,儿童解决守恒问题的依赖于三个基本原因的理解: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务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对于规则的遵守,变现比较刻板。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且能够发展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依据逻辑推理、归纳或者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够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具有了系统思维能力。这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二,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图式 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2.同化 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 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标志着该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各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逾越,也不能颠倒,所有个体都遵循这一发展顺序,阶段具有普遍性。但受主体因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各阶段的出现可以提前或推迟。 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并不是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更多新的刺激和客体被同化到先天的反射中。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这一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发展。一个很大

的进展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是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活动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活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不再像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依靠实际动作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思维,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直觉中解放出来。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认知运算,他们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 这一阶段的个体具有泛灵论倾向,无法区分有生命的事物与无生命的事物,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同样也具有情绪、动机等生命特征,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得哭”。 自我中心主义也是前运算阶段个体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个体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个体的自我中心的倾向。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只注意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两个纬度。由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原因,

军事理论课笔记

一、核袭击前的防护工作有哪些? 1、建立现代化的警戒网 采用预警卫星、超视距雷达、远程跟踪雷达等组成全国性或地区性的警戒网,日夜担负着发现、识别、报警、捕获、跟踪来袭目标的任务。 2、使用反导武器摧毁敌导弹核武器 (1)导弹反导弹 (2)激光反导弹 (3)粒子束反导弹 3、筑起防核武器的新长城 修筑各种防御工事——人防坑道、掩蔽部、地下室。 4、做好临战前人员物资防护的准备工作 人员:(1)要准备生活必需品和防护用具 (2)要了解人防工事的位置、入口、标志和行动路线 (3)要听懂报警信号 (4)要服从人防部门的指挥 物资:掩、盖、埋、涂、包 二、敌核袭击时的防护动作和方法? 1、疏散隐蔽 (1)当国家进入临战状态时,对大中城市的人口要进行疏散,到山区、农村隐蔽。 (2)留守城市的人员,当听到报警信号时,迅速切断电源,关好门窗,

携带个人防护用具和生活用品按指定的路线进入人防工事迅速隐蔽。 2、发现核爆炸闪光时的行动 (1)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 A、利用高地背向爆心迅速卧倒。 B、室内人员可躲在背向爆心的墙角边,最好是框架结构的水泥柱边,注意避开易倒塌的建筑物和易燃易爆物品。 C、遇到有水塘、河流等立即跳入水中,短暂隐蔽二十秒也可减轻伤害。 (2)在开阔地时的防护动作 见闪光,核爆炸,背向爆心快卧下;双手交叉叠于胸前,闭眼收腹闭嘴;热浪来时停呼吸,保存自己好杀敌。 三、敌人核袭击后的行动? 1、严防放射性沾染的伤害 核爆炸后尽量利用工事来保护自己,减少放射性沾染的伤害,不在沾染地方停留、休息和吃东西,穿戴好防护器材,扎好“三口”,快速通过或绕过沾染地带。 2、组织沾染检查和消除工作 (1)对人员、武器装备进行沾染检查,然后组织进行全身洗消或局部消除,没有条件洗澡更换衣服的,应组织拍打、扫拂等方法消除沾染减少伤害。(2)对粮食、蔬菜的消除可采取多冲洗几次的方法进行。(3)对饮水的消除沾染可用土壤净化法、过滤法、三防净水袋等。

皮亚杰认知发展汇总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如风2010-07-31 08:16:32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关于皮亚杰相关理论的理解 一、运算(Operation) 运算是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在这里运算指的是心理运算。 什么是运算?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出,运算或心理运算不四个重要特征: 1、心理运算是一种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例如,把热水瓶里的水倒进杯子 里去,倘若我们实际进行这一倒水的动作,就可以见到在这一动作中有一系列外显的,直接诉诸感官的特征。然而对于成人和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可以用不着实际去做这个动作,而在头脑里想象完成这一动作并预见它的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是所谓"内化的动作",是动作能被称之为运算的条件之一。可以看出,运算其实就是一种由外在动作内化而成的思维,或是说在思维指导下的动作。新生婴儿也有动作,哭叫、吸吮、抓握等,这些动作都是一些没有思维的反射动作,所以,不能算做运算。事实上由于运算还有其它一些条件,儿童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出现有称之为运算的动作。 2、心理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这里又引出可逆的概念。可以继续用上面倒水过 程的例子加以解释,在头脑中我们可以将水从热水瓶倒入杯中,事实上我们也能够在头脑中让水从杯中回到热水瓶去,这就是可逆性(reversibility),是动作成为运算的又一个条件。一个儿童如果在思维中具有了可逆性,可以认为其智慧动作达到了运算水平。 3、运算是有守恒性前提的动作。当一个动作已具备思维的意义,这个动作除了是内化 的可逆的动作,它同时还必定具有守恒性前提。所谓守恒性(conservaion)是指认识到数目、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质量等等尽管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形式呈现,但保持不变。装在大杯中的100毫升水倒进小杯中仍是100毫升,一个完整的苹果切成4小块后其重量并不发生改变。自然界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都是具体的例子。当儿童的智力发展到了能认识到守恒性,则儿童的智力达到运算水平。 守恒性与可逆性是内在联系着的,是同一过程的两种表现形式。可逆性是指过程的转 变方向可以为正或为逆,而守恒性表示过程中量的关系不变。儿童思维如果具备可逆性(或守恒性),则差不多可以说他们的思维也具备守恒性(或可逆性)。否则两者都不具备。 4、运算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前面介绍过,智力是有结构基础的,即图式。儿童的智力发展到运算水平,即动作已具备内化、可逆性和守恒性特征时,智力结构演变成运算图式。运算图式或者说运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个有组织的运算系统之中。一个单独的内化动作并非运算而只是一种简单的直觉表象。而事实上动作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的,有结构的。例如一般地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动作,这时需要动作与目的有机配合,而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形成动作结构。在介绍图式时,已说过运算图式是一种逻辑结构,这不仅因为运算的生物学生理基础目前尚不清楚而由人们推测而来,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结构的观点是符合逻辑学和认识论原理的,因为是一种逻辑结构。故心理运算又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以运算为标志,儿童智力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前运算时期和运算时期;继之又可将前者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和表象阶段;后者区分为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二、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如上所述,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有三个特点: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作为教师招聘考试的重要考点,各位考生在备考时需要引起重视,尤其是各认知发展阶段的名称以及其对应的阶段特征需要清晰掌握。 皮亚杰,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在长达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深入研究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他的很多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其中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常考内容,其中前运算阶段特征为高频考点,常以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形式出现。考生在备考时,需了解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各阶段对应的年龄、名称及主要特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掌握选择、简答、论述题的答题方法。 关于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 一、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从出生到约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他们的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头脑中是低级的行为图式,而这时儿童获得的最大成就是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皮亚杰称它是“哥白尼式的革命”。 二、前运算阶段 2~7岁的儿童发展到了前运算阶段,因为他们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所以他们的思维是表面的、原始的和混乱的。前运算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1.万物有灵论 4-6岁的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是活的东西,

大学军事理论课心得体会

大学军事理论课心得体会 篇一:大学军事理论课心得体会 大学军事理论课心得体会 军事理论心得一: 最近一段时间,我与全校同学一起学习了军事理论课,通过国防大学的老师们生动形象的讲解,我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段时间的理论课对我来说也是 一次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让我增加了伟大祖国的热爱,下面,我就谈谈我学习的一点体会。 学习中国军事力量这一课时,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时的令人激动的情 景:伴着气势磅礴的军乐,胡锦涛主席的亲切问候和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响彻十里长街。进入新世纪新 阶段,胡锦涛主席对我军历史使命作出科学概括,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 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 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回眸历史,凝望未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科 学谋划着新世纪新阶段的兴军之策、强军之道。在军事理论的课程中,我了解到:胡主席对新时期新阶段 军队建设提出了以下要求: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 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相统一的原则,推动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 各个领域工作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解决好思想政治建设的时代课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 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目标,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 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进步生长战斗力;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根本 性质和宗旨,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推进经济、科技、教育、 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这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治军方略,与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 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指引着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 时期! 现在,我们的人民军队已由过去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开始 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年月日,在人民海军成立六十周年时,胡锦涛主席郑重宣告:不论现在还是将来, 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永远不称霸,不搞军事扩张和军备竞赛,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包 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内的中国军队,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年两会上,温总理的报告中也指出:过去一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人民解放军 和武警部队圆满完成国庆首都阅兵、重点地区维稳等重大任务,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发挥了重要作 用。新的一年,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按照革命化现 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提高应对 多种安全威胁、 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大力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加强国防科 研和武器装备建设。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提高军队正规化水平。积极稳妥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 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增强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反恐、维稳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各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这种个体对环境进行主动的适应过程就是个体认知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的理论焦点就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的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推断儿童的思维。皮亚杰借用逻辑和数学的概念来分析说明思维发展的过程。他把运演水平作为认知发展阶段的依据。他认为,心理运演具有四个特征: 第一,运演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内化的动作是相对于使用实物的外显动作而言的。例如,达到运演水平的儿童不用做把瓶子里的水倒入杯子这一实际动作,也能在头脑里想象出这一动作的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是一种内化的动作。 第二,运演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例如,儿童能够设想:向西走10步,再回头向东走10步,自己的位置不变。 第三,运演具有守恒性。运演是以某种守恒性或不变性的存在为前提的。事实上,运演的可逆性已表明了这一点,儿童能够想象到在转换过程中并非一切都变了,即知道自己会回到原地。所以,运演的守恒性与可逆性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某种内容的守恒,可逆性就失却了依附。同时,守恒性是通过可逆性而获得的。正是由于运演的可逆性,才使人们对运演过程中某些不变的因素有清晰的认识。 第四,运演不是孤立存在的。可逆性与守恒性之间的关系也表明了这一点。皮亚杰认为,任何单独的内化动作都不是运演,各种内化动作必然是相互蕴含,并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一种整体结构。 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根据认知图式的性质,将个体认知发展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新闻学导论》复习笔记

《新闻学导论》(修订版) 李良荣著 复习承诺书 我,承诺在____年__月__日前完成《新闻学导论》整理、背诵__遍任务!!! 签名: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 复习时间表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绪论 一、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三、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个部分。 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只要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史:评论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媒体产生、发展的历史。 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新闻学这三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四、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五、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第一、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第二、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第三、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第四、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第一章新闻活动 第一节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媒体,在传播学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 第二节新闻活动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一、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结论: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 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二、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在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相比,社会条件有了很大变化:①、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②、出现了社会分工。 人们不但需要了解自然界变动,还必须了解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变动。这就使奴隶社会的的新闻活动比原始社会频繁得多,规模大得多。 三、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1、在封建社会,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人们联系更加密切,社会对新闻需求量更大。 第一、国家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第二、常有战争和武装起义,需要新闻(情报)传递工作。 第三、农民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第四、地主阶级需要用精神麻醉品奴化农民。 第五、分工明确,城镇出现,城乡、城镇内各行业之间联系频繁,需要有更多的新闻活动。 2、从奴隶到封建社会,社会条件改变了,但和奴隶社会相比,新闻活动有两点没有改变:

军事理论课(艾跃进)笔记

军事理论课笔记 第一讲中国国防(2010.03.02) 教学目的:培养两种观念:1.作为中国人的危机感 2.作为中国人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一、国防概述: 1.国防概念: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颠覆,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 2.国防的基本类型:1.侵略扩张型 2.防御自卫型(中国) 3.互助联盟型 4.自主中立型 3.国家与国防的关系:国防的主体是国家。国防随国家的的产生而产生,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国防又是国家的防务,是全民族的防务,与国家的各个部门、各种组织以及全体公民息息相关。 4.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1)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2)战争潜力能否转化为战争实力是现代国防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3)现代国防具有很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5.国防的地位和作用:国防是用来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 二、我国历史上的国防: 1.历史简介 先秦 秦——北逐匈奴,南征百越 西汉——汉匈和亲,出击匈奴 东汉——重击匈奴,出塞千里 三国 两晋南北朝——西晋罢兵,东晋偏安,国防废弛,南朝衰败;尚武修兵,北朝强盛隋朝——征战西域,三伐高丽 唐朝——万国归附 宋朝——强干弱枝,执意求和

元朝——以兵立国,横扫欧亚 明朝——炮船称盛,忧患迭起 清朝——炮口立约,国门大开;国土沦丧,不败亦败 两个具有侵略性的民族:俄罗斯(从肉体上肢解中国),日本(对中国敲骨吸髓) 2.中国国防历史的主要启示 (1)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2)国防服从与政治,服务于政治。国防的状况从来都是和统治阶级的状况联系在一起的;(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只有良好的政治才是固国强兵的根本。) (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灭掉日本军国主义的方法:向我们的对手学习 1.善于向比他强大民族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重视教育 ★在国防战略指导方针上,是积极进取的还是消极畏缩的是决定国防事业能否真正强大起来的关键。 三、新中国国防建设(四个阶段) 国防的基本内容: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 第三阶段:两弹一星 新中国发动八场正义战争 四、国防战略 定义:谋划和指导国防发展的战略 1.几种模式: 前苏:抑民重军 美国:以军带民 西欧:军民兼顾 两瑞:寓军于民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大众传播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 一、什么是传播 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 (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E.T·霍尔。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 (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表征是“不出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 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 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3)群体传播: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分为正式群体(组织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群体传播)。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共同利益制衡和理性认知基础上自觉建立的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认知水平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成员间无地位差异、彼此同情、价值观趋同的舆论群体。(郭书P89-98)特点:A群体传播对成员保持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会受到影响。 B、成员之间的关系靠传播过程中的心领神会、彼此认同来维系和发展。 C、成员往往会承认群体中的权威和个别人的威望。 D、群体传播是一种开放形式,成员可以自由进出。 补充知识点: 1、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群规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 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他指出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对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经过我们近期学习,深深的体会到:当老师不懂儿童心理学史肯定当不好的。人总是积极地试图学习。皮亚杰指出,儿童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会主动去思考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皮亚杰眼中的儿童通过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检验来发现周围事物是怎么运作的。由此,皮亚杰得出了对人的根本看法:人生而有理性,人总是企图了解周围世界。这强调了儿童对于知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那么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皮亚杰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具有理解客观世界的内在欲望,这便是其探究世界的内部动机。正是这个内在动力驱使儿童主动、积极地发现知识。至于如何获得新知识,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是给学生解释概念,那么学生掌握的也不过是“死的知识”,因而,学生需要亲身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其次,他以儿童扔玩具为例,认为这一在父母眼里调皮的行为极有可能是儿童在体验物体的重力现象以及自由落体的过程。 除此之外,皮亚杰提出了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他认为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智力的塑造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智力发展的阶段来设计课程。教学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搞拔苗助长。结合我们现在的教育设计,这一点做的还是有些不足,我们应该结合理论与实际开发新的设计。 对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在现代教育中,希望以后可以有实践的机会来证明理论的正确。

新闻评论笔记整理完整版

新闻评论复习笔记整理 ⑴学习新闻评论对媒体的意义: 1.可以使媒体全面地传播信息。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既有事实信息的传播,也有意见信息的传播。事件信息包括新的事件、经验、问题、成就;意见信息的传播包括新的思想、观点、意见、主张,如果新闻信息的传播没有这一部分的内容信息就不是完整而全面的,就不可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望,如果媒体缺乏意见信息的传播,该媒体就不是成熟的媒体,就不是一个具有高水平凡人媒体,就不能承担新闻信息传播的任务,难以把新闻事业做好。 2.是体现媒介政治立场的旗帜。代表利益集团站在国家立场对于现实的政策问题进行评说,表态,表达政府的话语权,进行社会舆论的引导,利用评论打造国家形象。言论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生存格局中非常重要。 3.运用新闻评论可以使新闻信息的传播发挥更大的功能。主要指的是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所传播的信息,使新闻报道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关键在于受众能否接受。另一方面受众接受信息是有难度的,若不解决,社会效益也就无从谈起。 4.可以增强媒体的竞争力。中国媒体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确立后,快速进入么借市场的竞争中,前后有两个阶段,一是生产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事实信息,主要在社会新闻,通过媒体的现代版面的设计来吸引受众,占领受众市场份额。二是各种媒体采用生产、销售思想的策略,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宽松环境。 ⑵新闻评论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1.当国家某一项中心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有了新的指示,部署,特别是发现在中心工作展开过程中发现问题,需要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指导,但由于是全新的,很难找到一个典型进行引路,这时闻评论就出现了。 2.平常生活中出现一个重大事件性的问题或非事件性的复杂问题,需要媒体加以引导,帮助受众从思想和理论方面把其中的问题弄清。 3.对于一篇特殊的报道,仅仅用自身客观的呈现是不能说明某个问题的,这时需借助另外一种形式进行补充,以便说清问题,帮助受众理解特殊的新闻信息。 4.有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出现后,对社会全局有严重的干扰、破坏,而政府不便于出面制止,此时权威媒体就要适时运用新闻评论,将所出现的问题加以扼制。 ⑶新闻评论的特征(第一点着重看) (1)强烈的新闻性:是新闻信息传播的载体,既有事实信息,也有意见信息 1. 是新闻评论与生俱来的。新闻评论一经确立就显示出强烈的新闻性。 2.以新闻事实为依托,当即进行评说,与新闻报道一起发表,是我国新闻写作的传统,以报纸所发表的报道为选题,写作快捷,看完大样写社论。 3. 紧跟时事,针对现实进行发言,具有新闻敏感性,从而快速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评说。 4. 取材是着眼于一点,从一个侧面进行评说。 ⑵鲜明的政治性: 1》政治性含义:主要表现为媒体要对重大政治事件、社会问题进行发言,针对上级指示精神发言,表明立场,表明鲜明的政治态度,进行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