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改革之我见
- 格式:pdf
- 大小:101.69 KB
- 文档页数:1
2015年4月上旬刊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之我见陈文梅(荆州教育学院湖北荆州434000)【摘要】现阶段,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明显。
而中职院校的数学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本文分析了我校中职数学教育现状,并据此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
【关键词】中职数学现状改革【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13-02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已发展成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分析、推断等综合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立志参与基础建设的中职院校学生来说是必须学、也必须学好的一门课。
因此,中职的教学计划中都安排有《数学》这门课。
但是,在实际的中职《数学》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本文中,作者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中职《数学》教学经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一些改革意见。
一、存在问题1.学生的数学基础差中职院校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生源相对较差,主要是未能顺利考上高中的应届或往届初中毕业生,或者是上了高中,但由于成绩跟不上,未能顺利毕业、不愿意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难,从小学习环境差,导致学习成绩不够好,最终只能进入中职院校,以期学到一门技术,将来可以在社会立足。
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薄弱,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尤其是数学的学习,简直是难于上青天,这是数学教育的第一个挑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水平完全未达到一个初中毕业生的水平,有的仅仅相当于一个小学生的水平,这就为中职《数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很多学生,包括很多学生家长认为:上中职院校,就是为了学一门技术以后好谋生,文化课根本不重要,特别是像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又难又不实用,学好学坏无所谓;还有一部分学生破罐子破摔,抵触学习数学,只想着60分万岁,能顺利毕业就万事大吉,更有一部分学生完全放弃了学习,只想在学校里混日子,而他们的家长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降低要求,希望他们不要学坏、闯祸就行了。
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之我见论文: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之我见摘要:如何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让中职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中职不同专业确定实用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阐述的重点内容,以期让大家展开讨论,共同提高。
关键词:兴趣;内容;因材施教;创新中职招生规模越来越大,而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却越来越低,中职数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本人据多年的职高数学的从教经验,谈谈我这方面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觉得数学难,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是听天书,不愿意学,没有兴趣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首先就要改变学生“数学枯燥无味”的观念,让他们体会数学的趣味,感悟数学的美。
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坚定性和求知欲。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学软件或教学游戏,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推导、计算变得活泼生动;还可以引用生活、生产实例,使数学的理论知识易学、易懂、易记,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适当渗透一些数学发展史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对学生介绍当今世界伟大的或是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是怎样成为当今世界闻名数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等的传奇故事来引入数学的过去和未来,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中,渗入数学的发展史。
真人真事的例子、活泼生动的引入,对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定能起很大促进作用。
二、结合中职不同专业确定实用的教学内容不同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并不一样,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笔者在征询了各专业教师的意见后,对各专业需要哪些数学知识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梳理,确定了各专业哪些数学知识是必须细讲的;哪些数学知识是只作介绍性讲解的,哪些数学知识需要结合专业的例子来讲;哪些内容需要挖掘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从专业课教材中选取一些具体实例,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密切联系。
中职数学教学之我见【摘要】目前,中职学校数学教学问题颇多,本文试就中职教育中数学学科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作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一些方略。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方略中图分类号:g71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初中生纷纷涌向普通高中。
而进入职高的学生,其普通文化学科成绩多处于中下等水平,日常行为习惯较差,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未读毕初中就直接进入职高学习。
因此,进入职高学习的学生其低下的整体素质和肤浅的文化基础,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尤其是数学学科教学困难之大尤为突出。
故此,本文试就中职数学学科教学的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与对策作初步探讨如次:一、中职学校数学学科教学现状与主要存在问题﹙一﹚学生数学基础差,自卑心理强中职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而导致其自卑心理强,总觉得自己学习不如普高学生,不被家长、社会所看重,故而看不到未来,对前途感到茫然。
更有甚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过且过,具体表现为对教育教学的抗拒心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对同学的防范心理,等等。
这种消极心理势必给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参与造成很大影响,对专业学习,尤其是基础文化课数学课的学习产生严重厌恶感和极大畏难情绪。
因此,如果中职教育教学不得法,不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那么其中有的学生甚或可能还会引发一定的心理障碍和问题。
对于这些心理障碍问题,如若不及时加以疏导、解决,很可能会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一系列的后遗症。
﹙二﹚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主动性差,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中职生多数都来自乡村,从小父母就离开到外地谋生了。
这些留守学生欠缺家教,缺失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和学习目标,逆反心理强,不愿意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其日常表现是嘴快而手懒,尤其是在需要动脑运算和动手操作的时候都懒得一动;再者,其身体素质也差,意志力薄弱,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意志力非常匮乏。
﹙三﹚学习习惯不好、方法不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薄弱,理解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不好、方法不当,不少学生上课难以专心听课,不善于积极主动投入思考,作业马虎、抄袭,书写字迹潦草,解题没思路、步骤欠完整,对于不懂的问题不闻、不问,学习非常被动,课前从不预习,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缺失,课后不善于及时巩固、复习和总结。
中职数学课改之我见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具有普通中等数学教学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的特殊内涵。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和基础学科,在促进学生提高能力和掌握技能等方面应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与专业课联系不紧密以及学生认识上的偏差等原因,导致职业学校学生学不好数学,数学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好学生等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一方面要从课程设置上改,另一方面要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改。
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育教学目标是什么?职业学校的数学课到底怎么教?职业学校的学生为什么数学学不好?等等这些问题一直以来是我们职业学校数学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思考,讨论的热点.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具有普通中等数学教学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的特殊内涵。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和基础学科,在促进学生提高能力和掌握技能等方面应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与专业课联系不紧密以及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让他们觉得学好专业课,不愁没工作,过分的强调专业课实习而忽略了基础数学课的学习。
加上一部分学生本身底子较薄,习惯老师详尽的讲,课堂上大量的练,但是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速度快,内容广,课时紧,对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就很难适应。
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变。
一、从课程设置上改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
在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改变以往过分重视专业课,轻视基础文化课的教学的一贯思想。
要让数学这样的基础课为专业课很好的服务,我们不妨把一些基础数学概念、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一年级教完,从二年级开始加强数学与专业课的结合,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补充相应的实用性强的内容,比如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加强三角和复数的教学,机械专业的学生加强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教学,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习题加强实践性。
从教材上、排课上都改变现在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联系很少的现状,提高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热情,让学生学以致用。
中专数学教学改革之我见摘要如今,中专生的层次出现了新变化,主要表现在这一学生群体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大,这就给数学教学造成了相当大的问题。
因此要通过对中专数学数学实施全面改革,以提升中专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专数学教学改革当前,我国中专学校的数学,依然在沿用以往抽象性教学体系,导致脱离了中专生们十分薄弱的数学基础,造成大量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自暴自弃。
然而,鉴于数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质量之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课程以及其他课程的学习成效,甚至还将影响到中专生们未来的发展。
因此,一定要通过对中专数学数学实施全面改革,以提升中专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一、积极调整现行教学大纲教育观主要是现代人在特定社会与时代的教学实践当中,由个体与群体直接或者间接而形成的对于教育所持有的观点,运用各类教育观点来加以表现。
用人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强烈要求中专学校在教学中实施较大的调整,从而适应于当前社会之发展。
原来的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为中心,不管教学的内容是否适合,内容是否会超前,都以目前已经明确的方式来要求中专生们。
这一教育理念明显无法适应于当前社会之所需。
有鉴于此,一定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观,从而适应于社会上所要求的新型教观念,以此来指导教学大纲之调整。
要力争删除一些对于中专生而言并不实用的教学内容,比如,解斜三角形与空间立体几何等;调整教材中各章节之顺序,从而把教材当中的同类理论内容加以总结与归类,并且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模块。
每一模块均应列出要求掌握与理解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内容、要求了解内容以及选学内容等三个组成部分,以够用为度。
要按照教学内容之要求,对习题也加以相应的分类,主要可以分成必做题、应用发挥题、了解题以及选做题等不同的层次;针对各专业的具体特色,增加有针对性的教学要求,并且指导学生了解到通过数学课程学习所应当达到的学习目标,以供学生们在学习中加以关注。
二、激发中专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中专生是由于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应试教育而导致成绩不够理想。
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效果之我见摘要:本文根据目前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积极性较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现状,通过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重新整合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数学建模教学,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高兴趣,培养意识,增强效果我从事中职教学工作多年,在我的教学工作生涯中,发现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基础知识差、不扎实,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专学习时,对数学不感兴趣,有的望而生畏,形成了数学学习障碍,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下面就我个人在教学中的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提高兴趣。
1.利用数学本身内在的兴趣因素,培养学习兴趣。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数学本身内在的兴趣因素,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现代科学技术宝库中,数学是一颗特别灿烂的明珠。
比如,著名的黄金分割法以“人间最巧的比例”而著称。
在世界上许多建筑中使用。
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等都黄金分割的匠心。
更有趣的是虽然世界各民族人的身高差异不一,但躯干部分的长宽之比多近黄金分割;舞台的报幕员、名画的主题、弦乐器的生码的最佳位置都处在黄金分割点上。
数学百花园中的趣题典故、趣味故事比比皆是。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寓理深刻的趣题、古今数学家的生平、趣事,一些世界名题的历史典故,一些已经解决或尚待解决的数学猜想,必能妙趣横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与好奇。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在他中学数学老师介绍“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激励下,对这一猜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为之奋斗而取得成功的。
高职院校开设“数学文化”课程之我见[摘要]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高职学院数学课程现状做了客观分析,指出了数学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继而站在高职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的角度阐述了在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推行“数学文化”课程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对高职层面的“数学文化”课程开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数学文化课程策略一、高职院校数学课程之现状数学课程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中虽然课时不一,但普遍开设。
所有专业培养方案也对数学课程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的课程目标,但绝大多数数学课程的实施结果却往往是重知识目标而不知不觉忽略能力与素质目标。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1.高职数学课程定位与其在人才培养中实际作用存在差距。
在高职院校所有专业数学课程的课程标准中,都会对课程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等诸方面的课程目标。
可如何实现“知识”尤其是“能力”和“素质”目标却下意识的忽略,在教学实践中数学课程也基本停留在知识传授上,没有深入挖掘课程内涵,更谈不上主动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做必要的课程设计。
2.现行数学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认识特点存在差距。
传统的数学课程具有抽象性、精确性、严格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
而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优于缜密思维。
很多高职学生在交往、动手、情感等其他方面都显示了较好的素质基础,但大多数在数学课程学习上力不从心。
有的学生说“我最怕数学,从小学数学就是我的弱项”。
3.数学课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与课程的“素质”要求存在差距。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虽然也基本放弃了从概念到概念,从定理到推理的逻辑演绎,强调了“工具性”。
但由于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局限,还较多地在操作层面上做解题训练,忽视数学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数学课程包涵的思想、精神及人文方面的内容很少涉及,即使有个别教师在课程中穿插了一些数学史、数学家、数学思想、数学观点、数学方法之类的数学文化基本内容,也较少地在思维层面上培养数学能力,更难得将数学课程提升到“欣赏”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