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骨窗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 格式:pdf
- 大小:68.76 KB
- 文档页数:2
小骨窗开颅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附66例报告)关键词脑出血小骨窗高血压性脑出血以基底节区最为常见,当出血量较多时,需要手术开颅清除血肿,减轻高颅压及脑疝,过去常用颞部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后去骨瓣减压,我们自2000年采用小骨窗直视下清除血肿方法,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66例病人,男36例,女30例;年龄39~70岁。
发病至手术时间2~78小时,血肿量30~85ml。
术前GCS评分4~11分。
治疗方法: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切口选择在颞部发迹内,纵行直切口或斜向前上方,头皮切口长5cm,以小乳突撑开器显露颅骨,钻一孔后扩大骨窗为3.0cm大小,十字切开硬脑膜,脑穿针穿刺血肿腔,抽出血肿中液体部分,使脑压下降,沿穿刺方向切开皮层1~2cm,深入达血肿腔,以脑压板牵开显露后,直视下清除血肿,寻找出血点进行止血,止血后血肿腔置外引流管。
术后第2天复查头CT,如有残余血肿,可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1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5ml溶解后注入,闭管2小时后放开引流,每日1次,引流管放置一般不超过5天。
如复查CT示残余血量较少,可拔引流管。
结果术后血肿完全清除21例,清除达80%者35例,50%~80%者为7例,血肿量同术前者为3例。
2例术中因止血困难,及脑肿胀较重,改为颞瓣开颅去骨瓣减压。
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术后肺感染,双肺炎性实变,呼吸功能衰竭,另1例术后再出血后再手术。
对存活患者进行随访,随访6个月~4年。
据GOS(Glasgow outcome scale)评分,分别于出院时和治疗后半年进行疗效判定。
其中良好10例,轻残24例,重残28例,植物生存2例。
良好和轻残为预后好:34例,占51.5%,重残和植物生存为预后差:30例,占45.5%。
死亡2例,占3.0%。
讨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在基底节区,发病急,致残率高。
当出血多时,可形成脑疝,危及生命,常需急诊手术。
目前手术方法有立体定向钻孔血肿碎吸术、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对比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对照组为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病死率。
结果对照组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较实验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病死率和ADLⅠ~Ⅲ级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ADLⅠ~Ⅲ级百分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能力,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也可得到明显改善。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intrapartum analgesia at different stages on labor.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70 cases of among primiparaes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4 in our hospital,and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craniotomy approach,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keyhole transsylvian approach,The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operation time,hospitalization time,the ability of daily life (ADL)and mortality rate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control group were lower than experimenta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mortality rate and ADL I ~III percentage between two group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1 month(P>0.05),but ADL I ~III percentag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Keyhole transsylvian approach could improve ADL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could be shortened also.[Key words]Hypertensive hemorrhage;Small bone window;Transsylvian approach脑出血在高血压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其预后极差,致死致残率均处于较高水平[1]。
80主国塞旦医型!Q!Q生!旦筮i!鲞筮!翅篁堕堕塑』螋些型Q!!塑笪塑!丛盟堂堂丛塑:!Q!Q:∑!!:j!:盟!:!折,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选择有效的方法控制骨转移及解除骨转移引起的症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双膦酸盐作为破骨细胞活性的强效抑制剂,能有效地防止或延迟由癌肿引起的溶骨性破坏,不良反应轻。
伊班膦酸钠属于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其作用相当于第二代双膦酸盐帕米膦酸钠的50倍H o,被认为是双膦酸盐类药物中抑制骨重吸收能力最强、毒性最低的药物¨J。
伊班膦酸钠的作用机制主要有:①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并诱导其凋亡;②通过锌螯合过程抑制肿瘤细胞产生的骨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水解活性,而抑制骨溶解过程;③通过作用于成骨细胞,使其产生一种破骨细胞更新抑制因子,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和生存;④通过抑制甲羟戊酸通路,使多种肿瘤细胞在体外凋亡。
伊班膦酸钠治疗骨转移引起的骨痛、骨破坏和高血钙疗效好,而杀伤癌细胞的作用差。
全身化疗虽可直接杀伤癌细胞,但对骨转移所致的疼痛、骨破坏和高血钙疗效差。
如果将伊班膦酸钠和全身化疗联合起来,不仅可直接杀伤癌细胞,还有抑制骨破坏、止痛和降血钙作用。
我们应用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骨转移21例,止痛效果和降血钙效果均优于单纯化疗组。
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33.3%患者出现低热,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其他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对比观察结果说明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除发生低热外,基本不增加化疗的不良反应,患者能耐受。
我们认为,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骨转移,疗效好,伊班膦酸钠不良反应轻,可在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1]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7.[2]王成,张彩霞,王立波.艾本治疗骨转移癌引起疼痛的临床观察[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3,17(2):129-131.[3]周润锁,张金赫,徐海峰.”3S m—ED TM P和骨膦治疗骨转移癌性疼痛[J].中国临床康复,2004,8(8):1576-1577.[4]仵文英,代志军,薛红安,等.伊班膦酸钠对骨转移癌患者疼痛及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I临床康复,2004,8(26):5498-5499.[5]蔡伟明,马晓鹂,吴万征.国产伊班膦酸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5,7(9):1293.(收稿日期:2009—11—24)(本文编辑:牛蓁)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1例景恒心【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方法和效果。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0例探讨杨 明(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318200)[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中图分类号] R544.1;R7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23-3360-02 我院神经外科2003年3月—2006年8月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36~70岁,平均58岁;发病至手术时间1~6h36例,7~72h14例;神志清楚(1级)3例,嗜睡(2级)13例,浅昏迷(3级)30例,中昏迷无脑疝(4级)4例;偏瘫43例;血肿部位:基底节区40例,皮质下10例;破入脑室14例,中线移位>5c m者31例;血肿量:30~50mL者40例,50~80mL者10例。
112 手术方法 根据术前脑CT定位,选择距血肿最近部位,尽量避开重要功能及血管区,作头皮直切口,长5~6c m,对基底节区血肿亦可采用耳前上方小弧形切口(或沿侧裂方向直切口),牵开皮瓣后钻颅,并咬骨形成3~4cm大小的骨窗,星形切开硬膜,切开皮质1~2cm,用窄脑压板钝性交替分离,直视下或在显微镜下进入血肿腔,尽可能清除血肿,但不强求彻底清除,术末血肿腔内放置引流管1根,术后24h 复查脑C T,如血肿残留15mL以上,予以尿激酶1万IU/5 mL注入引流管内,每次夹管2~4h后再开放引流,本组有6例血肿残留,经注射尿激酶后复查脑C T血肿基本彻底清除。
2 结 果本组50例,出院时疗效优者(无明显偏瘫失语,生活自理)20例,占40%;良好者(部分偏瘫失语,生活部分自理)16例,占32%;出院疗效差者(重度残废,生活不能自理,或植物生存)12例,占24%;死亡及自动出院各1例,占4%。
其他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16例,肺部感染15例,合并癫痫6例,术后血肿残留6例,经引流管内注射尿激酶,复查脑C T血肿基本清除。
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小骨窗开颅和内镜辅助下的操作,可以精确地清除血肿,并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
这种手术方式不仅可以快速有效地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还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
一、手术的操作流程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操作相对复杂,需要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手术的适应症。
2. 解剖定位:在头部进行局部麻醉后,医生通过影像学引导找到血肿位置,并确定开颅的位置。
3. 制作小骨窗:医生根据血肿的位置和大小确定小骨窗的位置,并利用特殊的工具将部分颅骨切除,形成小骨窗,以便于内镜的引入。
4. 内镜辅助下的血肿清除:医生通过小骨窗引入内镜,精确地定位和清除血肿,避免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5. 小骨窗复位:清除血肿后,医生将小骨窗复位并固定,术后进行伤口缝合。
术后的患者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以促进患者的尽快康复。
二、手术的优势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有着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微创性:小骨窗开颅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2. 精准性:内镜在手术中可以提供清晰的视野和放大功能,医生能够精确地定位和清除血肿,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3. 安全性:内镜操作不仅可以减少创伤和出血,还可以避免对颅骨和脑组织的过度损伤,大大降低手术风险。
4. 快速康复: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的疼痛和并发症相对较少,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
5. 减少复发:内镜手术可以更彻底地清除血肿,减少了血肿残留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复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