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精汇教案)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精汇教案)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精汇教案)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精汇教案)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一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解教案方案(设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流程图:

酸和碱复习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酸和碱复习课》教学设计 风华中学宁运秋 教学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化学教师,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努力使化学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化学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添新鲜感,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思想,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本人设计的这节复习课,涉及了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酸碱的腐蚀性、浓硫酸的稀释等基础知识,通过精心创设的生活情景,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温故知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展示了化学学习的多样性。 教学策略: 1、生活问题情景的设计非常重要,既不能让学生产生高不可攀,难以实现的心理反应,又不可太简单,一目了然,缺少探究的魅力。 2、要求学生课上认真自学,最好能够做到课上脱稿回答相关问题,体现“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3、充分发挥“小组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使小组内每一名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从而达到温故知新、共同提高的目的,体现“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4、本人采取口头表扬、小组积分竞赛等激励机制。这样,学生会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⑴知道并认识常见酸碱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及酸碱的腐蚀性。 ⑵理解并运用酸和碱的通性。 教学难点: ⑴初步学会根据酸碱的某些性质检验、区分一些常见的 ⑵学生初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并学会自我评价及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2)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4)会用PH 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一些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广泛地运用于生活。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1、常见酸(盐酸、硫酸)和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及其化学式书写; 2、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二)新课-[情境引入]: 酸和碱都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那么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 从而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提出问题]:什么是中和反应? [板书]: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 [学生上台演示实验3-8]说出现象,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NaOH+HCl=NaCl+H 2O [学生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1)、Cu(OH)2 + H 2SO 4 (2)、Ca(OH)2+ HCl [过渡]其它的酸和碱之间也能发生类似的情况。 例如: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NaOH + HCl === NaCl + H 2O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反应:2NaOH + H 2SO 4===Na 2SO 4 + 2H 2O 石灰水与硫酸反应:Ca(OH)2 + H 2SO 4===CaSO 4 + 2H 2O [思考讨论]:NaCl 、 CaCl 2 、Na 2SO 4 、CuSO 4 、CaSO 4的组成特点:它们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板书]:中和反应的概念: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即:酸 + 碱 ==== 盐 + 水 (放热反应) [设疑]: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中和反应的实质(借助FLASH 动画展示NaOH 和HCl 反应过程) [分析]:我们来看看微观模拟图:反应前,HCl 中有解离的H + 和Cl ˉ,NaOH 中有解离的 Na + 和OH ˉ。混合后离子的种类有没有改变呢?Na + 和Cl ˉ在溶液中粒子形式存在,加热后为NaCl 白色固体物质;HCl 中的H + 和NaOH 的中的OH ˉ在混合后的溶液中没有了,它们结合生成了一个H 2O 分子。H + 和OH ˉ没有了,因此溶液的酸性和碱性都消失了,所以我们说NaOH 和HCl 发生了化学反应。 [板书]:中和反应的实质:H + + OH ˉ== H 2O [设疑]: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思考讨论]:1、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两个例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除铁锈。 CO 2+Ca(OH)2=CaCO 3↓+H 2O Fe 2O 3+6HCl =2FeCl 3+3H 20 2、讨论: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有什么关系?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属于中和反应吗?为什么? [板书]:1、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3、判断中和反应的依据:反应物-酸和碱,生成物-盐和水。 [学生练习]:1、下列反应均有盐和水生成,其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CuO + H 2SO 4 === CuSO 4 + H 2O B.Fe+2HCl === FeCl 2+ H 2↑ C.KOH + HCl === KCl + H 2O D.2NaOH + CO 2 === Na 2SO 4 + H 2O [过渡]: 若反应过程中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如:固体溶解、生产沉淀、颜色变化等),则帮助判

硅酸盐与硅单质教案

硅酸盐与硅单质 【学习导引】 一、认识一些硅酸盐: 1.最简单又常用的硅酸盐是硅酸钠(Na2SiO3),其水溶液的俗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性质:可以用硅酸钠跟酸反应制得硅酸。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把CO2通入到Na2SiO3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稀盐酸滴入到Na2SiO3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些组成比较复杂的硅酸盐,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表示顺序为:活泼金属氧化 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例如:硅酸钠(Na2SiO3)改写为氧化物形式为:______;钠长石:(NaAlSi3O8)改写为氧化物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常见的硅酸盐产品是陶瓷、玻璃、水泥。它们是最重要的无机

非金属材料。硅酸盐产品化学性质稳定,除第一主族元素的硅酸盐能溶于水外,其它大都难溶于水。 (1)陶瓷:陶瓷材料是人类应用最早的硅酸盐材料。你知道哪些新型陶瓷? (2)普通玻璃: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原料制成。 (3)水泥: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普通水泥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原料。 二、硅单质 1.硅的物理性质 单质硅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两种。晶体硅是______色、有______光泽、脆而硬的固体,是良好的______材料。 2.硅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硅的化学性质稳定,但能和氟(F2)、氢氟酸(HF)、强碱 (NaOH)发生反应。如硅与NaOH溶液作用生成硅酸钠,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加热条件下,硅能和某些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如硅与氧气 在加热时反应生成二氧化硅的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硅和Cl2在加热条件 下反应生成四氯化硅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科:化学 2.课时:第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学案 (2)学生自带切碎的紫甘蓝、紫包菜等 二、教学课题: 进一步增强学生探究指示剂和酸、碱等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让学生知道酸和碱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 关的实验。 2.通过一些探究活动和分组实验,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酸碱指示 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并认识一些酸和碱。 3.认识盐酸、硫酸特性和用途,学会稀释浓硫酸方法。 4.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的第一课时。本节课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中“科学探究”和“身边的化学物质”两个内容标准;本节课内容是以四个活动与探究为主体、教师演示与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学习。 教学重点:1.运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溶液和碱溶液 2.盐酸和硫酸主要特性和用途 教学难点:自制酸碱指示剂,认识一些酸和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和视频 2.有关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仪器和药品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PPT和视频)、小组合作、组间竞赛、演示实验、讨论法和探究法 学案和PPT并用。 五、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新课 1.PPT图片:由生活中苹果、橙子、柠檬,肥皂、皮蛋等图片导入第十单元课题酸和碱 2.波义耳小故事导入新课内容 投影PPT 活动与探究一 活动与探究一:

将8支试管分成两组,每组的4支试管中分别装有白醋、石灰水、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向其中一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向另一组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记录 同学们,食醋中的醋酸、铅蓄电池中的硫酸和盐酸是酸溶液,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 液是常见的碱溶液。读活动与探究一的实验操作后,分小组按要求完成实验,先完成的全组 同学举手,老师点评、小组长记录分数,下课时选出总分前三名的小组。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与探究一 同学们观察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分别有什么变色规律? 石蕊遇到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显示不同的颜色叫酸碱指示剂;酚酞遇到酸性溶液和碱性 溶液也能显示不同的颜色,也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又称指示剂。 教师板书:一、指示剂 讨论与交流: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你可得到哪些规律?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 (中性)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中性) 教师补充中性颜色并板书 注意:是石蕊和酚酞等指示剂变色,不是酸和碱变色!例如:紫色石 蕊能使酸变红,这句话是错误的! 学生4-5人小组讨论4题练习。赛一赛哪组先讨论得出答案,全组同学都会举手且答对了才 加分,下面都相同。 PPT练习: 1、现有稀硫酸、石灰水、食盐水三种溶液,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鉴别它们。 2、现有NaOH 溶液、稀盐酸、蒸馏水,若将它们一次鉴别出来,可选用的试剂是() A无色酚酞试液 B紫色石蕊试液 C稀盐酸 D、Na2CO3溶液 3、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后不显色的溶液,若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显红色 B.可能仍为紫色 C.可能是蓝色 D.一定显无色 4、下列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A石灰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食醋 D汽水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设计

西南街道初中化学科教案设计评比材料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第三课时) 姓名:梁奋玲 学校:三水区西南街道河口中学 科组:化生科组 日期:2007 年5 月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Ⅰ、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种常见的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认识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3)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4)懂得碱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Ⅱ、教学重点 1、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碱相似的化学性质 Ⅲ、教学难点 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Ⅳ、教学方法 复习、总结、联系实际、实验探究、巩固练习。 Ⅴ、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仪器:烧杯、镊子、投影仪、蒸发皿、表面皿、试管、药匙 药品:鸡爪、NaOH溶液(20%)、生石灰、水 学生用具:点滴板、胶头滴管、 药品: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溶液、NaOH溶液、Ca(OH)2溶液 Ⅵ、教材分析 常见的碱这部分内容教材分为几种常见的碱介绍和碱的化学性质两部分内容,着重叙述几种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碱的化学性质,本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究为突破口,辅助相关的练习,能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Ⅶ、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常见的几种酸,并重点探讨了酸的几点化学性质(酸与酸碱指示剂、酸与活泼金属、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本节课我们重点探讨几种碱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二、常见的碱 1、几种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NaOH) 〔演示实验1〕(投影展示)用镊子夹取3小块NaOH进行实验(切勿用手拿)

硅 教学设计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化学新课程着眼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强调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化学发展的前沿,注重化学与生活、社会、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高度重视实验与探究,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在内容安排上突破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存在、组成、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的完整,而是注重STS教育,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这样的学习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教学内容分析 (1)主要内容 本课时位于化学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硅和硅酸。本节课的主线是: 本节课重点介绍了硅酸凝胶的制取方法、硅胶的用途以及二氧化硅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2)地位与作用 硅及其化合物作为非金属元素知识的开端,是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本节教学采用主线为“硅酸盐──硅酸──二氧化硅(硅的亲氧性)──硅单质(应用)”的纵向学习方法,有别于第三章的横向对比学习法,丰富了元素族概念及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形成,为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也为以后学习选修模块 2 “化学与技术”中的第三单元“化学与材料的发展”奠定了知识基础。 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联系较为密切,知识面广,趣味性强,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全面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利于贯彻STS教育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3)教材处理 本节课从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入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主动接受学习任务;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硅酸的制取,进一步了解硅胶和变色硅胶;通过对比碳和硅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二氧化硅的结构,采用比较的方法学习SiO2的化学性质,并把硅及其化合物在信息技术、材料化学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融合在性质的介绍中,从而让生活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学生体会到常见硅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价值,深刻理解硅成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的原因,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全面体现化学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 本节课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基础较弱的学生把重点放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性质对比教学中,而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可以在课后对课堂上没有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进行挖掘和拓展,如将硅及其化合物的结构理论知识、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等作为拓展性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法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3.学生情况分析

《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和碱各自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知道酸和碱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酸和碱及其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浓硫酸、氢氧化钠强腐蚀性和浓硫酸稀释实验,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寻找指示剂,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几种常见的酸和碱化学性质探究比较,能简单的归纳出几种酸和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4、通过酸和碱溶液导电性实验的探究,知道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知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树立学好化学,更要用好化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2、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寻找指示剂的探究。 3、认识身边的物质,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物质。 教学难点: 为什么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碱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呼气比赛:投影上播放比赛内容和具体操作步骤: (各小组推荐一代表) 1、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紫色石蕊试液。 2、小心的用饮料管向试管中呼气。

3、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讲解: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我们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形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紫色石蕊试液遇碳酸变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常见的酸和碱,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P50第一段和“资料卡片”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1、通过阅读教材,你对酸、对碱有了哪些进一步了解? 2、你所知道的酸和碱有哪些? 归纳、汇总: 1、常见的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碳酸(H2CO3)、醋酸(CH3COOH)等。从名称上判断最后一个字都是“酸”,即“某酸”;从结构上看都含有氢元素。 2、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铝(Al(OH)3)、一水合氨(NH3.H2O)等。除一水合氨,从名称上看都叫“氢氧化某”;从结构上看都含有氢氧根(OH)。 引导: 通过刚才的呼气比赛我们发现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现的问题,提出猜想,并用事先准备好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实验探究,设计并完成探究报告。 教师适当的引导,可能出现的猜想有: 1、其它酸(如盐酸、硫酸、醋酸等)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碱类(如氢氧化钠、石灰水等)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若能变成什么颜色? 3、其它物质的溶液遇到酸或碱是否也会发生颜色的改变? …… 猜想式探究报告: 1、其它酸(如盐酸、硫酸、醋酸等)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碱类(如氢氧化钠、石灰水等)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讲解: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酸红碱蓝),说明它对酸或碱起到一种指示作用,这种能和酸或碱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如:紫色石蕊试液就是一种常用的指示剂)。 通过大家的实验探究我们还发现: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2.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活动实践。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pH试纸。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滴管、玻璃棒、玻璃片、纸巾、pH试纸、标准比色卡、线。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橘汁、糖水、牛奶、番茄汁、肥皂水,汽水、自来水、洗洁精、醋、酱油、头发样品、五种不同pH的溶液。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第二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提问]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学生)1.能2.不能 [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1)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 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人几 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 人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 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 止。 (2)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 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教师强调]1.用滴管滴入盐酸时要缓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盐酸时,要边滴边搅拌。 [学生活动] [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 [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 [讲解](借助FLASH动画展示反应过程) 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 NaOH+HCI=NaCl+H2O [介绍]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例: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设问]试总结上述三个反应的特点。 [讨论]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相应的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类化合物叫做盐。我们把这类化学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板书]一、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过渡]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下面我们看几则资料。 [投影]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

硅-教学设计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一、教材分析: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作为非金属元素知识的开端,是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 二、学情分析: 我担任的是我校高一(4)班化学课,这些孩子基础薄弱,但学习积极性高。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同时在《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后,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方法。但是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化学思想,不太会运用对比的思想学习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前期铺垫;在课中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形成一条完整、清晰的主线,建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二氧化硅和硅酸的物理性质;认识二氧化硅的主要化学性质。 (2)认识硅酸的制备原理。 (3)了解二氧化硅和硅酸等在生产、生活、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二氧化硅和硅酸性质的研究,学习利用实验和事实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硅与碳的比较学习,进一步体验“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二氧化硅和硅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硅和硅酸的主要性质;二氧化硅和硅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五、教学方法: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word版本

8.2 常见的酸和碱 主备人:段春芳授课人 教学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和碱各自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知道酸和碱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酸和碱及其溶液。 3. 通过浓硫酸、氢氧化钠强腐蚀性和浓硫酸稀释实验,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4.通过常见的酸和碱化学性质探究比较,能简单的归纳出几种酸和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由上述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溶液变成蓝色(即酸红碱蓝) 2、酚酞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归纳、汇总: 常见的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碳酸(H2CO3)、醋酸(CH3COOH)等。从名称上判断最后一个字都是“酸”,即“某酸”;从结构上看都含有氢元素。现在我这儿有一瓶盐酸和一瓶硫酸,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常见酸的性质。 展示:盐酸和硫酸,让学生完成表格:

[引导]探究了盐酸、硫酸的一些简单性质,你是否想了解它们的用途呢? [引导]通过实验我们就会发现: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挥发出的氯化氢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瓶口形成白雾;因此,敞口久置后质量会减轻。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但无挥发性,所以打开瓶盖瓶口没有白雾,但敞口久置于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质量增加。因此,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那在使用浓硫酸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进行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就会明白使用浓硫酸的注意事项。 [活动与探究一](投影展示) 讲解:从试剂店购得的硫酸一般是98%的浓硫酸,而平时使用的硫酸通常是稀硫酸,那怎样把浓硫酸变成稀硫酸呢? 回答:许多同学可能会说容易,加点水不就行了吗? [活动与探究二]:按学生猜想,照教材P229页图8-6装置小心进行实验。 讲解:通过实验大家不难发现,简单的向浓硫酸中加点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浓硫酸在稀释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使水沸腾,带动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危及人身安全。那么,正确的稀释方法应该怎样呢? [活动与探究三]:按照教材P229页图8-6装置小心进行实验。 提问:这两个实验在装置上和操作顺序上有哪些不同?你能将正确的操作过程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出来吗? 小结:稀释浓硫酸时应该:酸入水(或大入小),沿内壁,慢慢倒,不断搅。 【强调】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热量的散发,防止液体暴沸,发生危险。 提问: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万一不慎将浓硫酸弄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二课时教案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活动六,加深对酸和碱的主要性质的认识 2.通过实验活动七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学习重点:溶液酸碱度的测量和意义 学习难点:溶液酸碱度的意义及应用 学习过程 三、实验活动六酸、碱的化学性质 (带领学生认真阅读实验活动六,了解实验目的,认真阅读实验步骤,要求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分组实验,以此加深对氢氧化钠溶 液与硫酸铜的反应、氢氧化钙的微溶性及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的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情境:出示一瓶碳酸钠溶液。先问:碳酸钠在物质的分类上属于 什么?——盐。但是它有一个俗称叫纯碱,这是为什么呢?然后用 酚酞溶液试验,发现酚酞变红——碱性。) 四、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pH的范围:0~14之间 2.pH的表示: pH>7,碱性

pH<7, 酸性 pH =7,中性 3.pH的测量方法:用pH试纸(取下一张,用玻璃棒蘸一滴待测液于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让学生注意观察使用pH试纸的操作) 五、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带领学生认真阅读实验活动7,了解实验目的,认真阅读实验步骤,要求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分组实验,以此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和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然后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小结出下列内容。) 注: (1)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时,试纸不能先用水润湿。 (2)酸溶液的pH一定小于7,但pH小于7的溶液不一定是酸,只能是酸性溶液,如NH4Cl 溶液的pH小于7,但NH4Cl不是酸,是盐。碱溶液的pH一定大于7,但pH大于7的不一定是碱,只能是碱性溶液,如Na2CO3溶液的pH大于7,但它不是碱,是盐。 (3)酸的pH小于7,酸溶液越稀pH越大,但不 会大于7;碱的pH大于7,碱溶液越稀pH越小, 但不会小于7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学设计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学设计 北京潞河中学孟祥雯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化学新课程着眼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强调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化学发展的前沿,注重化学与生活、社会、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高度重视实验与探究,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在内容安排上突破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存在、组成、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的完整,而是注重STS教育,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这样的学习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教学内容分析 (1)主要内容 本课时位于化学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硅和硅酸。本节课的主线是: 本节课重点介绍了硅酸凝胶的制取方法、硅胶的用途以及二氧化硅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2)地位与作用 硅及其化合物作为非金属元素知识的开端,是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本节教学采用主线为“硅酸盐──硅酸──二氧化硅(硅的亲氧性)──硅单质(应用)”的纵向学习方法,有别于第三章的横向对比学习法,丰富了元素族概念及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形成,为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也为以后学习选修模块2 “化学与技术”中的第三单元“化学与材料的发展”奠定了知识基础。 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联系较为密切,知识面广,趣味性强,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全面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利于贯彻STS教育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3)教材处理 本节课从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入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主动接受学习任务;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硅酸的制取,进一步了解硅胶和变色硅胶;通过对比碳和硅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二氧化硅的结构,采用比较的方法学习SiO2的化学性质,并把硅及其化合物在信息技术、材料化学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融合在性质的介绍中,从而让生活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学生体会到常见硅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价值,深刻理解硅成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的原因,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全面体现化学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 本节课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基础较弱的学生把重点放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性质对比教学中,而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可以在课后对课堂上没有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进行挖掘和拓展,如将硅及其化合物的结构理论知识、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等作为拓展性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法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3.学生情况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分析: (2)学生学习本单元可能会遇到的障碍点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和碱各自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知道酸和碱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酸和碱及其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浓硫酸、氢氧化钠强腐蚀性和浓硫酸稀释实验,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寻找指示剂,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几种常见的酸和碱化学性质探究比较,能简单的归纳出几种酸和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4.通过酸和碱溶液导电性实验的探究,知道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知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树立学好化学,更要用好化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①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寻找指示剂的探究。③认识身边的物质, 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物质 教学难点: 为什么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碱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呼气比赛:投影上播放比赛内容和具体操作步骤: (各小组推荐一代表) ①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紫色石蕊试液。 ②小心的用饮料管向试管中呼气。 ③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讲解: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我们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形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紫色石蕊试液遇碳酸变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常见的酸和碱,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P48第一段和“资料”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①通过阅读教材,你对酸、对碱有了哪些进一步了解 ②你所知道的酸和碱有哪些 归纳、汇总: 1.常见的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碳酸(H2CO3)、醋酸(CH3COOH)等。从名称上判断最后一个字都是“酸”,即“某酸”;从结构上看都含有氢元素。 2 .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铝(Al(OH)3)、一水合氨()等。除一水合氨,从名称上看都叫“氢氧化某”;从结构上看都含有氢氧根(OH)。 引导: 通过刚才的呼气比赛我们发现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现的问题,提出猜想,并用事先准备好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实验探究,设计并完成探究报告。 教师适当的引导,可能出现的猜想有: ①其它酸(如盐酸、硫酸、醋酸等)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碱类(如氢氧化钠、石灰水等)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若能 变成什么颜色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本节课我准备从设计理念、教材内容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及练习反馈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常见的酸和碱、盐的教学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的精神内涵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在进行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应充分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脑动手,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这部分的学习对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能力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今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因此,对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出层次性,要面对全体学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常见的酸和碱》,本节课主要介绍盐酸、硫酸等常见的酸的相关性质。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本册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包括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及酸的化学性质几个部分,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等简单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课程以同类物质中典型物质盐酸、硫酸为例,用实验进行探究,最后从特殊到一般,得出酸的通性。常见的酸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了解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掌握酸的通性。 2、掌握浓硫酸的稀释方法,使用注意事项。 3、认识酸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

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南昌市第二 中学周根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严重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严重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严重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博应用。因此,在课程标准中,中和反应体现在两个一级主题里,既是《生活中多见的化合物》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又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复分解反应的典型反应,学习本节内容能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博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节课安排在多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简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章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从头构建。 (二)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 结合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难点的依据: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较抽象;学生需要借助示意图显示微观过程。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听到过酸碱中和这个词,但是并不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这为本课中和反应的应用做了铺垫。通过课题一“多见的酸和碱”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并且知道了强酸、强碱具有腐蚀性,学会了在实验中正确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大凡都伴随有明明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因为没有明明的现象发生,学生对 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简易发生的原理,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为高中化学中学习酸、酸性氧化物、酸式盐与碱、碱性氧化物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优良的基础。 对生活中的一些中和反应的应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主要由学生自学来完成,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媒体:电脑平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学设计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硅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存在、用途 2、了解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3、认识物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碳和硅、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性质的对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类比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材料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魅力及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贡献。 学情分析 通过金属性质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分析非金属元素性质的能力,而且从内容安排来看,三部分知识都强调先让学生根据身边的例子和书本大量的彩图感性认识身边相关的性质,作出猜测,然后通过实验或例子得出性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接受新的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硅和硅酸的质。 难点:二氧化硅的特性。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 展示水晶、玛瑙等饰品,分析成分?共有的元素——硅。引出新课。 【讲授】SiO2的性质 [讲]硅在地壳中含量丰富,仅次于氧,排在第二位,约占26.3%。 [阅读教材]找出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 [学生回答]硅是一种亲氧元素,自然界中硅都是以二氧化硅或硅酸盐的形式存在,主要存在于地壳的各种矿物和岩石里,没有游离态的硅。 [过]下面我们首先来研究一下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用途。 [阅读教材]完成大屏幕的填空 [板书]一、二氧化硅 1、存在 [学生总结]SiO2 是硅的重要化合物。地球上存在的天然二氧化硅约占地壳质量的12%,其存在形态有结晶形和无定形两大类,通称硅石。

[大屏幕展示]水晶、玛瑙、石英坩埚、一段光缆等图片,结合图片学生总结SiO2 用途。[大屏幕展示] ①、制光导纤维 ②、石英玻璃制化学仪器 ③、石英表、石英钟 ④、水晶制光学仪器和工艺品 ⑤、玛瑙制精密轴承和装饰品 [过渡]SiO2 的用途非常广泛,大家对它的结构感兴趣吗? [阅读教材]完成大屏幕的填空 [学生总结][SiO2]四面体:每1个Si原子周围结合4个O原子,Si在中心,O在四个顶角. 同时每1个O原子周围结合2个Si原子相结合。二氧化硅中氧原子与硅原子个数比为2: 1,通常用SiO2 来表示二氧化硅的组成. [板书](3) 结构:空间网状结构 [讨论]结构决定性质,结合已有的关于水晶、沙子主要成分也是SiO2 的知识,思考一下,Si O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板书](4) 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的固体、不溶于水 [讲]SiO2 的网状结构不仅决定了其物理性质的特殊性,还决定了其化学性质的稳定性。[过渡]SiO2 与CO2相似,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板书](5) 化学性质: 1 酸性氧化物: 与强碱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2+CaO CaSiO3 [讲]SiO2除了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用性之外,还具有特性。比如酸性氧化物一般不与酸反应,而SiO2却能与HF反应,这也是工业上雕刻玻璃的反应原理 [板书]2 与HF的反应:SiO2+4HF==SiF4 ↑+2H2O [讲]除此之外,SiO2在制水泥、玻璃、纯硅时,还有一些特殊反应 [小结] 3 弱氧化性:SiO2+2C Si +2CO↑ (工业上制粗硅) 4 与某些盐反应:Na2CO3+SiO2 Na2SiO3+CO2↑ CaCO3+SiO2 CaSiO3+CO2 ↑ (工业上制玻璃的主要反应) 【练习】思考与交流 [思考与交流]1、实验室为什么不用玻璃瓶盛装氢氟酸? HF能腐蚀玻璃,因此,盛装氢氟酸不能用玻璃试剂瓶而要用塑料瓶。 2、实验室盛装NaOH溶液的试剂瓶为什么用橡胶塞而不用玻璃塞? NaOH溶液能与玻璃中的SiO2 反应生成Na2SiO3 ,使瓶塞部分粘结而无法打开。因此盛装N aOH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而要用橡胶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