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5.58 MB
- 文档页数:49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常常需要住院治疗并接受护理。
护理工作对于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工作。
一、预防并发症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中,预防并发症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例如,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呼吸、心跳和体温,以确保它们在正常范围内。
如果出现意外情况,我们应该立即对其进行控制和处理。
此外,我们还需要定期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防止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
为了预防褥疮,我们需要定期更换病人的体位,并给予合适的饮食和水分供给。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往往无法自主呼吸,需要进行人工通气。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确保呼吸道畅通,定期监测氧饱和度、通气量和呼吸频率等指标,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
当然,这还需要与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例如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等专业人员。
三、控制颅内压颅内压是衡量重型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颅内压,并控制其在正常范围内。
如果颅内压过高,我们可以通过给予镇静剂、降低体温、进行呼吸机辅助等措施来进行治疗。
此外,在控制颅内压的过程中,还要避免剧烈活动、劳累等刺激。
四、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与其他疾病一样,重型颅脑损伤对病人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病人的生理指标,也需要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
我们可以通过与病人沟通、给予安慰、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等措施来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促进病人的康复。
五、注意营养供给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中,营养供给也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针对病人的特殊情况,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确保其摄取足够的营养成分。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病人的饮食习惯、口腔健康等方面,确保其能够正常进食,并避免发生营养不良等情况。
总之,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我们全面、深入地关注病人的各方面问题,并进行必要的控制和处理。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常规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疾病,病情危急,复杂多变,常常导致患者昏迷、残疾甚至死亡。
对于这类患者,精心的护理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以下是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常规。
一、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是护理的关键。
通过呼唤、刺痛等方式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如清醒、嗜睡、昏迷等,并记录意识变化的时间和特点。
同时,要观察患者的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射等,这对于判断颅脑损伤的部位和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若发现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应立即报告医生。
监测生命体征也是必不可少的。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每 15 30 分钟测量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测量间隔。
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度,如有呼吸不规则、潮式呼吸等,可能提示脑疝形成。
此外,还需关注患者的颅内压变化。
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包括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主诉头痛,因此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的观察尤为重要。
二、体位护理患者应采取头高脚低位,床头抬高 15 30 度,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昏迷患者应保持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
每 2 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头部剧烈晃动,防止加重颅脑损伤。
三、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至关重要。
及时清除口腔、鼻腔的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窒息。
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吸痰,痰液黏稠时可给予雾化吸入。
同时,要注意观察呼吸音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四、管道护理(一)脑室引流管妥善固定脑室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和脱落。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正常引流液为淡红色血性液体,若引流液颜色鲜红、量增多,可能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严格控制引流速度和引流量,避免引流过度导致颅内压过低。
(二)输液管保持输液管道通畅,注意输液速度和输液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调整。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xx年xx月xx日•重型颅脑损伤概述•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护理措施目•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录01重型颅脑损伤概述重型颅脑损伤是指由于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导致头骨和脑组织遭受严重损伤,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瞳孔异常等临床表现的疾病。
定义根据病因和损伤部位的不同,重型颅脑损伤可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挫裂伤、脑干损伤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重型颅脑损伤的病因交通事故是重型颅脑损伤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由于车辆撞击或道路交通事故导致头部受到严重撞击。
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袭击其他原因高处坠落时,头部受到强烈震荡,导致头骨和脑组织受损。
暴力袭击头部可导致头骨骨折和颅内出血,使患者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和生命体征变化。
其他一些原因包括自然灾害、工伤、运动损伤等,但相对较少见。
02临床表现及诊断症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出现持续性昏迷状态,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意识障碍患者在伤后常出现剧烈头痛,可伴恶心、呕吐等症状。
头痛可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和呼吸不规则等表现。
颅内压增高可能出现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偏瘫等表现。
脑疝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或神经系统查体异常。
病史出现上述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临床表现头颅CT扫描显示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异常表现。
影像学检查可能出现血尿、脑脊液检查异常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03治疗方法手术指征颅内血肿是重型颅脑损伤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应尽早诊断并在情况允许时及时手术治疗。
颅内血肿脑疝颅内压增高脑挫裂伤脑疝是重型颅脑损伤后病情加重的主要因素,一旦出现脑疝症状,应立即进行手术。
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脑干受压、脑灌注压下降,甚至形成脑疝,需要积极手术治疗。
脑挫裂伤可能导致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应及时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吸氧、心电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等基本治疗措施。
常规治疗使用脱水剂、激素、神经营养药物等药物治疗,以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情观察、并发症及护理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情观察、并发症及护理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是指受到严重头部外伤或脑部损伤导致神经系统损害的病人。
例如车祸、坠落、跌倒等导致头部受到重创的患者。
其病情观察、并发症及护理需要专业护士和医生的协同作战,以下是该病人群体的一些特点与需要注意的地方。
病情观察:病人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生命体征需要每小时记录,并比较以及对其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另外,病人的神经系统也需要及时评估,包括:意识状态、抽搐、大小瞳孔、肢体活动度、病理反射等。
需要注意的是,病情往往会因为头部转动、刺激和感染等问题而发生剧烈的变化,需要随时掌握。
常见并发症:1. 脑水肿:指因脑组织内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发的大量脑部水分渗出,然后扩大颅内压。
病人出现抽搐,精神障碍、惊恐、意识不清等症状。
这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2. 呼吸衰竭:由于病人颅内压变大导致呼吸系统神经衰竭,导致呼吸水平下降。
如持续时间超过6小时,需要进行机械通气。
3. 心脉逐渐逐步减弱、病人呼吸逐渐加快。
护理:1. 务必确保病人的头部处于最佳姿势。
需要使用软性枕头以及外部固定,保证头不侵袭。
2. 帮助病人转换体位,避免受压、减少扭伤等。
3. 定期更换病人的深静脉置管以避免感染。
4. 病人的营养需要特别强调,需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元素来维持其身体机能。
5. 需要使用防血栓药物来让血液迅速流动,避免血栓的形成,维持病人血液稠度在正常范围内。
6. 极其聚集病人的家属,让他们经常和医生护士反馈病人的情况,协助病人尽快恢复。
总之,一位重度颅脑损伤的病人需要在多方面接受高质量的护理。
护士和医生需要商讨,确保病人重症征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病人家属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医疗过程中的金钥匙,需要齐心协力打败病魔。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常规一、护理评估1、神志、瞳孔、面容、表情、营养状况及精神变化。
2、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必要时)。
3、呼吸道通畅情况。
4、皮肤完整性、出入量是否平衡。
5、有无颅内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6、有无颅骨骨折及脑脊液漏的症状和体征。
二、护理措施1、根据病情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如输液、吸痰、给氧)。
2、正确使用监护设备,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并详细记录。
3、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4、及时准确执行医嘱。
5、针对病情采取对症处理。
6、躁动不安者给予制动措施,慎用镇静剂,以免影响意识的观察。
7、活动性假牙取出保存。
8、有颅骨骨折、脑脊液漏禁用棉球堵塞,用无菌敷料盖上。
9、尿潴留、尿失禁及意识不清者给予持续导尿。
10、急需手术者做好急症手术准备。
11、无特殊要求,床头抬高30度,以减轻脑水肿。
12、保证各种管道固定良好及引流通畅,并及时记录。
13、保持皮肤完整性,防止压疮形成,必要时使用各种减压设备。
14、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防治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15、监测营养状况,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应及时选择合适的营养途径。
三、健康指导要点I、加强全面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2、有意识障碍及偏瘫者应注意安全。
3、颅骨缺损者,注意保护骨创局部,一般术后半年可行颅骨修补。
四、注意事项1、一旦出现意识、瞳孔变化及血压极度升高的情况,应警惕脑疝的发生。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排除呼吸道分泌物,以防止脑缺氧。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
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
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神经外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措施及进展摘要:在神经外科重度颅脑损伤使常见、严重的急性病症,患者具有多样复杂的病情,具有极强的损伤性,并且有许多术后并发症,其病死率在医院神经外科中占据前列。
因此,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后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与研究,提出了合理的护理建议,并且取得良好的成绩。
以下对神经外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神经外科;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护理在神经外科中重度颅脑损伤是较为常见并且十分严重的急性病症,通常是由于交通事故、工伤以及跌伤等暴力因素导致的。
重型颅脑损伤多数病情危急,具有较强的损伤性,并且有诸多的并发症,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护理知识以及过强的操作技术,才能更好的进行护理工作。
在进行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时,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对恶化的前驱症状需要及时发现,并且出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护理以及预防,对并发症进行合理的处理,然后通过康复护理的配合,从而使患者的生命得到有效的挽救。
1观察患者病情1.1意识和瞳孔在进行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时,通常是采用全身麻醉,在手术采用冬眠治疗法,患者通常处于昏迷的状态。
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手术之后,意识与瞳孔使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护士应对患者的意识以及瞳孔的形状大小改变进行实时观察,通过这种方式对患者病情的好转与恶化进行评估[1]。
1.2生命体征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手术之后,护士应每隔半小时为患者测量1次血压、体温、呼吸以及脉搏,然后绘制动态变化图,对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的改变进行分析。
如果出现血压升高、呼吸慢而深、脉搏变慢的情况,需要警惕颅内血肿形成,及时向医生报告,出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预防[2]。
1.3其他在护理工作中不仅需要对以上指标进行观察,还需要护士将自身的素质以及专业技术进行有效提高,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帮助患者进行血糖以及电解质检测,同时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对患者手术过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密切关注,对患者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记录,从而在患者出现病情恶化的情况下,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3]。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1.1 气道的护理由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深昏迷,缺少咳嗽反应,容易因痰液等造成呼吸道阻塞或窒息,轻者引起缺氧而加重脑组织的损害,重者可致死。
急救时应清除口腔或鼻咽部的分泌物、血液(块)、呕吐物或异物,患者置侧卧位,放入通气道,或气管内插管或尽早做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提高动脉的血氧分压,有利于脑水肿消退,降低颅内压。
对有舌后坠者应经常检查通气道是否通畅,做好吸痰前后的评估。
定时吸痰,以防止干扰正常呼吸功能和颅内压突然增高。
每次吸痰时间≤15s,并避免剧咳。
对痰液黏稠者,应给予持续湿化。
严格无菌操作。
酌情每2h一次翻身、拍背。
同时应做好口腔护理,经口插管要管理好牙垫,每12h更换一次位置,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
决定拔管前要充分清除上呼吸道的痰液。
1.2 脱水药物的应用脑水肿可导致一系列的恶性结果,为了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必须采用脱水疗法。
静脉输入或口服各种高渗液体,提高血液渗透压,造成血液与脑组织和脑脊液的渗透压差,使脑组织内的水分向血循环内转移;并通过在近端肾小管中造成高渗透压,而产生利尿作用;同时因血液的高渗透压,抑制脉络丛分泌,减少脑脊液的产生,从而达到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紧急情况下应选用作用快、功效强的药物,如甘露醇、呋塞米等。
(1)渗透性脱水:20%的甘露醇,剂量为1.5~2.0g/kg静脉滴注。
甘露醇要在15~20min内静脉点滴完毕,必要时加压推注,注意勿外渗。
在注射后的10~20min即有降压作用,一般持续4~6h。
与呋塞米合用,可提高脱水作用。
(2)葡萄糖:常用10%、25%和50%葡萄糖溶液,可静脉滴注,其脱水效果不如甘露醇,但有营养和改善脑细胞代谢的作用。
(3)利尿性脱水药:通过增加肾小球过滤,减少肾小管对钠离子、钾离子等的重吸收而产生利尿作用,使脑组织和全身脱水,降低颅内压。
脱水效果不如渗透性脱水剂,且易引起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查房CATALOGUE目录•概述•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并发症及护理•护理总结与展望01概述重型颅脑损伤是指由于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导致头骨和脑组织遭受严重损伤,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损伤。
根据损伤类型,重型颅脑损伤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
定义与分类重型颅脑损伤在交通事故、工业事故、自然灾害等意外事件中较为常见,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之间。
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以及意识障碍、瞳孔改变、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诊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
在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伤情进行评估,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生命体征等方面,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诊断与评估02护理评估生命体征监测监测体温变化,如持续高热提示感染或中枢性高热。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注意脉搏的频率和节律,若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提示有休克可能。
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出现呼吸窘迫或呼吸骤停提示病情危重。
监测血压变化,如出现持续低血压则可能有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意识状态评估呼唤患者名字,观察是否能够睁眼并正确应答。
呼唤睁眼与患者进行简单的对话,观察患者是否能理解并作出回应。
对话交流给予患者简单的动作指令,观察患者是否能遵嘱执行。
指令动作根据患者睁眼、语言和运动反应情况评分,分数越低意识状态越差。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瞳孔监测23观察两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若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提示有动眼神经受压或脑疝可能。
瞳孔大小给予光线刺激,观察瞳孔是否有对光反射,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有视神经损伤或脑干损伤。
对光反射用手电筒照射一侧瞳孔,观察另一侧瞳孔是否收缩,若出现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有视神经交叉损伤。
间接对光反射03颅内压监测意义实时监测颅内压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颅内出血、脑水肿等病情变化,为治疗提供指导。
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流程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急症情况。
为了尽快提供专业的紧急护理,以下是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流程的一般步骤:1. 识别并确认颅脑损伤:首先,急救人员需要快速评估现场情况,确定是否存在颅脑损伤的可能性。
常见的颅脑损伤症状包括头部外伤,意识丧失,呕吐,抽搐,头痛,视力改变等。
2. 维持患者呼吸通畅: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
如果患者有咽喉部受伤或有意识丧失,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托起下颌向前拉或使用气道管理装置。
3. 控制大出血:如果患者存在明显的大出血情况,及时进行控制。
这可能需要应用直接压迫、提升患肢、应用止血带、使用止血药或进行血管修复。
4. 维持循环稳定:监测并确保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保持在稳定的范围内。
如果患者处于休克状态,立即采取措施,如静脉输液、升高下肢、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等。
5. 保护脑部:通过控制颅内压力来保护脑部免受进一步损伤。
可以采取头部抬高30°的姿势,避免颈部过度伸直或过度屈曲,避免频繁移动患者头部。
6. 监测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记录呼吸、心跳、血压、意识状态等重要指标,并及时通报给急诊医生。
7. 给予辅助氧疗:如果患者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困难,可以通过面罩或鼻导管给予辅助氧疗。
8. 保持体温稳定:维持患者的体温稳定,避免过度受冷或过热。
9. 准备转运:一旦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可以准备将患者转送至医院。
在转运过程中,要保证患者的稳定,并将相关随时记录和报告交给医院急诊科医生。
总之,对于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关键是迅速而准确地识别和评估损伤程度,并采取正确的措施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及时的院前急救护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颅脑损伤对患者的影响,并提供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