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基本原理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确定物质中不同元素的存在和浓度。
基本原理是通过激发原子使其跃迁到高能级,然后原子从高能级退回到低能级时会发射出一系列特定的频率光线,这些光线就被称为发射光谱。
本文将详细介绍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当原子处于高能级时,由于能量不稳定,原子会自发地退回到低能级。
在这个过程中,原子会发射出一定频率的光线。
这是因为原子的能级结构是离散的,每个能级对应不同的能量差和光频率。
各元素拥有独特的能级结构,因此每个元素会发射出特定的频率光线,形成一种独特的光谱指纹。
发射光谱的特点是谱线的亮度与元素浓度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谱线的强度可以确定样品中该元素的浓度。
发射光谱分析可以在可见光、紫外光和红外光范围内进行。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有两种主要的测量方式:线源测量和离散源测量。
线源测量是指使用等离子体火焰或火花放电等产生连续谱的激发源。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元素分析和测量大样品数量。
离散源测量是指使用电弧放电或激光脉冲等产生谱线的激发源。
这种方法适用于单元素测量和对样品数量要求不高的分析。
然而,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发射光谱需要样品激发和发射,对样品形式和形状要求较高。
此外,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基体效应也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进行校正和修正。
总结起来,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技术,适用于多元素同时分析和不同浓度的测量。
通过测量发射光谱的强度可以确定元素的浓度。
然而,这项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对样品的形态和基体进行处理和修正。
尽管如此,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检测和地质勘探等领域。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基本原理原子发射光谱分析(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简称AES)基本原理是利用原子在受激光、电弧等能量源作用下,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再由高能级返回低能级时发射光线的特性,来研究和分析各元素的组成和含量。
下面将详细介绍AES的基本原理。
1.激发和激光源:激发是令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受到的能量刺激,常见的激发方式有电弧、火焰和激光。
其中,激光是最常用的激发源,其具有单色性、高亮度和空间一性等优点,可以选择激发特定的原子或分子。
2.激发态原子:原子经过能量激发后,电子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高能级的原子是不稳定的,会通过退激发(即从高能级发射光子返回低能级)的方式来重新恢复到基态。
这个时间通常很短,大约在纳秒级别。
3.跃迁和能级:原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会发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
这些能级间的跃迁是由原子的电子转移引起的,每个原子有特定的能级结构。
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能级结构,因此会发射出不同波长的光谱线。
4.光谱仪:光谱仪是用来观测和测量原子发射光谱的仪器。
光谱仪包括光源、衍射装置和检测器。
当原子发射光谱经过衍射装置时,会发生衍射现象,使得不同波长的光线发生偏折,最终通过检测器进行测量和记录。
5.光谱线特性:每个元素在发射光谱中都有特定的光谱线,即特定波长的光线。
这些光谱线的强度和波长与元素的组成和含量有关。
通过测量光谱线的强度,可以计算出样品中元素的相对含量。
总而言之,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是利用原子在激发态和基态之间跃迁所发射的特定波长光线,通过测量光谱线的强度和波长,来研究和分析样品中不同元素的组成和含量。
这在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的原理。
当原子被加热到高温或者通过电子束轰击时,原子的外层电子将被激发到高能级。
这些激发态的电子会通过自发辐射返回基态,同时发射特定波长的光子。
因为不同元素的电子构型不同,所以它们在激发和发射过程中产生的光谱也是具有特定标志的。
通过测量元素发射光谱的波长和强度,就可以确定样品中所含元素的种类和浓度。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主要的仪器设备包括光源、光谱仪和探测器。
光源用于激发样品中的原子,常用的激发方式有火焰、电弧和电感耦合等。
光源的选择取决于要分析的元素和样品的特性。
光谱仪用于分离不同波长的光,常见的光谱仪有光栅光谱仪、单色仪和干涉仪等。
探测器用于测量光谱的强度,常用的探测器有光电倍增管、CCD和光二极管等。
通过合理选择仪器设备和优化实验条件,可以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环境监测方面,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可以用于检测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的重金属和有害元素,例如铅、汞和镉等。
在食品安全方面,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微量元素,例如铁、锌、镁和钙等。
在药物研发和品质控制方面,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可以用于测定药品中的微量元素和重金属残留。
此外,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还可以用于矿石的矿物鉴定和地质样品的元素分析等。
总之,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方法,通过测量元素发射光谱的波长和强度,可以确定样品中所含元素的种类和浓度。
它具有分析快速、灵敏度高和选择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研发和地质矿产等领域。
随着仪器设备不断发展和完善,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原子光谱来源于原子的外层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
()
2、高压火花光源与其它电弧光源比较,使分析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
3、等离子体是一种电离的气体,它是由正离子和和负离子组成的。
()
4、进行光谱定性全分析时,宜采用铁光谱比较法。
()
二、选择题
1、矿石粉末的定性分析,一般选用下列哪种光源为好:
(A)交流电弧(B)直流电弧(C)高压火花(D)等离子体光源
2、下列四个激发光源中背景大不宜作痕量元素分析的是:
(A)直流电弧(B)等离子体(C)低压交流电弧(D)高压火花
3、原子发射光谱定量分析常用内标法,其目的是为了:
(A)提高灵敏度(B)提高准确度(C)减少化学干扰(D)减少背景
4、在原子发射光谱定量分析中,内标元素与分析元素的关系是:
(A)激发电位相近(B)电离电位相近(C)蒸发行为相近(D)熔点相近5、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一个元素的“最后线”就是这个元素的“最灵敏线”。
(B)一个元素的“最后线”往往也就是“最灵敏线”,但不一定是“最强线”。
(C)“最后线”就是这个元素的“最强线”。
(D)“灵敏线”就是这个元素的“最强线”。
(E)“最后线”就是这个元素的“最强线”,也就是“最灵敏线”。
三、简答题
1、解释下列名词。
灵敏线,最后线,共振线,第一共振线,自吸,自蚀,分析线,内标线,均称线对,黑度
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所用仪器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3、简述等离子体光源(ICP)的优点及应用。
4、光谱定性分析依据是什么?它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四、计算题
1、Au的激发电位是5.10eV,计算其波长,波数和频率。
2、在两条铁谱线λ1=304.278nm和λ2=304.508nm之间有一条未知谱线,测得未知谱线与
λ1的距离为2.3nm,计算未知谱线的波长。
3、用发射光谱测定不锈钢中的Cr。
用铁作内标,三个标样含Cr的浓度及测的相应的强度
未知试样的强度比为0.685,计算不锈钢试样中Cr的含量。
4、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标准加入法测定人体血液中的Li。
100μL的血液稀释至1ml,在纪录仪上测得的发射信号为6.7cm。
同样量的血液加入10μL 0.010mol.L-1的LiNO3,测得的信号为14.6cm。
假定发射信号与Li的浓度呈线性关系,计算在血液中Li的浓度。
(以mmol.L-1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