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种鸡体重与均匀度
- 格式:doc
- 大小:212.50 KB
- 文档页数:6
肉种鸡体重与均度————————————————————————————————作者:————————————————————————————————日期:称重程序育成期每周至少称重一次(若有必要可称两次),通过称重数据来证实所实施的饲喂程序能否达到预期结果。
为减少误差,每次称重最好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段进行,如在早上喂料之前称重,或在下午吃料过后的4-6小时进行。
用于称重的秤应是刻度小于20克的吊秤、或盘秤(弹簧秤),若使用可精确到1克的电子秤效果更好。
为提高称重效率并减少鸡只损伤,可采用称重漏斗或便于捆绑鸡只翅膀(或腿)的装置来固定鸡。
若采用吊秤称重,吊秤表盘悬挂的高度应与称重者的眼睛处于同一水平,以便于称重者准确读取数据。
无论采用何种称重器具,每次称重前都必须用标准砝码对秤进行校正。
用于捕捉鸡只的围栏应轻便、牢固、便于携带,且不易伤鸡。
捕捉围栏的大小应以可圈50-100只鸡为宜。
每次圈鸡前,应在鸡舍内来回走动,使靠墙边的鸡只活动并离开墙角,以便使鸡群抽样更为准确。
取样点应分布于鸡舍的前、中、后,而不要只称取鸡舍角落或料箱周围的鸡只。
取样的大小应根据鸡群规模而定,一般母鸡抽取1-3%的样本数,而公鸡抽取5%的样本数进行称重。
鸡群规模较小时,需要增大抽样比例来确保精确的平均重量。
抽样数目最小不得低于50只。
所有捕捉围栏内的鸡只都要称重,切勿舍弃其中任何太大或太小的鸡只,除非杀灭必须淘汰且又不代表鸡群大多数的鸡只。
称重数据的记录及计算若采用电子秤称重,电子秤可自动记录个体体重,并能自动输出称重群体的统计结果。
若采用普通吊秤、或盘秤称重,则需将称重鸡群的个体体重记录在体重记录表上,并计算出统计结果。
下表是北京AA公司推荐的体重记录表,仅供参考。
参数计算平均体重(克)= 总重量 / 总只数 = 61920 / 115 = 538 (克)±10%均匀度(%)= ±10%范围内的鸡只数(只) / 称重鸡只总数 (只)= 66 / 115= 57.4 (%)体重范围(克) = 700-400 = 300 (克)变异系数(%) = 标准差 / 平均体重× 100=(体重范围×100)/(平均体重×F)= (300×100)/(538×5.02)= 11.1%一般情况下,若鸡群均匀地生长,鸡群中大多数鸡只的体重应该是或接近鸡群的平均体重。
鸡群均匀度的控制肉种鸡的均匀度是评价整体鸡群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具体包括体重均匀、骨架均匀、体型形态均匀、换羽均匀、抗体滴度的均匀和性成熟的均匀。
良好的均匀度不仅能提高整个鸡群产蛋率的上升速度且高峰突出,而且还能节约饲料。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很多客户反映高峰产蛋率上升速度慢,或者根本达不到产蛋高峰,经现场观察种鸡个体间的差异较大,均匀度不高或者很差,导致大鸡越来越肥,而小鸡发育不良,严重影响产蛋率。
为了提高肉种鸡的生产性能,从开始就应该重视均匀度,为以后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进而提高鸡群的整体效益。
均匀度对产蛋影响均匀度是影响肉种鸡生产性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生产实践中,通常以平均体重的10%作为上下限,以此范围内的鸡只占全群的比例表示均匀度。
只有整个鸡群的比例表示的体重符合该品种所要求的变异范围,鸡群才能表现出良好的高产潜力。
一、均匀度与开产日龄的关系体成熟与性成熟对产蛋的影响呈正相关,性成熟延迟,鸡群不能按预定时间进入产蛋期.如果鸡群体均匀反差,体重轻的母鸡在应该达到开产日龄时,许多生理阈值都达不到,使性成熟和开产日龄受到影响,均匀度越高,开产日龄及达到5%产蛋率的周龄与标准越接近。
二、均匀度与产蛋高峰期的关系均匀度高的鸡群,开产后产蛋率增加较快,大约在开产后7-8周达到产蛋高峰,而且维持时间长,以后随着产蛋日龄的增长而缓下降,在整个产蛋期高峰突出,因而其产蛋曲线呈严格的偏态分布。
均匀度差的鸡群,其产蛋高峰往往在开产后 9~10周才出现,同时,由于性成熟不一致,而导致群体中产生不同的个体生产模式。
群体中个体鸡只生产模式的高峰不能相互发生重叠,所以产蛋高峰不突出,而且维持时间短,其产蛋率曲线也较平统。
均匀度好的鸡群,它们的生产时间及产蛋量基本相同,在一个单位时间里(约8周左右)产蛋高峰相对集中,因而其产蛋曲线要比均匀度差的群体好。
三、均匀度和全期产蛋量的关系全期产蛋量受均匀度影响很大,均匀度每增减4~6%,每只入舍母鸡平均产蛋数相应增产4个左右。
肉种鸡育雏育成期均匀度的控制肉种鸡饲养周期长,可达一年半之久,每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对种鸡未来的生产性能造成影响。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育雏育成期均匀度的控制,影响均匀度的因素有:个体差异、鸡雏来源(初生重)、开食时间、健康水平、调鸡、采食量、饲养密度等。
针对以上因素,为了改善育雏育成期种鸡群均匀度,更大限度的发挥肉种鸡的生产潜能,对于“两高一低”式栖架垫料平养、槽式链条喂料器饲喂的父母代肉种鸡,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个体差异1.1 调鸡:工作从进鸡后开始,贯穿在整个育成期,在分群前的调鸡工作主要是结合免疫进行。
初期免疫比较频繁,每次免疫只要认真去做都能调整很多鸡,结合手工撒料对瘦弱、体重轻、体重大的分别给予不同的料量,从而提高整群鸡的体重均匀度。
这里管理人员要注意每栋鸡的体重,特别是调鸡当日的体重,以便给予合适的体重范围。
另一点要记住每圈调鸡的数量,鸡数千万不能弄错。
1.2 分群:2-3周龄根据免疫调整相应的时间,组织全场人员对整栋鸡群按照当日的实际体重划定体重范围,用电子秤将整群鸡分为大鸡、中鸡、小鸡。
一般以体重范围的正负10%来划定大小鸡,其余为中鸡。
整个分群过程比较枯燥,因此应合理安排员工,数鸡数的一定头脑清醒,记鸡数的看似清闲,但绝对不能马虎,一错全乱。
分群后每圈一定要固定好,千万不能跑鸡,特别是手撒料时。
重点关注水线处、每圈的门、每圈与墙壁的连接处等。
1.3 单独饲喂:这里也就是将免疫、日常等挑出的瘦小鸡在料量上给以照顾,使其体重增加,身体发育完好。
2、鸡雏来源不同祖代鸡场来源的鸡雏,因祖代种鸡日龄不同,初生重不同,因此,进鸡时不同来源的鸡尽可能不分在一个圈内。
这样可以给予不同的料量,让体重逐渐趋于平衡、均匀。
3、开食时间现在的肉鸡饲养中,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表明,雏鸡到场后越早开食越有利于卵黄的吸收,越有利于提高雏鸡早期的抵抗力。
所以在雏鸡入舍前将饲料和饮水都准备好是目前采用较多的办法。
浅谈肉种鸡均匀度控制及鸡群分群策略肉种鸡是指专门用于肉制品生产的鸡种。
在肉鸡养殖过程中,均匀度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鸡群的分群策略也对肉鸡的生长和养殖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肉种鸡均匀度控制和鸡群分群策略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肉种鸡均匀度控制肉种鸡的均匀度控制指的是保持整个肉鸡群的个体生长速度和生长体重之间的一致性,让鸡群中的每只鸡都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达到相同的生长速度和体重。
均匀度控制是在肉鸡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鸡群的生长速度和体重能够保持一致,才能够提高整体的养殖效益。
2. 实现肉种鸡的均匀度控制的方法(1)合理饲养环境:肉种鸡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要保证饲养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让鸡群中的每只鸡都能够享受到良好的生长环境。
(2)科学饲料配给:合理的饲料配给是肉种鸡均匀度控制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鸡群,科学合理地进行饲料配给,保证每只鸡都能够获取到适量的营养物质,从而实现均匀的生长。
(3)定期体检和健康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生病的鸡群,保证每只鸡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这样才能够实现均匀的生长速度和体重。
二、肉种鸡群分群策略1. 为什么需要对肉种鸡进行分群?肉种鸡分群是根据鸡群的生长速度和体重进行分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照顾鸡群,从而提高鸡群的生长效率和养殖效益。
2. 分群策略(1)根据生长速度分群:根据肉种鸡的生长速度,将鸡群分为不同的生长阶段,比如初生期、幼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等,分别对不同阶段的鸡群进行管理和饲养。
(3)根据健康状况分群:根据肉种鸡的健康状况,将鸡群分为健康组和生病组,对生病组的鸡群进行及时的隔离和治疗,保证健康组的鸡群能够继续良好地生长。
肉种鸡重量均匀度的管理在养殖过程中,鸡群能长期保持标准体重是衡量养殖技术的最佳法则。
也是影响肉种鸡生产性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如何提高肉种鸡的生产性能,从第一周开始就应该重视鸡群均匀度,为提高鸡群的整体效益做好基础。
一、提供充足有效的料位和水位要注意料位和水位分布均匀,尽量使雏鸡24小时在1米的范围内都能吃到料、喝到水。
并随着日龄增加,逐渐增加料盘和饮水器数量。
二、适时开水、开食长途运输的雏鸡入舍后,应同时开水和开食,缓解运输应激。
在雏鸡到达前30分钟,均匀放置好饮水器和饲料,加料应少喂勤添,前四天日喂6~8次,以后逐渐降低饲喂次数,以促进肠道和免疫系统的发育,增进肌胃的强度。
前3天在育雏期区域铺设垫纸开食有助于早期开食。
经验证明:越早得到饲料和饮水的雏鸡比延时数小时给料的雏鸡早期会更好的生长发育和体重均匀度高。
三、培养早期食欲如在最初4天雏鸡未形成良好的食欲,易造成以后均匀度差;在最初96小时应饲喂颗粒破碎料,但不能太细。
四、挑选雏鸡通过采食和饮水的观察,挑出那些吃不到饲料的雏鸡,精心喂养,单独照顾;饮水采食2小时后检查嗉囊,看鸡饮水采食情况;如果开水、开食4小时,仍有未完全饮水吃料的鸡,必须检查光照、饮水器高度、采食饮水位置等。
同时,雏鸡第一周需要接种好几种疫苗,如在第一次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时,可以同时挑出弱雏,单独饲喂;在第三至五天接种疫苗的时候还可以根据手感、嗉囊来挑出,单独饲养。
五、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温度应均衡,昼夜温差不能太大,要控制在3℃以内,温度达到要求,特别是前3天的相对湿度要达到65%以上,避免雏鸡早期脱水;还要重视通风,确保空气质量,根据鸡龄确定通风量。
浅谈肉种鸡均匀度控制及鸡群分群策略肉种鸡的生长均匀度对于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如何控制肉种鸡的生长均匀度,实现鸡群内部生长状态的一致性,是现代肉鸡养殖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生长均匀度控制和鸡群分群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生长均匀度控制肉种鸡生长均匀度是指同龄同种鸡体重的分布情况,也就是群体内各鸡个体体重的差异大小。
不同的生长均匀度对于肉鸡养殖效益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生长均匀度高,表明群体内鸡体重差异小,生长速度均匀,饲养周期短,产蛋周期长,饲养成本低,养殖效益高。
因此,提高肉鸡生长均匀度是目前养殖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 种鸡选择良好的种鸡品质和基础是高生长均匀度的保证。
因此,在种鸡的选择和使用上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品种选择:要选择生长速度比较均匀的优良品种,特别是一些经过选育的优良品系,如肉用种鸡等。
(2)鸡苗来源选择:选择健康、规格匀称、营养状况优良的鸡苗,以保障良好的生长起点。
(3)血缘关系:要避免近亲交配,以避免基因突变,影响个体生长发育。
(4)羽翼修剪:在幼鸟阶段,对失调生长、营养不良、体型过大或过小的幼鸟,进行羽翼修剪,保持群体内部的生长水平一致。
2. 饮料和日粮控制(1)饮水控制:控制饮水量和饮水质量,保证饮水卫生无污染,并在晨晚两次喂水中适当加药,提高食欲,促进鸡体重增长。
(2)日粮控制:严格按照鸡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要变化,科学配置日粮,保证营养满足。
(3)饲料控制:精准控制饲料量和饲料质量,适当增加饲料含量,使饲料的营养成分更符合鸡体重增长的需要。
3. 温度控制肉鸡是适应温度范围比较窄的动物。
它们需要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以促进生长和发育。
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并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控制好适宜温度范围,以维持最佳的生长均匀度。
4. 疾病防治疾病对于肉种鸡的生长均匀度影响较大。
因此,在饲养期间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发生,进行及时的疫病防治。
同时要严格消毒和卫生措施,保护肉鸡免受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侵害。
浅谈肉种鸡均匀度控制及鸡群分群策略肉种鸡生产过程中,鸡的均匀度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生产管理环节。
在鸡的生长周期中,正常情况下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生长差异,而不同的重量差异也将对后续的生产产生影响。
为了保障鸡群的生长和发展,应当采取有效的鸡群分群策略和均匀度控制措施。
一、鸡群分群策略鸡群分群是对鸡群进行适当分组的方法,对于不同年龄段、生长阶段、体重范围群体进行分群。
通过合理的分群方式,可以提高饲喂效果、降低饲料成本、减轻机器设备的损耗、减少人工管理等方面的成本,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
1.根据鸡群不同阶段进行分群肉种鸡的养殖过程中出现群体生长发育差异,应采取相应的分群策略。
通常情况下,可将鸡群分成幼雏期、中期、晚期和终期四个阶段,然后通过不同的养殖方法加以管理。
2.按照鸡的体重进行分群体重分群是按照鸡的体重来对鸡群进行精细化管理,一般可分为6-8组,每组之间的体重差距不应超过10克。
采取体重分群,可以更方便地控制鸡的饲喂量和饲料成本,从而达到更好地养殖效果。
二、鸡群均匀度控制措施1.饲料均匀投喂在肉种鸡养殖过程中,饲料的粗略投喂会导致鸡群生长不均,应予以避免。
饲料均匀投喂可以有效地控制鸡的体重差异。
在投料时应注意饲料投放的位置和数量,确保每只鸡都有稳定的食物供应。
2. 清洁环境肉种鸡的生活环境应保持干燥、清洁,防止病虫害的侵扰。
在清理鸡舍、更换鸡舍垫时,应注意清洁过程中对鸡的影响,并严格控制鸡的离群行为。
3. 统一养殖标准肉种鸡的养殖标准不一致,常常导致生长发育不均。
因此,应明确统一的养殖标准和管理措施,确保鸡的养殖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同的生长环境,并采取措施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鸡群能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4. 合理的饲喂量合理的饲喂量对于肉种鸡的生长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精细化饲养管理时,应准确掌握鸡的体重、饮水量、饲料进食量等基本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饲喂量控制。
综上所述,为了保障肉种鸡的健康生长,应注重鸡群分群策略和均匀度控制措施。
浅谈肉种鸡均匀度控制及鸡群分群策略
肉种鸡均匀度控制及鸡群分群策略是养殖业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肉种鸡的均匀度是指鸡群中各个个体之间生长发育、体型大小、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差异程度。
均匀度的控制对于提高养殖效益、降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肉种鸡均匀度的控制要从选育开始。
科学合理的育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肉种鸡的均匀度。
通过选择优良的亲本,遗传性状的稳定传递,可以降低鸡群中个体之间的差异。
考虑到鸡群的遗传多样性,可以采取交叉配种、混合配种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均匀度。
饲养管理也是影响肉种鸡均匀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饲养过程中,需要注重给鸡群提供均衡的饲料和营养,保持合理的饲养水平。
合理的饲喂方式不仅可以提高鸡群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还可以降低鸡群之间的差异。
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鸡也是保持均匀度的重要措施之一。
及时发现患病鸡,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避免疾病传播,减少因疾病而引起的鸡群之间的差异。
对于有限的饲养空间,分群饲养是控制肉种鸡均匀度的一种常见策略。
通过将鸡群按生长发育、体型大小、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分群,可以提高鸡群的均匀度。
还可以根据鸡群的生长阶段进行分群饲养,使得鸡群在各个阶段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在实际养殖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群策略。
根据鸡群中个体的体重、体型等因素进行分群,将体型差异较大的个体分开饲养,可以减少鸡群之间的竞争,提高均匀度。
肉种鸡均匀度的控制及鸡群分群策略是养殖业中的重要问题。
通过科学选育、合理饲养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鸡以及分群饲养等措施,可以提高肉种鸡的均匀度,进而提高养殖效益,降低损失。
浅谈肉种鸡均匀度控制及鸡群分群策略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肉种鸡的养殖质量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而肉种鸡的均匀度控制和鸡群分群策略是保障养殖质量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对肉种鸡均匀度控制及鸡群分群策略进行浅谈。
一、肉种鸡均匀度控制1. 选种肉种鸡的均匀度控制首先应该从选种开始。
选择具有相同品种、年龄和生长速度的肉种鸡,可以有效地提高肉种鸡的均匀度。
还需要根据养殖环境和养殖设备的情况,选用适合的肉种鸡。
2. 饲养管理在饲养管理方面,要严格控制肉种鸡的饮食量和饲料质量,保证每只肉种鸡都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
定期进行体重测定,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方案,保持肉种鸡的均匀生长。
3. 疾病防控疾病是影响肉种鸡均匀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及时进行疫苗接种、健康检查和疾病防控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肉种鸡的均匀度。
4. 养殖环境良好的养殖环境对于肉种鸡的生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鸡舍的清洁卫生,保持良好的通风和环境温度,可以有效地控制肉种鸡的均匀度。
二、鸡群分群策略1. 根据生长阶段分群肉种鸡的生长过程通常可以分为育雏期、育成期和育肥期。
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肉种鸡,可以采取不同的分群策略。
在育成期可以按照体重进行分群,保证肉种鸡能够得到适当的管理和照料。
2. 根据性别分群对于部分肉种鸡来说,雄性和雌性的生长速度和饲养需求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一定阶段可以对肉种鸡进行性别分群,为不同性别的肉种鸡提供适合的饲养管理措施。
3. 根据体重分群体重是衡量肉种鸡生长的重要指标,根据体重进行分群可以更好地对肉种鸡进行管理。
可以将体重相近的肉种鸡放在同一个饲养圈内,便于进行管理和观察。
4. 根据健康状况分群对于不同健康状况的肉种鸡,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分群策略。
对于生病或者虚弱的肉种鸡,可以将其单独分群并进行针对性的饲养管理,以便及时治疗和康复。
以上便是对肉种鸡均匀度控制及鸡群分群策略的浅谈。
通过合理的选种、饲养管理、疾病防控和分群策略,可以更好地提高肉种鸡的均匀度,保证养殖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称重程序育成期每周至少称重一次(若有必要可称两次),通过称重数据来证实所实施的饲喂程序能否达到预期结果。
为减少误差,每次称重最好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段进行,如在早上喂料之前称重,或在下午吃料过后的4-6小时进行。
用于称重的秤应是刻度小于20克的吊秤、或盘秤(弹簧秤),若使用可精确到1克的电子秤效果更好。
为提高称重效率并减少鸡只损伤,可采用称重漏斗或便于捆绑鸡只翅膀(或腿)的装置来固定鸡。
若采用吊秤称重,吊秤表盘悬挂的高度应与称重者的眼睛处于同一水平,以便于称重者准确读取数据。
无论采用何种称重器具,每次称重前都必须用标准砝码对秤进行校正。
用于捕捉鸡只的围栏应轻便、牢固、便于携带,且不易伤鸡。
捕捉围栏的大小应以可圈50-100只鸡为宜。
每次圈鸡前,应在鸡舍内来回走动,使靠墙边的鸡只活动并离开墙角,以便使鸡群抽样更为准确。
取样点应分布于鸡舍的前、中、后,而不要只称取鸡舍角落或料箱周围的鸡只。
取样的大小应根据鸡群规模而定,一般母鸡抽取1-3%的样本数,而公鸡抽取5%的样本数进行称重。
鸡群规模较小时,需要增大抽样比例来确保精确的平均重量。
抽样数目最小不得低于50只。
所有捕捉围栏内的鸡只都要称重,切勿舍弃其中任何太大或太小的鸡只,除非杀灭必须淘汰且又不代表鸡群大多数的鸡只。
称重数据的记录及计算若采用电子秤称重,电子秤可自动记录个体体重,并能自动输出称重群体的统计结果。
若采用普通吊秤、或盘秤称重,则需将称重鸡群的个体体重记录在体重记录表上,并计算出统计结果。
下表是北京AA公司推荐的体重记录表,仅供参考。
参数计算平均体重(克)= 总重量 / 总只数 = 61920 / 115 = 538 (克)±10%均匀度(%)= ±10%范围内的鸡只数(只) / 称重鸡只总数 (只)= 66 / 115= 57.4 (%)体重范围(克) = 700-400 = 300 (克)变异系数(%) = 标准差 / 平均体重× 100=(体重范围×100)/(平均体重×F)= (300×100)/(538×5.02)= 11.1%一般情况下,若鸡群均匀地生长,鸡群中大多数鸡只的体重应该是或接近鸡群的平均体重。
因此,可以利用平均体重±10%范围内的鸡只数占称重鸡只总数的百分比来衡量鸡群的体重均匀度。
管理良好的鸡群均匀度应为80%或以上。
上例中:鸡群平均体重为538克,±10%体重范围就是:(538-538×10%)至(538+538×10%),即从484.2克至591.8克。
在这个体重范围内的鸡只数是66只,于是,可以计算出该批鸡群±10%的体重均匀度为57.4%。
另一个常用的计算鸡群均匀度的方法就是:变异糸数。
变异糸数(CV)的计算公式是:标准差/平均体重×100=%CV标准差可以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或由电子秤输出。
在没有科学计算器或电子秤时,下面的简化公式可用来估算变异系数%:(体重范围×100)/(平均体重×F)=变异系数%体重范围即为最重和最轻鸡的体重之差。
F是恒定值,取决于抽样数量(所称重的鸡只数量)。
表20列出不同抽样数目所对应的F值:由于不同方法计算的结果稍有不同,在整个育成期的计算方法要统一。
表21显示爱拔益加常规羽毛鉴别系母鸡±10%体重均匀度和变异系数的对应值:备注:上表所列体重为顺季或遮黑鸡舍体重。
如果抽样称重结果与体重标准和预计的增重情况偏差太大,不要匆忙调整喂料量,而应马上进行二次称重,以检验称重结果的可靠性。
这样就容易使我们发现一些专门的问题,例如喂料计算错误,饮水器问题,鸡群间串群和疫病等。
均匀度的控制良好的均匀度和达到体重标准同样重要。
均匀生长的鸡群可确保骨骼的良好发育,因为性成熟时间还取决于鸡只的体型。
体重一致而骨骼大小有差异的鸡群间的体型是有差别的。
这种鸡群对光照和饲料水平变化的反应并不同步,从而会影响到种鸡的生产性能。
影响鸡群均匀度的因素影响鸡群均匀度的因素很多,在实际生产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雏鸡质量:不是来自于同一种鸡群,雏鸡大小不一,严重脱水,弱雏过多等。
鸡舍环境:温度忽高忽低,通风不良,垫料潮湿、板结等。
饲养密度:密度过大,鸡群太拥挤,影响吃料和饮水。
光照:光照不均,光照太强或太弱。
饲料质量:饲料营养不均衡,发生霉变、酸败、结块等。
饲料分配:采食空间不足,布料速度太慢,饲喂器高度不适宜,饲料厚度不均,限饲程序不理,限饲太狠。
饮水:水质不好,饮水空间不足,饮水器高度不适宜,限水程序不合理。
疾病:各种病毒病和细菌病,特别是球虫和其它导致肠道系统损害的疾病。
断喙:断喙不好,特别是去喙太多或断喙器刀片温度太高,日后出现软嘴或“肿瘤”嘴。
应激:免疫、称重、采血、挑鸡、转群等操作不当,引起应激。
使用疫苗“太毒”,导致疫苗反应太强烈。
提高均匀度的措施提高鸡群的均匀度,首先应加强日常的综合管理,例如:选购高质量的雏鸡,选择适宜的饲养密度、提供充足的采食和饮水空间、制定合理的饲喂和饮水程序、保持良好的鸡舍环境、精确的断喙、均匀的光照、正确的日常操作、健康的体质等等,都是提高均匀度的基本保障。
其次,通过分栏饲养、定期挑鸡,也是提高均匀度的有效办法。
分栏饲养应该从第一周龄开始,初次分栏是按照鸡只数量来分,而不是按照体重差异来分。
第一周分栏时,每栏鸡数以不超过500只为宜,主要目的是便于对雏鸡进行精细管理。
第二周龄,可以将相邻的两至三栏合并为一个更大的栏,但每栏鸡数以不超过1500只为宜。
第四周龄的分栏最为重要,此次分栏主要是按照体重差异来分,要求对所有的鸡只进行称重,并将体重相近的鸡只合并在同一个栏内。
若采用平均体重±10%范围内的鸡只数来计算均匀度,则当±10%均匀度大于60%时,鸡群可以分为两栏;当±10%均匀度小于60%时,应分为三栏(或更多栏)。
如图所示:不同均匀度水平分栏示意图±10%均匀度大于60%时:±10%均匀度小于60%时:若采用变异系数来计算均匀度,则当鸡群变异系数小于12%时,最好分为两栏。
如果变异系数大于12%,则需要分成三栏(或更多栏),同时要对前4周造成变异系数增大的原因进行全面的检查与分析,以便使日后的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改进。
无论如何分栏,分栏后各栏的饲养密度应保持一致。
作为栏与栏之间的隔离网,应是便于移动和固定的,这样,就能及时调整各栏的大小,确保每栏鸡的饲养密度、喂料和饮水面积基本一致;同时,坚固的隔离网还能防止鸡只串栏,保持各栏鸡只的准确性。
进出各栏的门应便于开启和关闭,为防止鸡只串栏,在每两栏之间最好使用“八字门”。
分栏时,多使用几台秤进行称重(根据鸡群规模和人员数量来定),将大大提高分栏的速度,缩短分栏时间。
表22是根据变异系数将鸡群按体重大、中、小的不同分成2或3栏,每一鸡群的临界体重可以根据图8进行估算。
(参见图8)表22 分栏时的体重分界点图8:分栏前,变异系数12%鸡群的均匀度分栏以后,应对每一栏重新称重,计算各栏的平均体重和均匀度,以便确定各栏的体重标准和喂料量。
由于采食面积、喂料速度以及饲料分配对鸡群均匀度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些项目进行经常性的检查。
分栏后的管理在分栏时,鸡群通常被分为2—3栏(如小体重鸡群、中体重鸡群、大体重鸡群等)。
我们的目标是使每一栏的种鸡都能在骨骼生长发育阶段(即63日龄前)达到体重标准。
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在混群时,各栏容易合并,建立起一个均匀的鸡群。
在各栏鸡群合并时,要特别注意确保各栏的喂料量是相近的。
对分栏后的体重控制,推荐参照下列措施(参见图9)。
小体重鸡群-必须考虑两种情况:1.如果分栏后的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距在100克以内,要求在63日龄前达到体重标准。
2.如果分栏后的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距超过100克,则105日龄前的标准体重曲线应相应地向下平移,最终使其在140日龄时达到体重标准。
中等体重鸡群:分栏后的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距在50克以内,要求在42-49日龄前达到体重标准。
大体重鸡群:分栏后的平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0克以上,应该重新绘制体重曲线,使之在56-63日龄达到体重标准。
如果到9周龄时仍然超重,切勿试图降低体重增长,把体重拉回到标准。
应重新设定体重标准,使之平行于体重标准曲线。
这时如果将鸡群的体重拉回到体重标准,将会降低高峰产蛋率及受精率。
每一栏的鸡群都应有各自独立的喂料系统。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喂料系统必须能够保证均匀地分配饲料,并使每只鸡有足够的采食位置。
如果鸡群分栏较好,以后又没有出现饲料质量、采食位置、饲料分配及疾病问题,通常就没有必要对鸡群再进行分栏。
在10周龄前,可以对各栏的种鸡进行互换。
因为这阶段种鸡骨骼的发育还未完成。
否则有的栏就可能培育出骨架小、体重大而产蛋不好的母鸡。
在10周龄后,要比较各栏的体重和标准体重的差异,体重相似和喂料量相似的栏可以合并。
如果这时体重仍然超重,就不要试图将体重拉回到体重标准,而应画一条平行于体重标准的曲线作为新的标准。
(参见图10)。
图9:分栏后体重控制图10:70日龄时,若鸡群体重仍超过体重标准,应制定新的体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