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用种公鸡的体重控制与限饲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肉种鸡群体重与均匀度的管理作者:郝春光柴金明来源:《科学种养》2013年第10期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肉种鸡的生产性能,应在育雏和育成这两个关键时期管理好鸡群的体重和均匀度。
控制好体重的前提是掌握好料量、定期称重、及时纠正体重偏差、保证生长曲线平滑等;控制好均匀度应从日常工作抓起,供给营养全价饲料、提供合理的料位和水位、及时扩栏分群等。
一、体重的控制1. 认真记录采食量4周龄前记录鸡群每天的采食量,从而确定自由采食到限饲的平稳过渡料量。
一般情况下,母鸡第一天给料14克,以后每天加料3克,到第一周末料量达到32克,第二周开始限饲,料量控制在29~30克之间,第三周料量为32~33克,第四周料量为35~36克。
公鸡第一周每天料量比母鸡高1克,第二周还应自由采食,料量从36克逐渐增加到52克,第三周料量为53~55克,第四周料量为55~58克。
从第一周到第四周,每周公鸡实际体重应比标准体重超40~60克,这样便于第五周限饲时体重的平稳过渡。
2. 定期称重为了掌握鸡群体重情况,必须坚持每周称重,从而计算出全群的平均体重。
称重鸡只要达到足够的数量,最好占全群的10%。
一般在鸡舍内2~3个位置用围栏圈住部分鸡只,然后对所有围住的鸡进行逐只称重,计算出全部鸡只的体重。
在每日限饲的情况下于喂料前称重,当采用其他限饲方式时可在无饲日称重。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鸡群的平均体重非常重要,而且体重的分布也同样重要。
3. 及时纠正体重偏差对连续3~5周的体重资料应进行1次统计分析,在出现偏差时应复称,杜绝“之”字形曲线发生。
如果前期体重出现偏差,在12周应回归到标准体重曲线上来,以后按标准曲线平滑增长。
体重出现偏差时的纠正措施要及时、平稳:每偏差40克体重,用1克饲料来调整。
若5~14周体重比标准体重超或低100克,应调整周增重比标准少或多20克,在10~20周达到标准体重。
若15~20周体重比标准体重超100克,应保持标准周增重不变,在24周时保持比标准体重超100克。
肉用种鸡限饲的注意要点
1、肉用种鸡应从4周龄开始限饲。
2、限饲的基本依据是体重。
对于父母代的肉用种鸡,从4周龄开始,每周要进行随机抽测体重,每次抽测群体的5%或不少于25只。
每日限料时在下午称重,隔日限料时在停料日称重。
3、限制饲养时需注意鸡群的健康状况。
当鸡群患病或接种疫苗时,应临时恢复自由采食。
4、限饲前应将体重过轻或体质较弱的鸡挑出或淘汰。
5、喂料量的多少要看鸡群体重和标准体重的对比情况。
当鸡群体重低于标准体重时,可适当加大喂量;当鸡群体重超出标准体重时,可暂停增加料量,直到和标准体重一致。
另外,限饲时还要考虑季节和饲料营养水平之间的差异。
冬季舍温低时多喂些,夏季舍温高时少喂些,饲料的营养水平低时也应多喂些。
6、为避免限饲时发生啄癖现象,在鸡7-10日龄或6周龄时进行断喙。
7、保证每只鸡都有足够的采食和饮水。
食槽、水槽数量要足,摆放要均匀。
8、饲养密度要适宜。
育成结束时要求每平方米6只鸡,每群体不少于500只。
肉用种鸡在饲养中限饲方式一限制饲喂的目的1 控制生长速度,体重符合标准要求肉种鸡最大的特点是采食量多,生长速度快,沉积脂肪能力强。
但作为肉种鸡,要求其20周龄达到理想体重,要求每种限饲方式,饲喂日料量一定要喂到极限(即喂日料量尽可能接近高峰料。
如不能成功限饲,则容易使体重超标,产蛋量减少,种蛋合格率下降;公鸡体重过大,腿病增加,受精困难,受精率低下,进一步影响孵化率、出雏成活率。
2 防止性成熟过早,提高种用价值肉种鸡的限饲不仅能有效控制体重,而且能控制性成熟。
肉种鸡最理想的成熟期为24周龄,25~26周产蛋率达5%,30周龄进入产蛋高峰。
限饲不当,会出现过早(20~22周)或过晚(29周后)开产。
过早开产蛋重小,产蛋数少;过晚开产,蛋重大,但产蛋数少。
正确限饲,可使青年母鸡适时开产,产蛋高峰持续时间长,全程产蛋量高,种蛋合格率好。
3 减少脂肪沉积,降低产蛋期死亡率腹腔脂肪适中的母鸡,不仅产蛋率高,而且开产后很少发生难产、脱肛、死亡等现象,大大降低死淘率。
实施限制饲喂技术,可有效降低产蛋肉种鸡体内20%~30%过量脂肪的沉积。
4 节约饲料,降低育雏成本限饲鸡群比自由采食群可节约饲料浪费。
二限制饲喂的方法1 自由采食即给鸡只充足的料量,不限制饲喂次数和采食时间。
一般母鸡第1周,公鸡6周前采用。
2 每日限饲每日喂给定量的饲料或规定饲喂次数和采食时间,该方法优点是对鸡应激较少,适于雏鸡或育成前期(2~4周)或产蛋前(22周以后)。
3 隔日限饲即1d喂料1d停料。
具体方法是把2d的料量合在一起,在“喂料日”一次性投喂。
该法限饲时应激较大,适于生长速嚏较快、难于控制的阶段(7~11周龄);另外,体重超标的鸡群和阶段也可采用,但注意2d的料量总和不能超过产蛋高峰用料量,应激较大时要改变方式。
目前实际中不建议采用。
4四、三限饲即1周限饲4d,停饲3d。
此法限饲强度稍大些,其应激程度介于隔日限饲和五、二隔日限饲之间,一般用于5~15周龄的肉种鸡。
肉用种鸡种公鸡的管理
生长期公鸡有两种饲养方式,一种是公母混养。
这种方式,鸡群的社会秩序容易形成,啄斗现象较少。
但不利于控制体重和腿病的发生。
公母混养是从7~9日龄公雏断喙后,将公母混群,公鸡料槽位置15cm,饮水位置5cm。
限饲方案、光照程序等同母鸡一样。
但为了减少公鸡在停料日的应激和啄斗现象,可以在停料日,将小麦或其他谷粒放在较高的料盘里,让公鸡跳起啄食。
饲料喂料按公母总数计算,公鸡的称重时间和方法与母鸡相同,但要分别记录。
24周龄时,公鸡体重要求大于母鸡约30%。
另一种是生长期公母分养:这种方法是从1日龄开始直到20周龄,把公鸡和母鸡分开饲养。
其优点是可根据公母鸡的不同生理特征给予不同的管理,可以做到有效地控制公母鸡的生长发育和性成熟。
缺点是,所占用的人力物力要多,相对成本增加。
公鸡所占饲养面积和饲喂设备一般比母鸡多20%。
公鸡在生长期也需要限制饲喂,在限饲期间,应在无料日给公鸡小麦或玉米粒啄食,每只每日5g,以免公鸡啄羽和打斗,并随时淘汰有生理缺陷的公鸡和雌雄鉴别错误而混入的母鸡。
生长期公鸡的光照可比母鸡多2h,以促进性发育稍早于母鸡,20周龄时将发育正常的公鸡,按母鸡数11%的比例均匀放入母鸡群。
为了避免啄斗并减少应激反应,要在晚上或鸡舍黑暗时进行。
如果采用生长和产蛋两段饲养,即公母鸡都需要转舍,则应提前5~7天先将公鸡转到产蛋舍,使其熟悉环境,获
得环境优势,不致被母鸡所欺。
育成期肉用种鸡的管理要点肉种鸡品种具有采食能力强、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易沉积脂肪、各系统发育不一致等特点。
如在育成期任其自由采食,一方面会使鸡的体重过肥、过大,运动系统、生殖系统与整体发育不协调,使其育成率降低、死淘率增加、育成后母鸡产蛋量减少、畸形蛋增多,公鸡受精能力差;因此,为防止鸡的体重过大、过肥,协调性成熟与体成熟的一致性,有效控制鸡群平均体重,必须实行限制饲养(限饲)。
一、限制饲养1.方法饲料量限制的程度主要依据鸡群的平均体重、健康状况、饲料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等条件,按周调整饲料供给量,以满足鸡群各周增重的营养需要。
主要有3种方法:①每日限饲法即把鸡群本周体重增长所需的饲料量平均到每天一次性给料,这种方法适用于4~7周龄和20周龄以后的鸡群;②隔日限饲法即每2天给料1次,把鸡群本周体重增长所需的两天的饲料量一次性给料,这种方法适用于7~12周龄鸡群;③“二、五”限饲法即在每周内2天停料(停料日要相互隔开),5天给料,每个给料日必须一次性给料,饲料量为鸡群本周体重增长所需总饲料量的1/5,这种方法适用于15~19周龄的鸡群。
2.要点肉种鸡在育成期的限饲应主要抓好两项技术指标,即鸡群的平均体重和均匀度:①平均体重是衡量鸡群体重增加情况的主要指标。
肉种鸡育成期抽样称重是限饲的一项繁琐、细致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衡量限饲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每周末空腹时进行称重,随机抽取全群数量5%-10%的鸡,进行逐只称重,计算平均体重,以此为依据确定下周鸡群饲料供给量;一般每周增料以3-5g/只为宜,体重超标应少增料或不增料,但不能减料;体重低于标准时要适量多增料,但不应超过10g /只。
饲喂程序中的任何变更,都要在连续2-3周内参考鸡群的平均体重,骨骼大小,肥胖程度及羽毛覆盖程度。
②鸡群均匀度是衡量鸡群内个体之间发育差异的重要指标。
管理中实现体重控制目标一般比较容易,但要想获得高均匀度(体重均匀度和性成熟均匀度)的后备种鸡就不那么容易。
肉用种鸡的饲养管理方法随着笼养肉用仔鸡的不断发展,因而国内外都出现了笼养肉用种鸡。
实践证明对肉用后备鸡、产蛋期母鸡都能实行笼养。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肉用种鸡的饲养管理方法,一起来看看。
肉用种鸡的饲养管理方法1.转群上笼前的准备工作(1)修理房舍,注意门窗维修,便于调节气流。
维修设备时,特别要注意鸡笼底网易损坏部分,机械送料运转和自动饮水器是否正常,避免发生破蛋、漏料和漏水等现象。
(2)在捉鸡运鸡上笼的同时做疫苗接种工作,以免上笼以后,再捉一次鸡。
(3)转群上笼,最好在夜间进行,预先组织好人力,缩短转群时间。
(4)充分准备好饲料。
2.肉用种鸡的饲养管理育成鸡上笼以后,应开始以产蛋鸡的饲养标准进行饲养,肉用种鸡跟产蛋鸡的营养需要相同,为以后开产打下良好基础。
产蛋鸡的笼内阳光照射不到,要特别注意在饲料中补给维生素D。
鸡群开产以后,饲料成分要保持稳定,以免影响产蛋。
每天每只鸡喂料量130~150克,产蛋率高时要多喂,以维持鸡群高产水平。
笼内养鸡要经常补饲砂粒,可每周单独在槽内撒喂一次。
光照时间应逐渐加长,从140日龄每天光照8~9小时开始,每周增加30分钟,一直到每天光照16小时为止。
在加长光照时间的时候,不必增加照度,饲料槽处的照度仍为10~ 15勒克斯。
笼养产蛋鸡,密度大,鸡舍通风换气应比一般平面散养更重要。
应当把搞好鸡舍通风换气作为重要的饲养管理措施来抓。
要根据不同季节,开、关窗户和通气孔或风机,调节好鸡舍内的空气,经常保持空气新鲜。
3.肉用种鸡的配种国内外笼养种鸡,都采用人工授精配种,每隔4~5天输一次精,每次输原精液0.02~0.03毫升,授精率可达90%以上。
我国还试行大笼饲养,本交配种,每笼养24~26只母鸡, 2只公鸡,鸡笼底宽4平方米,授精率可达90%以上。
肉用种鸡饲养管理技术要点(1)严格控制体重,执行限制饲喂:肉用种鸡在3周龄以前基本和蛋用种鸡或肉用仔鸡育雏饲养方法相同,3周龄之后即要控制体重,执行限制饲喂。
白羽肉鸡种公鸡饲养管理要点随着国内肉种鸡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肉种鸡的饲养技术逐渐趋于完善。
但往往是注重产蛋期而忽视了育成期,本文将对育成期种公鸡的饲养管理进行简单阐述。
一、育成前期的饲养管理(6~19周)1、维持均匀度,掌控体重此工作重点主要在6~12周期间,虽然选种后公鸡均匀度会在95%左右,体重也比较接近标准,但是公鸡的控制难良较大仍需采取多项措施:(1)将公鸡密度保证在4只/平方米左右;(2)用小栏(每栏200只左右)饲养可以保证均匀度;(3)每周进行称重,在10周龄时再次进行分栏,对喙不好的公鸡进行修喙;(4)选种完成后可根据鸡群状况对公鸡进行1~3天的限饲,以便降下150~200g,然后再低料量(6周65g左右)恢复给料,更换为低能值饲料;(5)与母鸡一致使用4~3限饲直到16周,并使胸肌逐渐增加,龙骨前端压低,且体重达至标准体重范围,最多不少于标准体重的10%;(6)此阶段正是鸡只肌肉、肌腱非政府和韧带发育的关键时刻,必须确保垫料潮湿不容过早构建地板对公鸡关节导致受损。
2、注重周增重,保证生殖系统发育和良好体型的培育13~20周就是生殖系统(特别就是睾丸)已经开始发育和体型顺利完成刻画的关键时期,体重快速增长无法看看绝对体重而要以周减重居多,即使Immunol也无法私自将体重扎回去标准,否则可以对睾丸发育导致永久受损,只有维持体重增长速度与标准一致就可以确保公鸡生殖系统发育不阻滞,体型刻画不受到影响。
(1)生殖系统发育研究说明塞尔托利细胞的数目和精子的新增产能之间存有高度的有关}生,8至12周龄时精子最小新增产能的创造力获得奠定,在12周龄前导致的侵害就是不可逆转的,后期可以通过饲料配方等措施提升公鸡的精子质量,但是精子数量在后期任何措施都就是违宪的,所以我们必须从8周已经开始特别注意饲料、体重掌控,饲料质量以及鸡舍环境(尤其防止高温),避免影响公鸡生长发育的症候群情况,在13~20周期间通过持续涨料去不断提振公鸡发育,保持体重快速增长和睾丸发育所须要,保证睾丸对第一次光提振的反应。
肉种公鸡的饲养管理作者:台立谋来源:《科学种养》2015年第05期目前,在规模化肉种鸡饲养企业中种鸡群的受精率差异很大,有些企业的种鸡群40周龄以后受精率下降很快,为了保证受精率,平养肉种鸡群开始采取人工授精,既费时又费力且增加了养殖成本。
因此,培育优秀的种公鸡对种鸡群尤为重要。
一、确保种公鸡各阶段增重达标1. 育雏阶段(0~6周龄)育雏阶段的管理非常重要,此阶段正是羽毛、骨骼、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的关键发育期。
发育的好坏直接决定种公鸡生产性能的高低。
1~7日龄要确保种公雏饲养环境适宜,保证其迅速增长,采用自由采食的饲喂方式,通过光照时间的调节和饲喂次数的调整来刺激其提高采食量,确保1周末体重达到标准体重或者超出标准体重。
2~4周龄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饲喂方案,4周末体重必须超出标准50~100克。
如果4周末体重不达标,会造成早期骨架发育不良,胫骨短小将影响种公鸡的交配繁殖。
如果4周末体重超出太多,会造成限饲阶段营养不足,导致性器官发育不良影响交配。
建议前两周采用颗粒破碎料,培育早期食欲,3~5周采用育雏颗粒料,并根据体重实际增长情况确定饲喂量和过渡为育成料的时间。
2. 育成阶段(7~20周龄)种公鸡5周龄左右50%的骨骼发育完成,15周龄左右90%的骨骼发育结束,所以5~15周体重要按标准体重走,超重的、体重较轻的都要拉回标准曲线。
16~22周龄为睾丸快速发育时期,不管16周龄以前体重大小都要保证周增重达标,否则影响睾丸发育,从而影响受精率。
15周龄时若鸡群体重超出标准体重5%,则要重新绘制平行于标准曲线的新体重曲线。
3. 混群和产蛋阶段(21周龄到产蛋结束)混群从21周龄开始进行,混群后要防止种公鸡超重或增重不足,尤其是混群后2~3天要严格公母分饲,确保种公鸡体重的增长,且要管理好种公鸡的等级制度,严防偷吃母鸡料。
加光后2~3周是种公鸡睾丸快速发育的重要阶段,即使鸡群超重也不能把体重拉回标准体重,否则会造成种公鸡睾丸机能完全停止。
肉用种公鸡的体重控制与限饲
发布时间:2009-1-18 22:54:45 来源:天惠农
过肥过大的公鸡会导致动作迟钝,不愿运动,追逐能力差;过肥的公鸡往往影响精子的生成和授精能力;而且由于腿脚部负担加重,容易发生腿脚部的疾患,尤其到40周龄后更趋严重,以至缩短了种用时间。
所以普遍认为,种公鸡至少从7周龄左右开始直至淘汰都必须进行严格的限制饲养,应按各有关公司提供的标准体重要求控制其生长发育。
1.6-7周龄以前此期应任其充分发育,使其骨胳、韧带、肌腱等运动器官能够支撑其将来的体重。
一般在此期间使用的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应在18%以上,否则会影响以后的授精能力。
2.8-9周龄以后此时的体重控制特别重要,以公母分群饲养的方式较易达到此目的。
一般自9周龄开始到种用结束为止,均喂以10-12%的低蛋白质日粮。
彼德逊肉用种鸡在种用期的营养标准可供参考。
这样低的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对种公鸡的性成熟期、睾丸重、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数等均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据报道,喂以9-10%的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公鸡产生精液的百分数还是比较高的。
而过高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常会由于公鸡采食过量而得痛风症,引起腿部疾患。
但在使用低蛋白质水平日粮时,必须注意日粮中的必需氨基酸的平衡,由于它们大多直接参与精子的形成,对精液的品质有明显的影响。
公鸡的营养需求除了蛋白质水平可以降低外,能量需要亦可适当降低为11.3-11.7兆焦/千克日粮;同时从表中亦可以看到钙与有效磷的含量分别为0.95%和0.4%,在种用期间采用较低水准的钙用量将有利于其体内的代谢过程及精子的发育。
但对微量元素则要求按一般推荐量的125%添加。
公鸡对维生素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的需要量较高,它直接影响公鸡的性活力,如维生素A和维生素E 可影响精子的产生,B族维生素影响性活动能力,维生素B12影响精液的数量,烟酸和生物素可防止公鸡的腿病,维生素C对增加精子数、提高受精率均有显著作用。
因此,在日粮中维生素更需加倍添加。
为了控制种公鸡的性成熟,自6周龄后必须把光照时间控制在11小时以内,直到公母鸡混群进入配种阶段采用与母鸡相同的光照制度。
因为推迟性成熟期将有利于在配种期内产生的精子质量。
至于6周龄以前的光照时数则可采用逐步下降的方法,如1-5日龄实际连续光照24小时,6日龄至6周龄可连续光照或渐减到13-11小时。
3.19-20周龄前后此期公母鸡一般混群,因此,采食量、饲料标准以及光照要求大体与母鸡相同,此时的采食量增加也是为适应其性成熟、体重与睾丸快速生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