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第4版)-章节题库-第8章 浪漫主义时期(1798~1832)【圣才出品

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第4版)-章节题库-第8章 浪漫主义时期(1798~1832)【圣才出品

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第4版)-章节题库-第8章 浪漫主义时期(1798~1832)【圣才出品
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第4版)-章节题库-第8章 浪漫主义时期(1798~1832)【圣才出品

第8章浪漫主义时期(1798~1832)

一、填空题

1. Prometheus Unbound, a lyrical drama in four acts, was written by _____.(大连外国语大学2008研)

【答案】(Percy Bysshe) Shelley

【解析】雪莱,全名为Percy Bysshe Shelley。《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雪莱的著名诗剧,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

2. William _____ based his poetic theory on the principle that “all good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_____.”(天津外国语大学2011研)

【答案】Wordsworth, powerful feeling

【解析】William Wordsworth和Samuel Taylor Coleridge共同出版的Lyrical Ballads 《抒情歌谣集》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的开始。题中句子属于序言中的引用,是William Wordsworth的浪漫主义的主要原则之一。

3. Author: _____. Title: _____.(南京大学2008研)

Of vapours, from whose solid atmosphere

Black rain, and fire, and hail will burst: oh hear!

【答案】Percy Bysshe Shelley; Ode to the West Wind

【解析】题目节选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

4. Each literary movement can be seen as a strong reaction to the previous aesthetic principles. Romanticism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can be presented as a strong reaction to _____.(天津外国语大学2009研)

【答案】neoclassicism

【解析】浪漫主义重在打破新古典主义的桎梏,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秩序和优雅的风趣,而浪漫主义则重在人的感情和自然美。

5. Author _____. Title _____.(南京大学2009研)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答案】William Wordsworth;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解析】题目选自Wordsworth的名诗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威廉·华兹华斯被封为“桂冠诗人”并享有“自然诗人”的美誉。1798年他同柯勒律治合作出版了有名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该诗集第二版的“序”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6. In contrast to the rationalism of the enlighteners and classicists in the 18th century, the _____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life of man. 【答案】romanticists

【解析】与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和古典主义学者相反,浪漫主义者更关心独立自由的个体,他们注重表述人的精神和情感生活,描绘人的各种经历,表达人对理想的追求。

7. _____ is Percy Bysshe Shelley’s first long poem of importance. It was written in

the form of a fairy tale dream.

【答案】Queen Mab

【解析】《麦布女王》(Queen Mab)是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最早的长诗。这部长诗富于哲理,以梦幻的方式,表达了年轻的诗人对于人类最终摆脱愚昧和专制统治,走向光明未来的憧憬和信念。

8. The poem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contains _____ cantos. It is written in _____. 【答案】four; Spenserian stanza

【解析】拜伦的著名诗作《哈罗德游记》共四个诗章,采用的是斯宾塞诗节的形式。

9. The first poem in the collection The Lyrical Ballads is _____’s masterpiece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答案】Samuel Taylor Coleridge

【解析】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与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于1798年共同发作了《抒情歌谣集》,英国浪漫主义开始。其中柯勒律治的代表作《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是《抒情歌谣集》的第一首诗。

10. Byron employed _____ from Italian mock-heroic poetry. His first experiment was

made in Beppo. It was perfected in Don Juan in which the convention flows with ease and naturalness.

【答案】the ottava rima

【解析】拜伦借鉴意大利模仿英雄诗的八行体,他在《贝波》中首次采用这种诗体,在《唐璜》中运用得成熟自如。

11. With _____, the essay is no longer chiefly a mode of intellectual inquiry and

moral address. Rather, the essay becomes a medium for a delightful literary treat ment of life’s small pleasures and reassurances.

【答案】Charles Lamb

【解析】兰姆的随笔不同于以往用来阐明知识和道德说教的散文模式,而是以生活中的细小乐趣为出发点,把城市生活中的琐碎话题写得妙趣横生,把平凡的事物点化的鲜活生动。

12. The Romantic Age began in 1798 when William Wordsworth and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published their joint work _____, and came to an end in 1832 when the last Romantic writer _____ died.

【答案】The Lyrical Ballads; Walter Scott

【解析】英国的浪漫主义时期一般被认为始于1798年,标志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 aylor Coleridge)的《抒情歌谣集》(The Lyrical Ballads)的出版,终于1832年,标志为瓦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的去世。

13. _____ is Percy Bysshe Shelley’s well-known political lyric which calls upon the

working class to fight against their rulers and exploiters.

【答案】Song to the Men of England

【解析】《致英格兰人民》是雪莱最著名的政治抒情诗,他在该诗中指出经济发展中的不公并号召工人阶级起来斗争。

14. Percy Bysshe Shelley wrote an elegy _____ lamenting the early death of his fellow-poet _____.

【答案】Adonais; John Keats

【解析】《阿都尼斯》是雪莱为济慈作的挽歌。

二、选择题

1. _____’s pursuit of beauty in all things bespoke an aspiration after a better life than the sordid real ity under capitalism. His leading principle is: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

A. Percy Bysshe Shelley

B. George Gordon Byron

C. William Wordsworth

D. John Keats

【答案】D

【解析】约翰·济慈被认为是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他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2. Charles Lamb’s _____ made Shakespeare a familiar author to the general readers.

A. Notes and Lectures on Shakespeare

B. Tales from Shakespeare

C. The Characters of Shakespeare’s Plays

D. On the Knocking at the Gate in Macbeth

【答案】B

【解析】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散文家,他与姐姐玛丽合作出版的《莎士比亚故事集》(T ales from Shakespeare)对传播莎士比亚戏剧起了积极的作用。

3. The Romantic Age came to an end with the death of the last well-known romantic writer _____.

A. Jane Austen

B. Walter Scott

C.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D. William Wordsworth

【答案】B

【解析】1832年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瓦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的去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结束。

4. Choose the poetic plays written by George Gordon Byron. _____.

A. Hours of Idleness

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第4版)教材-第4章 15世纪(1400~1550)【圣才出品】

第4章15世纪(1400~1550) 4.1 复习笔记 Ⅰ. Historical background(历史背景) (1) The Hundred Years’ War(百年战争) The Hundred Years’War continued and in 1415 at the Battle of Agincourt King Henry Ⅴ (1413~1422) defeated the French army and claimed himself the heir to the French throne. 百年战争还在持续,在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中,亨利5世(1413~1422)战胜了法国军队,并宣布自己是法国的继承者。 (2) The War of the Roses (1455~1485)(玫瑰战争) The War of the Roses, or the Thirty Years’ War, was a series of civil wars fought between the two great families, both of which claimed the right to the English throne. It lasted for thirty years until King Henry Ⅶ defeated Richard Ⅲ(1483~1485) at the Battle of Bosworth and ended the civil war. 玫瑰战争,又叫三十年战争,是发生在两个家族之间的一系列内战,他们都宣称自己有权统治英国。它持续了30年,直到亨利7世在博斯沃思战争(1483~1485)中打败理查德3世,内战宣告结束。 (3) The discovery of America and the new sea routes(美洲大陆和新航海线路的发现) In 1492, a Genoese mariner, Christopher Columbus (ca.1436~1506) who believed that he could reach India by sailing west, landed in America with the

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观

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观 鲁迅的浪漫主义学观与西方浪漫主义和中国传统文资源都有密切关联,他既面向西方思潮大幅度的开姿态出现,又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实与时代需求,显示出世纪初一代化巨子面对现代世界文时的从容宽阔心胸其从本土现实出发的极建构心态。现代化与民族化鲁迅构建浪漫主义文观的双重方向。代表迅浪漫主义文学观的论著有《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及《拟播美术意见书》等等。 鲁迅浪漫主文学观的核心表述是他《文化偏至论》中所说的“掊物质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这就显出鲁迅作为文化巨子的对于前辈学的飞跃式超越精神与整体性推动浪主义建构步履的功勋。 鲁迅在“质”与“灵明”的冲突坚守“灵明”;在“个人”与众数”之间选择“个人”,这就超越了“短视型的现实功利价值,立意于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发与国家的强盛等问题。得注意的是鲁迅在建浪漫主义诗学时对道家文化的鉴途径,其一是老庄的反异化精;其二是道家文化的“物物而物于物”的主体自由诉。二者都着眼于“物与“我”的关系。 鲁迅对会、科技发展过程中带的“物”对“人”压抑、物质文明对体精神的挤压、美感的失、人的灵性的失落、德的堕落等时时抱有警之心。这种浪漫主思想主张就与道家文化中的异化思想资源极为契近。《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我为一。”庄子既讲人与天一,同时又讲人与天两不相胜。人与不相胜而相合,这是道家“自然”“道”、“以天合天”观而整部西方近现代哲,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则“将人看作

自然界的全部和最高本”,“把整个自然界看作的生成过程”,认人本主义才是真正彻底的自然义。这就将主体的地超擢在主宰层面,人”不仅为自然立法,也应该“万物”立法。历史实践的发已经证明了这一论点虚妄,人类业已受到了大自然“报复”。而道家视域中的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却与大相径庭,天大、地、人大,天地并不大人,人也不大于天地。天自然,人道无为,道家反对人灭天,以故灭命,这并不是取消人的意志和欲望,恰恰是从当社会、时代的“大有作为”的“争”中发现了人为力量对人自身造成的祸害与痛苦而得出的结。道家独特的“物我”观在全球生态日趋恶化的当,重新受到了重视 迅追求理想的人性,呼唤“精界之战士”,既对儒家文化的“纲五常”批判起来不遗余力,又对家文化中的“不撄人心”深为满。他主张通过无功利性的审美成人性的完整,最终实现学的大功利。由此,他超越了康德超功利、无利害观念,认为创作者有在无先在动机、无先设绪以后,才能在审美直观中实现自与世界的融通为一,才能“万物与我为一”之中达成精的怡悦。在他看来,采的疯狂执迷的生命过程,本身就一首富于起落回旋感的诗。去除成见”、“物我为一,以“赤子”之心投身创造,随物赋形”、“自由自为,等等,这些浪漫义诗学主张属于典型的道家文化统。 家美学中老子的“无为而无为”思想与庄子的“无用之用观念,都诉求于主体精神自由,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自然而然”、“天行空”的美学精神不仅成就鲁迅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同时也是鲁迅浪漫义诗学的核心。

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第4版)教材-第9章 维多利亚时期(1832~1901)【圣才出品】

第9章维多利亚时期(1832~1901) 9.1 复习笔记 Ⅰ. Historical background(历史背景) (1) 1832~1848 The first reform bill—the industrial capitalists gain their power in Parliament. This bill extended the right to vote to the industrial capitalists and the lower middle class, but not the workers. 凭借第一部改革议案,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赢得了权利。这个议案使工业资产阶级和中下层阶级获得了选举权,但是工人却并没有获得选举权。 (2) In the fifties and sixties(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 England had become 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 and the world’s banker. It was a period of complacency, stability and optimism.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银行”。这个时期的社会稳定发展,人们对未来信心百倍。 (3) In the 1890s(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The 1890s is a period of serenity and security. By 1890, England continued to grow in strength. The British Empire had comprised more than a quarter of all the territory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九十年代是一个安稳而宁静的年代,这个时期,英国的实力持续增长,英国占据了世界四分之一的领土。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史的两大高峰

屈原与李白——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史的两大高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起源于屈原的楚辞。屈原而降,才人代出,曹植、阮籍、郭璞、鲍照、李白、李贺、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诗词作家,各以其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为古代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光彩。其中屈原和李白更是群山起伏中的两座高峰。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主张创作自由,描写自然,注重民间文学艺术上尊创新反模仿,重奇特而轻平凡,想象丰富,幽深奇谲,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等特点。浪漫主义诗歌形式新颖,格律自由,辞藻富丽,比喻动人,句锻字炼,色彩瑰丽, 一、屈原——浪漫主义之先河。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屈原是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开创者。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1、楚辞 《楚辞》作为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开浪漫主义之先河。《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即诗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即书名)。 楚辞体特征: A.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B.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2、《离骚》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体”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中屈原的《离骚》,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源头: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

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第4版)教材【复习笔记+考研真题典型题详解】-第1~6章【圣才出品】

第1章盎格鲁-撒克逊时期(450~1066) 1.1 复习笔记 Ⅰ. Historical Background(历史背景) (1) The earliest settlers of the British Isles were the Celts, who migrated to the British Isles about 600 B.C. 不列颠群岛最早的定居者是凯尔特人,他们大约在公元前600年移民到不列颠群岛。 (2) From 55 B.C. to 407 A.D. the British Isles were under the rule of the Roman Empire. 从公元前55年到公元407年,不列颠群岛处于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 (3) About 450 A.D., waves of the Angles, Saxons, and Jutes invaded the British Isles. They settled in England, and drove the Celts into Wales, Scotland, and Ireland. 公元450年左右,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占领了不列颠群岛。他们在英格兰定居,将凯尔特人驱逐到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 (4) It was around 500 A.D.,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Cerdic, the founder of the kingdom of Wessex, that the Celtic King Arthur, a legendary figure, is said to have acquired his fame. 大约在公元500年,在与威塞克斯王国创始人塞迪奇的斗争中,传说中的凯尔特王亚瑟获得了他的名声。 (5) Beginning from the later part of the 8th century, the Danes, or the Vikings, came to invade England, at first, along the eastern coast, but later they threatened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第一节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它曾经一度蔚为壮观,大放异彩,后来几经反复、波折,逐渐趋于中落。具体说来,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激荡澎湃,成绩斐然、盛况空前的阶段。当时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文学社团,除了创造社、浅草社、新月社等外,就连以提倡现实主义著称的文学研究会的一些著名作家,也无不或多或少地显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如冰心,她创作的小诗、散文,饱寓情感,以情取胜,吟唱出了一曲曲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母爱、童真、自然的颂歌。庐隐则以非常接近郁达夫的笔调,用书信体、日记体的形式,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发内心的主观情感。还有许地山,则用别一种笔调,表现了浪漫主义另一方面的特色。他早期的作品《缀网劳蛛》等充满浓郁的宗教意味,富于传奇色彩和异域情调。即使是具有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的叶绍钧与王统照,他们早期的创作也仍然流露出较多的主观因素,强调“美”与“爱”,甚至将“美”与“爱”的力量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如王统照的《微笑》。(分析略)时常在灰色的现实人生上点缀一两点“光明”的理想,同时,侧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通过人物内心的镜面去折射社会现实,表现了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还有,沅君、王以仁等的创作。当然,在这一阶段,最能代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自然是作为“异军突起”的创造社。这个社团中的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成仿吾的评论,在比较完整的意义上显示了

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倾向。这个基本特征和倾向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抒发了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的精神,焕发出昂首天外的英雄主义气度,如郭沫若的《女神》;二是展示了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灵,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气氛与忧郁情调,如以郁达夫的创作为代表的一大批自我抒情小说。前一个特征和倾向,在当时是曲高和寡,因为,人们虽然仰慕《女神》,但却无力效法。后一个倾向却吸引了创造社内外的众多作家,使得感伤主义一时间几乎主宰了文坛,就是郭沫若也向这个方向靠拢,如郭沫若随后创作的《星空》等诗歌。与此同时,作为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组成部分的还有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和新月社。它们都受到了创造社的影响,从而极为有效地丰富了五四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浅草社(沉钟社)的作家,主要为创造社对现实的强烈反抗精神和真挚坦率的自我表现以及感伤主义情调所吸引。如沉钟社的陈翔鹤的小说,多以C君为主人公,带有明显的“自叙传”的性质,显然是受到了郁达夫小说的影响。但他们又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更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和剖析,更注重吸取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表现方法,因而更具有现代感。这正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所说,他们每一期都显示着努力: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见心里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弥洒社,当时大力提倡浪漫主义,认为在死囚牢里初解放出来的民族中间,在古典文学还没有十分驱逐完了的时候,有提倡浪漫主义运动的必要。并认为,浪漫主义运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起源于屈原的楚辞,浪漫主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小说、诗歌、戏剧等,其中在诗歌和戏剧中取得较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这些方面讨论我国古代文学中浪漫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戏剧具有较多的浪漫主义的特色。诗歌源远流长,体制宏富,发展变化,绵延不绝,构成了古代文学的主体。屈原而降,才人代出,曹植、阮籍、郭璞、鲍照、李白、李贺、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诗词作家,各以其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为古代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光彩。其中屈原和李白更是群山起伏中的两座高峰。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就使他由宫廷放逐到了民间,和山水的灵异、人民的疾苦打成一片,并有机会接触、熟悉、吸收和利用楚国丰富的神话和祀神之歌,创作了《九歌》、《天问》、《离骚》等不朽的作品,象《诗》三百篇开辟了现实主义传统一样,成为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的源头。李白生当盛唐,却也遭时不遇,因而啸傲山水,学道求仙,以其“天上谪仙人”的天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个性,“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经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白发三千丈”的夸张,“仰天大笑出门去”的飘逸,“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放,“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的奇想,写下了《古风》、《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吞吐日月、荡气回肠的诗篇,把浪漫主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屈原的浪漫主义

第六章 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六章 第六章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的欧洲文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的流漫主义文学阶段和中后期的现实主义文学阶段。 第一节时代大事与风貌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的欧洲是资产阶级与封建政权的斗争趋于白热化的时期,是一个历史上和文学上的双重转变的时期。 英国工业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机器生产污染了环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人们在诗歌中寻找失去的自然乐园。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将民主精神带到欧洲各地, 1789年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影响深远。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德国、俄国等封建专制国家及其附属国,在打击君主制度的同时,唤起了被欧洲大君主国奴役的各附属国的民族觉醒,要求民族、民主解放的浪潮,许多先进志士激情澎湃,浪漫主义是最能表达这样的时代激情的艺术形式。 二、时代风貌 大革命后的动荡与混乱局面宣告了启蒙理想的破灭,使人们感到失望;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风靡欧美,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与内容。 人们渴望抒发内心的激情或对大革命的失望情绪,渴望有一种更自由的文学理念支撑新的文学形式使强烈的情感得以表达。200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古典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的主流肯定理性,忽视情感的倾向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表达强烈感情的需要,浪漫主义文学正是对它们的反拨和突破;另一方面,后期启蒙文学中卢梭“返回自然”和歌颂情感等文学主张也为浪漫主义文学做好了文学方面的准备,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第二节浪漫主义文学 一、特点 1、强烈的主观性。注重抒发自我的情怀,表达个人内心感受。前期作家多描绘内心的感伤 情怀,后期作家多高歌民主与社会改革的斗争带给他们的振奋情绪。

文学 浪漫主义

西方文学影响下沈从文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抒情派小说是五四文学中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明显的文学现象,像德国浪漫抒情文学中,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屠格涅夫的《父与子》还有卢梭的《忏悔录》都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影响,形成了中国浪漫主义抒情派,而这在中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中,沈从文有着他自己鲜明的特点。 沈从文对湘西的风俗民情、人事物象有着他人无法感受的独到体验,有着精致完美的叙写,但他并不停留在对乡土的依恋、对乡土的情思上,他注重的是那种天然淳朴,未沾染现代文明的那种自然人性,由此逆向批判了现代文明引起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堕落,而在西方浪漫主义立场上对现代文明做出批判的首推卢梭。 十八世纪后半叶,工业文明在经济上创造了奇迹,但是,随着物语的无限急剧膨胀,人类精神中的自然性与诗性逐渐沦落、丧失,这些现象引发了卢梭——浪漫主义之父的忧虑,他是在那个时代古典主义的氛围中宣告个人情感至上,开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而在面对十八世纪的这种情况,他的浪漫主义作为现代性的批评力量出现,这种在浪漫主义的立场上批判现代性的思想在沈从文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首先卢梭作为浪漫主义,对自然,对自然的人性有着十分的热爱,这一点,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可以轻易地看出来。 散文集《湘西》中这样描写“遇晴明天气,白日西落,天上薄云由杏红转成灰紫。停泊崖下的小渔船,烧湿柴煮饭,炊烟受湿,如平摊一块白幕。”“生命另一形式的表现,即人与自然的契合,彼此不分的表现,在这里可以和感官接触。一个人若能沉得住气,在这种情境里,会觉得自己即或不能将全人格融化,至少乐于暂时忘了一切浮世的营扰。”他的文字有着静静的气息,淡淡的诗意,他打心底的亲近自然,用敏感的知觉去体会自然,有用特有的文笔表现自然,他有着自己敬仰的“神”,而这与卢梭的“自然神”有着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推崇“通过理性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即可领悟神的存在和本性。”神对他们来说是本源性的存在,是自然的本质。 除了对自然的赞颂,沈从文还叙说着自然人性的美好。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美好的湘西土地上有着沈从文所热爱的湘西儿女。“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晴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有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边城》里的翠翠就代表了青山绿水滋养出的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之美。“郎家苗人中出美男子,仿佛是那地方的父母全曾参预过天王菩萨的工作,因此把美的模型留给儿子了。族长儿子龙朱十七岁,是美男子中的美男子。这个人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逊如小羊。是人中的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龙朱》中的主角龙朱就是沈从文所认为的有着自然神性的男性典范。不仅是主角,即使是在最底层的民众,如纤夫、水手、土匪、甚至是娼妓,沈从文也能从中看出一种自然带有的信义:“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谪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种沈从文所看到的信义,是一种未受鄙俗的现代商业气息所濡染,在湘西这个相对封闭区域内保存下来的自然的淳朴的信义。对自然和人的纯真的爱是自然人性的一方面,对生死态度则是其有一个方面。小说《夜》中,“我”与四个士兵出差住宿

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第4版)教材-第3章 乔叟时期(1350~1400)【圣才出品】

第3章乔叟时期(1350~1400) 3.1 复习笔记 Ⅰ. Historical background(历史背景) Two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happened during the century in which Chaucer lived and their influence can be detected in the writings of Chaucer and Langland. The first was the Hundred Years’ War between England and France, starting from the reign of Edward the Third (1327~1377) and ending during the reign of Henry the Sixth (1421~1471). It was a series of wars fought between the English kings and the French kings for the French throne. The second historical event was the peasant uprising of 1381, during the reign of King Richard the Second. This peasant uprising was the direct result of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of the peasants by the feudal lords. 在乔叟生活的年代,发生过两件大事,它们的影响力可以在乔叟和朗格兰的作品中见到。第一件大事是英法百年战争,始于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1327~1377),终于亨利六世时期(1421~1471)。它是英国国王和法国国王为了争夺法国王权而展开的一系列战争。第二件大事是1381理查德二世统治时期的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是封建领主对农民剥削和压迫的直接产物。 Ⅱ. John Wycliff (1324?~1384)(约翰·威克利夫) John Wycliff was important because he was one of the first figures who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除了夸张手法的运用、想象奇特之外还有什么? 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则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其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场风靡欧洲的文学运动,相继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欧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必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古典/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产生的原因。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思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的诗歌。"并指出这是一种"根据'古典的'与'浪漫的'之间的对立说法而建立的类型论。"这种对立或区别具体的含义是"指那种与新古典主义诗歌相对立并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启发并以此为榜样的诗歌" 。 从这里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新古典主义对立",是说浪漫主义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不像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得到启发",是说浪漫主义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这些特点都使浪漫主义文学有了与西方传统文学全然不同的面貌。 不过,即使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那里,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和面貌,德国的、法国的和英国的浪漫主义不尽一致,早期的和以后的浪漫主义之间也有区别。但是这些民族的、时代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文学没有统一的特征和性质。正如韦勒克所说: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整个大陆上自称为'浪漫主义的'具体文学的特点,我们就会发现全欧都有着同样的关于诗歌及诗的想象的作用与性质的看法,同样的关于自然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看法,基本上同样的诗体风格,在意象、象征及神话的使用上与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截然不同。" 关于这些共同点,韦勒克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 也就是说,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些特点,是浪漫主义文学共有的特征。 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自然观,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即自然观的世界观是什么意思。浪漫主义所谓的自然是针对古典主义而言的。他们认为,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秩序、规律的强调,其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无华的和天真无邪的事物视为"自然的"。从这里引出了浪漫/古典之间的一系列对立,如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浪漫主义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古典主义强调对人类创

罗经国版《新编英国文学选读》笔记

羅經國《新編英國文學選讀第二版》自製筆記1.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 钱俊@ 2009/8/23 13:08 阅读(291) 无评论推荐值(0)引用通告分类: 學習筆記 羅經國《新編英國文學選讀第二版》自製筆記 1. Chapter One The Anglo-Saxon Period (450 —— 1066)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Celts 〉the Brythons. The Iron Age. The ceremonies of May Day and the cult of mistletoe. From 55 BC to 407 AD, the Roman Empire, a slave society. London was founded.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Celts, Town with names ending in “chester” or “caster”. De Bello Gallico by Julius Caesar and Germania by 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 450 AD, the Angles, Saxons, and Jutes. “angul” means a hook; “seax” means a short sword.

Around 500 AD, the Celtic King Arthur fought against Cerdic, the founder of the kingdom of Wessex. Camelot, King Arthur’s capital. Later 8th, the Danes, or the Vikings. King Alfred the Great of Wessex (849-899) Harold, the last Saxon King 〉William the Duke of Normandy. 597, Pope Gregory the Great sent St. Augustine to England and the first converted king was King Ethelbert of Kent. 2. Northumbrian School and Wessex literature——two highligh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glo-Saxon literature. Monasteries and abbeys in the kingdom of Northumbria. Caedmon in the 7th turned the stories in the Bible into verse form ——Paraphrase. Inspired by God. The Venerable Bede (673-735), wrote in Latin 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from Caesar to 731. It was Bede who told about the story of Caedmon.

中国古代小说浪漫主义的传统

中国古代小说浪漫主义的传统 我们知道,在悠久隽永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始终有着一脉朦胧的浪漫气息时断时续而又不绝如缕,但它只是在若隐若现中绵延生长。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起源于屈原的楚辞,浪漫主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小说,诗歌,戏剧,现在就来说说中国古代小说的浪漫主义的传统。 古代浪漫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个人自在的意志表现、自由的情感表达、自我意识的强烈体现,并以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的光彩。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下,古代浪漫主义小说显现出浓厚的个性主义色彩,但大多数时候个人被集体吞噬,自我遭到放逐。五四运动之后,浪漫主义小说则体现为“人的发现”,自我价值得到肯定。 初民的神话,是中国浪漫主义产生的摇篮。初民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理想是神话产生的基础。中国神话中许多征服自然的英雄人物,如逐日的夸父、炼石补天的女娲或射日除害的后羿,都没有按照生活本身的形式来描写,所以基本上都是浪漫主义的。神话中的浪漫主义只是初生的婴儿。 庄子的浪漫主义文学也为人们特别注目,有的人认为,庄子代表了浪漫主义的另一种倾向,因为庄子虽然对现实不满意,但不去反抗,而是企图把社会引向倒退的道路庄子的浪漫主义在《天下篇》有著名论述,可以说是对他的浪漫主义特征的最精辟的概括。它不但指出《庄子》对巫史文化和以前道家思想的承袭关系,而且指出它趋向于文学的发展,即“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不但指出它的

“人的自觉’,“自我意识”的特点,即“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混浊,不可与庄语”,而且指出它与宗法势力的对立,即“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不但指出它所开拓的涵盖世界宇宙的境地,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而且指出它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即“其书虽瓌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淑诡可观”,不但指出它的题材“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无所不包’而且指出它“弘大而辟,深阂而肆”的意境。这种精神是他的虚无主义、神秘主义的“道”的具体表现,只是一种消极的反动的浪漫主义。有的人认为,庄子的浪漫主义虽然不是积极而是消极的,但庄子散文却不失为浪漫主义的精品,议论机智,气魄宏大,看来随便,但文理又很密察。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名大学讲师张志岳认为,庄子不是一个持虚无主义的真正的厌世者而是一个有强烈情感表现的人。高尔基说:“积极浪漫主义,企图强固人们对生活的意志,在人们心中,唤醒对现实一切压迫的反抗决心。”庄子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是符合高尔基提出的这个标准的。至于其中所表现的玩世不恭的态度,多少也给后世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但那是次要的。有的人指出,《庄子》是中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滥觞”。《庄子·天下篇》的“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是对现实的否定的、叛逆的、批判的态度,是《庄子》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前提和出发点,成为其萌芽式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论的一条基本原则,而这个原则显然是积极的。 另外,明代中期,文坛上出现了《西游记》、《牡丹亭》等作品,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罗盘的地盘、天盘和人盘的区分和运用

罗盘的地盘、天盘和人盘的区分和运用 简说三合派罗盘的地盘、天盘和人盘的不同用法 一些刚涉及学习地理风水向我咨询罗盘的使用方法,为做好向导,满足有志于地理风水学习爱好者能更好更快的踏进风水知识古文化的内堂,现将本人平时对罗盘知识的理解以及本人在罗盘使用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对风水罗盘做如下简述。总概括于,地盘(立向、格龙)、天盘(来水、去水,本人习杨公进神水法,以此盘立向,但大多数风水师都是以地盘立向的)、人盘(拨煞)。(天盘和人盘相对于地盘左右各错开7.5度,以地盘为主,顺时针错7.5度是天盘,逆时针错7.5度是人盘,但我祖传做法一般不刻360周天度,为了与时俱进,今后所制做的罗盘一律加上360周天度,让使用者立向分金时更方便。)一、天地人三盘 1、地盘(正针,正五行) 地盘是按后天八卦方位分成八方,每方三格,共计 24 格,称为"24 山",每山各占 15 度,24 山共计 360 度。24 山方位是用 12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和八天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四维(乾艮巽坤)组成。作用主要用于阳宅立向(玄空法与入地眼以此盘立向,与格龙 坎方有壬子癸三山,艮方丑艮寅三山,震方有甲卯乙三山,巽方有辰巽巳三山,离方有丙午丁三山,坤方有未坤申三山,兑方庚酉辛三方,乾方戍乾亥三方。

地盘正针系 24 山之正位,也就是用地盘正针来确定阳宅的坐向。地盘正针山的字颜色,通常用红黑两样颜色标明,红色字为阳,黑色字为阴。 壬,寅,午,癸,戍,申,乙,辰,甲,坤,乾,子为阳庚,亥,卯,未,丁,巳,酉,丑,艮,丙,巽,辛为阴。 2、人盘(中针): 主要用于消煞,首先要确定人盘廿四山五行,甲丙庚壬子午卯酉为火,乾坤艮巽为木,寅申巳亥为水,辰戌丑未为金,乙丁辛癸为土。 消煞生克诀:克我者为官鬼,生我者为印绶,我克者为财,我生者为泄气,比肩者为帮扶。 真正的"我"是"局",而不是坐山。在郭杨风水中分四大局,即火局、水局、木局、金局。比如葬得一地,根据水口确定为火局,这个火局就是"我",如果亥方有峰则为不吉,因为亥为水,克我。如果巽方有峰则吉利,因为巽为木生我。 3、天盘(缝针,双山五行): 主要看来水和去水(地理五决以此盘立向及收来去水),在郭杨风水的理论体系中,讲究龙分四式,水分四局。所说的龙分四式就是入首龙从癸丑、艮寅、甲卯而来为东方木龙。从乙辰、巽巳、丙午而来为南方火龙。从丁未、坤申、庚酉而来为西方金龙。从辛戌、乾亥、壬子而来为北方水龙。右旋为阳龙,左旋为阴龙;而水分四局则是水从西方金龙的三组双山流出为木局,从丁未流出为木局正格,此为金羊收癸甲之灵。水从北方水龙的三组双山流出为火局,水从辛戌流出为

关于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关于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深西方的影响,并且有一个与西方相的文化背景,这就是本世纪初发端思想启蒙运动。以梁启超为首的产阶级改良派在变法维新失后,开始在思想领域进行蒙宣传,在世纪初出国的留生群体中,出现了比改良派更激进的倾向。中国现浪漫主义就在这一背景萌芽,并在随后更为深刻波澜壮阔的“五四”启蒙运动中迅崛起,发展成蔚为壮观大潮。“五四”是中国史前例的“人”的大解放的时期,是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历史上第次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思潮以狂飙突进之势与现实主文学并驾齐驱,风靡全国时代。我们知道中浪漫主义文学红火的开始在1921年创造社成之时,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是手,他们高扬浪漫义旗帜,强调主观抒情,张“为艺术而艺术”,追文学的美和全,宣告新文学浪漫主的诞生,从此现代义上的浪漫主义文学正式登。不仅是创造社为首举起了明的浪漫主义文学大旗并且浪漫主义色彩成了当时文学的普遍特。正如郑伯奇所说:在五四运动以后浪主义风潮的确有点风全国青年的形势,狂风暴雨差不成了一般青年的日常口号,当时生的文学社团多少都带有这种向”[1]。鲁迅冷峻的小说与散文同样也洋溢着高昂的理想与奇的情思。鲁迅的文学活中也显示了强烈的个性主精神。“《摩罗诗力说》不介绍西方浪漫主义作家作,还展露了鲁迅的浪漫主义理想”2]。他的散文集《草》在写作方法上就体出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可以说,从表象上看,鲁迅是现主义的,但其骨子里渗透着浪漫主义。文学研会的冰心、王统

照、许地山等也曾探讨人生而进入“”与“美”的浪漫主义探索。其如浅草、沉钟、湖畔等社团也和着造社的旋律进行着风格各的浪漫主义创作。崇尚观张扬个性,热烈地呼唤性解放打破封建专制和礼教人的一切束缚和禁锢是四浪漫大潮的最强音。 在,不得不提的是郭沫若的在这个期诗歌创作。《女》在1921年8出版,是新诗史上的一座丰碑是开一代浪漫诗风的表诗作。总得来说这部诗集最强烈的表现了反抗一,否定一切,破坏一切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同也歌颂了五四创造、创新、开拓时代精神。那极度的自我张以“天狗”为象的形象,其境界之雄伟精神之强悍可谓千之绝唱。这部诗集中如《天狗、《凤凰涅槃》、、《炉中煤》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所表出来的勇敢叛逆和破坏的精神对理想、光明的热烈追求,造的开辟鸿荒的自我形象神奇的想象,嫉妒的夸张和宏的意境,语言的直和形式的自由,无不体现了积的浪漫主义特色。当然一个被压迫民族的国,个性解放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与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唤结合在一起的。烈火中新生的仅是个人的自我,也国家和民族。20年代初《沉沦》《女神》的相继出,“创造”系列刊物的出版志着这场有理论、创作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达到了高。免费论文下载中 而,只要是研究浪主义作品,就必须对浪漫主义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浪漫主的文学理论是丰富而义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生在他的《西方美史》中曾对浪漫主义作极权威的概括,他认为,作为派运动的浪漫主义有下列三种特征:“第一,主观性第二,回到中世纪;第三,回到然。”[3]无疑,朱光潜先对西方浪漫主义的归纳和分析是确独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