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71
工业污染物排放统计方法一、工业污染物估算常用方法工业企业环境统计工作中对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及所含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的计算通常采用三种方法,即实测法、物料衡算法和产排污系数法。
1、实测法实测法是通过监测手段或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连续计量设施,测量废气、废水的流速、流量和废气、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用环保部门认可的测量数据来计算各种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总量的统计计算方法。
G=KC i Q式中:G——污染物产生量或排放量;Q——介质流量;C i——介质中i污染物浓度;K——单位换算系数。
浓度和流量的单位不一致时,单位换算系数K取不同的值。
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单位常取mg/L,系数K取10-3;废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一般取mg/L,系数K取10-6。
实测法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于环境监测站。
监测数据是通过科学、合理地采集样品、分析样品而获得的。
监测采集的样品是对监测的环境要素的总体而言,如采集的样品缺乏代表性,尽管测试分析很准确,不具备代表性的数据也毫无意义。
因受现有监测技术和监测条件的约束,实测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主要是目前除了重点污染源有比较准确的监测数据外,其他多数非重点污染源不能得到有效的监测;而且很多重点污染源还未实现连续监测,监测结果的代表性有待提高。
例某炼油厂年排废水2万t,废水中废油浓度C油为500mg/L,COD浓度C COD为300mg/L,水未处理直接排放。
计算该厂废油和COD的年排放量。
解:G油=K C油Q =10-6×500×2×104 =10(t)G COD=K C COD Q =10-6×300×2×104 =6(t)例某冶炼厂排气筒截面0.4m2,排气平均流速12.5m/s,实测所排废气中SO2平均浓度12mg/m3,粉尘浓度8mg/L计算该排气筒每小时SO2和粉尘的排放量。
解:每小时废气流量Q=12.5×0.4×3600 = 1.8×104(m3/h)每小时SO2排放量Gso2 = 10—6×12×1.8×104 = 0.216(kg/h)每小时粉尘排放量G粉尘= 10—6×8×1.8×104 = 0.144((kg/h)2、物料衡算法物料衡算法是指根据物质质量守恒原理,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料变化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重复用水量统计用水、排水等有关指标,必须首先对给水系统有个概略了解。
在工业生产中按给水的路线和利用程度,分为直流、循环和循序三种给水系统。
1、直流给水系统指工业生产用水由就近水源取消,水经过一次使用后便以废水形式全部或大部分排走。
其生产用水量等于企业从地下水源和地面水源取用的新鲜水量。
2、循环给水系统指使用过后的水经适当处理重新回用,不再排走。
在循环过程中所损耗的水量,须从水源取水加以补充。
3、循序给水系统是根据各车间对水质的要求,将水重复利用,将水源送来的水先供甲车间使用,甲车间使用后的水或直接送乙车间使用,或经适当处理(冷却、沉淀等)后加压送乙车间或丙车间使用,然后排放。
这种系统也叫串级给水系统。
例:某厂给水系统示意图如下甲、乙、丙车间耗新鲜水量为80吨/天丁车间耗新鲜水量为120吨/天戊车间由于采取了循环用水措施,每日仅需补充新鲜水100吨,原耗新鲜水量为1000吨/天,求该厂的重复用水量和重复用水率。
W 前=80×3+120+1000=1360(吨/天) W 后=80+120+100=300(吨/天)重复用水量:W 重=W 前-W 后=1360-300=1060(吨/天) 重复用水率:ξ=%94.77%10013601060%100W W =⨯=⨯前重 另:该厂全年重复用水量=1060吨/天×全年工作日废水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的计算可以使用各种流量计进行测量,如监测数据、各种流量计测得的数据和连续自动监控测得的数据等。
还可以进行系数估算法,从排污单位的新鲜用水量来估算其污水排放量。
如排污单位的新鲜水量没有进入其产品,一般其污水排放量可以估算为新鲜水量的0.8—0.9倍,如有相当部分变成产品(如啤酒、饮料行业),则其污水排放量应以新鲜水量减去转成产品数量的0.8—0.9倍,还有部分行业水的重复利用率很高,如轧钢、选矿等行业水的重复利用率都高达80%~90%,水经过多次使用,蒸发和流失都很大,这时用新鲜水量推算污水排放量时所用的系数就比较小,有时甚至会达到40%~50%。
重复用水量统计用水、排水等有关指标,必须首先对给水系统有个概略了解。
在工业生产中按给水的路线和利用程度,分为直流、循环和循序三种给水系统。
1、直流给水系统指工业生产用水由就近水源取消,水经过一次使用后便以废水形式全部或大部分排走。
其生产用水量等于企业从地下水源和地面水源取用的新鲜水量。
2、循环给水系统指使用过后的水经适当处理重新回用,不再排走。
在循环过程中所损耗的水量,须从水源取水加以补充。
3、循序给水系统是根据各车间对水质的要求,将水重复利用,将水源送来的水先供甲车间使用,甲车间使用后的水或直接送乙车间使用,或经适当处理(冷却、沉淀等)后加压送乙车间或丙车间使用,然后排放。
这种系统也叫串级给水系统。
例:某厂给水系统示意图如下甲、乙、丙车间耗新鲜水量为80吨/天丁车间耗新鲜水量为120吨/天戊车间由于采取了循环用水措施,每日仅需补充新鲜水100吨,原耗新鲜水量为1000吨/天,求该厂的重复用水量和重复用水率。
W前=80×3+120+1000=1360(吨/天)W 后=80+120+100=300(吨/天)重复用水量:W 重=W 前-W 后=1360-300=1060(吨/天) 重复用水率:ξ=%94.77%10013601060%100W W =⨯=⨯前重 另:该厂全年重复用水量=1060吨/天×全年工作日废水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的计算可以使用各种流量计进行测量,如监测数据、各种流量计测得的数据和连续自动监控测得的数据等。
还可以进行系数估算法,从排污单位的新鲜用水量来估算其污水排放量。
如排污单位的新鲜水量没有进入其产品,一般其污水排放量可以估算为新鲜水量的0.8—0.9倍,如有相当部分变成产品(如啤酒、饮料行业),则其污水排放量应以新鲜水量减去转成产品数量的0.8—0.9倍,还有部分行业水的重复利用率很高,如轧钢、选矿等行业水的重复利用率都高达80%~90%,水经过多次使用,蒸发和流失都很大,这时用新鲜水量推算污水排放量时所用的系数就比较小,有时甚至会达到40%~50%。
重复用水量统计用水、排水等有关指标,必须首先对给水系统有个概略了解。
在工业生产中按给水的路线和利用程度,分为直流、循环和循序三种给水系统。
1、直流给水系统指工业生产用水由就近水源取消,水经过一次使用后便以废水形式全部或大部分排走。
其生产用水量等于企业从地下水源和地面水源取用的新鲜水量。
2、循环给水系统指使用过后的水经适当处理重新回用,不再排走。
在循环过程中所损耗的水量,须从水源取水加以补充。
3、循序给水系统是根据各车间对水质的要求,将水重复利用,将水源送来的水先供甲车间使用,甲车间使用后的水或直接送乙车间使用,或经适当处理(冷却、沉淀等)后加压送乙车间或丙车间使用,然后排放。
这种系统也叫串级给水系统。
例:某厂给水系统示意图如下甲、乙、丙车间耗新鲜水量为80吨/天丁车间耗新鲜水量为120吨/天戊车间由于采取了循环用水措施,每日仅需补充新鲜水100吨,原耗新鲜水量为1000吨/天,求该厂的重复用水量和重复用水率。
W前=80×3+120+1000=1360(吨/天)W 后=80+120+100=300(吨/天)重复用水量:W 重=W 前-W 后=1360-300=1060(吨/天) 重复用水率:ξ=%94.77%10013601060%100W W =⨯=⨯前重 另:该厂全年重复用水量=1060吨/天×全年工作日废水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的计算可以使用各种流量计进行测量,如监测数据、各种流量计测得的数据和连续自动监控测得的数据等。
还可以进行系数估算法,从排污单位的新鲜用水量来估算其污水排放量。
如排污单位的新鲜水量没有进入其产品,一般其污水排放量可以估算为新鲜水量的0.8—0.9倍,如有相当部分变成产品(如啤酒、饮料行业),则其污水排放量应以新鲜水量减去转成产品数量的0.8—0.9倍,还有部分行业水的重复利用率很高,如轧钢、选矿等行业水的重复利用率都高达80%~90%,水经过多次使用,蒸发和流失都很大,这时用新鲜水量推算污水排放量时所用的系数就比较小,有时甚至会达到40%~50%。
常用环境统计计算方法“三废”排放统计是环境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废”排放量计算是基层环境统计工作的基础,如何准确地填好基层环境统计报表,熟练掌握和运用环境统计计算方法是关键。
目前,“三废”排放统计常用计算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种:一、实测法通过实地测量排污单位外排废气、废水(流)量及其污染物浓度,计算出废气、废水排放量及其中某污染物绝对排放量。
常用计算公式:G i=K·Q·C i式中:G i ——废气(或废水)中污染物i的排放量,kg/a;Q ——废气(或废水)排放总量,m3/a(或标m3/a);K ——单位换算系数,对废水取10-6,对废气取10-9;C i ——污染物i的实测浓度,mg/L(或mg/标m3)。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需多次测定样品取平均值。
二、物料衡算法物料衡算法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对某系统计算物质质量转化的方法。
在生产过程中,进入某系统的物料量,必等于排出的物料量和过程中的积累量。
进入系统的物质量(∑G 入)系统输出的物质量(∑G 出)+系统内积累的物质量三、排放系数法(经验计算法)排放系数指在正常技术经济和管理条件下,生产某单位产品所产生(或排放)的污染物数量的统计平均值。
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放系数与产品产量,计算出“三废”排放量的方法即是排放系数法。
计算通式:G i=K i·W式中:G i——污染物i的年排放(产生)量,kg/a;K i——污染物i的排放系数,kg/t(产品);W——产品年产量(或生产规模),t。
以上是“三废”排放统计计算的基本方法,各基层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但为保证计算结果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在实际操作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并与当地环保局监测站联网的单位,必须采用实时监测数据的汇总数作为排污量数据;(二)未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的单位,在采用实测法计算排污数据时,为保证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需多次测定样品取平均值,并须经当地环保局监测站认定;(三)使用经环保局监测站认定的监测数据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须再与使用排放系数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对照验证。
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重复用水量统计用水、排水等有关指标,必须首先对给水系统有个概略了解。
在工业生产中按给水的路线和利用程度,分为直流、循环和循序三种给水系统。
1、直流给水系统指工业生产用水由就近水源取消,水经过一次使用后便以废水形式全部或大部分排走。
其生产用水量等于企业从地下水源和地面水源取用的新鲜水量。
2、循环给水系统指使用过后的水经适当处理重新回用,不再排走。
在循环过程中所损耗的水量,须从水源取水加以补充。
3、循序给水系统是根据各车间对水质的要求,将水重复利用,将水源送来的水先供甲车间使用,甲车间使用后的水或直接送乙车间使用,或经适当处理(冷却、沉淀等)后加压送乙车间或丙车间使用,然后排放。
这种系统也叫串级给水系统。
例:某厂给水系统示意图如下甲、乙、丙车间耗新鲜水量为80吨/天丁车间耗新鲜水量为120吨/天戊车间由于采取了循环用水措施,每日仅需补充新鲜水100吨,原耗新鲜水量为1000吨/天,求该厂的重复用水量和重复用水率。
W 前=80×3+120+1000=1360(吨/天) W 后=80+120+100=300(吨/天)重复用水量:W 重=W 前-W 后=1360-300=1060(吨/天) 重复用水率:ξ=%94.77%10013601060%100W W =⨯=⨯前重 另:该厂全年重复用水量=1060吨/天×全年工作日废水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的计算可以使用各种流量计进行测量,如监测数据、各种流量计测得的数据和连续自动监控测得的数据等。
还可以进行系数估算法,从排污单位的新鲜用水量来估算其污水排放量。
如排污单位的新鲜水量没有进入其产品,一般其污水排放量可以估算为新鲜水量的0.8—0.9倍,如有相当部分变成产品(如啤酒、饮料行业),则其污水排放量应以新鲜水量减去转成产品数量的0.8—0.9倍,还有部分行业水的重复利用率很高,如轧钢、选矿等行业水的重复利用率都高达80%~90%,水经过多次使用,蒸发和流失都很大,这时用新鲜水量推算污水排放量时所用的系数就比较小,有时甚至会达到40%~50%。
一、“三废”排放量及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三废”排放量及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很多,除去实测法外(实测及其计算方法在此不作介绍),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种:一种是物料衡算法;一种是经验计算方法。
1.物料衡算法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物料量等于产品重量和物料流失量的总和。
即:ΣG=ΣG1+ΣG2式中:ΣG��投入物料量总和:ΣG1��所得产品量总和;ΣG2��物料或产品流失重量之和。
2.经验计算法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放系数与产品产量,求得“三废”及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称为经验计算法。
采用经验计算法计算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时,通常又称之为“排污系数计算法”。
排污系数是指在正常技术经济和管理条件下生产某单位产品所产生的污染物数量的统计平均值或计算值。
排污系数目前使用的有二种:一种是受控排污系数,即在正常运行的污染治理设施的情况下生产某单位产品所排放的污染物的量;另一种是非控制排污系数,即在没有污染治理设施的情况下生产某单位产品排放的污染物的量。
一般情况下,非控制排放系数大于受控制排放系数,二者之差即为污染治理设施对污染物的单位产品去除量。
排污系数是在用实测、物料衡算和经验估算三种方法所获得的原始产污和排污系数的基础上,采用加权法计算出来的。
目前能查找到的工业产污和排污系数的主要参考手册有二本:一本是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组织编辑的“工业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系数手册”。
该本手册给出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轻工、电力、纺织、化工、铜铁和建材等七个工业部门根据统一的技术要求确定的不同产品,不同生产工艺,不同生产规模和不同技术水平下的产污和排污系数,包括原始系数、个体系数、一次系数、二次系数、二次系数、20**年控制系数建议值,以及国外同行业的对比数据等。
同时给出了我国主要燃煤设备(包括工艺锅炉、茶浴炉和大灶)燃煤产生烟尘、SO2、和 NOx等的产污和排污系数;另一本是从国家环保总局主持的科研项目“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系数研究”中筛选出来的“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系数手册”。
污染物排放量的基本计算方法解析理论上,常见的污染物排放量的基本计算方法有三种:实测法、物料衡算法和污染物排放系数法,下面就这三种方法一一阐述。
一、实测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使用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连续计算设施和仪表,直接确定污染源的排放量。
用自动监控的连续计算计量依据确定排放量是最合理和科学的计量污染物的方法。
污染源排放量的实测法计算,日常更多是使用检测计量和分析手段,测量废气,污水的流速、流量和污水及废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使用环保部门认可的测量依据,通过公式计算,计算各种污染物质排放总量的统计方法:g=kqc;c=∑cq/∑q。
式中:g为污染物的排放量;q为介质流量;c为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k为单位换算系数。
浓度和流量的单位不一致时,单位换算系数k取不同的值。
在排污费计算总污染物的排放量单位一般取kg,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单位一般取mg/l,系数k取10;废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一般取mg/l;系数k取10。
实测法包括连续监测和抽样监测,目前主要采用抽样监测方法。
测量污水和废气中污染物排放的流量及浓度。
例:某石油化工厂总排污口,某日污水的排放量为90000t,cod排放浓度为390mg/l,bod排放浓度为200mg/l,计算总排污口的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cod排放量=污水排放量×cod排放浓度/1000=90000×390/1000=35100bod排放量=污水排放量×bod排放浓度/1000=90000×200/1000=18000比如污水中的污染物数量主要采用实测法计算,实测法直接计算得到的是排放量g=kqc,去除量:g=kqc/(1-η)。
式中:q为污水排放量m;c为排放污染物的质量浓度mg/l;η为污水处理设施对该污染物的去除率;以k为单位换算系数。
关于排放单位在同一个排污口排放两种或两种以上工业废水,且每种工业废水中所含的同一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不同时,可采用如下方法计算混合排放时该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c):c=nσcqy/nσqyic=混合废水中某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l;c=不同产品废水中某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l;q=不同产品最高允许排放量m/t;y=某种产品的产量(t/d)月平均计。
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污水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是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计算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可以帮助监测和控制环境污染,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和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
下面将介绍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一、污水排放量计算方法1.排放系数法:即根据工业生产过程研究并测定的工艺特性和废水产生规律,建立废水排放系数模型,通过与生产工艺物料量的乘积计算。
污水排放量(m³)=生产物料用量(吨)×排放系数(m³/吨)2.水平方法:用流量计等直接监测污水排放量,实时监测污水产生量,可以根据单位时间的监测数据计算总污水排放量。
污水排放量(m³)=监测期间内的平均流量(m³/s)×监测时间(s)3.核算法:通过考核损耗函数,按日生产、消耗、污水排放指标,分别计算每日的供、水、排的格莱斯流量,根据排水系数的合理设定确定污水排放量。
污水排放量(m³)=核算值×排水系数二、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1.总量法:根据企业对污染物的直接测定或间接推算,采用总量法对每种污染物进出口进行折算计算。
污染物排放量(吨)= 排放浓度(mg/L)× 排放流量(m³/s)× 60 × 60 / 10002.间隔法:对连续产生的污染物,按一定间隔时间抽取样本,测定各个时间间隔内的平均浓度,然后根据监测时间和频率计算总排放量。
污染物排放量(吨)= 监测期间内的平均浓度(mg/L)× 监测时间(h)× 年化计数(次/年) / 10003.核算法:根据生产过程中物料的用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通过物料平衡和质量平衡计算出污染物的年度排放总量。
污染物排放量(吨)= 原料A用量(吨)× A产污浓度(mg/kg)+ 原料B用量(吨)× B产污浓度(mg/kg) + ...三、注意事项1.在进行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时,需要准确测量物料的用量、流量和浓度等参数,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一、污水总量核算方法1∙实测法污水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Wi=Qrtrpi式中:W i——某污水排放量,t;Q i-某污水平均排放量,m3∕h;t i—某污水排放时间,h;pi——污水密度,t∕r113,一般取1t∕m3o污水排放总量为各类污水的加和,计算公式如下:W=^W iZ=I2.排污系数法污水排放量可根据《公路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生活区污水排放量QS(t∕d)和冲洗汽车污水排放量Qq(t/D)分别按下式计算:Q S=("M%OOOQ4=3%)OO式中:k—生活服务区或停车区排放系数,一般为0.6~0∙9,北方取小值,南方取大值;qι—每人每天生活污水量定额;Vi—生活服务区(养护工区、停车区、管理中心或收费站)人数;q?——冲洗一辆汽车用水量;V2—冲洗车辆数,辆/d(按预测昼间交通量的2%计)。
营运期废水排放量可根据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处理量(m3∕h)和服务区(养护工区、停车区、管理中心或收费站)人数确定。
无污水处理设施又外排的单位:生活污水排放量按每人每天90∙120L,排污系数一般按照0.75∙0.85计算,或者参照地方标准规定的人均日用排水量*排放系数。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o3∙2006)中附录D公路沿线设施污水量定额及污水成分中分别给出了公路沿线服务设施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冲洗汽车用水量和高速公路服务管理设施污水浓度。
见表1、表2。
第二分区:北京市、天津市、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宁夏、河南、甘肃。
第三分区:上海市、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
第四分区:广东、台湾、广西、海南。
第五分区:贵州、四川、云南、重庆市。
表2冲洗汽车用水量定额二、锅炉废气产生总量核算方法1.实测法当废气排放量有实测值时,采用下式计算:0 __QIH∙81r/BlH2年―IOoOO式中:Q年一全年锅炉废气排放量(标态),万m3/a;Q时一锅炉废气小时排放量(标态),m3/h;B年一全年燃料消耗量,kg/a;B时一在满负荷情况下锅炉每小时的燃料消耗量,kg/ho2.排放系数法排放系数法首先计算理论空气需要量,再依此推算实际烟气量,最后计算烟气总量。
工业污染物排放统计方法工业企业环境统计工作中对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及所含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的计算通常采用三种方法,即实测法、物料衡算法和产排污系数法。
1、实测法实测法是通过监测手段或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连续计量设施,测量废气、废水的流速、流量和废气、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用环保部门认可的测量数据来计算各种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总量的统计计算方法。
G=KC i Q式中:G——污染物产生量或排放量;Q——介质流量;C i——介质中i污染物浓度;K——单位换算系数。
浓度和流量的单位不一致时,单位换算系数K取不同的值。
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单位常取mg/L,系数K取10-3;废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一般取mg/L,系数K取10-6。
实测法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于环境监测站。
监测数据是通过科学、合理地采集样品、分析样品而获得的。
监测采集的样品是对监测的环境要素的总体而言,如采集的样品缺乏代表性,尽管测试分析很准确,不具备代表性的数据也毫无意义。
监测样品的代表性由以下环节来决定:(1)采样点的布设。
应充分考虑采样点的代表性,满足概率随机性的要求,尽量减少主观误差。
废水污染物的监测要求,一类污染物一律在各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取样监测;二类污染物在企业各个废水排放口取样监测。
(2)采样时问和频率。
应根据监测的目的及监测组分的时间变化而定。
污染源的监测频率要求一年监测2~4次,每次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个月;一般监测两次(在正常生产条件下),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监测一次。
(3)样品的完整性。
数据的完整性取决于采集到的样品的完整性,只有对所有采样点采集到的全套样品进行监测分析,才能得到完整的监测数据。
(4)监测数据的可比性。
要使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常采用的办法是使用标准样品(又称标准物质)和国家认可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使用国家级标准样品可以使监测结果在很大范围内准确可比,使用国家认可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可减少系统误差,增加监测数据之间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