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内分泌耐药
- 格式:pptx
- 大小:352.88 KB
- 文档页数:32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新理念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在治疗中,内分泌治疗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雌激素受体抑制剂和雌激素调节剂,这两种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乳腺癌患者。
雌激素受体抑制剂绝大多数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细胞都存在雌激素受体,这意味着雌激素可以刺激肿瘤细胞生长,导致癌症进展。
雌激素受体抑制剂可以抑制雌激素对肿瘤细胞的作用,从而减缓肿瘤的生长速度,乃至停止或逆转癌症进程。
例如,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针对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的治疗药物,它可以结合到受体上,阻止雌激素刺激受体引起的癌细胞生长,减缓癌症的进展速度,延长生存时间。
雌激素调节剂雌激素调节剂也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治疗方法,它可以通过调节雌激素的分泌和代谢来减缓肿瘤的生长速度,乃至停止或逆转癌症进程。
例如,它可以通过改变内环境中雌激素和前列腺素的浓度,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进而减缓癌症的进展速度。
内分泌治疗的优势内分泌治疗具有很多优势,一方面它不像其他疗法,如放疗和化疗,会对患者的器官造成损伤,另一方面,它可以长期作用于肿瘤细胞,确保乳腺癌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此外,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效果显著,尤其是在早期诊断和治疗时,其效果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新理念然而,目前的内分泌治疗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长期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乃至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和质量,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深入研究。
未来的研究重点包括增加治疗药物的种类和复合疗法的应用。
在这方面,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已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如针对HER2表达的靶向治疗和通过免疫检查点抑制检查点控制的肿瘤免疫治疗等。
内分泌治疗已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治疗效果和优势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我们需要在不断研究和改进中,提高其疗效和质量,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救赎。
乳腺癌治疗内分泌耐药机制
一、背景介绍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世界上也是不断上升的。
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它抑制肿瘤增生,降低肿瘤的恶变潜力,减少病人的痛苦,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耐药现象,因此,研究乳腺癌内分泌耐药机制,有助于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有效性。
1.受体结构和功能异常
乳腺癌细胞表面有一种名为雌激素受体(ER)的蛋白,它可以识别雌激素,并且可以与它发生反应从而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凋亡。
ER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会导致对内分泌治疗的耐药。
2.转录调节因子
乳腺癌细胞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受体,如抗原受体,皮质醇受体,这些受体可以通过调节基因转录来调节细胞生长。
如果这些转录因子失去了对内分泌药物的敏感性,也会导致对内分泌治疗的耐药。
3.外源性因子
乳腺癌细胞中还存在一些外源性因子,包括抗生素,炎症及其它免疫细胞,它们可以与内分泌治疗药物发生反应干扰治疗效果,从而导致内分泌治疗的耐药。
4.细胞代谢异常
乳腺癌细胞中的细胞代谢异常也会导致对内分泌治疗的耐药。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进展内分泌治疗有其毒副反应较小,且能长期应用的优点,主要适用于雌或/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内分泌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是三苯氧胺(TAM),是非甾体类的雌激素受体拮抗药物。
1986年通过美国FDA论证成为激素受体阳性、淋巴结阴性、不论绝经状态的乳腺癌患者均可用作术后辅助治疗。
亦可用于淋巴结阳性患者在化疗结束后的内分泌治疗。
长期以来TAM已作为激素受体阳性病例内分泌治疗的金标准。
1998年EBCTCG总结临床研究的结果,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口服TAM5年可使5年复发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47%和26%,在辅助化疗结束后再用TAM 可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其中50岁以下组序贯应用化疗及TAM较单用化疗组的复发或死亡危险分别下降40%和39%,与单用TAM相比分别下降25%和21%。
50岁以上组则分别下降54%和49%,及19%和11%。
对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应用TAM五年的辅助治疗可使10年绝对生存率提高5.6%,局部复发率降低14.9%,对淋巴结阳性病例分别为10.9%及15.2%。
对TAM应用的时间EBCTCG的临床研究的结果是术后应用二年或一年可使肿瘤危险性下降28%或21%。
如果应用5年的辅助治疗可降低50%的复发危险性,超过5年以上未能证实其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NSABP B-14的研究证实TAM用药超过5年反而降低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可能是由于TAM长期应用所获得的耐药性所致。
TAM的常见副反应有潮红(39.7%)、肌肉、关节酸痛(21.3%)、乏力(15%)。
此外可增加血栓性疾病、子宫内膜增厚,及子宫内膜癌等危险。
但发生率均低于2%-3%。
其他的雌激素受体竞争抑制剂有托瑞米芬(Toremifene法乐通)和雷洛昔芬(Raloxifene)等。
这些药物疗效与TAM相似。
但其副反应略低。
近年来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发现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上又一重大的进展。
芳香化酶抑制剂的作用不同于TAM,而是抑制外周组织及肿瘤细胞中的雄激素转化成雌激素时所需的芳香化酶。
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与预后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会在男性身上发生。
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在一些病例中,内分泌治疗也可以用于预防癌症复发。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以及它在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一、内分泌治疗的原理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主要通过抑制或阻断雌激素的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乳腺癌绝大部分是雌激素受体(ER)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此类癌症对激素高度依赖,通过阻断雌激素与乳腺癌细胞结合,能够有效地控制癌症的发展。
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目前常用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主要有抗雌激素药物和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两类。
抗雌激素药物主要包括阿曲库铵、托马司琼、依西美坦等,这些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雌激素受体,从而阻止雌激素的结合。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主要是柔顺通、舒健宁等,通过影响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和分布来达到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效果。
三、内分泌治疗的适应症内分泌治疗适用于ER或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根据乳腺癌的分子亚型,患者可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和Luminal B/HER2型三种。
Luminal A型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反应最好,该亚型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
Luminal B型和Luminal B/HER2型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较Luminal A型差,通常需要联合其他治疗手段。
四、内分泌治疗的效果评估监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通常通过临床症状、肿瘤大小、辅助检查以及术后复发等指标进行评估。
有效的内分泌治疗可以使肿瘤缩小或停止生长,同时患者的症状也会得到明显的缓解。
术后复发的情况也是评估内分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五、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患者中通常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但仍然可能出现疲劳、关节痛、骨质疏松、潮热、阴道干燥等症状。
这些不良反应在多数患者中通常是暂时性的,但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对症处理。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中,内分泌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已经在乳腺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对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一、内分泌治疗的原理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与雌激素密切相关。
雌激素通过与乳腺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ER)结合,促进乳腺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因此,内分泌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抑制雌激素的合成或阻断雌激素与ER 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二、内分泌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和芳香化酶抑制剂()。
1.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他莫昔芬(Tamoxifen)是最早使用的SERM类药物,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内分泌治疗药物。
他莫昔芬通过与ER竞争性结合,阻断雌激素对乳腺细胞的促进作用。
他莫昔芬还能抑制肿瘤血管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他莫昔芬主要用于治疗E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显著降低乳腺癌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2.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氟维司群(Fulvestrant)是一种新型的SERD类药物,通过阻断ER并诱导其降解,从而抑制雌激素对乳腺细胞的促进作用。
氟维司群主要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尤其是对他莫昔芬耐药的患者。
3.芳香化酶抑制剂()芳香化酶是合成雌激素的关键酶,芳香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
常用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包括来曲唑(Letrozole)、阿那曲唑(Anastrozole)和依西美坦(Exemestane)。
芳香化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绝经后E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与他莫昔芬相比,具有更高的疗效和更好的耐受性。
三、内分泌治疗的临床应用1.早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通常作为辅助治疗使用。
根据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分泌治疗药物。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与副作用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作为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原理、常用药物及其副作用。
一、内分泌治疗的原理内分泌治疗是通过影响雌激素的合成、释放或作用,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乳腺癌细胞中广泛表达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这使得内分泌治疗成为可能。
内分泌治疗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1. 雌激素拮抗剂:如乳腺癌患者是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可采用抑制雌激素合成或拮抗雌激素作用的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是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和芳香化酶抑制剂(AI)。
2. 孕激素拮抗剂:乳腺癌细胞中也广泛表达孕激素受体,因此对于孕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可采用孕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
孕激素拮抗剂主要有孕激素拮抗剂和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二、常用药物及副作用1.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SERMs是广泛应用于内分泌治疗中的一类药物,可作用于雌激素受体,同时在乳腺组织内具有雌激素拮抗的作用。
常见的SERMs药物包括:(1)tamoxifen(他莫昔芬):是最常用的SERMs药物,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他莫昔芬可导致子宫内膜癌、血栓栓塞等副作用。
(2)raloxifene(拉莫昔芬):主要应用于更年期后妇女的骨质疏松和乳腺癌预防。
副作用包括热潮红、肌痛等。
2. 芳香化酶抑制剂(AI)芳香化酶抑制剂是另一类常用于内分泌治疗中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的雌激素合成,进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常用的AI药物包括:(1)anastrozole(阿那曲唑):临床应用广泛,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而其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和关节痛。
(2)letrozole(来曲唑):作为一线内分泌治疗药物,常用于更年期后妇女。
其主要副作用包括关节痛和乏力。
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何悦铭;康丽花;王倩;王迦南;宋艳秋【摘要】内分泌治疗在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腺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内分泌治疗的发展,内分泌治疗耐药(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均对乳腺癌内分泌耐药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亦有较多综述报道,但均纵向介绍某一种耐药机制或某一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本文对ER+乳腺癌内分泌耐药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综述,探讨ER+乳腺癌内分泌耐药治疗的最新进展.【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7(043)002【总页数】5页(P454-458)【关键词】乳腺肿瘤;内分泌耐药;临床试验;雌激素受体【作者】何悦铭;康丽花;王倩;王迦南;宋艳秋【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乳腺癌是性激素受体依赖的肿瘤之一,约有70%的乳腺癌患者为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腺癌。
在这部分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内分泌治疗占有重要地位[1-2]。
内分泌治疗在ER+乳腺癌患者治疗中不可或缺,但是经过内分泌治疗失败的患者,其后续内分泌治疗的反应率无明显提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初始内分泌治疗有效的患者,最终也会出现耐药[3]。
内分泌耐药分为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
一些基础研究[4-7]表明:内分泌原发性耐药可能与ER表观沉默、ER基因突变以及ER基因多态性有关;继发性耐药的主要机制与相关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有关。
这些异常的信号转导通路包括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PI3K-AKT-mTOR)、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Ras-Raf-MEK-MAPK)[6]和细胞周期调控通路(cyclinD1-CDK4/6)等。
摘要: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乳腺癌治疗难度较大,耐药性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乳腺癌晚期耐药治疗方案,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综合治疗等,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引言乳腺癌晚期患者由于肿瘤细胞耐药性、治疗时间过长等因素,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耐药性是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因此,针对乳腺癌晚期耐药治疗方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乳腺癌晚期耐药治疗方案1. 化疗化疗是乳腺癌晚期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耐药性问题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以下是一些针对乳腺癌晚期耐药的化疗方案:(1)多药联合化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联合使用多种化疗药物,如蒽环类药物、紫杉类药物、卡培他滨等。
(2)新型化疗药物:针对乳腺癌晚期耐药患者,可考虑使用新型化疗药物,如厄洛替尼、阿帕替尼等。
(3)化疗药物剂量调整:针对耐药患者,可适当调整化疗药物剂量,以提高疗效。
2.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针对乳腺癌晚期耐药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靶向治疗方案:(1)HER2阳性乳腺癌:使用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
(2)三阴性乳腺癌:使用CDK4/6抑制剂、PI3K/AKT抑制剂等靶向药物。
(3)BRCA突变乳腺癌:使用PARP抑制剂等靶向药物。
3.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乳腺癌治疗领域的新突破,以下是一些免疫治疗方案:(1)PD-1/PD-L1抑制剂:如纳武单抗、派姆单抗等。
(2)CTLA-4抑制剂:如伊匹单抗等。
4. 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晚期治疗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内分泌治疗方案:(1)芳香化酶抑制剂:如阿那曲唑、来曲唑等。
(2)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如氟维司群、托瑞米芬等。
5. 综合治疗乳腺癌晚期耐药患者可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种:(1)化疗+靶向治疗:针对耐药患者,联合使用化疗和靶向药物,以提高疗效。
(2)化疗+免疫治疗:针对耐药患者,联合使用化疗和免疫治疗,以克服耐药性。
乳腺癌ER相关内分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逄晓玲;王一丁;朱杰;汪茜【期刊名称】《转化医学电子杂志》【年(卷),期】2017(4)9【摘要】内分泌治疗是目前术后乳腺癌及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雌激素受体(ER)阳性乳腺癌患者一旦发生内分泌耐药,其生存期明显缩短.影响内分泌耐药的机制复杂,一些ER通路中某种成分的失调、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信号传导及ER转录因子的共调节剂、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上皮间质转化(EMT)及相关microRNAs(miRNA)等都是导致乳腺癌内分泌耐药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影响因素中,生长因子通路表达的增加,特别是EGFR/HER2通路与内分泌治疗耐药的关系是近来研究的热点.阻断ER及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间串话,减少逃离通路的新治疗手段被证实在临床前模型中有较高的有效性.【总页数】5页(P62-65,69)【作者】逄晓玲;王一丁;朱杰;汪茜【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急诊内科,辽宁沈阳 110032;辽宁省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泌尿外科,辽宁沈阳11004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急诊内科,辽宁沈阳 110032;辽宁省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内科,辽宁沈阳11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尹碧蓉2.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刘程;刘伟光;陈波3.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何悦铭;康丽花;王倩;王迦南;宋艳秋4.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Yan Jia;Zhongsheng Tong5.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阿迪莱·艾萨;赵菁;袁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