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常用药—痤疮精品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744.69 KB
- 文档页数:34
01定义02分类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
根据皮损的主要表现,痤疮可分为非炎症性皮损(开放性粉刺即黑头粉刺、闭合性粉刺即白头粉刺)和炎症性皮损(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
痤疮定义及分类痤疮好发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青春期过后症状可自然减轻或痊愈。
年龄分布男女均可患病,但男性略多于女性。
性别差异痤疮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不同地域和种族的发病率略有差异。
地域及种族差异饮食、心理、环境、遗传等因素均可影响痤疮的发病。
影响因素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与诱因发病机制痤疮的发病主要与雄激素及皮脂增加、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及继发炎症反应等四大原因相关。
诱因高糖饮食、奶制品、熬夜、心理压力、环境因素、遗传等均可诱发或加重痤疮。
临床表现及分型临床表现痤疮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常伴有皮脂溢出。
分型根据皮损的严重程度,痤疮可分为轻度(Ⅰ级)、中度(Ⅱ级、Ⅲ级)和重度(Ⅳ级)。
其中,轻度以粉刺为主,中度出现炎症性皮损,重度则出现结节、囊肿等严重皮损。
01皮损性质痤疮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等皮损,可分为非炎症性和炎症性皮损。
02发病部位痤疮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皮脂溢出部位。
03病程和年龄痤疮多发生于青春期,病程慢性,时轻时重。
诊断标准介绍03可观察毛囊口及皮脂腺开口的扩大、角化以及皮脂栓的形成等微观结构,有助于痤疮的诊断。
皮肤镜检查对于疑似雄激素水平异常的患者,可进行相关激素水平检测。
激素水平检测对于炎症较重的患者,可进行细菌培养,以明确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细菌培养辅助检查手段鉴别诊断要点玫瑰痤疮玫瑰痤疮以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表现,与痤疮的丘疹、脓疱等皮损有所不同。
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主要表现为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可伴有瘙痒,与痤疮的皮损表现不同。
痤疮的治疗ppt课件•痤疮概述•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目录•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总结与展望痤疮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发病机制痤疮好发于面颊、额部、下颌和胸背部等皮脂溢出部位,皮损初起多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如白头粉刺及黑头粉刺。
皮损加重后可形成炎症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继续发展可形成大小不等的红色结节或囊肿,挤压时有波动感,甚至可化脓形成脓肿,破溃后常形成窦道和瘢痕。
分型根据皮损性质,痤疮可分为粉刺型、丘疹型、脓疱型、结节型、囊肿型、聚合型等。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及分型VS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皮损特点等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痤疮的严重程度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鉴别诊断需要与玫瑰痤疮、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玫瑰痤疮多发生于中年人,皮损多位于鼻部及周围;毛囊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炎症,皮损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脂溢性皮炎多发生于头面部及胸背部等皮脂溢出部位,表现为红斑性皮疹,表面附着油腻性鳞屑或痂皮。
药物治疗维A酸类药物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壬二酸类药物抗生素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等,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中性粒细胞趋化,并使面部皮脂中游离脂肪酸浓度下降。
异维A酸可减少皮脂分泌,控制异常角化和黑头粉刺的形成,并抑制痤疮丙酸杆菌。
抗雄激素药物如螺内酯、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等,可抑制雄激素分泌,减少皮脂分泌。
药物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根据病情选择药物轻度痤疮可单用外用药物治疗,中、重度痤疮需联合系统药物治疗。
注意药物副作用如维A酸类药物可能会引起皮肤刺激症状,过氧化苯甲酰可能会引起皮肤干燥、脱屑等。
遵医嘱用药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药物,特别是处方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有些药物可能会与痤疮治疗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或增加副作用,因此在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
非药物治疗光疗及激光治疗红蓝光照射01强脉冲光(IPL)02激光治疗03化学剥脱术果酸换肤水杨酸换肤粉刺挤压术微针治疗射频治疗030201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常见并发症介绍炎症性痤疮囊肿性痤疮聚合性痤疮预防措施建议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避免过度清洁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