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格式:docx
- 大小:28.25 KB
- 文档页数:2
新时代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者:常海涛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0期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党员干部的发展和成长。
现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干部教育的首要原则,在干部培训的过程中,以面临的新问题为导向,科学设计培训项目,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培训方式,真正将干部教育做到入脑入心。
关键词:新时代;干部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一、引言加强和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
干部工作是我们党全局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工作,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設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长期以来,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党的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和成功经验。
二、干部教育的发展历程1938年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半个多世纪后,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对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问题发表了鲜明的观点,极大地肃清了人们的思想认识,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
他在谈话中严肃地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发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党的事业总是伴随着干部的培养、使用而发展,二者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我们党对干部的培养和成长历来十分重视,十六大以来,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在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水平等重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十九大指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着和忠实实践者。
怎样提高县级党校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党校是党培训、轮训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
党校教学直接关系到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第四章第二十三条指出“党校教学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一新的要求,准确地反映了当前党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党校教学指明了方向。
怎样提高基层党校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党中央摆在我们基层党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标签:党校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一、基层党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党校教学直接关系到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效果和质量,在党校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
党校教学经过几次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是,在党校教学,尤其是县级党校的教学,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针对性有针对性的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基层党校教师,虽然知道要加强针对性,也有联系实际。
但是,在教学中,学员反映较为普遍的问题,仍然是针对性不强。
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国际际国内的热点、难点问题多,而联系本地的热点、难点问题少;举例说明的二手材料多,而调查研究本地材料的一手材料少;理论到理论多,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少;用理论来说明大局的重要性多,说明局部、个人的重要性少。
因此,使不少本来就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的学员,增加了对理论学习的厌烦情绪。
2.缺乏实效性县级党校老师,不知道、不了解自已的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取得什么样的实效,讲课内容只是照搬照抄报纸和学习辅导材料。
一上讲台,不管什么培训对象,不管什么班次,一样板着面孔传经布道,只顾自己讲授,不考虑学员感受。
这样的教学,可以想象有什么效果,说难听一点,是害人害已,对自己不负责,对学员也不负责。
实践证明,在党校教学中,空洞的理论说教,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也是对学员的一种折磨,根本谈不上提高学员的素质,当然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缺乏启发性一次好的教学活动,总能使听众产生共鸣,引发思考,耐人寻味。
053文艺评论县级党校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几点建议党校(行政学院)是党领导的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学校,是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主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市县两级党校大约承担了90%以上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任务,是教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力军”,“要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措施。
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衡量党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党校(行政学院)的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党校(行政学院)的干部教育培训的关键,提升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是当前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和《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迫切需要。
县级党校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重要意义加强党的基层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党执政系统的一线“骨干”和“细胞”,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沿阵地”,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整体素质是关乎我党执政能力建设根基的大事。
县级党校(行政学校)直接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担负着为基层党员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在“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高水平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面责任重大,是从根本上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力量。
不断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整体素质,造就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够担当历史重任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摆在基层党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党加强基层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的历史使命的需要。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有关要求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干部教育培训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越是重要岗位、关键岗位的干部越需要培训”,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增强干部素质培养的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
提高党校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难点与对策摘要:党校是党员干部培训的主要地点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对党员开展各项先进的思想理论宣传等工作。
我国党员队伍在不断壮大。
在这一背景之下,对于党校而言还需要积极进行改革与探索,不断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基于此,本文简单探讨了党校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升难点,并尝试提出了解决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党校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对策近几年随着我国党员队伍建设的不断壮大,从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无论是哪一类的事业,在发展到了一定的时期后,都必然需要进行改革与探索,才能够不断向前迈进。
对于党校而言,在当前新的历史阶段中也需要面临改革与创新的问题。
1.提高党校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意义提高党校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意义,主要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的话。
科学开展党校教育工作,能够不断丰富党员干部队伍。
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帮助党员树立起良好的发展观念,不断提升党员自身的综合素养。
其次,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通过党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能够让更多的党员接受到良好的培训,提升党校的培训效果[1]。
最后,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的话,党员干部的发展情况,对于社会的经济而言有着一定的影响。
提升党校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将有利于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意识的渗透,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繁荣与富强。
1.党校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升难点没有进行因材施教与因需施教一般党校在对班次进行设置的时候,往往是按照行政级别以及业务性质等来进行安排。
但是,对于培训对象的年龄以及实践经验、文化水平等并没有过多的考量。
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同班次内,培训人员的能力与水平不一。
在进行课程安排的时候,其内容都是相同的,因此就容易导致教学的内容和学员自身的知识需求不对接的情况。
另外,党校的教学内容,一般也存在着限制性范围,因此也往往难以进行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从而会使党校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难以提升。
基层党校对党员干部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研究摘要:基层党校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的主阵地,对于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党校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应注重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当前基层党校普遍存在培训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为提高基层党校的教育培训效果,增强基层党校培训实用性,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满足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基层党校;党员干部;时效性;针对性引言:党校教育是提高党员干部政工作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基层党校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主阵地,在提供时效性和针对性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研究基层党校对党员干部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基层党校的定义与作用基层党校是指党组织在基层建立的旨在培养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政治学校,是农村乡镇党校、城市企事业党校、街道党校、高校业余党校等等的总称。
基层党校在党员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基层党员干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基层党员干部系统学习掌握党的政治理论、政策方针的主要途径,对基层党员提高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工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基层党校对于加强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党组织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只有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才能够更好地组织和动员党员和群众参与党的各项工作。
而基层党校通过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执行力,进一步巩固党在基层的领导地位。
第二,基层党校对于推进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党组织是反腐倡廉斗争的重要斗争堡垒,通过对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党纪党规教育、党风廉政建设相规定学习,增强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意识和党纪党规知识,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可以增强基层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意识、廉洁自律意识,促进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最后,基层党校对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党组织在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新风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可以引导广大党员和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县级党校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现状及对策思考县级党校是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形势下,基层干部迫切需要提高领导决策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以及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目前,基层党校培训工作存在着培训理念相对滞后、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经费保障不足等诸多问题。
县级党校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培训方式方法,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提高干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县级党校干部培训质量的提高。
标签:干部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县级党校的培训对象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前线的党员干部,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直接执行者和操作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如何,与党计国运相关联,更与百姓福祉共休戚。
因此,提高县级党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意义重大。
新形势下,县级党校应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发挥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
一、当前基层干部急需提高的三种能力1.领导决策能力。
基层党员干部的决策是否科学,是基层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当前,一些基层干部决策失误、交了“学费”,工作被动。
因此,许多基层干部建议党校把提高干部的决策能力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去,通过有针对性地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决策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工作的需要。
2.依法行政能力。
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才能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推动发展。
乡村干部是党在农村基层的桥梁和纽带,他们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的高低强弱,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广大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关系农村发展稳定的大局。
现阶段乡镇干部在依法行政中存在着诸多不足,还存在凭主观意志和个人经验办事的现象,部分基层干部法治观念不强,给单位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基层干部迫切希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以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棘手的社会矛盾纠纷。
3.做好群众工作能力。
当前,乡村、社区基层干部在工作中遇到许多新的棘手的问题,如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安全生产、征地、拆迁、补偿、信访稳定等,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当,往往会引发社会矛盾。
深刻理解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央提出的党校教学内容布局是“一个中心,四个方面”。
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具体内容辐射到四个方面:理论武装,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
为此,党校的教育
培训工作就要立足于实际,加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准确深入
地理解“针对性”、“实效性”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关于党校教育培训的针对性的思考。
关于党校教育培训的针对性问题虽众说纷纭,但其中的“因需施教”说,却已获得了最大范围
的认同,可以说“因需施教”已经成为关于党校教育培训“针对性”的关键问题。
(一)“因需施教”的“需”应如何理解。
其一,“需”包括三方面,即:国家和组织的需求、工作岗位的需求、培训对象的个人需求。
这三个方面的“需”要有主次之分,国家和组织的需求是第一需求。
通过党校教育培训的党员、干部,首先要能够服务并且愿意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党的建设事业,
同时也能够始终如一地忠诚于党组织。
在此前提和基础之上,党员、干部的“岗位需求”才能
成其为教育培训的“必需”。
而党员、干部的“个人需求”往往体现出因人而异的“个体性”特征,这种“个体性”特征必需服从于“战略性”、“全局性”的需求,因此党校的教育培训不能过分强
调培训对象的个人需求。
其二、党校的教育培训比高等教育和其他社会教育培训具有更高的严肃性,虽然应适当考虑
教育培训对象的个人需求,但不能去迎合对象的个人喜好。
在考虑“需求”的时候,不能被动
地去思考如何满足培训对象基于个人知识需求所提出的那一类需求。
对于那些关乎国家建设、党的建设的一般性、关键性、战略性、全局性的理论和知识需求,党校要主动“替”培训对象
作出选择,主动思考作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对象最该知道什么?最该理解和掌握什么?
党校的教育培训如果不能让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并始终贯彻那些最根本的、最关键的东西,
这种教育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而这些最根本的、最关键的东西要一直坚持讲下去。
(二)“因需施教”的“教”应如何理解。
其一,对于那些关乎国家建设、党的建设的一般性、关键性、战略性、全局性的理论和知识,党校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解放思想,不断从“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
层面下功夫,用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去讲这一类貌似“老生常谈”的问题。
要善于在这一类的
问题上“旧瓶装新酒”,善于用貌似“老生常谈”的理论和知识解读新形势、新情况,充分体现
理论与知识的与时俱进。
尽可能避免照本宣科、墨守成规,更要避免“说大话”、“说空话”等
不切实际的教学风气。
其二,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现代科技手段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
质量。
但不能片面倚重现代科技手段,更不该强制推行现代科技手段。
决定教学效果的一直
是而且永远是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形式。
因此,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形式,形式
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并且要以“最适合”的原则服务于内容,避免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此外,还要在这个问题上尊重党校“教育前线”工作者的个人选择,理解并支持教育培训工作
者依据各自的“施教风格”来选择具体的教学形式,只要能够运用某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吸引教
育培训对象,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向对象传授教学目标既定的理论知识,这就应该予以肯定,
不要强迫他们“必须运用”其他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学形式。
总之,不要在教学形式的问题
上搞“不问内容、不分对象”的“一刀切”。
事实上,建立并维护多种形式、多种风格并存且相
互补充、竞争的教学氛围,本身就能够增强党校教育培训的活力,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其三,在“教”的内容方面,党校教育的针对性不可能表现在专业知识领域,但也不能无的放矢。
如果要求党员、干部在经过党校的教育培训后达到理论武装、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个方面的要求,就要全面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科技前沿问题、法制建设问题、经济发展问题、价值观与人生观问题等这一类关乎国家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般性、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离开这些具体的、相对专业的内容唯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谈“党性修养”,就显得空洞了。
党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做到知识上的与时俱进,而不是空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性修养”,是要不断学习上述那些一般性、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具体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关于党校教育培训的实效性的思考。
(一)“当下实效性”和“长远实效性”。
关于党校教学的实效性,要正确并深刻理解。
党校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包括“当下实效性”和“长远实效性”,由于党校具有党的重大思想理论阵地的性质,因此党校的教育培训要更多地考虑“长远实效性”。
目前在广大党员、干部当中有一部分同志认为党校教育培训实效性不强,这其实是把某些党校教育培训工作者总是照本宣科、墨守成规的“老旧教学范式”跟教育培训的实效性问题混淆了。
由于这类教育培训工作者个人在教学工作中缺乏时代性的解读、缺乏创意性的见解,导致了内容的空泛乏味,但事实上,他们所讲授的核心题旨并不缺乏实效性。
另一方面,有一部分作为教育培训对象的党员、干部过分考虑了党校教育培训的“当下实效性”,甚至把“简单实用性”当作实效性来认识。
党校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当下实效性”,但不能一味强调“当下实效性”,否则很可能导致教育培训对象对关乎国家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般性、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采取“不求甚解”但求“简单实用”的学习态度。
古今中外,无数实践都证明了“简单实用”的东西往往是“暂时有效、长远有害”的,所以中央要求党员、干部要具备“世界眼光、战略思维”。
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长远实效性”才是党校培训教育的根本所在。
“长远实效性”对教育培训对象的影响可能不会马上显现,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才是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党性修养的关键所在。
(二)“实效性”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关系。
党校的教育培训工作首先是围绕党的基本方针和国家发展的大局进行,特别需要强调:教育培训对象来党校学习的目的,首先就应该是通过学习增强理论素养、更新知识结构、扩充知识储备。
因此,党校要尽可能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理论和关键性的知识,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他们在正确的理论和知识的指导下,正确地联系工作实际。
也就是说,党校不能也不可能给党员、干部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只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或说,党校就应当培养党员、干部具备解决问题的思路。
党校的教育培训不能代替学员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实践。
最近笔者在调研和上课的时候经常问学员的一个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主要是谁的责任’?如果我们非要替学员的具体工作出主意,恐怕不会有好的效果。
对于他们的具体工作,他们应该比我们更了解,他们自己的具体工作怎么干为什么要问我们?笔者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就党校的教育培训工作而言,其实就是认清我们自己的工作性质,把理论和知识讲好、讲透,以便为学员提供正确的思路,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扩大和增强教育培训的“长远实效性”。
至于接受教育培训的党员、干部们应怎样在自己的工作当中理论联系实际,那是他们自己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