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西欧社会的变化和文艺复兴
- 格式:ppt
- 大小:2.86 MB
- 文档页数:31
第一单元 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第一单元 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第一单元 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精选3篇)第一单元 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篇1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单元内容分析]15世纪之前的世界历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路线平行地发展,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受制于地理隔绝及交通技术的限制,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第18讲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学习目标】2011版课标: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基础知识】考点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租地农场(1)背景: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兴起垦殖运动,新开发的地区拥有独立的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庄园经济逐渐衰落,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直领地,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等多种方式建立租地农场。
(2)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3)特点:租地农场的农产品和畜产品更多的进入市场,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4)影响: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动摇2.手工工场(1)背景:手工业者脱离农业,更多地为市场而生产;随着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2)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3)特点:在手工工场内的工人与雇主之间形成了彻底的雇佣关系,资本与劳动分离。
3.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影响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考点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新阶级的出现——早期资产阶级(1)富裕农民:13、14世纪,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2)市民阶级: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商人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13、14世纪,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议会。
考点三、文艺复兴运动1.背景:14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
2.兴起的时间、地点:14世纪中叶意大利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文艺复兴运动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对历史教育的改革不断推进,其中人教部编版的九年级历史教材备受关注。
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13和第14课分别涉及到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本文将就这两个内容进行探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一、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初期的时间段进行了回顾和阐述。
这一时期,欧洲经济开始迈入繁荣发展的轨道,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中世纪晚期的西欧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
农民占据了社会的主体地位,而封建领主则掌握着经济和政治的实际权力。
然而,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业贸易活动的增多,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
城市的发展导致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从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家阶级逐渐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其次,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经济出现了巨大变革。
商业资本主义成为主导形式,经济活动迅速扩张。
航海技术的进步和新大陆的发现为欧洲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机会。
同时,银行业的发达也为资本的积累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一时期,资本家阶级日益壮大,封建制度逐渐瓦解,中世纪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他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城市成为思想和文化的中心,文艺复兴的运动也在这个时期迎来了高潮。
二、文艺复兴运动14课《文艺复兴运动》重点讲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涉及艺术、文化和思想的大革命,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艺复兴运动诞生于意大利,随后迅速向欧洲其他地区扩散。
它标志着欧洲社会从中世纪走向了近代。
这场运动强调人文主义思想,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传播。
同时,它也对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为代表,创作了众多经典的作品,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文艺复兴运动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与第14课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了解过去的经历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而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则为我们提供了对西欧历史的深入了解。
本文将以合适的格式,分别介绍这两个课题的内容。
一、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世纪的演变过程,主要包括了中世纪封建经济和社会到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转变。
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城市的兴起以及商业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社会地位是以人们所属的封建等级为依据的,封建领主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主导权。
农民们务农为生,生产方式落后,有限的农业生产力无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然而,18世纪以后,农业革命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新的农业技术和发明帮助农民提高了生产效率,农业生产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城市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吸引了许多乡村居民迁徙到城市,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
城市的兴起为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而商业贸易的发展则是这一转变过程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商业贸易的扩大,人们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东方的奢侈品和珍稀商品被成功引入到西方,也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商人们的利益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保护,出现了许多商业法律和组织。
二、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14世纪至17世纪期间欧洲发生的一场文化运动,它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其名,文艺复兴运动通过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艺术,寻求对自身文化的复兴和重塑。
文艺复兴运动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文学方面,著名的作家如但丁、莎士比亚等纷纷问世,他们的作品展现了广泛的主题和丰富的情感。
文艺复兴发生的背景及对欧洲的影响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
其实质是反对封建观念、摆脱中世纪宗教教义和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
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它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是指近代初期出现于西欧的一种新文化气象。
文艺复兴的兴起我们可以把他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大方面的因素第一,经济因素,文艺复兴诞生于意大利,那么我们就以意大利这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作为例子,意大利是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运转的,而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这就是自由的体现,当然要想有这些自由还要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
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在意大利归家的显著特征就是财力雄厚,在15世纪,意大利是整个欧洲大部分国家债务的债权人。
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第二,政治因素,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
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什么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
之后随着资产阶级的形成以及不断地发展,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迫切要求摧毁教会的封建神学世界观,铲除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
14世纪时,随着工厂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
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提倡以人为本的文艺复兴随之发生。
第一单元 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引言15-18世纪是西欧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和文化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分析这段时期西欧社会的演变。
社会结构的变化在15-18世纪的西欧社会,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社会地位开始与个人能力和财富挂钩。
权威和特权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了资产阶级。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逐渐壮大,并开始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城市中的工商业者和手工艺人成为社会新的精英群体。
城市化带来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加,使得社会地位的改变变得更加容易。
经济制度的变迁15-18世纪的西欧社会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
商业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市场经济开始取代封建经济成为主导力量。
资本主义的出现也带来了新的财富分配问题。
贫富差距的加大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社会压力随之增加。
同时,资本主义的兴起也使得个人的财富积累成为可能,人们开始追求个人利益,这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文化观念的变革在15-18世纪的西欧社会,宗教观念开始发生改变。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使信仰成为人们个人选择的事项,宗教与政治的分离使得宗教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同时,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也推动了文化观念的变革。
人们开始追求个人的艺术和科学成就,对古代文化进行了重新评价。
人文主义的兴起使得个人的价值被更加重视,人们开始追求人生的幸福和满足。
结论15-18世纪的西欧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和文化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结构从贵族阶层向资产阶级转变,城市化进程也推动了社会地位的流动性增加。
经济制度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变,财富分配不平等和个人追求利益成为主要特征。
文化观念的变革使宗教观念变得自由选择,并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
这些变革的影响持续至今,深刻影响了西欧社会的发展历程。
【笔记】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1中世纪中晚期的社会巨变(10世纪-14世纪)907-960,五代十国960,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宋朝建立1125,金灭辽1127,靖康之变,金灭北宋,赵构即位,史称南宋1206,成吉思汗铁木真建蒙古国1234,蒙宋联军攻破蔡州城,金国灭亡1271,忽必烈定国号元,元朝建立(1271-1368年)1275-1292,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到元朝和印度1279,崖山海战失败,南宋灭国1368,朱元璋建立明朝(1368-1644),元顺帝北逃1405-1433,郑和七下西洋1402-1424,朱棣在位,永乐盛世962,奥托大帝称意大利王,加冕称帝建神圣罗马帝国1039-1056,亨利三世在位,神圣罗马帝国达到鼎盛1054,基督教会分裂1168,牛津大学建立1348,欧洲开始爆发“黑死病”,人口锐减三分一1378-1447,罗马教会分裂,两皇并存1436,德国约翰·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1453,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灭亡1492,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1497-1498,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普世权力衰败和地方势力兴起【普斯权利的衰败】按照中世纪西方基督教的原则,皇帝是人间最高政治权力的象征和执掌者,是基督教世界的卫士;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基督教神权的象征和执掌者在封建的中世纪,这两个普世权力至高无上。
然而,这两个普世权力彼此交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罗马教皇都试图既控制政权、也控制神权。
但是到了中世纪晚期,由于种种原因,普世权力开始衰败,最终丧失了对西方世界整体的控制能力。
小卡片【皇帝党和教皇党】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试图用武力征服城邦共和国,收复失去的皇权。
罗马教皇担心其的势力的发展危害教廷的利益,则与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统治的意大利城邦共和国结成了联盟。
双方为此爆发激烈的争夺,甚至形成皇帝党和教皇党这两大阵营的城邦共和国。
腓特烈二世(1712年-1786年)是中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皇帝,具有很强的政治魅力,赢得了许多意大利人的拥戴,他的支持者组成了吉柏林党(皇帝党)。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核心知识点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核心知识巩固】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农业:的出现。
①(11世纪以后)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者成为新开发地区的主人,这些地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②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也可以通过缴纳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
③在一些地方,成为一种趋势。
④越来越多的领主用新的生产方式经营领地(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农业生产。
(2)建立:通过承租、购买等多种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
(3)性质:的农场。
(4)特点: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将农产品推向市场。
2.手工业:出现集中的。
(1)过程:农村出现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商人介入生产,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2)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3.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出现的影响: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1.农村:富裕农民——13、14世纪,、骑士等通过各种手段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2.城市:市民阶层——、商人成为,商人政治权力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重难点梳理】1.近代前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2.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新”指的是什么?3.中世纪晚期西欧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以及解析【核心知识巩固】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租地农场;垦殖运动;迁徙税;土地集中;资本主义化;富裕农民;租地农场;资本主义性质2.手工工场;分散的手工工场3.资本主义化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1.富裕农民2.手工业者;城市居民【重难点梳理】1.答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大量的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并转化为资本。
一、单元导言解读1、演变时间:15、16世纪(中世纪晚期,封建制度走向解体)2、演变空间:西欧(包括哪些国家?英法西葡、意、德等,和今天西欧不同)3、演变方向:从文明形态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变(或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从社会形态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从历史发展看:从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4、演变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5、演变表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发生变化具体表现:(1)、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手工工场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标志)生产力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途径:暴力手段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组织形式圈地运动、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后期为机器生产的工厂制(2)、政治领域: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是经济变化的结果),(作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工业革命的政治基础。
(3)、思想文化领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影响)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反封建和反天主教会是共同本质特征。
(启迪思想,提供新教伦理),为工业革命来临做思想准备。
(4)、对外关系: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活动,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是中世纪和近代分水岭。
提供市场、资金、原料、劳动力等条件。
二、单元知识延展(一)、为何西欧能走出中世纪?1、西欧古代奴隶制文明:公元前8世纪到476年,古希腊、古罗马文明2、中世纪西欧展脉络476(5世纪):西欧进入中世纪;476西罗马灭亡,496年基督教在为国家机器一部分6世纪下半叶:封建制度产生(隶农制和氏族制因素催生)8世纪上半叶(750年)采邑改革,封建等级制形成9世纪,庄园制度形成11世纪:封建制度确立12世纪,城市兴起,商品经济活跃13世纪下半叶,等级君主制形成(英法)14世纪庄园制度衰败15——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注:中世纪文明的三个源头:罗马遗留下来的古典文化、日耳曼带来的蛮族文化和开始独立发展的基督教文化,三者相互整合相互适应,共同促成了中世纪的欧洲文明。
作业10 西欧封建社会一、西欧封建社会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背景:建立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政治)(知识梳理)3.封闭独立的封建庄园(经济)(知识总结)4、追逐自由的城市——自治城市发展(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经济)5、中古西欧的教会——神主宰一切(思想)6、中古西欧的王权(由弱变强)★归纳总结中古欧洲的社会特点: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未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性);教权高于王权,王权与教权相互结合巩固着封建统治,又有矛盾和斗争。
经济上:封建庄园经济相对封闭独立;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追求自治思想文化上:基督教成为欧洲的统治思想,控制欧洲文化教育和科学思想的传播。
1."两个人对面而立,其中一方愿意为人效劳,另一方则愿意或渴望接受他人的效劳;前者合掌于另一个人双手中——这便是服从的简单象征。
"以上西欧封君与封臣的"臣服礼"反映了A.封君与封臣是一种契约关系B.封君与封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封君与封臣是一种平等关系D.封臣对封君没有任何的独立性2.如图为11-15世纪欧洲大学分布图。
其本质上反映出当时欧洲A.人文主义获得广泛传播B.社会经济趋于活跃C.世俗教育突破王权束缚D.商业中心发生转移3.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城市争取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为市民称颂。
这反映出当时A.市民浮躁的社会心态B.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C.市民的观念消极世俗D.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4.“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
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
”这段文字反映了A.庄园大体上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经济实体B.庄园大体上是一个高度流动的经济实体C.庄园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D.庄园大体上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实体5.11世纪的古英语作家埃尔弗里克的对话作品中,农夫这样诉说:“我劳动非常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