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新中国外交
- 格式:ppt
- 大小:4.47 MB
- 文档页数:22
专题五新中国外交成就●专题非常解读一、专题概述:外交活动历史悠久。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确立了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主体的地位,也明确了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职能作用。
20世纪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国际交往的便利,形成了现代外交的开放、联系和世界性的特点。
外交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权国家外交的宗旨是,以和平方式通过对外活动实现其对外政策的目标,维护国家的利益,扩大国际影响和发展同各国的关系。
外交的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各国外交都受该国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国内政策和需要的制约。
综合国力是一国外交的基础和后盾。
外交也需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紧密结合。
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的官方对外联系以及各类民间对外交往,则是对外交的重要和必不可少的补充。
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流淌的和平、仁爱、友好传统,是我国的外交理念。
中国任何时候都是崇尚礼仪和平,即使再强大也不侵略和威胁别的国家和民族;中国任何时候都坚持国家之间的平等友好交往,即使是外敌挑衅,侵略边疆之时,也希望用和平、和解、和谈的方式解决争端;中国任何时候也都独立自主,不容任何外敌的入侵和统治,即使在比较贫弱的时期,也要保持民族气节,坚持抗敌斗争;中国任何时候都奉行与邻为善、和睦合作的周边外交政策,即使在邻国关系复杂多变,甚至紧张的时刻,也不能轻易放弃和平友好、邻里和睦的努力,与周边国家保持稳定、友好、合作的关系。
和平交流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最主要方式,不同文化的交流,促进各自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以和平方式为主,主要有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等,促进了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
近代中国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史,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在中国人民的反抗中,最终赢得民族的独立,中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近代现代中国外交第一:历届政府的外交:1840-1912一、清政府的屈辱外交。
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
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
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
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1、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所谓对外政策,主要是指一国对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考察认识、判断评价及相应的决策措施。
19世纪及20世纪初,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比较零散,未形成明显的特征框架。
笔者按其历史发展的进程将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四个历史时期:(1)第一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
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
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2)第二个时期,19世纪40至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中国最初的反应主要是从族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待西方的入侵,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见容于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圭臬,因此常常出现以主权换定制的可悲局面。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复习学案
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方针:“一边倒”)
1、背景:⑴ ;⑵ 。
2、 外交方针:⑴ ;⑵ ; ⑶ 。
3、 外交成就: ⑴ ; ⑵ ;
⑶ ;⑷ ;
⑸
二、20C50S 中期到60S 末的外交(外交方针:“一大片”)
1、背景:⑴ ;⑵
2、外交方针: 、 。
3、外交成就: 。
三、20C70S 中国的外交突破(外交方针:“一条线”)
1、突破之一:重返联合国
⑴原因:① ②
③
⑵意义:
2、突破之二:中美关系解冻
⑴背景 美国 ①
② ③
中国 ①
② ③
⑵历程:
⑶意义① ②
3、突破之三:中日关系正常化
⑴背景:
⑵标志:
⑶意义: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的调整及成就(外交方针:“无敌国外交”)
1、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⑴ ⑵ ⑶
2、外交政策调整的表现⑴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标: ⑵具体外交政策: 、
3、新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⑴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① ②
⑵推进新型区域合作① ② (探究)五、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国到20C50S 中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2、20C50S 中期到60S 末的外交方针与成就 3、打开外交新局面—20C70S 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4、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20C80S 以来外交政策的调整及成就。
现代中国的外交一、选择题1.1949年6月,美国认为,中共已拥有摧毁国民政府的军事力量,并将于年底以前组建中央政府,而美国“不可能颠覆或有力阻止这一进程,中国共产党倒向苏联的状况在近期内也不会有任何变化”。
这一判断A.影响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外交立场B.标志着冷战的重心已转移到亚洲C.导致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D.促使美国放弃对国民政府的支持2.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
”“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这一认识A.是由新中国的国情所决定B.否定了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C.否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3.《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 D.和平共处4.针对西方对华封锁,1952年成立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六十年代中期,中国贸易促进会已同日、英、法、德及亚非多国建立了民间贸易联系,与意、奥等国相互设立了商务代表处。
这一组织的活动A.标志着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形成B.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C.瓦解了西方对我国的经济封锁D.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体现5.“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
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从中可见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周边国家认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B.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往来C.改善邻国关系创造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 D.积极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6.“作为新中国一项重要的外交原则,它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专题复习____中外友好交往与近现代外交大庄中学高生艳专题解读1.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促进不同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古代区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2.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国势衰微的近代中国饱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主权屡受侵犯和践踏。
3.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中外友好交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当今世界的大国关系等内容是历年来各地中考重点考察的热点之一。
考点梳理一、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汉朝(1)丝绸之路:海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2)佛教东来:印度、白马寺(3)造纸术传播到欧洲: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2.唐朝(1)中日交往:遣唐使、大化改新、文字、节日习俗等。
(2)中印交往:玄奘西游、《大唐西域记》(3)唐朝对外交往频繁①原因: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陆路和海路交通。
②历史启示: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是国家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保障;国家在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对外开放,鼓励交流,充分吸取不同文明的精华,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3.宋朝对外贸易的兴盛:广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对外贸易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4.元朝马可波罗来华:意大利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5.明朝郑和下西洋:①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外,宣扬国威。
②条件:明成祖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富强、政策开放;造船业发达和指南针的运用;郑和等人具备相当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组织能力等。
③经过:1405~1433年,明成祖派遣郑和,沿海上丝绸之路七次下西洋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④意义及评价: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及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初中历史新中国外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和主要事件
2. 能够分析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新中国外交政策
2. 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实践
2. 分析新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事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新中国建国以来重要的外交活动,引发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
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3. 分析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带领学生分析新中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
中的地位和影响。
4. 探究新中国在寻求国际支持和发展友好关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困难。
5. 梳理新中国与邻国的外交政策和实践,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和对华政策。
6. 总结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课后作业
1. 回顾并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写下总结
2. 搜集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资料,以小组形式分享并展示给全班
3. 思考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
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分析能力。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
本专题含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五个系统而实用的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一、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二、世界现代史1.基层治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与货币体系:二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西方主要国家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美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使经济实力一次又一次地飞跃,为纽约成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战后,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击败英镑,成为货币霸主。
2.食物生产、经济生活与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
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现代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分工的变化,国际合作加强。
3.人口迁徙、多元文化、战争与文化交锋:20世纪以来人口迁徙分布不均衡,主要是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
一战进一步激发了亚欧非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二战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第53讲当代中国的外交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成就。
考点定位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2.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成就。
主题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方针(1)提出: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2)内容①“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