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0
八年级上册数学湘教版不等式一、不等式的基本概念1.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是指用不等号(如“>”、“<”、“≥”、“≤”等)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如:a > b,表示a大于b;a < b,表示a小于b。
2.不等式的符号不等式符号有:“>”、“<”、“≥”、“≤”、“≠”等。
其中,“>”表示大于,“<”表示小于,“≥”表示大于等于,“≤”表示小于等于,“≠”表示不等于。
3.不等式的性质(1)传递性:若a > b,b > c,则a > c。
(2)同向可加性: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3)同向可减性:不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4)反向可加性: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5)反向可减性:不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二、不等式的运算1.加法运算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例如:a > b,则a + c > b + c;a < b,则a + c < b + c。
2.减法运算不等式两边同时减去(或加上)同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例如:a >b,则a - c > b - c;a < b,则a - c < b - c。
3.乘法运算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例如:a > b,则a × c > b × c;a < b,则a × c < b × c。
4.除法运算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或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需要注意的是,除数不能为0。
例如:a > b,则a / c > b / c;a < b,则a / c < b / c。
三、不等式的解集1.解集的定义不等式的解集是指满足不等式所有条件的实数的集合。
湘教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最
新最全)
1. 整数
- 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整数之间的关系:大小比较、相等性判断
- 整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 整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
2. 分数
- 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分数的化简和约分
- 分数之间的比较
- 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3. 百分数
- 百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百分数和分数的转化
- 百分数的增加和减少
4. 质数和合数
- 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 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或合数的方法
5. 比例和比例关系
- 比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根据已知比例求未知比例
- 比例关系的应用:比例尺、比例模型等
6. 代数式和字母的运算
- 代数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代数式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 字母代替数字进行运算
7. 图示法
- 图示法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简单的图形绘制和图形间的关系
8. 轴对称和点的对称
- 轴对称和点的对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 通过轴对称和点的对称进行图形变换
9. 初步认识图形的相似和全等
- 图形的相似和全等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相似和全等图形的性质和判断条件
10. 线段和角
- 线段和角的概念
- 线段和角的运算:相加、相减、相乘等
11. 勾股定理
- 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 使用勾股定理求解实际问题
12. 平面直角坐标系
-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点的坐标和坐标轴
- 点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判断
13. 统计图表的应用
- 统计图表的种类和特点- 统计图表的制作和解读。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反思(3篇)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反思篇一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1、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方差公式3、难点的突破方法:方差公式:s = [(-)+(-)+…+(-)]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
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
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
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1、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1)。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
(3)。
介绍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画折线法。
数学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由于你没有给出具体的题目内容,我可以为你提供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大致学习资料框架:一、三角形。
1.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 三角形的分类。
- 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 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其中等腰三角形中三边相等的叫等边三角形。
2. 三角形的性质。
-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 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
- 三角形的中线:连接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 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
二、命题与证明。
1. 命题。
- 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 命题的组成: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 真命题和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2. 证明。
- 证明的必要性: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需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一步一步推得结论成立。
- 证明的步骤:- 理解题意,分清命题的条件(已知)和结论(求证)。
- 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4.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包括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这些性质为解不等式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依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加减乘除运算等基础知识,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掌握。
但他们对不等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本节内容的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还需要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其解不等式。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运用。
2.教学难点: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案、PPT、教学素材等教学资源。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不等式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内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呈现(10分钟)a.呈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b.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给出示例。
3.操练(10分钟)a.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
b.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解答展示,并对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a.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b.对学生进行解答指导,纠正错误,提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