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军机处含义:清代官署名。
亦称“军机房”、“总理处”。
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性质特点:①设立: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因军事需要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后更名军机处,以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②职责:由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③特点:简、勤、密、速。
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
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速就是办事效率高。
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
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
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
④影响: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军机处设立的起因: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②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军机处职: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军机处的地位: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处影响:(1)提高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2)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知识清单清朝(1616 年—1912 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统治期间,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以下是关于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知识要点。
一、军机处的设立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最初是为了处理西北军务而设立,但后来成为皇帝的亲信秘书班子,总揽军政大权。
军机处的特点十分显著。
首先,它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其次,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二、文字狱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
文字狱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严重。
文字狱的危害极大。
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许多文人因为文字狱而遭受迫害,甚至家破人亡。
在这种高压政策下,知识分子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学术研究也变得僵化和保守。
三、密折制度密折是清代特有的一种文书形式,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机密事项直接上奏皇帝。
通过密折制度,皇帝能够更广泛地获取信息,了解各级官员的真实情况,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
同时,也使得官员之间互相牵制,人人自危,不敢轻易结党营私。
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东北地区,康熙时期通过雅克萨之战,击退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在西北地区,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在西南地区,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土司制度,派遣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五、经济方面的控制清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同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部侵略,但也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限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六、文化专制清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推崇儒家思想,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但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形式采用八股文。
军机处的特点军机处,又称总理大臣处,是清朝的中央机关之一。
它以皇帝的名义办理政务,是清朝国家最高决策机构。
清朝自建立起,就设立了军机处。
清朝的军机,并不是一人一职,而是有分工的。
它在皇帝身边负责机要事务,在其他大臣身边负责文书事务的人员称为行走。
军机处设立时以皇帝为首,以总理大臣为首、各大臣为辅,而其主要负责人则由皇帝任命。
清朝早期在中央官制上实行宰相制,最高行政长官为宰相(国家元首);后来宰相由皇帝指定任命,但主要职责仍然保留在宰相身上;直到光绪年间内阁成立之后才出现了“总理大臣”一职。
从清末到民国年间,朝廷中出现了大量“总理大臣”一职,这些人由各部会、院、部等单位的行政首长担任;也有一些“总理大臣”是地方官员担任;而“总理大臣”则是从各地选出来的军政长官(各省总督以及其他各地方首长)。
从光绪年间开始,总理大臣和内阁就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内阁虽然不是实际掌管国家行政事务职能的机构;但是内阁作为“总理大臣和其他各部长官”而存在;而随着各省督抚进入军机处任职后“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高级官员之一了。
军机处成立后主要办理政务、机要、文书和奏折三大类事务(后来又增加了外交和内务)。
从光绪三十一年到宣统三年(1911-1911年)期间,总理大臣为军机大臣之首(名义上)、副之首、次长等多人。
军机处的设置本是西北战事,为防军机泄露而设置.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达到顶峰,也使中国更加腐朽,权利全部集中于皇帝一人,再加上对汉族的思想压迫,大兴文字狱,所以清朝没有什么杰出的改革家、政治家. 军机处的特点就是集权专制,军机处行走大臣也只是跪受笔录并无实际权力.其作用自然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统治和满人对汉人的绝对领导.。
标志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标志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雍正设立军机处标志著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哪一机构, 为什么说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出军机处。
它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著清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什么?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定_____,标志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
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
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定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
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 。
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祕书处。
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另外,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定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
需要强调,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
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被撤销。
清朝军机处的设定,标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正确本题考查的是军机处的设定的意义,其作用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也是清朝统日益加强的表现,所以该题目叙述正确。
我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答案B本题旨在考查四项机构设定的目的及标志。
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设定,是君权加强的表现,又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后形成内阁制度。
清初仿效明制,同时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初实权掌握在满洲贵族手里(凡军国大事,都交议政王大臣会议。
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清朝军机处与明朝内阁的区别明朝的内阁最初和清朝的军机处类似,是辅佐永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是一个纯粹的秘书机构。
但是随着后来的皇帝的精力和能力下降,内阁逐渐有了一定的决策权,可以决定国家政务的,明朝的内阁首辅在某种程度上是行使相权的,比如著名的张居正,通过和司礼监太监的勾结,实际上是行政权集中于一身的地位。
尤其是到了明朝后期,像万历那样几十年不上朝,国家政务都靠内阁去打理。
而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
但是制度是一方面,关键在于清朝皇帝勤政,军机处始终是皇帝的秘书机构。
而明朝皇帝懒惰,才使得内阁逐渐摆脱了纯粹的秘书机构,拥有了一定的行政权力,如果明朝皇帝都像朱元璋和朱棣那么勤政,内阁的权力就小多了。
明代的内阁大学士以六部尚书和曾任经筵讲官的来兼任,他们的地位就尊严了。
明朝大学士的官衔,始终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
明代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虽然只有五品,但内阁还算是国家的正式官署,成员是有品级的国家官员,其任免是有规章制度的。
军机处最初在编制上只是一个临时机构,类似今天的某某领导小组、某某办公室,而非一个正式机构,其成员无品级,组成完全由皇帝任意安排。
内阁大学士,还可以勉强称为国家大臣,而军机大臣则只算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随着后来的发展,成为事实上的正式机构。
拿张居正来举例,大臣给皇帝上奏章,还要给内阁报一份,一式两份,到了清代则不然,只有给皇帝的一份,军机处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经手就完了。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譬如皇帝出外巡幸,上陵,经筵,救荒,以及中央政府尚书,侍郎,地方政府总兵知府以上的升降,以及晓谕中外诸事,都由内阁拟好,皇帝看过,再由内阁交到六部,这是中国向来的惯例。
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
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
军机处★★★★★○○○○一、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1.设立军机处 (1)背景: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③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2)设立:办理西北军务,在雍正帝时设立。
(3)职能:①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②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特点:简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 军机处组织形式特殊,皇帝直接挑选亲信任军机大臣,人数无定制。
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速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交相关部门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密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机密性强,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皇帝(5)作用:①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二、军机处与皇权关系及其办事效率: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
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因此不能制约皇权。
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三、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四.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2、程度空前强化.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恐怖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
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易错点拨】军机处知识点,学生易错的地方有:一是军机处的成立目的,这个地方命题者易于以切点小的方式入手,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开始概念的准确理解,需要注意;二是军机处的职权与特点,这是重中之重,命题者往往喜欢与内阁制以及西方代议制一起考查,因此不仅需要对古代中国史要熟悉,更要了解同时期外国的政治制度特点;三是命题者突破教材,以史料信息为切入点考查,需要学生能够准确获取有效信息及运用的能力.1,下图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运行示意图,下列关于该机构论述正确的是A。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清朝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并极力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一、军机处的设立1、清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2、康熙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南书房,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
3、雍正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军机处设立,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1、大兴文字狱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
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
2、文字狱的危害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1、官场腐败2、军队腐败3、财政危机4、社会危机四、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3、表现: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4、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所述现象,能够表明清朝中期( ) 时间现象 嘉庆二年(1797年)靠捐纳来弥补财政,官场上充斥着以钱买官之人,仕途拥塞不堪 嘉庆十四年(1809年)清廷健锐营、火器营进行考核,27 000名士兵中,被列为头等的仅有60名 嘉庆十八年(1813年) 京畿和直隶、河南、山东三省交界地区爆发了天理教起义C .阶级矛盾的激化D .中央集权的削弱 2.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
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A .官营手工业B .私营手工业C .家庭手工业D .资本主义萌芽3.明代传奇作品中的许多商人既生财有道又知书达理。
他们一方面从事赚钱的行当,一方面又将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儒学规定的范围之内。
这种创作表明( )A .传统的义利观影响深远B .程朱理学束缚了文学思想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D .商人社会地位有极大提升4.明武宗时,杨廷和曾到某机构任职。
该机构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据此判断,杨廷和所任职位应是( )A.御史大夫B.尚书C.宰相D.内阁大学士5.下图所示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B.戚继光抗倭C.郑成功收复台湾D.左宗棠收复新疆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6.清末御史张瑞荫认为:“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
”这说明()A.军机处成为清朝最有权力的机构B.军机处成为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C.张瑞荫反对军机处的设置D.军机处的运行会阻碍立宪运动7.文字狱自古就有,但在清朝登峰造极,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而康雍乾时期尤为恶劣。
标志性事件时间汇总必修一1、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
3、1856年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4、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5、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6、《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8、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
9、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10、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大革命)的失败。
11、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2、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也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
13、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4、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15、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16、“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18、1976年10月江清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的命结束。
19、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和邓小平讲话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发展。
20、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了许多新规定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
21、1997年7月1日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试论军机处标志着六盘水师范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孟凡明摘要:中国帝制时代集权制度得到强化是不争的事实,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这种集权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原因主要有三点:军机处的保密制度,军机大臣的临时性和兼差性,军机大臣朝见皇帝的礼仪和地位等都有利于加强皇权,加强君主专制。
关键词:帝制时代君主专制军机处原因探析21世纪初期,中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必修1教科书第一单元都讲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文明。
讲到明清时,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不约而同地认为此时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科书课文标题为“明清中央集权的强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课文标题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岳麓书社教科书课文标题为“专制集权的加强”。
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是这一时期中国帝制时代的集权制度得到强化。
雍正年间,在皇宫隆宗门内设立了军机处,这一机构的产生有深远影响,各个版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表述略有不同:北师大版认为,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人教版认为,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岳麓版认为,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可见,军机处的设置是帝制时代集权制度加强的标志。
人教版的表述比较平和,北师大版的措辞最为激烈。
尽管表述不同,但意思是一致的。
然而,它们都没有详细分析军机处的设立使帝制时代集权制度大大加强的原因,学生也不明白。
我尝试对此进行浅析,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第一,北师大版讲到,“军机处设在内廷,严禁外官入内。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
军机大撰写谕旨,限于入值房内,从而保证机密不致外泄”实上,军机处的保密性比教科书所述要严格得多。
军处创立后,“四方章奏多以奏代本,直达军机处不复阁”。
奏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保守机密,中间不过官员之手,可以密封直接送达皇帝。
雍正一再告诚工:“奏匣原为国家政事有益而颁,密之一字最要。
”“密二字,最为紧要,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可畏乎!”雍正还规定:“泄露或探听密折者,以泄漏军机治罪。
选择题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A. 神权色彩B. 血缘色彩C. 平等色彩D. 民主色彩【答案】B【解析】夏商时期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权色彩。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没有神权色彩,故A项错误。
宗法制是周人将血缘纽带与政治相结合的一种制度,解决了贵族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故B正确。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嫡长子是权力、土地的主要继承者,在继承中居于特殊地位,并未体现民主、平等,故CD错误。
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十分严格,如规定“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材料反映的问题是A. 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B. 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C. 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可知,西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西周青铜器数量的多少,而是强调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而是强调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而是强调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排除D。
选择题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 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B.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答案】C【解析】秦朝修建咸阳,让咸阳宫居中,而咸阳宫象征着王权,即君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把加强君主专制和巩固中央集权两者合二为一,故C项正确。
选择题公元前206年,刘邦大军攻入咸阳,整个咸阳城被付之一炬。
颇具远见的萧何努力将宫廷保存的地图、书籍保护下来,为日后战争、治国提供了依据。
上述历史物件在秦朝时应由谁掌管()。
A. 皇帝B. 丞相C. 御史大夫D. 郡守【答案】C【解析】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一切军国大权由皇帝掌握,将具体的律令、图籍交给官员处理,排除A。
浅论军机处08历史戴娟【摘要】“军机处”是清代实际的最高政治机构,是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办理各种机要大事的机构,是君主绝对专权的产物。
军机处的设立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参与军国大政,但其作用是为保障君权的发挥。
尽管它对军国大事并没有自主权,但它仍旧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军机处;承旨办事;君主专制【Abstract】"Grand" is actually the highest political body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emperor directly adhering to the wishes of handling a variety of confidential affairs of the institution, and itis the product of an authoritarian monarchy absolute. Grand Council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feudal society marks a sign of imperial power reached its peak, as the emperor's secretary institutions that participate in the military affairs of the National Assembly, but its role is to protect the monarchical power play. Although it is not the military, and major affairs of state autonomy, it is still an important part of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history.【Key words】Grand;Law;Monarchy军机处是“办理军机事务处”的简称。
2013中考历史备考:军机处(知识点⼤全)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
亦称“军机房”、“总理处”。
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机关。
雍正七年(1729),因⽤兵⻄北,以内阁在太和⻔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
亦称“军机房”、“总理处”。
是 军机处 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机关。
雍正七年(1729),因⽤兵⻄北,以内阁在太和⻔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变⾰,标志着清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军机处成⽴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
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且其职权愈来愈扩⼤。
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俗称“⼤军机”,有 军机处 军机章京,俗称“⼩军机”。
军机⼤⾂由皇帝从满、汉⼤学⼠、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
军机⼤⾂之任命,其名⺫为“军机处⾏⾛”,或“军机⼤⾂上⾏⾛”。
所谓“⾏⾛者”,即⼊值办事之意。
军机⼤⾂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以后增加到四、五⼈⾄⼋、九⼈,最多⾄⼗⼀⼈。
军机章京初⽆定额,⾄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六⼈,共三⼗⼆⼈,满、汉章京⼜各分两班值班,每班⼋⼈。
军机章京之任命,或称为“军机司员上⾏⾛”,或称为“军机章京上⾏⾛”。
军机处成⽴后,议政⺩⼤⾂会议于乾隆五⼗六年(1791年)废⽌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事务的机构,⼀切机密⼤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
军机处总揽军、政⼤权⼆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国家机关。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当堂达标题【基础达标】1.康熙时期,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该机构讨论,一经决定,皇帝也不能改变。
该机构就是()A.锦衣卫 B.内阁C.议政王大臣会议D.军机处2.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设立该机构的皇帝是()A.康熙B.雍正 C.乾隆 D.光绪3.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其依据是( )A.“军国大计,罔不总揽”B.军机处办事,号称“勤、速,密”C.“只供传述缮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D.“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4.清朝文字狱最盛时历经了( )A.顺治、康熙、雍正三朝B.康熙、雍正、乾隆三朝C.乾隆、嘉庆二胡D.雍正、乾隆、嘉庆三朝5.观察右图,此图反映了清朝统治者()A.大兴文字狱B.焚书坑儒C.提倡言论自由D.独尊儒术6.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成为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绝唱。
清朝建立后,颁布“禁海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C.增没关税,加强管理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7.清政府只开广州商埠,关闭其他开放港口后,广州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是( )A.“广州十三行”B.宣政院C.市舶司D.奴儿干都司8.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没起过任何作用B.使清朝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C.不能适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D.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9.下列属于清朝加强君权措施的是()①焚书坑儒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设立军机处④大兴文字狱⑤设立锦衣卫A.①④ B.②③ C.②⑤ D.③④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里,不与外界接触。
——马克思材料二材料三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1)材料一中,清朝把自己“密闭在棺材里“”不与外界接触”,这反映了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把自己“密闭在棺材里”“不与外界接触”的原因。
论述题集合
主题:中央集权
观点: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论述:①明朝:明太祖废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②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结论:中央集权的强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观点:中国的科技发明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发展。
主题:思想控制
观点:明清统治者加强人们的思想控制。
论述:①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培养皇帝旨意的顺从者;②清朝时期的文字狱,造成社会社会恐怖,禁锢思想,阻碍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结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大大强化,但是逐渐使中国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主题:科技发明
观点:中国的科技发明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发展。
论述:
①印刷术促进了人类的文明;
②指南针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如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推动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③火药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打败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结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题:对外交往
观点:唐宋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论证:①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②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③印刷术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结论: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下列文献记载的历史现象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②“始设军机房”③“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④“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日朕”A.④①③②B.④①②③C.①②④③D.③④①②2、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皇权受到制约B.君主专制强化C.世袭制度消亡D.地方权力削弱3、朱元璋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这主要说明朱元璋( )A.强化专制皇权B.实行轻罪重刑C.注重整顿吏治D.强调以法治国4、“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于是他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奏章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5、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6、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奏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
这说明明代内阁( )A.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B.阁臣权力有限C.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D.深受皇权控制7、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A.建立通政司B.建立密折制C.设立枢密院D.设立军机处8、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
如何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
一、比较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有何不同。
只有比较出二者在加强皇权方面的差异,才能理解真理解上面的结论。
在比较二者的不同时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要简明扼要抓住要害,语言不要空洞,要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
1.明朝的内阁有“票拟”的权力,而清朝的军机处则没有。
下面解释一下什么是“票拟”: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大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
这样明朝的内阁拥有议政权和一半的决策大权,也就是说明朝的内阁有一半的签字大权(另一半名义上属皇帝),如果内阁的操控着——首辅和司礼监的主管者——秉笔和掌玺太监关系密切,就有可能形成内阁专权的局面。
如:万历帝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
就这样,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批红”,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
这就严重削弱了皇权。
而清朝的军机处只有议政权和笔录的权力,没有任何决策权,完全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和咨询机构。
军机处之职掌主要是:掌书谕旨,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考其山川道里、兵马钱粮之数,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
2、明朝的内阁大臣都是专职官员,没有固定的数额,也没有固定的任期,一半由翰林出身的文官担任,易于形成朋党,这就为其专权提供了可能。
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都不是固定官职而是兼职,如:乾隆年间的和珅,他的本职是户部尚书,其兼职是军机大臣,皇帝喜欢你发现你听话,你就入职军机处;不喜欢了发现你不是很听话,你就出去干你的尚书。
这就进一步避免了军机处削弱皇权。
3、明朝宣德以后把“批红”的签字决策大权交给了司礼监,这种做法一方面牵制内阁的权力,让宦官和文官相互争斗最后皇帝收渔翁之利。
但另一方面皇帝也交出了实际的决策权,而且会有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勾结彻底架空皇帝的可能,(当然这两种群体不是一类人,勾结的可能性不大,但不等于没有)。
而清朝的历代皇帝都严禁宦官参议朝政(慈禧非男人也非皇帝),始终把决策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军机处没有任何机会取得外援从而参与决策。
二、站在雍正皇帝的角度上思考该问题。
洪武帝设立殿阁大学士和永乐帝设立内阁的初衷本来是想建立帮助自己强化皇权的秘书班子,结果事与愿违,后来却严重削弱了皇权,所以雍正绝不会照搬明朝的内阁制;至于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本身就是专制皇权的障碍,以雍正的性格绝对弃之不用;至于朱元璋废掉的宰相制度,也不可能昔日重来。
但雍正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又想总揽全国大权,为此就必须建立一个真正的而且是永不变质的秘书班子和咨询机构,以达到其心中的理想“永远帮我干活,但不会分享我的权力”。
于是军机处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