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评上海2019年高考材料作文_作文专题
- 格式:docx
- 大小:18.64 KB
- 文档页数:6
名师评点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以往的很多作文题,对外部世界的注重多了点,而这个题中,“被需要”,是你的需要。
马斯洛理论中,人需求的层次,是价值的体现。
这次的题目,其实是在进入大学学习阶段之前,请学生思考,“你为什么而生活?”“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有这样的哲学命题隐含其中,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导向性。
“有人问这篇作文的书写空间,我的答案是很大。
每个人都会有需求,这个题目都写得出。
但是写得好与不好,同个人思考及人生境界相关系。
”如果平时的思考行为中一直想获得,而不是付出,会是一种表达;如果说假话,作文里其实也能体现出来。
如果是真心感到应该承担起现代社会中个人的责任,与古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济天下”等的思想相融相通,这样的境界体现在文章里,就会特别有气度。
对于高考作文,很多家长往往最担心孩子跑题。
这次的题目,要跑题都很难。
因为谈到需求、获得、付出,一看就知道,就能写。
文章的好坏决定于其本人境界的高低,也与真实度、情感度密切相关。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应该避免,那就是故意把立意拔得过高,显然是不合适的。
学生写作时,应注意把自身的需要讲清楚,把“需要恰恰隐含在被需要中”这层关系辩证地表达好。
这种自在而真诚的关系认知,源于学生对自己生活、学习以及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后的积淀。
只有这样,才能深刻阐释“需要”、“被需要”以及“价值”。
为方便大家即时获取2018年高考试题、成绩、分数线信息,###为广大考生整理了《全国2018年高考试题答案、成绩、分数线专题》考生可直接点击进入以下专题实行信息查询。
2019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真题分析(绝对精品文档,价值很高,值得下载打印背诵)【考点解读】上海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历年题目:年份题目审题立意2009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
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继承与创新;整体与部分2010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
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可持续发展2011 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过去与不过去2012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抓住“微光”与舍弃“微光”2013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
“重要”与“更重要”2014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自由与束缚2015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和谐的自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评价他人的2016 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生活2017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On June 7th。
after the Chinese language exam for the 2019nal College XXX known as the "Gaokao") in Shanghai ended。
the Shanghai XXX topic for the exam。
The Institute then XXX to analyze the topic。
and they unanimously agreed that the essay topic for the 2019 Shanghai Gaokao led to an open cultural perspective。
self-XXX。
and a XXX.XXX。
modern atmosphere。
and XXX。
intellectual。
physical。
artistic。
XXX literacy n。
XXX virtue。
XXX。
and e Chinese people with a vibrant Chinese heart。
facing the world。
the future。
XXX.The XXX of the topic were based on XXX Chinese values ina global perspective。
combining the rhythm of tism with XXXreal-world problems in a global context。
achieving the ideal of n。
The topic not only XXX of Shanghai as an nal cultural city butalso pointed to the new era task of XXX perspective.XXX "XXX"Feeling," "being more us," and "finding" are respectively the ways。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
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独家】2019高考作文上海卷解析(带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什么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作文”微信公众号。
命题方向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健全人格人文底蕴:人文关怀科学精神:理性思审题限制性1.“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这既是对话题“被需要”的解说和引导,也是对话题的限制,着力点在“被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上。
2.“生活中”,指明选材的范围——源于生活。
不谈历史,只说现实。
3.“不仅”“也”揭示了“关注自身需要”和“渴望被他人需要”的关系。
两者共存,是生活的常态。
4.在作文时,不能忽视“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这一句话,也就是要求写作时文中不能无“我”,重点写作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开放性1.文体的开放性。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思考”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通过叙事来表达,也可以通过说理来表达。
2.选材的开放性。
“生活中”,生活辽阔无边,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学生只要关注生活——自己的生活或者他人的生活,写作的空间非常大。
解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被需要”是需要的最高层次,从自我中心走向服务他人。
上海的高考命题,关注了当下人们精神层面所产生的问题与价值观层面的树立。
由通常的关注外部世界,转向关注内心。
众所周知,关注自身的需要是低层次的,渴望被他人的需要,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和存在感,这才是潜在的力量,人性之光辉!写作本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被需要”含意: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一个人怎样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因为,“渴望被需要”的欲望也不是人人相同的。
名师点评2019上海卷作文:更宜抒情性导语:20xx年高考语文考试刚刚结束,网站第一时间给大家带来上海作文题目的解析。
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学习。
大家再看上海卷,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上海卷的高考语文类似读者和青年文摘,属于心灵鸡汤式的,他们的卷子历年来追问人性,都在追问人性最美的那个部分。
大家看,我们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上海卷文体:更宜抒情性上海试卷不断强调自选文体,如果有上海卷的同学,老师要提醒大家,虽然上海卷写八百字的文章不限文体,但是上海卷更适合写成具有抒情性的文章,写议论文不一定要展开。
像我们看到全国一,全国二,北京、山东等等,这些省份适合写的文章还是议论文为主。
像上海这样的卷子,更适合写的文章是抒情性的文章。
解读一道题,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他们,将要关系到造就和谐的自我。
这些题目,我们之前讲过在思维逻辑框架上去套,照样写的很好。
那一年写类似的东西,还是关于私爱和大爱,写的抒情性散文,主要抒发感情,地铁上老人哪怕骗我,我仍然奉献爱心。
我跟同学讲课,让他们关爱这样的人,说我跟周围不同,我太喜欢你,当天下课,我看到这个人没有双腿,在地铁爬行,我就给了他5块钱,我看到地铁门突然好了,这个时候坚硬起来了,他直接扣题了。
从这个时候我不相信你了,我作为一个年轻人,也不相信世界上是美好的,到处都是欺骗,像这样装腔作势的人,不需要帮助的,社会欺骗了我。
讲另外一个故事,有一天坐公交车,那时候什么不信了,不给老人让座故意坐到最后一排,就睡着了。
当售票员叫醒的时候,我坐车坐坐反了,晚上都到了,兜里一分钱都没有,这个孩子突然意识到,如果是我向别人借两块钱我可是真的需要帮助,如果都像我这样想,世界都没有希望了,还会有人借我吗?不管向别人借,因为北京很大,实在后来没有办法,天快要黑下来了。
看到旁边有一个中年妇女,阿姨,借两块钱坐车坐回去就行了,阿姨,什么都没有说,孩子,拿走。
201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点评上海2019年高考作文题是:“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题目自拟,全文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
”老师:不是简单写理想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认为,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可能是受到着名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讲话的启发,王安忆的原话是:“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
这个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经太多了,所有的因果逻辑都是循着用途连接和推动,生活和人生本来是弥漫的氤氲般的形状,质地也具有弹性,如今越来越被过滤干净,因而变得光滑,坚硬,并且单一。
”倪文尖表示,今年的作文题目出得好,不是简单地让考生写理想。
上海交大附中语文高级教师刘慧认为,作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今年高考作文题仍然给了考生很大发挥空间。
今年题目与2019年上海卷作文“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处,引导学生不只关注自己,更关注他们、关注社会。
华东师大一附中特级教师李支舜表示, 今年的题目看起来容易,但写起来有一些难度。
首先自己认为的“重要事情”是什么,人各有别;而世界上似乎有“更重要的事情”,考生也要明确哪些是更重要的事情,如责任与担当、诚信与忠诚、付出与献身、爱家与爱国、信念与理想、环保与行动等,不胜枚举。
题中的提示语“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暗示了考生可以写不同的观点,这样选择余地就很大。
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毛继东教授点评上海作文题目时表示,“这是一道深度的人文关怀题。
”毛继东说,它的寓意是“有时我们不断向前,却忘记了出发的目的”。
其他涉及人性伦理的题大都停留在浅层次,而这个题沉下去了。
按此题的走向,势必会抽取出这样的启迪:错把手段当成目的。
“我对它的欣赏其实是寄托了一种期待,在孩子们的内心播撒悲天悯人的种子,时刻提醒我们是人。
”考生:结合生活并不难考生们表示,今年的作文题很好写,大部分考生都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了这道作文题,也有考生在作文题中引用到了最近大热的中国梦的内容。
2019年高考作文评析真题再现: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立意,逻辑建模如果各位考生,潜心研究过上海这几年的高考真题和一模二模试题,我们会发现,2016-2019年一模二模透露出来的趋势是在“审题”和“逻辑结构”二个维度上,思维水平要求的加强,也是后面几届同学要务必注意的重点。
一,试题切层解读——逻辑的定位我们看到今年的作文出题形式是对“关键词导向”+“提示性”的二维结构出题。
1,我们来切分下作文题目的内部层次: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请你认真读一遍题目,把你认为关键的语句词语圈出来,试着解读下他们的逻辑关系。
第一层:动词结构逻辑:倾听了……,接触了……,由此……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更有意识地去寻找……第二层:解读逻辑关系:因果关系——以音乐为介质,表现了“各类”不同/异域音乐后,更对“中国味”有了更深感受/更有意识地寻找。
第三层:提示语——目的解读: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所以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音乐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才是真正的核心。
题目本身的内部层次,我们切得相对清楚了。
(注意,我们的同学们都知道,上课解读我们一般会解读比较多,但考试现场,以实用性,快速清楚解决试题为第一要义!所以一定要清晰+简洁)2018年的上海卷:在审题立意部分,你的中心是围绕“需要和被需要去探讨人生价值”的,都是切了题目的;但同时,也要突出“被需要”的普适性。
2019上海高考优秀作文4篇及点评作文题: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立意分析:今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命题注重引导考生对材料整体性的把握和分析,注重引导考生对认识事物的理解,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材料第一句使用叙述性语言,涉及的信息比较丰富,我们不妨从逻辑的角度进行分析,整体上非常明显的因果逻辑:因为“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所以“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局部来看,“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与“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两个原因属于并列关系,“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与“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又是先因后果的关系。
其实,这一句话还隐含着一个逻辑关系在里面,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下两个“更”字,这样一来隐含的递进关系浮出水面,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句话:在没有倾听、接触不同国家与风格的音乐之前,我对音乐的“中国味”感受深度不够,寻找“中国味”的意识不够强烈;倾听、接触不同国家与风格的音乐之后,我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材料第二句使用议论性语言。
“这段话”承接第一句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中的“启发”意味着考生要从第一句材料的事例里面领悟道理并予以探究、挖掘,也可以这样说第一句只是一个引子;“如何去认识事物”是第二句的核心,也是整个材料的第一核心。
明确了写作核心,再联系起来看,找出“如何去认识事物”与第一句所给事例的联系,很明显第一句涉及“如何认识中国味的音乐”是通过广泛接触异域音乐,比较中国音乐与异域音乐的相同与不同,从而拓宽音乐认识的视野,甚至吸收异域音乐的长处,发现中国音乐的不足,从而加深对本土音乐的认识。
2019高考满分作文佳作点评上海卷:和谐的统一和谐的统一上海考生去黄山旅游前,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待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
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一些个体,他们本身或许各有特点,略有不足;但它们未曾勾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
走下黄山,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只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
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说,只求体制规范。
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只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能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
郑板桥先生曾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
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统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禁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
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
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此,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
我想,我们的内心中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
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
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和,调和两者特点,便是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
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足令人怀想千年!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造就世间大美。
名家点评上海2019年高考材料作文
作文材料: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全文不少于800字。
③不要写成诗歌。
名家点评:
作文题来自生活,切入点多
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进一步对生活有所理解,逐步懂得生活。
这个题目的切入点非常多,考生从什么方面切入都可以。
从目前的社会热点看,“中国梦”是一大热点: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同时,“美国梦”也值得我们尊重,这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核心价值就是“自由”。
从小的角度来说,重要的事情,考生参加高考是第一位的事情。
在现实阶段,每个人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重要的事情,当和别人发生冲突时,需要尊重别人,也可以适应调整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也是重要的事情之一。
考生作文基本不会跑题
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
1 / 6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非常容易写,审题门槛比较低,学生跑题的可能性不大。
”题目的立意比较简单,引导学生的个人发展和集体、国家发展相结合,每个人都努力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肯定没问题,每个人追求个人价值自我实现,尊重个人价值。
相对个体来说,学生可以写集体、国家的事情,比个体的事情更重要。
能考出考生认识水平
七宝中学特级教师毛荣富
这是一道紧密联系现实而又能看出考生思想认识水平的作文题。
急功近利的思绪弥漫于各行各业、各色人等,人们已习惯于只顾及眼前的物质的东西,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思想层面上的意义,认为那是“虚”的,无价值的。
其实,这些看似不重要的东西终将在后来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充满思辨的色彩
黄浦区教育学院教研员杨勇
这道作文题充满了思辨的色彩,关键是如何抓住题干中前后转折的思辨的理解,一方面对重要的事情要界定清楚,另一方面对更重要事情与重要事情的关系要阐述明白。
可以肯定,从自己的角度理解现在所做的事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放在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上去看的话,还可以有对精神价值和生命意义有更高的追求,对人生更长远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的努力等。
看起来容易写起来难
2 / 6
华东师大一附中特级教师李支舜
今年的题目看起来容易,但写起来有一些难度。
首先自己认为的“重要事情”是什么?人各有别,事有不同,并没有什么正确或不正确,切合自己的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它不关乎其他价值判断;而世界上似乎有“更重要的事情”,考生也要明确哪些是更重要的事情,如责任与担当、诚信与忠诚、付出与献身、爱家与爱国、信念与理想、环保与行动等,不甚枚举。
题中的提示语“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暗示了考生可以写不同的观点,这样选择余地就很大。
考生可选取的角度很多
光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李新
考题中说“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考生可选取的角度非常多。
有“重要的事情”,还有“更重要的事”,则考生要注意主次、抓住主要矛盾;重要性有所比较,则说明做事要有条理,面临这种局面时要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分清孰轻孰重;也可和“中国梦”相联,阐发目光要放长远、目标要远大。
可以考出作文立意的高下
华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
这个题目可以考得出学生作文立意的高下、思想的深浅。
题目中要求“谈谈你的思考”,具有比较的明确的文体倾向性,希望考生展现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思想深度。
王安忆曾表示希望学生们“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
这个观点是值得借鉴的,如果考生只是写“我们要
3 / 6
有崇高的理想”,那就可能落入俗套。
建议在生活基础上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校史馆馆长汤涛
对中学毕业生而言,今年高考的语文作文题颇有深度。
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重要的事情”和“更重要的事”间的比较一定都有所感受,如能在生活现象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则会写得更好。
例如,往往成功的人并非凭借人们普遍认为重要的事脱颖而出,而是坚持了自己对重要性的判断。
考生作这篇文章时,应有深度。
高考微作文
@黄玉峰:当今老师往往只看到分数,只要能进好大学,什么都可以不顾,品德、健康、能力,他们没有想到有比分数更重要的——那就是人的发展。
为此我们应该站得更高一些,不但要有近期目标,更要有远期目标;不但要有近期关怀,还要有终极关怀。
@陆继椿:我是一个教师,教书育人是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情。
因而,脑子转的常常是学校里的人和事。
也许三句话不离本行,有一次,我说,重要的是让孩子多读些课外书,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
一位家长[微博]不同意,她说,重要的是教孩子读奥数班,多做奥数题。
我没法说服她,但我尊重她努力抓孩子学奥数,因为这很现实。
@毛荣富:不能放弃那些看似不重要的。
学生读书,以为只有课本、分数重要,排斥一切课外书籍、社会实践,最终却变得目光狭隘、4 / 6
知识贫乏、情感苍白;领导工作,只抓GDP,忽视百姓的内心呼声和真实需求,最终其政绩虽“光鲜”,民生未得改善,社会未能和谐;商人认为赚钱重要,有钱就有一切,当他赚到足够多的钱时,却发现一点也不幸福,这时才发现世间还有比赚钱更重要的,比如回报社会、亲情友情、生活情趣等等。
@杨勇:现实中,人们往往把对金钱的追逐放在第一位,但这算不得理想,不过是活下来的需要和条件。
尽管认为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有理想的人懂得在生命的平淡中培养快乐的心灵之花。
@李新: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很多,但往往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就像我们国家,新的领导集体刚刚组成,遇到的问题很多,有国际的,有国内的,千头万绪,新一届领导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更重要的事情是首先要重塑中国人的信心。
鲁迅当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说到中国人的梦是功名利禄,而西方人的梦想是海底两万里、80天环游世界等,鲁迅说,要改造中国人,首先要改造中国人的梦想。
提出“中国梦”的理念是正当其时,在转型期的社会,一些人的信仰大厦已经倒塌,有些人已经不会做梦了,所以更重要的事情不是其他,而是重新唤醒中国人的梦想。
@汤涛:目标才是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会经历无数的人间事,若认为每件事都是大事,每件事都非做不可,最后就如黑熊掰玉米,到头来空空如也。
其实,事情重不重要不是关键,最要紧的是确定目标。
然后,仰望初愿,在坚守中学会选择;咬5 / 6
定青山,在选择中学会放弃;删繁就简,在迷茫中学会清醒。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