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 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 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 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 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 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 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动作描写,"爬"、"扒"、"踩 "等词语,准确传神地再现了 "我"爬悬崖时紧张害怕、惊 慌失措的心理。
外在行为表 现刻画人物 心理
揣摩心理
(第15段)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 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 摔死。
心理描写,通过内心独白直 接表现我紧张害怕、恐惧的 心理。
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出生于费城,先后求学于坦普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 曾担任空军飞行员,曾在空军服役,二战时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后成为《纽约客》等知名报刊的专栏作家,致力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科普文章的写作
代表作有《心理学的故事》《爱情的自然史》《内在的宇宙》等
写作背景
• 课文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 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田文慧译。
写作特色
2、语言平实,精练传神。 本文语言平实,却精练传神,极具表现力。如伙伴们叫“我”去爬 悬崖的时候,“我犹豫了”,这恰当地表现了“我”当时想和伙伴们 一起去爬悬崖,但是又因为妈妈的警告而犹豫的心理。平实、口语化 的语言,也符合故事主人公的年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