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立夏小讲堂 全国通用
- 格式:doc
- 大小:183.69 KB
- 文档页数:4
一、活动背景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它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万物生长旺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立夏的习俗,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特制定本综合实践案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立夏的来历、习俗和相关文化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活动对象全体学生四、活动时间2023年5月5日(立夏当天)五、活动地点学校操场、教室、图书馆六、活动内容(一)立夏知识讲座1. 主讲人:语文老师、历史老师2. 内容:介绍立夏的来历、习俗、气候特点等。
3. 形式:PPT讲解、视频观看、现场互动。
(二)立夏诗词朗诵1. 参与人员:学生代表2. 内容:选取与立夏相关的诗词进行朗诵。
3. 形式:个人朗诵、小组朗诵。
(三)制作立夏美食1. 内容:学习制作立夏传统美食——青梅煮酒。
2. 形式:分组进行,每个小组制作一份青梅煮酒。
3. 地点:教室或食堂。
(四)立夏习俗体验1. 内容:体验立夏的民间习俗,如斗蛋、秤人等。
2. 形式:现场进行,每组派代表参加。
3. 地点:操场。
(五)立夏主题绘画1. 内容:以立夏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
2. 形式:个人创作,完成后进行展示。
3. 地点:教室。
(六)立夏知识竞赛1. 内容:考察学生对立夏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形式:个人或小组参赛,采用抢答形式。
3. 地点:教室。
七、活动流程1. 上午- 8:30-9:00:立夏知识讲座- 9:00-9:30:立夏诗词朗诵- 9:30-10:30:制作立夏美食2. 下午- 2:00-3:00:立夏习俗体验- 3:00-4:00:立夏主题绘画- 4:00-5:00:立夏知识竞赛八、活动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了解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和收获。
2.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跟着节气去探究(全国通用)一、活动主题:了解立春1. 活动目标:(1)让学生知道立春的时间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节气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活动内容:(1)讲解立春的时间和意义;(2)观察春天的自然变化;(3)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 活动步骤:(1)引入:讲解立春的时间和意义;(2)观察:观察春天的自然变化,如植物生长、鸟类迁徙等;(3)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期待。
二、活动主题:探索清明节的习俗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活动内容:(1)讲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2)体验清明节的传统文化活动;(3)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
3. 活动步骤:(1)引入:讲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2)体验:让学生参与清明节的传统文化活动,如扫墓、踏青等;(3)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活动主题:立夏的趣味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立夏的时间和习俗;(2)培养学生对节气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活动内容:(1)讲解立夏的时间和习俗;(2)体验立夏的传统活动;(3)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
3. 活动步骤:(1)引入:讲解立夏的时间和习俗;(2)体验:让学生参与立夏的传统活动,如称重、吃夏饼等;(3)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对节气的认识。
四、活动主题:芒种时节的农事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芒种的时间和农事活动;(2)培养学生对农业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2. 活动内容:(1)讲解芒种的时间和农事活动;(2)体验农事劳动;(3)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
3. 活动步骤:(1)引入:讲解芒种的时间和农事活动;(2)体验:让学生参与农业劳动,如收割、播种等;(3)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对农事劳动的认识。
五、活动主题:夏至的阳光与阴影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夏至的时间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节气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关系2.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古诗中蕴藏着的农事活动,积累语言,提高语感。
教学重难点:在古诗中感受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体会农民种地的辛苦。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全班齐唱《二十四节气歌》(二)教师导入: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到秦汉年间已完全确立。
我们的祖先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主要为农民服务,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他们的每一项农事活动都和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它指引农民在适当的节气种适当的农作物。
(三)学生朗读古诗:1、个别学生介绍相关节气2、其他学生朗读相关古诗(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个别读、学生领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等)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玉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勤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深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
一、活动背景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它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夏天的到来。
在我国,立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立夏的传统习俗,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我们学校决定开展“立夏:探寻自然奥秘,体验农耕文化”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了解立夏的来历、习俗和意义;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的情感;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活动内容1. 立夏知识讲座邀请当地民俗专家为学生们讲解立夏的来历、习俗和意义,让学生们对立夏有更深入的了解。
2. 立夏习俗体验(1)制作立夏扇:学生利用树叶、彩纸等材料,动手制作立夏扇,体验动手制作的乐趣。
(2)制作立夏饭:学生亲手制作立夏饭,了解立夏饭的寓意和制作方法。
(3)立夏秤人:邀请家长参与,为学生称体重,了解立夏秤人的习俗。
3. 农耕文化体验(1)参观农田:组织学生参观农田,了解农作物生长的过程,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2)播种体验:学生亲手播种农作物,体验农耕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3)采摘体验:学生采摘农作物,了解农作物的收获过程。
4. 立夏主题绘画比赛鼓励学生以立夏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表达对立夏的理解和感受。
四、活动安排1. 活动前期:收集立夏的相关资料,准备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场地。
2. 活动当天:进行立夏知识讲座,开展立夏习俗体验活动。
3. 活动后期:评选立夏主题绘画比赛作品,总结活动成果。
五、活动总结1. 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对立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
2. 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动手制作、体验农耕劳动,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立夏主题绘画比赛,学生们表达了对立夏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了他们的艺术素养。
4. 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通过这次“立夏:探寻自然奥秘,体验农耕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立夏的传统习俗,还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跟着节气去探究夏至全国通用《跟着节气去探究》——夏至一、活动背景及其学情分析:活动背景: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以黄河流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 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夏至代表的寓意是炎热将至,它的气候特点就是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桑拿等。
学生们探究夏至,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节气,以及与之相关的气候变化,还可以通过品味农谚和相关古诗词带领学生感受百姓和文人眼中的夏至节气,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积累;“夏至测量”让学生真切感受夏至时节“日长”的现象,“吃夏至面”让孩子们感受夏至节气习俗。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具备一定的信息筛选分析能力,能够在引导下把控课堂,给教学带来惊喜。
二、活动目标:1.通过搜集、整理、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
2.了解夏至的由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认识夏至至,体验夏至日的科学道理,感受自然界的奇妙。
4.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与夏至有关的诗词、农谚、习俗,感受夏至的诗意生活,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
活动重难点:通过认识夏至至,体验夏至日的科学道理,感受自然界的奇妙。
三、活动准备:学生准备:通过采访、网络、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夏至的有关信息。
教师准备:引导学生组织信息材料。
四、活动过程:课前活动:拍拍手【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第一环节:回忆探究过程回顾一下我们的探究过程,我们请每组的成员来介绍一下探究过程。
教师:我们经过讨论、制定、交流与实践等活动,我们整理了四个主题,并确定了组长。
这四个主题分别是:夏至的由来、夏至三候、夏至的风俗、夏至的古诗和谚语。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二十四节气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顺序、时间及气候变化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节气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2.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顺序和时间3. 二十四节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4. 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5.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顺序、时间及气候变化等基本知识,学会运用节气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节气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引发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顺序、时间及气候变化等基本知识。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如绘制二十四节气时间表、制作节气卡片等,加深对节气知识的理解。
5.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节气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6. 案例分析: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二十四节气2. 板书内容: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顺序、时间二十四节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份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手抄报。
《走进立夏》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结合二十四节气的一些相关书籍以及自己的个人爱好而设计的一堂立足于儿童的节气课,希望使学生在节气课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夏的含义、三候、习俗、谚语、美食等,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在习俗斗蛋的游戏中,感受节气带给我们的欢乐。
3. 通过诵读关于夏天古诗词,体会诗词中的节气之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立夏的含义、三候、习俗、谚语、美食等,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教会学生关于夏天古诗词的诵读,感受诵读后古诗词的美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吗吗?那么第五大发明呢?大家会唱节气歌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儿歌一起吟唱24节气吧!播放24节气歌曲,学生跟唱。
第一遍听,第二三遍跟唱。
我们知道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代表季节的开始,现在正值立夏时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立夏进行探究,并像古代人一样去感受这个节气带给大家的美好吧!(出示课题)二、走进立夏1.懂含义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立夏的含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立夏的含义。
(PPT出示立夏含义)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也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谁能把它精炼为一句话。
(夏季开始的日子)学生个别回答“立”“夏”“立夏”的含义。
故“立夏”也可概括为“万物至此皆长大也”。
2.聊立夏(1)那么进入立夏整个自然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师边出示幻灯片边表述,最明显的就是立夏植物们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现在让我们观看一段视频,简单了解一下立夏。
(播放视频,直观形象地讲解有关立夏的知识)(2)小组讨论:你眼中的立夏是什么样子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
天气变暖,衣物变薄,水稻插秧,孩子养蚕。
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3)立夏三候师:说到立夏,你们知道立夏有几候吗?教师讲解立夏三候:我国古人将一年四季分为了24个节气,通常一个节气持续半个月之久。
小学立夏主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立夏的由来、习俗和相关文化内涵。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气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了解立夏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2)参与立夏相关的活动,如斗蛋、称重等。
2、难点(1)理解立夏与农耕文化的关系。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四、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立夏的图片、视频、故事等资料。
2、准备斗蛋比赛所需的鸡蛋、编织网兜。
3、准备称重的秤和箩筐。
4、制作教学 PPT。
五、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立夏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节气,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5 分钟)(1)讲解立夏的时间和含义,让学生明白立夏是夏季的开始。
(2)介绍立夏的习俗,如吃立夏饭、斗蛋、称重等,通过图片或小故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习俗的由来和意义。
3、小组讨论(1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对立夏习俗的感受和想法,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4、实践活动(20 分钟)(1)斗蛋比赛学生将自己带来的鸡蛋装在网兜里,两两进行斗蛋,看谁的鸡蛋最后没有被碰破,评选出“蛋王”。
(2)称重活动让学生轮流坐在箩筐里称重,体验立夏称重的习俗,感受古人对健康的关注。
5、总结(5 分钟)(1)请学生分享在本次课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2)教师总结立夏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制作立夏饭,进一步感受立夏的氛围。
2、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其他节气的特点和习俗,拓展知识面。
七、注意事项1、在斗蛋和称重活动中,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引导学生文明参与活动,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立夏节气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立夏节气的特点、由来和相关习俗。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立夏节气的气候特点和相关农事活动。
(2)立夏的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2、难点理解立夏节气与人们生活、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智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夏天景色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夏天的图片,如盛开的花朵、茂盛的树木、飞舞的蝴蝶等,引导学生感受夏天的氛围,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夏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从而引出立夏节气。
(二)知识讲解(20 分钟)1、立夏的含义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 5 月 5 日或 6 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夏表示夏天的开始。
2、立夏的气候特点此时气温明显升高,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向学生介绍立夏后气温、降水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立夏的农事活动立夏时节,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农民们忙着插秧、种瓜点豆,加强田间管理。
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农民劳作的图片或视频,让他们了解农事活动的辛苦和重要性。
(三)习俗介绍(15 分钟)1、尝新立夏有“尝新”的习俗,人们会品尝新鲜的水果、蔬菜和谷物。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立夏尝新食物,如樱桃、青梅、蚕豆等,并让学生分享自己尝新的经历。
2、斗蛋立夏还有斗蛋的习俗。
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煮熟的鸡蛋或鸭蛋,在课堂上进行斗蛋比赛。
讲解斗蛋的规则和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传统习俗的乐趣。
3、称人立夏称人也是一项有趣的习俗。
向学生介绍称人的由来和意义,然后可以模拟称人的场景,让学生体验这一习俗。
(四)实践活动(15 分钟)1、绘制立夏手抄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一份立夏手抄报,内容包括立夏的特点、习俗、诗词等。
通过绘制手抄报,加深学生对立夏节气的理解和记忆。
“立夏”小讲堂
【教学目标】
1.通过立夏课程的学习,树立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愿意成为祖国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2.通过小组分享、交流,深入、全面认识立夏。
3.聚焦立夏“斗蛋”的习俗,通过创编有趣的“斗蛋”活动,培养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小组分享、交流,深入、全面认识立夏。
2.树立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愿意成为祖国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教学难点】
通过创编有趣的“斗蛋”活动,培养创新的意识。
【活动过程】
一、立夏的由来
(一)何为立夏
每年四月初一前后(公历5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农历的立夏节气,立
夏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按照气候学的标准,5天平均气温达到22℃才算夏季开始。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二)立夏的特点
立夏三候是这样说的,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也就是说每隔5天是一候,立夏时间在阳历每年05月5~7日,所以我们在这个时间基础上加5天就可以推算出立夏三候中每一候的时间了。
(三)立夏的传说
表演小故事
三国末期,后主刘禅经营的蜀国已是兵微将寡国力不继。
这一年魏国大将邓艾奉命率大军伐蜀,兵逼刘禅投降。
蜀国有位忠臣叫正,他对邓艾提出“刘禅乃一国之君,投降去了魏都后不能受到半点虐待,不能瘦一星半点肉,不然宁死不降”。
邓艾答应了这一条件。
刘禅投降后被带到了当时魏国的都城洛阳,魏国公封他为安乐公,赐给他住宅、绸缎万匹、美女百名。
刘[禅从此花天酒地吃喝玩乐竟没有半点忘国之耻。
第二年正叫人给刘禅称了一下体重,这忘国之君不仅没瘦反而重了二十多斤。
这一天也恰好是立夏日,《三国演义》里有诗说“追玩作乐笑颜开,不念危土半点哀。
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
二、立夏与自然
(一)立夏的谚语
立夏见夏,立秋见秋。
立夏蛇出洞,准备快防洪。
立夏日晴,必有旱情。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二)立夏谚语介绍
谚语是俗语的一种。
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谚语可分为农业谚语、生活谚语、气象谚语等。
立夏作为重要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关于立夏的谚语有很多,涉及打雷方面、温度方面、晴雨方面、农事经验方面等等。
1. 气象方面谚语
打雷方面
立夏雷,六月旱(湘)。
立夏日鸣雷,早稻害虫多(桂)。
温度方面
立夏不热,五谷不结(浙)。
立夏后冷生风,,热必有暴雨(鲁)。
晴雨方面
立夏雨少,立冬雪好(苏)。
立夏落雨,谷米如雨
2. 农事方面谚语
立夏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立夏前后,种瓜点豆。
立夏芝麻小满谷。
立夏的玉米谷雨的谷。
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却怕寸水。
立夏天气凉,麦子收得强。
小表开花虫长大,消灭幼虫于立夏。
(三)互动小课堂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谚语,请讲一讲。
立夏谚语诸如还有:“立夏汗湿身,当日大雨淋”“立夏小满青蛙叫,雨水也将到”“立夏小满,江河水满”等等.
三、立夏与文化——立夏的诗
(一)讲解古诗《三衢道中》
1.视频导入
2.介绍诗歌背景
3. 讲解诗的含义
4. 总结这首诗的特点与立夏的关系
(二)其他立夏的诗
1.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立夏的诗
2.读读学习单上关于立夏的诗,圈一圈哪些景物能代表立夏
3.将这些诗根据内容进行分类
(三)立夏诗与画
1.根据画来猜是学习单上的哪一首关于立夏的诗,说说理由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立夏的诗简单配一幅小插图
四、立夏的习俗与活动
(一)斗蛋游戏
1. 斗蛋的规则(斗蛋的一些技巧,例如选用散养的鸡下的蛋蛋壳会硬些;煮鸡蛋时在水中加入小苏打煮出来的鸡蛋会变硬;选用头尖的鸡蛋;用小鸡蛋;冷冻);
2. 立夏斗蛋的原因(说明古代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3. 演示斗蛋的技巧(准备四枚熟鸡蛋,请两组同学上台,一组快速撞击;一组缓缓用力)。
(二)称人的习俗
1. 说明称人的习俗;
2. 称人习俗的由来(三国时期称阿斗的故事);
3. 称人的时候说吉祥话,请同学现场编一编自己想听到的祝福或者对他人的祝福。
(击鼓传花,传递心愿与祝福)
(三)尝新
1. 各地尝新风俗不同;
2. 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老家是哪里?立夏尝新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