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2012生物高考总复习策略及题型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644.00 KB
- 文档页数:8
考点6 遗传的物质基础一、选择题1.(2012·重庆高考·T2)针对耐药菌日益增多的情况,利用噬菌体作为一种新的抗菌治疗手段的研究备受关注,下列有关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B.以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C。
外壳抑制了宿主菌的蛋白质合成,使该细菌死亡D。
能在宿主菌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以下两点:(1)噬菌体合成子代核酸的模板是自身的DNA。
(2)噬菌体的增殖方式不属于二分裂方式。
【精讲精析】选A。
噬菌体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核酸注入细菌细胞内,然后以噬菌体的核酸为模板,利用细菌内的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并以细菌细胞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将噬菌体的核酸与蛋白质外壳组装成新的噬菌体,当噬菌体达到一定数量时,细菌裂解而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二、非选择题2。
(2012·重庆高考·T31)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通过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可培育高青蒿素含量的植株。
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1)假设野生型青蒿白青秆(A)对紫红秆(a)为显性,稀裂叶(B)对分裂叶(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野生型青蒿最多有种基因型;若F1中白青秆、稀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3/8,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该F1中紫红秆、分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
(2)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青蒿.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发育成植株,推测低温处理导致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是。
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
(3)从青蒿中分离了cyp基因(题图为基因结构示意图),其编码的CYP酶参与青蒿素合成。
①若该基因一条单链中(G+T)/(A+C)=2/3,则其互补链中(G+T)/(A+C)= 。
遗传规律复习及备考策略一、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地位及教学现状这一部分内容历年是生物高考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生物高考题中的压轴题和选拔性考题.由于它的变化无端和出题角度的新颖多样,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综合,所考查的能力突出,导致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感觉不容易把握,许多基础薄弱的学生在高三后期训练中对此产生恐惧心理,不敢去尝试训练,害怕失败。
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因为一些学生不会而不重视训练讲解,我们对于这部分内容必须持有这样的观点,尽量让学生拿分,这道遗传题在高考中不是所有的小题都难,有些题也很简单,把我们会的拿下,保证成活,不追求所有的题都要做,这样我们的分数也不会太低,也更有利于尖子生获取高分。
二、相应的教学策略对于这部分遗传题的复习,我们须采取一定的策略。
结合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可以用下面几句话来概括复习和教学:说明为导分细化,吃透规律找思想典型试题悟方法,分块梳理多训练下面分条详细说明:一、说明为导分细化考试说明是我们教学和复习的指导,我们以此为依据,结合近年的高考试题,结合本专题的内容,把它细化,我们才能清楚具体到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具备那种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地为教学和复习作出有效的指导。
二、吃透规律找思想通过这几年高考的观察研究,不管遗传题怎么变,总是以遗传两大基本规律为依据,从中加以演变,可以把握以下几点来教学和复习:1.要以教材为本,吃透教材中的内容,注意教材中的遗传符号,遗传图解的书写,核心概念的掌握运用,比如说什么是相对性状?性状分离可以用来判断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用什么方法来判断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教材中的图形课后习题,必须关注,适当加以引申和拓展,把教材中的内容要上升到相关习题中,能清楚来龙去脉,是教材那部分内容引申出来的,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清楚这些,那教材才算是吃透了。
2.吃透两大遗传规律的杂交试验对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要清楚相关的图解,特别是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其比例9:3:3:1常会出现以”合并同类项”来考查性状分离比,其题灵活多变,掌握其根本,很容易解答这类题型。
生物高中解题技巧遗传简答题型归类生物高中解题技巧方法1自交法:让某显性性状的个体进行自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一定为杂合体,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可能为纯合体。
此法适合于植物,不适合于动物。
方法2测交法:让待测个体与隐性类型测交,若后代出现隐性类型,则待测个体一定是杂合子,若后代兴有显性性状个体,则很可能为纯合体。
待测个体若为雄性动物,注意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使后代产生更多的个体,合结果更有说服力。
方法3用单倍体育种方法获得的植株为纯合体,根据植株性状进行确定。
方法4花粉鉴定法:非糯性和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颜色,杂种非糯性水稻的花粉是减数分裂的产物,遇碘液呈现两种不同颜色,且比例为1:1,从而直接证明了杂种杂种非糯性水稻在产生花粉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同时证明可检测亲本个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区分杂合子和显性纯合子,关键是掌握一条原则,即纯合子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往往会发生性状分离。
对于植物来说区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测交,即与隐性类型杂交,若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说明该个体是纯合子;若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该个体是杂合子。
二是自交,若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说明该个体是纯合子;若发生性状分离,则说明该个体是杂合子。
对动物来说主要以测交法来区分。
例:巨胚与正常胚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巨胚为隐性性状;耐受洪水与不耐受洪水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尚未知它们的显隐性关系)。
现有一批正常胚耐受洪水的水稻新品种,为鉴别其基因型,水稻专家将其与纯合巨胚不耐受洪水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假设上述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稻基因型为AABb。
若子代性状表现为:正常胚耐受洪水、正常胚不耐受洪水、巨胚耐受洪水、巨胚不耐受洪水,则亲代正常胚耐受洪水水稻基因型为AaBb。
若子代性状均表现为:正常胚耐受洪水,则亲代正常胚耐受洪水水稻基因型为:继续写出其它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结论某农场养了一群马,有栗色马和白色马,已知栗色基冈(B)对白色基因(b)呈完全显性,育种工作者从中选出一匹健壮的栗色公马。
2012生物高考总复习策略及题型归纳、答题技巧生物综合题分类考点七-----遗传的分子基础部分一、考点整合(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经典实验提示:①加热杀死 S 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 DNA 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其活性。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的原因是 S 型细菌 DNA 与 R 型细菌 DNA 实现重组,表现出 S 型细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②培养噬菌体只能利用活体培养基,因为病毒是专营寄生生活的。
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增殖时DNA原料,蛋白质原料、酶、ATP、核糖体均由细菌提供。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的过程: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④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中,放射性少量放射性的原因(P32标记的上清液中放射性原因?S35标记的沉淀物放射性原因?⑤思考:1个P32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P31),产生N个子代,则子代中,含P31噬菌体?P32?P31、P32?只含P31?⑥实验设计思路均是将 DNA 或 RNA 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研究它们各自的功能。
⑦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时生物界而言,是许多实验共同证明的结论,单独的某一个实验不能证明此结论。
另外必须记住三个经典实验的结论。
2.生物的遗传物质总结例1:对经典实验过程、方法、结果的分析右图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研究过程。
能充分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的是(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例2、( 广东高考)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 DN 八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 DNA 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C.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 DNA 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传递例3(2011年江苏卷)12.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C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例4(海南卷)13.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杂合”噬菌体的组成实验预期结果预期结果序号子代表现型甲的DNA+乙的蛋白质1 与甲种一致2 与乙种一致乙的DNA+甲的蛋白质3 与甲种一致4 与乙种一致A.1、3 B.1、4 C.2、3 D.2、4(二)DNA 分子结构及特点1. DNA 分子的结构(1) DNA 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为脱氧核苷酸,共 4 种,其差别是由碱基种类决定的。
2012高考生物冲刺:“遗传的分子基础”考点分析遗传的分子基础内容说明(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DNA的结构和复制(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4)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5)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 (2) (3) (4 )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一、考点解读1. 考点盘点2、考点解读本部分内容市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有关DNA的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基因工程、基因污染、基因产物等都是高考考察的着手点。
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本部分内容的考查题型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比较多,主要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
同时也包括阅读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相关的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严禁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升华。
K|S|5U二、知识网络三、本单元分课时复习方案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实验研究人1928•英•格里菲思过程结果无毒R型活菌→→小鼠→→不死亡有毒S型活菌→→小鼠→→死亡有毒S型活菌→→有毒S型死菌→→小鼠→→不死亡无毒R活菌+加热杀死的S菌→→小鼠→→死亡(从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分析 a组结果说明:R型细菌无毒性b组结果说明:S型细菌有毒性c组结果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已失活d组结果证明:有R型无毒细菌已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说明S 型细菌内含有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结论d组实验中,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主要通过d组证明)2、体外转化实验研究人1944•美•艾弗里过程结果 S型活细菌↓ ↓ ↓ ↓ ↓ ↓多糖脂质蛋白质 RNA DNA DNA水解物↓ ↓ ↓ ↓ ↓ ↓↓ ↓ ↓ ↓ ↓ ↓所得活菌:R R R R S+R R分析 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S型细菌的其他物质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结论S型细菌体内只有DNA才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材料 T2噬菌体、大肠杆菌过程、结果①标记细菌细菌+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细菌+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②标记噬菌体噬菌体+含35S的细菌→→含35S的噬菌体噬菌体+含32P的细菌→→含32P的噬菌体④噬茵体侵染细菌含35S的噬菌体+细菌→→宿主细胞内没有35S,35S分布在宿主细胞外含32P的噬菌体+细菌→→宿主细胞外几乎没有32P,32P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实验分析过程3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并未进入细菌内部,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的内部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1、实验过程(1) 完整的烟草花叶病毒————→烟草叶出现病斑→蛋白质————→烟草叶不出现病斑(2)→RNA————→烟草叶出现病斑2.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自我复制,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RNA是它的遗传物质。
高中生物遗传题解题方法归纳
高中生物遗传题解题方法归纳
解题思路:
1.判断显隐性关系:隐性为“无中生有”,显性为“有中生无”。
2.根据题意先找出隐性个体作为突破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
3.根据亲代的基因型,推算子代的基因型及概率。
常染色体、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的比较:
1.细胞核遗传:均遵循XXX遗传基本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常染色体遗传:正反交结果相同,且与性别无关,后代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性状分离比。
3.伴性遗传:正反交结果不一定相同,且与性别相关联,后代有一定的性状分离比且某性状只出现在某性别的个体上。
4.细胞质遗传:正反交结果不相同,且总表现出母系遗传的特点,后代可能出现某些性状分离,但没有确定的性状分离比例。
遗传规律归纳总结:
1.常染色体遗传:隐性为隔代遗传(无中生有),显性为交叉遗传(有中生无)。
2.伴X遗传:隐性为隔代遗传(无中生有),显性为代代相传(有中生无)。
3.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
4.连锁和互换遗传:某些性状出现必定伴随另一性状,子代分离比不定。
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基础过关遗传基本规律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解析: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应在未开花前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杂交;花的主要结构是花蕊,花蕊发育不良会影响授粉;孟德尔根据子代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答案:D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
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
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B.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D.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可以从细胞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解析:本题考查对假说—演绎法的理解。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在他那个时代还没有基因这个概念;在孟德尔的那个时代对减数分裂的原理还不清楚,他只是提出了相应的假说;测交后代比例为1∶1,从性状水平上说明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答案:C3.(2011·山东省临沂市质量检查)下列有关遗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B.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分别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则这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一定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雌、雄配子数目比为1∶1D.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就一定为常染色体遗传答案:A4.(2011·山东省济南市第一次模拟)在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情况下,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12∶3∶1,F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 )A.1∶3B.3∶1C.2∶1∶1 D.1∶1答案:C5.一种生物个体中,如果隐性个体的成年个体没有繁殖能力,一个杂合子(Aa)自交,得子一代(F1)个体,在F1个体只能自交和可以自由交配两种情况下,F2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分别占F2总数的( )A.2/3 1/9 B.1/9 2/3C.8/9 5/6 D.5/6 8/9答案:D6.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甲,要确定甲的基因型,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 )A.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中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B.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都表现为高茎,则甲为纯合子C.让甲豌豆进行自花传粉,子代中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D.让甲与多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中若高、矮茎之比接近3∶1,则甲为杂合子解析:本题考查判断基因型的方法。
2012生物高考总复习策略及题型归纳、答题技巧生物综合题分类考点七-----遗传的分子基础部分一、考点整合(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经典实验提示:①加热杀死 S 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 DNA 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其活性。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的原因是 S 型细菌 DNA 与 R 型细菌 DNA 实现重组,表现出 S 型细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②培养噬菌体只能利用活体培养基,因为病毒是专营寄生生活的。
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增殖时DNA原料,蛋白质原料、酶、ATP、核糖体均由细菌提供。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的过程: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④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中,放射性少量放射性的原因(P32标记的上清液中放射性原因?S35标记的沉淀物放射性原因?⑤思考:1个P32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P31),产生N个子代,则子代中,含P31噬菌体?P32?P31、P32?只含P31?⑥实验设计思路均是将 DNA 或 RNA 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研究它们各自的功能。
⑦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时生物界而言,是许多实验共同证明的结论,单独的某一个实验不能证明此结论。
另外必须记住三个经典实验的结论。
2.生物的遗传物质总结例1:对经典实验过程、方法、结果的分析右图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研究过程。
能充分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的是(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例2、( 广东高考)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 DN 八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 DNA 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C.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 DNA 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传递例3(2011年江苏卷)12.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C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例4(海南卷)13.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A.1、3 B.1、4 C.2、3 D.2、4(二)DNA 分子结构及特点1. DNA 分子的结构(1) DNA 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为脱氧核苷酸,共 4 种,其差别是由碱基种类决定的。
(2)脱氧核苷酸以磷酸二酯键形式聚合成脱氧核苷酸链。
(3)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其骨架是由排列在外侧且以磷酸二酯键交替连接的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
(4)两条长链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G - C , A-T),碱基对的形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拓展(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指在 DNA 分子形成碱基对时, A 一定与 T 配对, G 一定与 C 配对的对应关系。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一般规律3. DNA 分子的特点(1)稳定性:使 DNA 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因素取决于:①碱基对间的氢键;②疏水作用(或碱基的堆积力):疏水的碱基彼此堆积,避开了水相,一般认为后者对双螺旋的稳定性贡献更大。
(2)多样性: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3)特异性:每个 DNA 分子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例1.( 2009年广东高考)有关 DNA 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 DNA 分子由 4 种脱氧核苷酸组成B. DNA 单链上相邻碱基以氢键连接C.碱基与磷酸基相连接 D.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 DNA 链的基本骨架例2某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54%,其中a链的碱基中,22%是腺嘌呤,28%是胞嘧啶,则b链中腺嘌呤占该链碱基的比例和胞嘧啶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分别为 A A.24%、13% B.23%、27% C.48%、26% D.22%、28%例3、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A占30%,其转录成的mRNA上的U为35%,则mRNA上的碱基A占多少?DA. 30%B. 20%C. 35%D. 25%(三)基因的概念1.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弄清楚基因、DNA、染色体三者的关系。
2.基因的分布与传递特点(1)细胞核基因:存在于细胞核中,载体为染色体,传递遵循遗传的基本定律。
(2)细胞质基因:存在于细胞质中,载体为线粒体,叶绿体(植物),表现为母系遗传,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3.基因的功能(1)传递遗传信息:在生殖过程中,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由亲代到子代的传递。
(2)表达遗传信息:在整个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通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实现。
(3)功能简图:例、( 2009年海南高考)已知 a 、 b 、 c 、 d 是某细菌 DNA 片段上的 4 个基因,下图中 W 表示野生型,①、②、③分别表示三种缺失不同基因的突变体,虚线表示所缺失的基因。
若分别检测野生型和各种突变体中某种酶的活性,发现仅在野生型和突变体①中该酶有活性,则编码该酶的基因是( )A.基因 a B.基因 b C.基因 C D.基因 d(四) DNA 分子的功能1.功能归纳2.功能间的联系 3.中心法则解读四、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两种方式①直接控制:基因—蛋白质的结构—生物性状②间接控制:基因—酶的合成—代谢过程—生物性状2、调控生物性状的因素内因:基因外因;环境条件性状=基因+环境基因与性状的对应关系:①、一般而言,一个基因决定一种性状②、一个性状受多个基因影响。
③、同一个基因会影响多种性状。
强调:①遗传信息是指子代从亲代所获取的控制遗传性状的信息。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它位于 DNA 分子上。
②密码子是指 mRNA 上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的 3 个相邻碱基组成的“三联体”。
64 个密码子中,有 3 个终止密码子不能对应氨基酸,只有 61 个密码子对应氨基酸。
③“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3个碱基,tRNA有专一性,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被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
④ DNA分子复制的相关计算: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子代:含亲代DNA链子代DNA分子数:不含亲代链的子代DNA分子数:⑥复制需要的游离碱基数(若DNA含某碱基a个,则复制n次需要多少个?第n次复制需要多少个?)⑦注意细胞分裂与DNA复制相结合的题型。
取1个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用N15标记细胞核中的DNA,然后放在含N14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形成4个细胞,这4个细胞含有N15的细胞个数可能是:A、2 B、3、C、4D、前三项都对例1(2011年江苏卷)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CA.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B.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C.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D.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增强密码的容错性例2(2011年安徽卷)5、甲、乙图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B、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C、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D、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答案:D例3.( 2009年上海高考)甲型 H1N1 流感病毒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其主要原因是该病毒( )A.基因组变异过快B.基因复制和表达过程过于简单C.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宿主的相似性很高D.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完成基因复制和表达例4(2009年江苏高考)下图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l)完成过程①需要等物质从细胞进入细胞核。
(2)从图中分析,核糖体的分布场所有(3)已知溴化乙啶、氯霉素分别抑制图中过程③、④,将该真菌分别接种到含澳化乙吮、氯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现线粒体中 RNA 聚合酶均保持很高活性。
由此可推测该 RNA 聚合酶由中的基因指导合成。
(4)用 a 一鹅膏覃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 RNA 含量显著减少,那么推测 a 一鹅膏覃碱抑制的过程是(填序号),线粒体功能(填“会”或“不会”)受到影响。
思路点拨:本题的关键是从图文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分析并解答问题。
例5(10江苏卷)34.(8分)铁蛋白是细胞内储存多余Fe3+的蛋白,铁蛋白合成的调节与游离的Fe3+、铁调节蛋白、铁应答元件等有关。
铁应答元件是位于铁蛋白mRNA起始密码上游的特异性序列,能与铁调节蛋Fe而丧失与铁应答元件白发生特异性结合,阻遏铁蛋白的合成。
当Fe3+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3+的结合能力,核糖体能与铁蛋白mRNA一端结合,沿mRNA移动,遇到起始密码后开始翻译(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甘氨酸的密码子是▲,铁蛋白基因中决定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
Fe浓度低时,铁调节蛋白与铁应(2)3+答元件结合干扰了▲,从而抑制了翻译的起始;3+Fe而丧失与铁应答元件的结合能力,铁蛋白mRNA能够翻译。
这Fe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3+种调节机制既可以避免▲对细胞的毒性影响,又可以减少▲。
(3)若铁蛋白由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远大于3n,主要原因是▲。
(4)若要改造铁蛋白分子,将图中色氨酸变成亮氨酸(密码子为UUA、UUG、CUU、CUC、CUA、CUG),可以通过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
【答案】(1)GGU, -----GGUGACUGG------ ---CCACTGACC---(2)核糖体上的mRNA上的结合于移动Fe3+ 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3)mRNA两端存在不翻译的序列(4)C—A例6.为验证DNA的半保留复制,科学家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含3H标记物的培养基处理蚕豆根尖细胞(2n=12),待其完成一次分裂后移入含有秋水仙素的普通培养液中,再让细胞连续分裂两次,通过放射自显影技术检验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的放射性。
据此实验分析回答:(秋水仙素作用不影响复制,但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1)实验所用的细胞材料最可能取白蚕豆根尖的区,处理根尖细胞的3H标记物最可能是。
(2)带上3H标记的根尖细胞移入含有秋水仙素的普通培养基中,连续分裂两次,则第二次分裂前期细胞中有条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