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 格式:doc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13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限时集训第7讲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中“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基因分别指的是( D )①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②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④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 基因分离定律中“分离”指的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自由组合”指的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故选D。
2.对纯合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A.F1能产生4种比例相同的雌配子和雄配子B.F2中圆粒和皱粒之比接近于3∶1,与分离定律相符C.F2出现4种基因型的个体,且比例为9∶3∶3∶1D.F2出现4种表现型的个体,且比例为9∶3∶3∶1[解析] F1的基因型为YyRr,能产生4种比例相同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即YR∶Yr∶yR∶yr=1∶1∶1∶1,A 正确;F2中圆粒和皱粒之比较近于3∶1,黄色与绿色之比也接近于3∶1,与分离定律相符,B正确;F2出现9种基因型的个体,C错误;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Y_R_)∶黄色皱粒(Y_rr)∶绿色圆粒(yyR_)∶绿色皱粒(yyrr)=9∶3∶3∶1, D正确。
3.某种品系鼠毛灰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结果,由此推断不正确的是 ( C )杂交亲本后代杂交A灰色×灰色灰色杂交B黄色×黄色2/3黄色、1/3灰色杂交C灰色×黄色1/2黄色、1/2灰色A.杂交A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可说明亲本是纯合子B.由杂交B可判断鼠的黄色毛基因是显性基因C.杂交B后代中黄色毛鼠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D.鼠毛色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解析] 纯合子能稳定遗传,根据题意“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可说明子代数量足够多,故杂交A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可说明亲本为纯合子,也可以根据杂交组合B判断灰色为隐性性状,故亲本均为纯合子,A正确;由杂交B中出现性状分离可判断鼠的黄色毛基因是显性基因,B正确;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杂交B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后代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应为AA(黄色)∶Aa(黄色)∶aa(灰色)=1∶2∶1,即黄色∶灰色=3∶1,而实际黄色∶灰色=2∶1,这说明显性纯合致死,即杂交B后代中黄色毛鼠只有杂合子,C错误;根据表中杂交实验结果可知,鼠毛色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
第一部分命题区域3 第二讲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课时跟踪一、选择题1.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
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
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C.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解析:选D 由F2中红花∶白花=272∶212≈9∶7,F1测交子代中红花∶白花≈1∶3,可以推测出红花与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受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为A、a和B、b),C项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基因型A_B_表现为红花,其他基因型表现为白花。
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基因型为AaBb,F2中红花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B项错误;F2中白花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A项错误,D项正确。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 )A.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B.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C.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D.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解析:选C 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则子二代不符合3∶1的性状分离比。
3.(2019·新疆二模)家鼠的灰毛和黑毛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灰毛对黑毛为显性。
现有一只灰毛雌鼠(M),为了确定M是否为纯合子(就毛色而言),让M与一只黑毛雄鼠交配。
得到一窝共4个子代。
不考虑变异,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若子代出现黑毛鼠,则M一定是杂合子B.若子代全为灰毛鼠,则M一定是纯合子C.若子代中灰毛雄鼠∶黑毛雌鼠=3∶1,则M一定是杂合子D.若子代中灰毛雄鼠∶黑毛雌鼠=1∶1,则M一定是杂合子解析:选B 灰毛对黑毛为显性,灰毛雌鼠M与一只黑毛雄鼠交配,得到一窝共4个子代,若子代出现黑毛鼠,则M一定是杂合子,A正确;因子代的数量非常少,即使子代全为灰毛鼠,也不能确定M一定是纯合子,B 错误;子代中出现了黑毛雌鼠,说明M必然含有控制黑毛性状的基因,因此,无论子代中灰毛雄鼠与黑毛雌鼠的比例是3∶1,还是1∶1,M都是杂合子,C、D正确。
专题08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1.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的基本定律。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F1自交时,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B.F1自交后,各种基因型个体成活的机会相等C.F1形成配子时,产生了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D.F1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组合进入同一配子的机会相等【答案】C【解析】F1自交时,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保证配子的随机结合,A正确;F1自交后,各种基因型个体成活的机会相等,使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B正确;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等,但雌、雄配子中D∶d均为1∶1,C错误;F1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进入同一配子的机会相等,D正确。
2.以抗螟非糯性水稻(GGHH)与不抗螟糯性水稻(gghh)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
假如两对基因都完全显性遗传,则F1中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最可能是( )【答案】A3.某一植物体内常染色体上具有三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D和d),已知A、B、D三个基因分别对a、b、d完全显性,但不知这三对等位基因是否独立遗传。
某同学为了探究这三对等位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做了以下实验:用显性纯合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F1同隐性纯合个体测交,结果及比例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1∶1∶1∶1,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B.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C.A、D在同一条染色体上D.A、d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答案】A4.某种植物雄株(只开雄花)的性染色体XY;雌株(只开雌花)的性染色体XX。
等位基因B和b是伴X 遗传的,分别控制阔叶(B)和细叶(b),且带X b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
用阔叶雄株和杂合阔叶雌株进行杂交得到子一代,再让子一代相互杂交得到子二代。
回答下列问题:(1)理论上,子二代中,雄株数∶雌株数为________。
专题8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伴性遗传1.人类血友病和红绿色盲都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某对夫妇中,丈夫正常,妻子是两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且两个致病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B )A.这两种病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多基因遗传病B.妻子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中都含有致病基因C.这对夫妇所生儿子全部患病,且同时患有这两种病D.这对夫妇所生女儿全部正常,但同时携带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解析】人类血友病和红绿色盲都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血友病由a基因控制,红绿色盲由b基因控制。
丈夫正常(X AB Y),妻子是两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且两个致病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妻子的基因型为X aB X Ab。
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患疾病,这类疾病都称为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多基因遗传病是指涉及许多对等位基因和许多环境因素的疾病。
这两种病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妻子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基因型为X aB、X Ab,都含有致病基因,B正确;这对夫妇所生儿子全部患病,但不会同时患有这两种病,C错误;这对夫妇所生女儿的基因型为X AB X Ab、X AB X aB全部正常,不会同时携带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D错误。
2.(科学思维)(2020·浙江省高三二模)研究人员选择果皮黄绿色、果肉白色、果皮有覆纹的纯合甜瓜植株(甲)与果皮黄色、果肉橘红色、果皮无覆纹的纯合甜瓜植株(乙)杂交,F1表现为果皮黄绿色、果肉橘红色、果皮有覆纹。
F1自交得F2,分别统计F2各对性状的表现及株数,结果见下表。
假设控制覆纹性状的基因与控制果皮颜色、果肉颜色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甜瓜性状果皮颜色(A 、a) 果肉颜色(B、b) 果皮覆纹F2的表现型及株数黄绿色482黄色158橘红色478白色162有覆纹361无覆纹279 23B.若让F1与植株乙杂交,则子代中果皮有覆纹无覆纹=3 1C.若果皮颜色、覆纹由3对独立的等位基因控制,则理论上F2中果皮黄色无覆纹的甜瓜植株约有70株D.由表中F2果皮颜色、果肉颜色的统计数据,可判断A/a、B/b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解析】F2中果肉橘红色植株基因型为BB的比例为1/3,Bb的比例为2/3,若让果肉橘红色植株随机交配,则F3中果肉白色植株(bb)的比例为2/3×2/3×1/4=1/9,A错误;对于果皮覆纹这一性状,子一代基因型是CcDd,与乙ccdd杂交,子一代基因型是CcDd CcddccDd ccdd=1111,子代中果皮有覆纹无覆纹=13,B错误;如果果皮颜色、覆纹由3对独立的等位基因控制,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果皮颜色由A(a)控制,则子一代基因型是AaCcDd,子二代果皮黄色无覆纹的甜瓜植株的基因型是aaC dd、aaccD 、aaccdd,比例是1/4×7/16=7/64,后代植株共有640株,因此F2中果皮黄色无覆纹的甜瓜植株大约有640×7/64=70株,C正确;果皮颜色、果肉颜色两对相对性状,分别遵循分离定律,但是两对等位基因不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专题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考点整合一、遗传的基本定律1.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特别提醒①分离定律的实质为“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而不是指性状的分离;性状分离比是分离定律的检测指标。
②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而不能说成“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③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不是受精时精卵的自由组合。
2.利用分离定律中的典型数据判断亲代基因型3.子代中重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8和5/8。
子代中纯合子占1/4,重组纯合子占1/8。
4.利用典型数据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1)直接验证法若F1的花粉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现四种组合形态,且比例为1:1:1:1,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间接验证法①测交法——孟德尔杂交实验的验证测交时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的个体,且比例为1:1:1:1,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自交法——孟德尔杂交实验的重复杂种F1自交后代F2中出现了四种表现型的个体,且比例为9:3:3:1,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二、伴性遗传与遗传基本规律的关系1.与分离定律的关系(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若就一对相对性状而言,则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正、反交结果有差异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正反交结果往往相同;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正反交结果一般不同,且往往与性别相联系。
2.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控制另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解答这类题的原则如下:(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2)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分离定律处理,整体上则按自由组合定律处理。
3.伴性遗传的特殊性(1)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从而存在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能表达的情况,如X b Y。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一.[连接处思考](1)两个基本定律之间有怎样联系?(2)伴性遗传与遗传规律有怎样的关系?答案(1)①两定律均发生在形成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定律同时进行,同时发挥作用。
②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③两定律均为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在有性生殖中的传递规律。
(2)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也会分离,同样遵循分离定律;同时与其他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性别性状也会和常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发生自由组合现象。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1.总结下面显、隐性性状的判断(1)据子代性状判断①不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显性性状②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性状→隐性性状(2)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①具一对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②具两对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分离比为9的两性状都为显性。
(3)遗传系谱图中显、隐性判断①双亲正常→子代患病→隐性遗传病②双亲患病→子代正常→显性遗传病特别提示若以上方法无法判断,可用假设法。
注意在运用假设法判断显隐性性状时,若出现假设与事实相符的情况时,要注意两种性状同时作假设或对同一性状作两种假设,切不可只根据一种假设做出片面的结论。
但若假设与事实不相符时,则不必再作另一假设,可予以直接判断。
2.总结下面遗传基本定律的确定(1)自交法①自交后代的分离比为3∶1 ,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②若F1自交后代的分离比为9∶3∶3∶1 ,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测交法①若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②若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1∶1∶1∶1 ,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花粉鉴定法根据花粉表现的性状(如花粉的形状、染色后的颜色等)判断。
①若花粉有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则符合分离定律。
②若花粉有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第 5 讲利用归纳推理法分析遗传的异常现象和特殊分离比遗传定律的分离比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在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时,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进行杂交,F2出现四种表型,比例为9∶3∶3∶1。
但在高考生物试题中,为评价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对遗传定律的考查,侧重点之一是F2的表型及比例在各种变式情境下的特殊分离比,因此,本书对遗传定律中特殊分离比的题型进行归类与分析,便于考生更好地理解与突破这一难点。
1.(2022·全国甲卷)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
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若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2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解析:选B 分析题意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故含a的花粉育性不影响B和b 基因的遗传,所以Bb自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B_)∶白花植株(bb)=3∶1,A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Ab∶aB∶ab=1∶1∶1∶1,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故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2∶2∶1∶1,所以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1/6=1/24,B错误;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可育,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是A+1/2a,不育雄配子为1/2a,由于Aa个体产生的A∶a=1∶1,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的三倍,C正确;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所以Bb 自交,亲本产生的含B的雄配子数和含b的雄配子数相等,D正确。
2.(2021·山东高考)果蝇星眼、圆眼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星眼果蝇与圆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1∶1,星眼果蝇与星眼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2∶1。
第3课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课标要求】1.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2.举例说明人类遗传病是可以检测和预防的。
【素养目标】1.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特点,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
(生命观念)2.掌握伴性遗传规律和解答遗传系谱图方法,培养归纳与逻辑分析能力。
(科学思维)【主干·梳理与辨析】一、基因在染色体上1.萨顿的假说:项目基因染色体生殖过程中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形态结构相对稳定存在体细胞成对成对配子成对中的一个成对中的一条体细胞中来源成对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一对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2.实验证据——摩尔根的果蝇眼色实验: (1)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2)研究过程。
②提出问题:白眼性状为什么总是与性别相关联?③提出假说,进行解释。
假说: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图解:④演绎推理,验证假说。
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这些解释。
⑤得出结论: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1.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分析:萨顿利用的是类比推理法,且细胞质基因不在染色体上。
2.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能说明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3.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4.摩尔根在实验室培养的雄果蝇中首次发现了白眼性状,该性状来自基因重组。
(×)分析:该性状来自基因突变,而不是基因重组。
5.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二、伴性遗传1.伴性遗传的概念: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2.红绿色盲的遗传图解和特点:(1)遗传图解:(2)特点。
高三生物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程第五单元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班级:_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第五单元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探索有性生殖中基因的传递规律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以遗传规律发现史为主线,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了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规律基因分离规律、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现象。
本单元的学习从性状到遗传因子(基因)再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均用到了假说—演绎法这种科学探究方法,遗传因子的发现也体现了遗传的物质性。
基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可以提升归纳与演绎的科学思维,体会并学会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缜密的科学思维、大胆的想象和创新,以及对科学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普遍性,依据遗传规律设计动植物育种过程,预测杂交后代的遗传性状,特别是预测某些遗传病的患病概率,训练基于遗传规律对遗传现象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要素(一)单元内容标准概念3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3.2.3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3.2.4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二)分析近三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题,遗传规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非选择题中都有涉及,所占分值较高,难度较大,以情境命题,考查必备知识、理解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根据考点可分为两类:(1)遗传规律方面常以遗传现象为情景,考查遗传规律的实质及相关拓展性应用,能力方面多侧重于遗传现象的演绎与推理和相关实验的设计与验证。
(2)伴性遗传方面常结合基本规律的相关计算、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方法及实验验证、遗传系谱图的分析。
备考需要有效的整合生物学相关知识,运用生物学的相关能力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点一、伴性遗传的概念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跟性别有关,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要点诠释:(1)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不论是性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都携带着相应的基因,因为性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可决定生物的性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往往和性别相关联,表现出和常染色体上基因不同的传递特点。
(2)性别决定方式有XY型和ZW型两种。
XY型较常见,雄性个体性染色体为异型的XY,雌性个体的则为同型的XX,ZW型恰恰相反,雄性个体性染色体为同型的ZZ,而雌性个体的为异型的ZW。
(3)写基因型时需注意基因在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时的书写规范。
如果基因型中同时有性染色体基因和常染色体基因,要将常染色体上的有关基因写在性染色体上有关基因的前面,写性染色体上基因时还需把性染色体也表示出来。
例:BbXAXa、AaXBY、AaXBXB。
知识点二、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1.伴性遗传的类型高中阶段所接触的伴性遗传类型一般有三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
要点诠释:(1)人类遗传病中有些即为伴性遗传,需记住几种常见的人类伴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外耳道多毛症(2)性染色体X、Y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但它们形态大小有区别,这一点与常染色体不同。
X与Y染色体上存在同源区和非同源区(如下图),以上所述三种类型,其控制基因均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还有一种类型,其控制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
对于这种伴性遗传,雄性个体基因型的书写形式与伴X染色体遗传不同,例:XAYa。
(Ⅱ为同源区,Ⅰ、Ⅲ为非同源区)2.伴性遗传的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②一般表现为隔代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于他的母亲且只能传递给他的女儿。
③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均患病(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女性患者基因型为XaXa,其父亲和儿子的基因型必为XaY)(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②有些女性患者的病症较轻:基因型为杂合子(XAXa)的女性,携带一个正常基因Xa,表现出来的症状稍轻一些。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要点精析】[基本知识]一、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方法(一)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孟德尔在研究生物的性状遗传时,正确地选用了豌豆作实验材料,原因是:1.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在自然状况下永远是纯种,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结果可靠。
2.豌豆品种间的性状差别显著,容易区分,用豌豆做杂交实验易于分析。
(二)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法:1.首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然后研究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传递情况。
2.详细记载实验结果,科学地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以丰富的想像提出假说,解释实验结果,并巧妙地设计出严谨的测交实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进行验证。
二、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应掌握的基本概念(一)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1中没有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二)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三)表现型和基因型: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叫表现型,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生物体被研究的性状的有关基因组成叫基因型,例如豌豆高茎的有关基因组成有两种:DD和Dd,矮茎的有关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
(四)纯合体和杂合体:由含有相同的显性基因或者隐性基因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合子所发育成的个体称为纯合体,简称纯种。
由含有显、隐性不同基因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合子所发育成的个体称为杂合体,简称杂种。
例如,被研究的相对性状为一对时,基因型为DD或dd的个体为纯合体,基因型为Dd的个体为杂合体。
(五)等位基因和相同基因:在杂合体内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
在纯合体内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两个相同的基因叫相同基因。
例如,D和d是等位基因,D和D或者d和d是相同基因。
(六)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显现出不同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例如,在杂种后代中,一部分个体表现为高茎,另一部分个体表现为矮茎的现象就是性状分离现象。
三、基因的分离规律(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1.实验结果:(1)F1只表现显性性状;(2)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接近于3∶1。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见重、难点知识。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1)方法:让F1与隐性纯合类型相交。
(2)作用:①测定F1配子的种类及比例;②测定F1的基因型;③判断F1在形成配子时基因的行为。
(3)结果:与预期的设想相符,证实了:①F1是杂合体,基因型为Dd;②F1产生了D和d两种类型、比值相等的配子;③F1在配子形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二)基因的分离规律:见重、难点知识。
(三)基因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1.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若要选育的优良性状是显性性状,则应通过连续的自交和选择,确定为纯合体后,才能选用和推广。
若要选育的优良性状是隐性性状,经自交测定得到确认后,再选用和推广。
2.在预防人类遗传病方面的应用:人类有许多遗传病由隐性基因控制,近亲结婚的夫妇,有可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遗传得到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从而使后代出现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
因此应禁止近亲结婚。
四、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1.实验结果:(1)F1只表现显性性状;(2)F2除了出现两种与亲本相同的类型外,还出现了两种与亲本不同的类型(即出现了性状间的自由组合现象);(3)F2四种表现型的比值接近于9∶3∶3∶1。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见重、难点知识。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1)方法:让F1与双隐性类型相交。
(2)作用:①测定F1配子的种类及比例;②测定F1的基因型;③判断F1在形成配子时基因的行为。
(3)结果:与预期的设想相符,证实了:①F1是杂合体,基因型为YyRr;②F1产生了YR、Yr、yR、yr四种类型,比值相等的配子;③F1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进行了自由组合。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见重、难点知识。
(三)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意义:1.理论意义: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原因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2.实践意义:在杂交育种中,有目的地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两个亲本进行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培育出同时具备两种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五、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一)性别决定: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叫性别决定。
生物界中雌、雄性别的决定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染色体决定性别是一种最普遍的性别决定方式。
1.常染色体:概念: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常染色体。
2.性染色体:(1)概念:与决定性别有关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
(2)类型:①XY型性别决定:全部的哺乳动物,某些两栖动物和双翅目、直翅目昆虫属于此种性别决定。
②ZW型性别决定:鸟类、爬行动物,某些两栖动物和鳞翅目昆虫属于此种性别决定。
3.XY型性别决定:(1)特点:(2)后代性别:决定于父方(二)伴性遗传: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表现出与性别相伴不离的联系,这种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2.实例:人红绿色盲的遗传,血友病的遗传。
3.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以红绿色盲的遗传为例):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后代的发病情况有以下四种:从上表可以看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是:(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2)致病基因多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外孙。
4.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的原因:(1)色盲基因(b)与它的等位基因(即正常基因B)分别位于两个X染色体上,Y染色体因过于短小而没有相对应的等位基因。
(2)女性只有在两个X染色体上都带有致病基因时才表现为色盲,而男性只有一个X染色体,因此只要X 染色体上带有致病基因就表现为色盲。
5.防止伴性遗传病发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
[重、难点知识]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的基础,是本小节的重点知识。
对分离现象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以及基因分离规律和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是理解和掌握遗传规律的关键,也是解释自然界中各种遗传现象的科学依据,是本小节的重点知识。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涉及到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较为复杂;伴性遗传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但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又不完全相同。
因此,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以及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遗传的关系,是本小节的难点知识。
一、掌握对遗传现象解释的要点孟德尔的两个经典遗传实验中的性状分离现象和性状间的自由组合现象,都出现在F2。
而F2产生这些遗传现象,与F1体细胞中基因的存在状态、F1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基因的遗传行为有关,也与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值、F1各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关。
尽管教材中对两种遗传现象的解释不相同,但解释的要点则基本一致。
因此在学习和理解对遗传现象的解释时,关键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1.F1体细胞中,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2.F1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基因的遗传行为。
3.F1形成的配子类型及比例。
4.F1各种类型的雌雄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杂交后,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这是因为:1.在F1(Dd)的体细胞中,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D和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F1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和d彼此分离,各进入一个配子。
3.F1形成含有基因D和含有基因d两种类型比值相等的雌、雄配子。
4.两种类型的雌配子与两种类型的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所以F2出现DD、Dd和dd三种基因型,比值为1∶2∶1,出现高茎和矮茎两种表现型,比值为3∶1。
三、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在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杂合体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掌握基因的分离规律,关键要理解以下两点:1.等位基因的独立性:等位基因虽然共存于一个细胞内,但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既不融合,也不混杂,各自保持独立。
2.等位基因的分离性:正是由于等位基因在杂合体内独立存在,才使得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四、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后,F2出现不同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现象,这是因为:1.在F1(YyRr)的体细胞中,控制豌豆粒色的一对等位基因Y和y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豌豆粒形的另一对等位基因R和r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F1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即Y与y分离,R与r分离,与此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Y可以与R组合,也可以与r组合;y可以与R组合,也可以与r组合。
3.F1形成YR、Yr、yR、yr四种类型比值相等的雌、雄配子。
4.四种类型的雌配子与四种类型的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所以F2出现九种基因型,四种表现型,四种表现型的比值为9∶3∶3∶1。
五、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杂合体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又叫独立分配规律。
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要注意理解以下两点:1.同时性: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同时进行。
2.独立性: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间的相互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六、伴性遗传与遗传基本规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是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遗传。
性染色体与生物的性别决定有关。
在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XX,是同源染色体。
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XY,这一对性染色体虽然形态、大小不同,但却分别来自父方(Y)和母方(X),并且在减数分裂时能部分配对,说明X与Y之间有一部分同源,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
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也彼此分离,同时,性染色体也与其他常染色体进行自由组合。
因此,伴性遗传同样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
然而,伴性遗传又有它的特殊性。
因为其一: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不同;其二: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还有些基因只存在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因此。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往往与性别相伴不离。
在分析生物的性状遗传时,如果既有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又有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则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基因的分离规律处理,整体按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