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液外渗引起皮肤溃疡的护理对策
- 格式:pptx
- 大小:3.95 MB
- 文档页数:22
药物外渗伤口的护理摘要:本文阐述了药物外渗伤口的护理,为护理人员规范落实静脉输液、预防并正确处理药物外渗、选择合适的新型敷料处理药物外渗伤口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物外渗; 静脉输液; 伤口; 护理;1 药物外渗的护理1.1 停止输液并回抽残液护理人员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保留原针头并连接注射器进行回抽,尽量抽出外渗液体。
采用反折头皮针前端软管的方法拔针,并采用竖压法按压5 min为宜。
1.2 快速评估快速组织相关人员评估外渗药物的名称、浓度、毒副作用,以及外渗局部的反应、红肿范围、疼痛评分、肢体肿胀范围、药物解毒剂等,以便于行紧急处理。
1.3 皮下注射解毒剂药物外渗发生1 h内进行皮下注射解毒剂效果最好。
注射解毒剂时,应根据制造商指定剂量给药,以减轻局部反应。
如氮芥、顺铂等烷化剂外渗时注射硫代硫酸钠;升压药外渗时注射酚妥拉明;血管加压素外渗时注射特布他林或2%硝酸甘油;化疗药物、无细胞毒性药物和高渗溶液外渗时注射透明质酸酶[9],以增加局部血流而有助于药物在组织中被吸收、分散。
1.4 局部环形封闭注射药物外渗时,可用2%利多卡因4 m L+0.9%Na Cl 6 m L+地塞米松1 m L行局部封闭注射,选择4.5~5.5号头皮针,以15~20°角度进针,沿外渗范围做环形封闭注射,针头尽量到达红肿正中处。
也可用氟美松5 mg+利多卡因100 mg行局部封闭注射。
护理人员可根据外渗局部皮肤情况,作多次局部封闭注射。
1.5 减轻肢体肿胀(1)抬高患肢:为防止患者的局部组织受到长期压迫,在药物外渗的48 h内[10],应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与药物吸收;注意肢体应高于心脏20~30 cm。
(2)冷敷或热敷:当外渗药液为对组织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多巴胺、氨茶碱、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苯妥英钠、高浓度营养液、氯化钾、20%甘露醇、造影剂、阿霉素及柔红霉素等,可用冰袋间断冷敷局部48 h;当外渗药液为植物生物碱类药物,如长春碱、长春新碱、草酸铂及奥沙利铂等,首选热敷,禁冷敷。
刺激性药物外渗后的处理前言刺激性药物外渗是指在药物给予过程中,药物通过血管外溢出来,进入周围组织或皮肤表面的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局部疼痛、药物浪费以及引发其他不良反应。
因此,正确处理刺激性药物外渗至关重要,下面将介绍一些处理的方法。
外渗处理方法1. 立即停止药物给予一旦发现药物外渗,首先要立即停止药物给予。
这样可以避免更多的药物外渗,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清洁外渗区域使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清洁外渗区域。
轻轻揉搓,但不要用力搓洗,以免进一步刺激皮肤。
然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
3. 中和药物酸碱性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中和药物的酸碱性。
一般来说,酸性药物可以使用小量碳酸氢钠溶液,碱性药物可以使用少量醋酸溶液中和。
但是请注意,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某些药物,具体操作仍需根据药物属性和临床实践选择。
4. 使用冷敷或热敷对于外渗后的局部疼痛和不适,可以根据个人感受选择冷敷或热敷。
冷敷可以减少局部疼痛和肿胀,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药物吸收。
但请注意,避免过度使用热敷或冷敷,以免引起更大的不适。
5. 防止感染外渗后的伤口容易感染,因此需要注意伤口的卫生。
可以使用抗菌药膏或消毒液轻轻涂抹外渗区域,并保持伤口的干燥与清洁。
如果感觉伤口发红、肿胀或产生分泌物,应及时就医,以便及早治疗感染。
6. 观察不良反应外渗后可能会产生其他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局部疼痛加重等。
在处理外渗的同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处理,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正确处理刺激性药物外渗非常重要,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浪费。
首先要立即停止药物给予,然后清洁外渗区域并中和药物酸碱性。
同时,可以使用冷敷或热敷减轻不适。
注意防止感染,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
及时处理刺激性药物外渗有助于保护患者的健康。
发生药物外渗时医护人员的应对处理
1、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保留血管通路装置。
2、应使用注射器回抽静脉通路中的残余药液后,拔除PVC或PORT无损伤针。
3、应评估肿胀范围及外渗液体量,确认外渗的边界并标记;观察外渗区域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关节活动和外渗远端组织的血运情况。
4、化疗药物外渗发生24~48h内,宜给予干冷敷或冰敷,每次15~20min,每天≥4次;奥沙利铂、植物碱类化疗药物外渗可给予干热敷,成人温度不宜超过50°C~60°C,患儿温度不宜超过42°C。
5、应抬高患肢,避免局部受压。
局部肿胀明显,可给予50%硫酸镁、如意金黄散等湿敷。
6、应记录症状和体征,外渗发生时间、部位、范围、局部皮肤情况、输液工具、外渗药物名称、浓度和剂量、处理措施。
药物外渗的症状及处理一、药物外渗的常见临床表现1、输液局部表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2、外渗液体在注射部位聚集成硬结,严重者可出现疱疹、大水泡。
随后出现溃疡或大斑块,斑块或溃疡下方常可见广泛组织坏死3、溃疡、斑块最终出现坚硬的黑色焦痂,焦痂外周红斑肿块4、由于皮下组织受累,可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受累部位灼痛二、药物外渗的分级0 没有症状1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在2.5~1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3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15cm,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4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15cm,皮肤紧绷,半透明状、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呈凹陷型水肿;循环障碍,轻到中等程度疼痛三、药物外渗的干预措施:(一)热敷: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垂体后叶素以及奥沙利铂等药物50-60℃(二)冷敷:常用于20%甘露醇、化疗药等渗漏的早期(三)理疗:远红外线,275W , 15-30分钟/次,2次/天;超短波,30 分钟/次,1次/天,Ⅱ、Ⅲ期药物外渗换药后进行(四)药物湿敷1)50%硫酸美湿敷:适用于阳离子溶液外渗的药物如:10%氯化钾、5%碳酸氢钠;10%葡萄糖酸钙。
方法:将50%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一次,持续湿敷2)酚妥拉明局部湿敷:适用于血管收缩性药物。
方法:取酚妥拉明1ml(10mg)加生理盐水50ml,取4层纱布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每次局部湿敷30m in,每天早、中、晚各1次,持续湿敷。
湿敷时间均为3~7d 3)如意金黄散:取如意金黄散(用植物油或蜂蜜)调和后均匀涂抹在纱布上敷于患处,用一层塑料薄膜包裹在纱布上,以便持续发挥作用。
l日数次,直至痊愈为止4)仙人掌肉捣碎+冰片:仙人掌外敷治疗适用于高渗性药物。
药液外渗整改措施(多篇)1 绪论1.1研究背景临床上患者常由于长期进食不足;应用呋塞米、依他尼酸等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呕吐、持续胃肠减压等原因造成低钾血症1。
目前临床上常应用静脉滴注10%氯化钾溶液纠正患者的电解质失衡,但是,静脉补钾易引起输液局部静脉发生痉挛,出现输液局部疼痛或放射痛。
严重者补钾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出现静脉炎2。
这造成一些患者拒绝使用此类药物。
患者的依从性降低对治疗造成不利影响。
1.1.1硫酸镁在消肿方面的应用周芳芳、杨艳芳等在产妇自然分娩后,在常规消毒会阴切口的基础上用50-60℃的50%硫酸镁纱布湿敷,每次敷15-20min,每日2次,连续3d,治愈率达到82.2%,有较好的效果,提示硫酸镁能够消除肿胀,还能促进伤口的快速愈合。
1.1.2预防和治疗静脉炎方面左慧平研究采用患者静脉输注甘露醇的同时用25%硫酸镁湿敷在套管针敷贴上面至滴注结束,结果湿敷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为13.3%,而常规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为93.3%,证实硫酸镁有效地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
1.2研究的意义目前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硫酸镁通过吸收渗透局部组织间的水分而达到消肿和消除或预防药物渗漏性静脉炎的作用。
也有研究表明镁离子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因此从理论上来讲硫酸镁可以缓解钾离子刺激引起的静脉痉挛,并有预防药物外渗的作用。
硫酸镁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价格便宜,也比较耐用,目前也无关于硫酸镁湿敷引起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选择上海市曙光医院2021年11月至2021年4月,手背穿刺行10%kc11g静脉滴注(滴速为50-60d/min),出现输液局部疼痛的患者45例,年龄21-76岁;男21例,女24例。
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
2.2.2实验法采用自身对照法,静脉补钾出现疼痛时取大小为9×9cm 的2层纱布,浸湿于50%的硫酸镁溶液中,取出拧干至不滴水为宜,均匀平铺于静脉穿刺点上方5-6cm处,再取大小为9×9cm的2层纱布,浸湿于30℃的温水中,取出拧干至不滴水为宜,均匀覆盖于硫酸镁纱布上,湿敷局部用保鲜膜包裹,间隔30min更换1次,直至静滴结束。
药液外渗整改措施_药物外渗的整改措施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从血管内渗出到周围组织间隙或体腔内,导致局部组织炎症、损伤甚至坏死等不良反应。
药物外渗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整改措施。
一、加强护理人员培训1. 提高护理人员对药物外渗的认识,加强药物外渗相关知识的学习,包括药物外渗的原因、表现、预防及处理方法等。
2. 加强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因穿刺不当导致的药物外渗。
3. 定期举办护理知识讲座和技能竞赛,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护理水平。
二、完善药物管理制度1. 加强药物储存管理,确保药物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保存,避免药物降解、污染等导致外渗的因素。
2. 制定严格的药物领用、分发、使用和回收制度,确保药物在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3. 对易发生外渗的药物,如化疗药物、高渗性液体等,应在标签上注明注意事项,提醒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加强观察。
三、优化输液操作流程1. 提高输液穿刺成功率,避免重复穿刺,减少药物外渗风险。
2. 合理选择输液途径,对于容易发生外渗的患者,如儿童、老年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应优先选择中心静脉置管等安全可靠的输液途径。
3. 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外渗。
四、加强患者教育及家庭支持1.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药物外渗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
2. 指导患者正确配合输液操作,如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等。
3.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五、建立健全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及反馈机制1. 制定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标准及流程,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药物外渗事件。
2. 对发生的药物外渗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3. 定期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持续改进护理工作。
六、加强护理科研与技术创新1. 鼓励护理人员参与药物外渗相关的研究,提高护理科研水平。
正确处理药物外渗的护理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若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1)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2)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3)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
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溶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溶液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等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
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有关。
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病人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等。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
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液体外渗的护理措施
液体外渗是指体内的液体通过伤口、切口、造口等方式流出体外,会导致伤口感染、疼痛和延迟愈合。
为了预防和处理液体外渗,以下是一些护理措施:
1. 清洁伤口:使用无菌的盐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以去除污垢和细菌。
然后用无菌纱布轻轻擦拭干净。
2. 更换敷料:根据医嘱定期更换敷料,以保证伤口干燥和清洁。
建议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避免粘连和过紧。
3. 应用压力:对于大面积的液体外渗,可以使用压缩绷带或弹力绷带施加压力,促进伤口愈合和液体吸收。
4. 给予适当的饮食:患者需要摄取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5. 管理疼痛:液体外渗可能会导致疼痛和不适,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疼痛。
如有需要,也可以使用处方药物,但需医生开具。
6. 定期检查伤口:定期检查伤口是否出现感染、渗液等情况,及时处理。
7. 预防感染:使用无菌器械、消毒液等预防感染的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以上是液体外渗的护理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如有需要应及时咨询医生。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外渗吧,特别是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是非常严重的事情,那么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一1. 一旦发生,立即停止药物推注或输注,保留注射针头;回抽残留的药物,回抽的血及液体量以 3~5 mL 为宜;在渗漏部位皮下环形注射相应的解毒剂再拔针。
2. 抬高患肢 24~48 h,避免局部受压,促进血液回流,减少局部组织肿胀。
3. 根据所用的化疗药物进行热敷或冷敷或 50% MgSO4 湿敷。
4. 疼痛剧烈者可用 2% 利多卡因 100 mg 或 2% 普鲁卡因 2 mL + 地塞米松 5 mg 局部封闭。
5. 功能锻练: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的屈肘、握拳、外展、内旋运动,避免出现关节强直、肌肉萎缩等严重后果。
6. 密切观察。
外渗损伤溃疡一般 3~10 d 发生,观察时间不得少于 10 d。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二局部外敷方式,根据化疗药选用1. 冷敷蒽环类抗肿瘤药、紫杉醇、氮芥等化疗药渗漏早期(24 h 内),局部首选冰敷,可减少渗出药物的吸收,灭活某些药物的局部破坏作用。
同时,冰敷可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
2. 热敷对于长春碱、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地辛、长春瑞滨等药物在发生外渗后的 24~48 h 内每天至少 4 次热敷,每次 15 ~ 30 min。
局部加热可使血管扩张,促进药物分布和吸收,有助于药物在损伤部位的扩散,通常用于非 DNA 结合型药物外渗。
3. 湿敷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吡喃阿霉素、阿克拉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足叶乙甙外渗后(24 h)可选用 50% 硫酸镁湿敷,以促进液体吸收。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三解毒剂的选择,局部使用1. 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地辛、长春瑞滨、紫杉醇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酶 300 u + 生理盐水 2 mL,透明质酸酶能够破坏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从而使溃疡发生率减少了 50%。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以防止进一步药物渗透进入组织。
2. 局部冷敷:对外渗部位进行局部冷敷,可以降低血管渗透性,减少药物进入周围组织。
3. 清洁擦拭:用无菌纱布或棉球轻柔擦拭外渗部位,将药物表面清洁干净。
4. 使用局部止痛药物:外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患者疼痛,可以使用适当的局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
5. 紧急处理:若外渗导致组织坏死或溃疡形成,应立即就医求助,进行进一步处理。
6. 资料记录:记录外渗的时间、药物种类和剂量等相关资料,用于医疗人员进一步判断处理方法。
7. 应急预案:制定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提前培训医护人员,并设立专门的应急处理团队,以便在发生外渗时能够迅速处理和应对。
需要注意的是,化疗药物外渗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在化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输液情况,确保药物输注的
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指导,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任何不适情况。
输液外渗的护理方法输液外渗是静脉输液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输液外渗不仅会导致药物外渗部位出现局部红肿、烧灼、刺痛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局部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从而会增加患者躯体痛苦,因此,就需要查明输液外渗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输液外渗的发生或发生输液外渗后,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才能降低输液外渗对其产生的伤害。
一、输液外渗的原因引发输液外渗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护理人员技术因素,包含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多次穿刺导致针尖顺静脉外膜划破血管壁,从而致使药液外渗于皮下;对穿刺局部解剖位置了解不足,选择血管失当,到穿刺过程中易导致血管出现机械性损伤,从而增加药液外渗于血管的风险;对针头固定不牢,使得针头易移位而导致药液外渗;给患者输注刺激性大的液体或高渗液体时,输注速度过快、过长等。
另一种是患者因素,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对输液侧肢体活动过大或活动频繁,易导致药液外渗。
二、输液外渗的预防护理方法为预防或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护理人员需加强自身静脉输液穿刺的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静脉穿刺技术,尽可能做到一次穿刺成功;根据患者输液药物的性质合理选择恰当的血管,如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选择较粗的血管,输注有发泡作用的药物,避免选择靠近关节的手背、韧带、神经、腕和肘窝部静脉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妥善做好输液针头和导管的固定;给患者输注刺激性大的液体或高渗液体时,合理调节输液速度。
另外,护理人员还需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护理,告知患者在输液过程中避免随意牵拉输液管道,避免大幅度活动,不可随意调整输液滴速等。
三、发生输液外渗后的护理方法3.1普通药液外渗后护理普通药液外渗后,会导致局部肿胀、皮肤颜色红晕或苍白等,对此,护理人员可将75%酒精或50%硫酸镁倒入无菌小药杯中,用无菌小纱布浸湿,然后,将无菌小纱布湿敷于药液外渗处,持续湿敷30分钟,每隔2小时更换一次纱布。
也可在患处涂抹肝素钠软膏,然后,用手指对患处进行按摩,使药物渗入皮下,每10分钟涂抹一次,待药液外渗处皮肤由发白发紫转红后,改为30分钟涂抹一次,直至患处皮肤颜色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