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治进展
- 格式:pptx
- 大小:10.55 MB
- 文档页数:38
结核性腹膜炎临床治疗研究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腹膜慢性、弥漫性炎症。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于男性,多数起病缓慢,症状较轻,少数起病急骤,以急性腹痛或骤起高热为主要表现。
由于其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因此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因病理类型及机体反应性的不同而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1、全身症状:发热、盗汗是常见的全身症状,热型以低热和中等热居多,部分患者可出现弛张热。
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
2、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下腹或全腹。
当并发肠梗阻、肠穿孔或腹腔脓肿时,疼痛可加剧。
3、腹胀:由于腹水形成、肠功能紊乱或结核性腹膜炎导致的肠粘连,患者常感到腹胀。
4、腹部触诊:腹壁柔韧感是结核性腹膜炎的特征性体征之一,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触及。
此外,还可能有腹部压痛、反跳痛等。
5、腹水:多数患者有中等量以下的腹水,腹水多为草黄色渗出液。
6、其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部肿块,多位于脐周,大小不一,边缘不整,表面不平,有时可伴有压痛。
二、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有轻度至中度贫血,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稍增高。
红细胞沉降率:多增快,可作为评估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
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有助于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本病。
腹水检查:腹水多为草黄色渗出液,比重一般超过 1018,蛋白含量在 30g/L 以上,白细胞计数超过 500×10⁶/L,以淋巴细胞为主。
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增高对诊断有一定意义。
腹水涂片找结核菌和结核菌培养的阳性率较低,但腹水结核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涂片结核菌染色检查有一定价值。
其他:血清 CA125 水平在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中常升高,但经抗结核治疗后可下降,对诊断和疗效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治分析发表时间:2015-07-01T15:02:31.6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作者:蔡红英[导读] 通过多种实验室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联合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给予合理的治疗方法,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蔡红英(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 561000)【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诊断、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 年5 月到2014 年12 月间收治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70 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基本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结果。
结果:经治疗后,显效39 例,有效19 例,无效12 例,治疗有效率为82.9%。
其中,渗出型、干酪型、粘连型和混合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4%、25.0%、95.0%、90.0%,干酪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通过多种实验室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联合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给予合理的治疗方法,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287-01结核性腹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腹膜炎之一,指的是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造成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 [1],肠系膜结核、肠结核、阑尾结核、输卵管结核等都可能经由血液或者淋巴循环等播散至腹膜,引起感染。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诊断、治疗的方法及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 年5 月到2014 年12 月间收治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70 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有31 例和39 例,患者的年龄在12 岁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2.4)岁;其病程在0.5 个月到6 年之间,平均病程为(0.9±0.4)年,其中病程≤ 0.5 年的有60 例,占85.7%。
2010年内科辅导:结核性腹膜炎常用的临床处理
结核性腹膜炎因病理类型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而异。
一般起病缓慢,早期症状较轻;少数起病急骤,以急性腹痛或骤起高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有时起病隐袭,无明显症状,仅从和本病无关的腹部疾病在手术进入腹腔时,才被意外发现。
结核性腹膜炎一旦确诊,其临床治疗非常重要。
治疗的关键是及早给予合理、足够的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以达到早日康复、避免复发和防止并发症的目的。
注意休息和营养,以调整全身情况和增强抗病能力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1.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抗结核化学药物的选择、用法、疗程详见肺结核章。
在结核性腹膜炎的应用中应注意:对一般渗出型病例,由于腹水及症状消失常不需太长时间,患者可能会自行停药,而导致复发,故必须强调全程规则治疗;对粘连型或干酪型病例,由于大量纤维增生,药物不易进入病灶达到应有浓度,病变不易控制,故应加强抗结核化疗的联合应用并适当延长抗结核的疗程。
2.如有大量腹水,可适当放腹水以减轻症状。
3.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包括:①急性肠穿孔,或腹腔脓肿经抗生素治疗未见好转者;②并发完全性肠梗阻或有不全性肠梗阻经内科治疗而未见好转者;③肠瘘经抗结核化疗与加强营养而未能闭合者;④本病诊断有困难,与腹腔肿瘤或急腹症不能鉴别时,可考虑剖腹探查。
结核性腹膜炎治疗新进展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腹膜炎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以下是结核性腹膜炎治疗的一些新进展: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一些新型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如利福平、利妥昔单抗、着色酸酯等,可以有效地治疗结核性腹膜炎,并且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是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此外,腹腔镜手术还可以清除病变组织、修复受损组织等。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一种新兴方法。
免疫治疗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抵抗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重要方法。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支持、免疫调节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总之,结核性腹膜炎治疗的新进展主要包括新型抗结核药物的应用、腹腔镜手术的推广、免疫治疗的应用和综合治
疗的综合应用等。
通过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可以更有效地治疗结核性腹膜炎,并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临床表现本病多数起病较缓,但急性发病者亦为数不鲜。
主要症状为倦怠,发热、腹胀和腹痛,亦有畏寒、高热骤然起病者。
轻型病例开始呈隐蔽状态。
1.全身表现发热与盗汗最为常见,热型以低热和中等热居多,部分患者呈驰张热。
渗出型、干酪型病例或合并有严重的腹外结核的患者可呈稽留热,盗汗严重,重者有贫血、消瘦、水肿、口角炎及维生素A缺乏症等营养不良的表现。
在育龄妇女中,停经不育者较常见。
2.腹痛多数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疼痛多位于脐周、下腹,有时在全腹部。
当患者出现急腹症时,应考虑腹腔结核病灶溃破后引起的急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少有穿孔。
3.腹胀与腹水多数患者有腹胀感,可由结核病中毒症状或腹膜炎伴有的肠功能紊乱引起。
患者可出现腹水,以小量、中等量为多见。
腹水量较多时可出现移动性浊音。
4.腹壁柔韧感柔韧感是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
绝大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痛,一般较轻微,少数压痛明显并有反跳痛,后者多见于干酪型。
5.腹部包块粘连型及干酪型患者的腹部常可触及包块,多位于中下腹部。
包块大小不一,边缘不齐,有时呈横形块状物或有结节感,多有轻微触痛。
6.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粘连型患者便秘较为常见,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肝肿大可由营养不良所致脂肪肝或肝结核引起。
如并发肠梗阻,可见蠕动波,肠鸣音亢进。
检查1.血象和血沉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腹腔结核病灶急性扩散者、干酪型及继发感染者的白细胞计数可增高,血沉既红细胞沉降率多数增快。
血沉也可作为病变活动的简易指标。
2.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者对诊断本病有帮助,但粟粒型结核或重症病人反而可呈阴性。
3.腹水检查近年主张对感染性腹水的判断应增加实验诊断指标,腹水葡萄糖<3.4mmol/L,pH<7.35时,指示细菌感染,特别是腹水腺苷脱氨酶活性增高时,提示结核性腹膜炎。
本病腹水动物接种阳性率可达50%以上。
4.胃肠X线检查钡餐检查如发现肠粘连、肠结核、肠瘘、肠腔外肿块等现象,对本病诊断有辅助价值。
综合治疗结核性腹膜炎68例研究目的探讨综合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68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综合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经治疗,随访1.5~3 年,自觉腹痛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排气排便通畅,腹胀明显减轻或消失,高调肠鸣音消失,腹部平片显示气液平消失。
结论全程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同时结合休息和营养,可促进疾病的恢复。
消除症状、改善全身情况、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病灶愈合及预防并发症。
标签: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断;综合治疗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弥慢性腹膜感染。
一般起病缓慢,症状较轻,常在发病数周至数月才就诊,少数病人起病急骤,以急性腹痛或骤起高热为主要表现[1]。
早期诊断、合理用药可彻底治疗、避免复发。
注意调整机体的全身情况,以增强病人的抗病能力。
选取该院2009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68例结核生腹膜炎患者综合治疗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68例,其中男26例,女42例;年龄18~75岁,平均35岁。
发病时间8 d~6个月。
有明确核病史4例,以腹胀、发热、腹痛、腹水征多见。
经胸片、彩超、结核菌素试验(PPD)、腹腔镜、腹腔积液化验等检查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
1.2 影像表现少量腹水需要B型超声检查才可发现。
超声引导细针穿刺可提高结核性腹膜炎诊断准确性,对腹部包块性质的鉴别有一定的帮助。
胃肠X线检查可发现肠粘连、肠梗阻、肠外肿块及腹水等征象。
腹部X线平片检查可见腹部散在钙化阴影。
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活动性结核病灶。
腹腔镜检查主要用于腹水型,可见腹膜壁层、大网膜和胃肠浆膜面分布有粟粒状灰白色结节,数量多少不定,数量越多结核性腹膜炎的可能性越大。
腹腔镜可直视下取标本行病理学和细菌学检查,阳性率明显提高。
腹膜广泛粘连者忌做此项检查。
1.3 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发热期间,应绝对卧床休息,注意营养,必要时给予肠外全营养。
本病治疗的关键是及早给予合理、足够疗程的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以达到早日康复、避免复发和防止并发症的目的。
腹膜与腹腔疾病-结核性腹膜炎的发病特征及治疗原则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是儿童腹腔结核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小儿结核性腹膜炎早期临床表现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而且其实验室检查没有明显特异性,常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过去曾为我国小儿常见病,死亡率很高。
随着社会上结核病得到控制,小儿结核也日趋罕见。
结核性腹膜炎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
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占80%以上,其中以学龄前儿童为常见。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结核性腹膜炎可能是全身血型播散的一部分,如肺部和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入血液后,经血行播散,引起结核性腹膜炎。
但更多见的是由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或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直接蔓延到浆膜或因肠系膜溃疡穿孔而引起的,多是局限性腹膜炎,但如干酪化的肠系膜淋巴结破溃,大量结核菌散布于腹腔,则可发生弥漫性腹膜炎。
此外,腹膜炎偶可引起结核性输卵管炎,但较少见。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一)临床表现1.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因病理类型及机体反应性的不同而异。
临床上可分为3型:①渗出型(腹水型);②粘连型;③干酪溃疡型。
以主要表现定型,但渗出型可有部分粘连,粘连型亦可有少量积液,各型间可有过渡形式,难以截然划分。
结核性腹膜炎发病缓慢,有慢性结核中毒症状,包括不规则低热、消瘦、面色苍白、容易疲乏、食欲不好、盗汗等。
此外,由于各型病理形态的不同,症状互有差别。
(1)渗出型:表现为全身消瘦,腹部逐渐膨大,脐窝变平,腹壁静脉显露,腹水多时,腹壁皮肤发亮,叩诊有移动性浊音,肝上界上移,横膈抬高。
大量腹水时,影响胸廓的活动度。
呼吸变得浅表,甚至呼吸困难。
下肢可因腹腔受压而水肿。
渗出型腹膜炎大多数单独存在,亦可同时伴有胸膜炎。
(2)粘连型:一般体征不明显。
腹膜因炎症而增厚,所以在扪诊时可有特殊柔韧感,并可触及大小不等的肿块,全腹有程度不等的压痛。
有时在上腹部可扪及边缘不整齐的横形块状物,此为粘连收缩的大网膜。
结核性腹膜炎临床治疗分析【中图分类号】R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112-02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
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慢性腹膜炎,约占结核病的5%,仅次于肺结核和肠结核。
主要继发于肺结核、肠结核或体内其他部位结核病,大部分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可同时发现结核原发病灶。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且女性为多。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结核性腹膜炎56例,男性24例,女性32例,年龄19~72岁,平均34岁,病程7天~1年。
患者多以腹痛、腹胀、发热、月经不调、不孕(女性)等就诊。
1.2 临床表现发热及盗汗,热型以低热或中等热为最多38例,早期腹痛不明显,以后逐渐出现。
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下腹或全腹部,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12例,腹胀感多由腹膜炎伴有肠功能紊乱引起11例,有时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
1.3 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高,淋巴细胞分类增高,少数白细胞计数偏低;50%~60%的病人有轻度至中度贫血,多为病程较长而有活动性病变者。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常显著增高。
腹水检查多为草黄色渗出液,少数为血性或混浊液。
Rivalta试验阳性,蛋白定量>30 g/L,白细胞计数>0.5×109/L,以淋巴细胞为主。
胃肠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见散在钙化影,提示钙化的肠系膜淋巴结;胃肠钡餐检查可发现肠粘连、腹水、肠结核等征象。
腹部超声检查可发现少量腹水,并可提示腹水穿刺准确位置。
CT扫描是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最有效的放射学检查,其价值在于与腹膜转移癌的鉴别。
腹腔镜检查适用于腹水型,窥见腹膜、网膜、内脏表面表现,并可做活组织检查,有确诊价值。
血清CA125水平,某些病人其水平亦明显升高,女性病人应注意与卵巢肿瘤相鉴别。
治疗后其水平明显下降,故对判断疗效有重要价值。
2 治疗措施结核性腹膜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治疗、联合用药、足量全程的抗结核药物治疗。
诊断依据:
①青壮年病人,有结核病史,伴有其他器官结核病证据;
②发热原因不明2周以上,伴有腹痛、腹胀、腹水或(和)腹部肿块;腹部压痛或(和)腹壁柔韧感;
③腹腔穿刺获得腹水,为渗出液性质,以淋巴细胞为主,一般细菌培养阴性,腹水细胞学检查未找到癌细胞;
④X线胃肠钡餐检查发现肠粘连等征象;
⑤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
结核性腹膜炎的腹水以少量至中量者为多。
腹水为草黄色渗出液,少数为淡血性,偶为乳糜性,以淋巴细胞为主。
腹水ADA活性增高。
本病的腹水一般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腹水浓缩找结核菌的阳性机会很少,结核杆菌培养的阳性率很低,腹水动物接种的阳性率可达50%以上,但费时较长。
腹腔镜检查对诊断困难者有确诊价值。
一般适用于有游离腹水的病人,可见腹膜、网膜、内脏表面有散在或聚集的灰白色结节,浆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混浊粗糙。
活组织检查有确诊价值。
腹腔镜检查在腹膜有广泛粘连应属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