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受损(IFG)如何干预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与干预世界范围内肥胖和糖尿病已经非常流行,糖尿病发病率在迅速增加。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同一人群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常高于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此外,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微量白蛋白尿及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率也呈增加趋势。
因此,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干预不仅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也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首次提出了“葡萄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一词。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糖耐量受损(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两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采纳IGT及IFG这两个糖调节受损概念。
2003年ADA统称葡萄糖调节受损为糖尿病前期。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IFG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浆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6.1mmol/L且<7.0mmol/L,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血浆血糖(2-h plasma glucose,2hPG)<7.8mmol/L。
2003年ADA 根据来自对多个不同种族的血糖及胰岛功能和并发症的研究,预测糖尿病的最佳空腹血糖切割点在5.2~5.7mmol/L,将IFG的空腹血糖切点下调为5.6mmol/L。
另外研究還发现,当FPG低于6.1mmol/L时,随着FPG升高,发生T2DM 及心血管病的危险也随之增加,FPG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连续正相关。
在“IGT人群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危险因素”研究(Risk Factors in IGT for Atherosclerosis and Diabetes,RIAD)中,如果降低IFG下限诊断切割点至5.6mmol/L,与正常人群相比,该IFG人群各项心血管危险因素指标仍相应增加。
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生活方式干预的临床意义都健;崔丽娟;赵玉岩;刘国良【期刊名称】《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6(035)003【摘要】目的:探讨生活方式对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的影响.方法: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证实IFG人群32例.对照组单纯饮食调整,共17例;实验组为饮食调整+运动疗法,共15例.实验前后观察相关指标改变.结果:对照组干预后体重指数明显下降(P <0.05);实验组干预后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较,体重指数、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2 h胰岛素(2hINS)、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呈显著性下降(P<0.05~0.01).结论: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有氧运动及饮食调整可以改善IFG患者血糖及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总页数】2页(P290-291)【作者】都健;崔丽娟;赵玉岩;刘国良【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辽宁,沈阳,110001;本钢职工总医院内分泌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辽宁,沈阳,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相关文献】1.行为转变理论在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生活方式干预中的应用 [J], 陆群;谈静;万霞;陈明珠;孙海峰;曹蓉;吴颖;黄云娟2.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对空腹血糖受损人群抑郁及血糖影响的研究 [J], 罗灿明;戴霞;何燕玲;陈青云;周爱民;黎亚叶3.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对空腹血糖受损人群抑郁及血糖影响的研究 [J], 罗灿明;戴霞;何燕玲;陈青云;周爱民;黎亚叶;4.生活方式干预对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 [J], 陈思羽;戴霞;应燕萍;赵翠松;王自秀;罗佐杰;秦映芬;陈青云;韦春5.生活方式干预对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J], 赵翠松;戴霞;何燕玲;陈青云;周爱民;黎莹;黎亚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纯性空腹血糖受损的健康教育摘要】目的通过健康教育,建立单纯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空腹血糖的目的。
方法对验血结果诊断为单纯性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进行疾病知识教育,饮食结构、运动及科学的生活方式指导。
结果分别对健康教育后3个月、6个月、1年,复查空腹血糖,取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空腹血糖受损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8-0186-02根据WHO1999 年制定糖代谢分类标准, 将6.1mmol•L-1≤空腹血糖(FPG)<7.0 mmol•L-1,同时葡萄糖负荷后2h 静脉血浆血糖<7.8 mmol•L-1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我国采用此标准[1]。
1 资料与方法1.1对象:选取2011年在我院进行体检的人员共256例,其中男153例,女103例,年龄35-60岁,平均41岁。
所有人员均排除糖尿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
1.2方法:对所有人员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及糖尿病家族史。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以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情况。
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是否了解单纯性空腹血糖受损的病因、诱因、危害性、饮食知识和防治方法等。
根据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包括个别教育,以单位为基础的健康知识讲座,发放与讲课内容有关的宣传小册子,分发健康教育处方,开通健康咨询电话,对患者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解答。
1.3内容: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空腹血糖受损是一种糖代谢紊乱性疾病,引起:空腹血糖受损的原因很多,如饮食、气侯、环境、自身因素等等。
空腹血糖受损轻者多无症状,重者可衍变成糖尿病,指导患者如何读懂血生化报告单。
国际糖尿病联盟推荐的治疗方法是综合疗法,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健康教育5个方面(也称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其中,健康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最经济、最有效手段之一[2]。
体检人群中空腹血糖受损发生水平及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丁素英;刘东伟;李飞飞【期刊名称】《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7(052)006【摘要】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中空腹血糖受损(IFG)的发生情况,评价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干预措施对IFG体检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发现的1009例IFG患者分为干预组(n=523,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和对照组(n=486,进行常规管理),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生活行为方式、生化检查资料变化及转归情况.结果:体检人群IFG发生率为28.12%(1009/3588).干预组糖尿病发病率(3.1%)低于对照组(13.6%);干预组维持IFG状态比例(56.94%)低于对照组(70.36%);干预组空腹血糖恢复正常比例(39.96%)高于对照组(16.04%).结论:健康干预可有效改善体检人群生活行为方式和相关体检指标,明显降低体检人群IFG转为糖尿病的发生率.%Aim: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people with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s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 people with IFG .Meth-ods:A total of 1009 individuals with IFG found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Physical Examina-tion Center from May 2013 to May 2015 were chosen for the study .They were allocat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 n=523 ) and control group(n=486)randomly.Behaviors, biochemical data and outcome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Generally ,the incidence of IFG in physical examination people was28 .12%(1009/3588).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3.1%versus 13.6%in the control group;the per-centage of subjects maintaining IFG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56.94% versus 70.36%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er-centage of subjects restoring normoglycemia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39.96% versus 16.04 % in the control group . Differences in the above outco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behaviors and examination indexes ,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FG developing into diabetes in physical examination people .【总页数】4页(P766-769)【作者】丁素英;刘东伟;李飞飞【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郑州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相关文献】1.健康体检人群中糖调节受损状况及其健康教育 [J], 向爱华;程芳;许勤2.体检人群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空腹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J], 陈刚;曲建华;吴建荣;杨晓萍;王淑霞3.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对空腹血糖受损体检人群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J], 卢琦;吕婕;孟宪静;屈海宏;雨露;付翠艳4.手机移动健康教育对空腹血糖受损体检人群血糖控制水平的影响 [J], 常丹;李领侠;李小珍;王倩;王秀萍;王小英5.体检人群中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的健康管理模式探讨 [J], 张春兰;叶思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滋泉口服液干预治疗空腹血糖受损并血脂异常的疗效发表时间:2015-06-29T11:30:29.7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顾建伟王祥[导读] 空腹血糖受损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它的干预对减少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病有重要影响[1]。
顾建伟王祥(泰州市中医院江苏泰州 225300)【摘要】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滋泉口服液干预空腹血糖受损并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1例IFG并血脂异常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单盲的的方法分组进行干预治疗,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予基础干预:按个体情况安排饮食及运动方案,宣传饮食及运动的意义。
治疗组在上述方案应用的同时,取滋泉口服液加用,每天2次,每次20ml,随访6月,一疗程为3个月,行2个疗程观察,对血糖水平、血清甘油三酯等指标监测,对比临床效果。
结果:通过测定两组间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清甘油三酯等指标,并做统计学检验。
结果:治疗6个月,对照组FPG治疗前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O.05),治疗前后TC,TG ,2hPG及UA相比没有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FPG、TC、及TG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O.01),治疗前后2hPG及UA相比有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在FPG、2hPG TC及TG相比有差异(P<0.05)。
结论:滋泉口服液能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改善血脂水平,可有效干预IFG。
【关键词】滋泉口服液;空腹血糖受损;血脂异常;中医药疗法;消渴【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247-02空腹血糖受损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它的干预对减少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病有重要影响[1]。
生活方式干预可阻断IFG向糖尿病转化,但很难持久,疗效欠佳[2]。
本研究用滋泉口服液干预空腹血糖受损合并血脂异常,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来自2009年9月至2010年6泰州市市中医院体检中心,对就诊患者进行葡萄糖耐量试(OGTT),符合IFG并血脂异常入选病例91,其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7.14±6.21岁,依患者的体检序号随机将91例门诊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5例,治疗组46例。
空腹血糖受损吃什么调理
一、空腹血糖受损吃什么调理二、空腹血糖受损有三种常见情况三、空腹血糖受损的防治手段四、空腹血糖受损的原因是什么
空腹血糖受损吃什么调理1、控制饮食,减少总热量。
吃低脂肪、低糖、低盐、高纤维素饮食。
可以降低血糖的食物有苦荞麦、南瓜、芹菜、冬瓜、竹笋、木耳、蘑菇、洋葱、胡萝卜等。
吃白肉(鱼鸭鸡肉)比红肉(猪牛羊肉)好,粗细粮要搭配。
先吃菜后吃饭,血糖可减半,先吃饭后吃菜,血糖要翻番。
2、合理运动,减轻体重,消除将军肚很重要。
坚持锻炼,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
如快走、慢跑、打门球、太极拳、太极剑、骑自行车、登楼梯、爬山坡等。
3、要有好心情。
人遇到焦虑、忧愁、悲伤、愤怒、紧张时,可使血糖上升。
若生活环境稳定,精神愉悦,笑口常开,血糖就会下降。
空腹血糖受损有三种常见情况1、药量不足。
特点是睡前血糖高于空腹或和空腹血糖相差无几。
原因是晚间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不足或进食过多。
2、黎明现象。
正常人在零点以后,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的生成增加,该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由于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产生的生长激素多少不同,故黎明现象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
可在零点和早七点各测1次血糖,早七点血糖高于零点达1.0mmol/L以上者可诊断。
3、苏木杰反应。
常发生在夜间,是由于用胰岛素过量后引起低血糖,机体为了调整血糖,便产生了大量升糖激素,使血糖升高。
特点是凌晨三点左右血糖低于3.9mmol/L。
空腹血糖受损的防治手段1、空腹血糖受损病人,在进食膳食纤维的同时也要注意维生素的摄入高纤维素食物能减。
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 , 如何选择治疗方案空腹血糖受损 (IFG和糖耐量异常 (IGT,如何选择治疗方案?众所周知, 2型糖尿病在全球范围的发病率都有明显增加。
以美国为例, 从1990年到 2001年, 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了 61%, 2005年糖尿病患者达 2100万。
2型糖尿病发生的增加,和超重、肥胖、体育活动减少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通过遗传易感性,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同时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下降, 血糖升高。
高血糖状态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有关。
从糖尿病的前期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 进展到典型的糖尿病,可能需要经过好多年的时间。
有数据显示,大约70%的 IFG 和 IGT 患者,最终都会进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防止糖尿病前期状态进展为糖尿病,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医学研究课题。
从 1997年到 2006年,已有 6项临床研究,来评价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能否预防或推迟糖尿病的出现。
所有临床试验的结果都显示,这些干预措施,可使糖尿病的发生率下降 25%-60%。
其中,减轻体重和增加体育运动,或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使糖尿病发生率下降 60%。
现在的问题是,是否应该向每一个空腹血糖受损(IFG 和糖耐量异常 (IGT 的患者都推荐生活方式和药物的干预治疗?如果不是,那么, 哪些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呢?IFG 和 IGT 的定义IFG 是指,空腹血糖在 100~126 mg/dL,而 IGT 是指口服 75g 葡萄糖后 2小时的血糖水平在 140~200 mg/dL。
这两种糖代谢异常情况,可单独出现,也可重叠出现。
很显然,根据定义,这两个疾病状态包含了两个不同的人群。
IFG 和 IGT 的发生率不一样。
美国的临床数据显示, 在成人中,前者约为 26%,后者约为 15%。
这两个数据在将来都会有所增加。
不同种族、性别和年龄, 这两种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都有差异。
降低空腹血糖的方法
降低空腹血糖的方法有:
1. 规律饮食:每天定时进食,避免长时间的断食或过度饥饿。
2. 控制食物摄入量:适量控制饭量,避免过量摄入食物。
3. 增加纤维摄入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有助于延缓血糖的上升。
4. 选择低GI食物: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如全谷类、豆类等,有助于血糖的稳定。
5. 健康零食选择:在饥饿时选择低糖、低脂的健康零食,如坚果、酸奶、水果等。
6. 适量运动: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降低空腹血糖水平。
7.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摄入高糖、高淀粉的食物,如糖果、巧克力、白面包等。
8. 注意休息充足: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请注意,不同个体对血糖控制的需求和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建议在遵循这些措施的同时,根据个人情况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空腹血糖受损影响因素分析及检后管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的相关影响因素,探索完善空腹血糖受损患者检后管理的相关对策。
方法:选取2019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在体检科检出的空腹血糖受损患者278例,按照入组奇偶顺序分为两组,偶数为干预组,奇数为对照组。
通过体检软件系统对所有对象资料进行查检统计,观察分析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多因素影响情况。
对照组实施健康体检后常规健康指导,干预组增加糖尿病相关健康教育,于检后6个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随访,比较两组检后健康管理情况。
结果: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高血压、血脂紊乱及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均对空腹血糖受损情况产生影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BMI的增高受损率增高、年龄≥45组受损率明显高于18-44岁、高血压、血脂紊乱及糖尿病家族史的受损率比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复查随访后,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组的饮食控制、规律运动、血糖监测和空腹血糖受损认知情况等多方面均更优(P<0.05)。
结论:年龄增大、BMI增加、高血压、血脂紊乱及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均为空腹血糖受损发生的危险因素,经糖尿病相关健康教育后可显著提高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从而达到更好的健康管理效果。
【关键词】空腹血糖受损;影响因素分析;管理对策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近三十多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以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1],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和糖化血红蛋白(HbA)异常。
空腹血糖受损(IFG)是空腹血糖正1常向糖尿病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2].空腹血糖受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也密切相关[3]。
因此早期发现和干预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作为糖尿病的二级预防十分重要。
而影响因素的分析为制定、落实干预措施的关键[4]。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老年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效果孙辉;杭洪霞【期刊名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年(卷),期】2022(43)7【摘要】目的研究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老年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效果,提高糖尿病防控质量。
方法将2014至2016年在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文化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65岁以上IFG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进行个体化综合管理措施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社区健康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5年后糖尿病转化率。
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血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血脂、肝肾功能、新确认高血压病及心电图出现ST-T异常等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5年后2型糖尿病的转化率、空腹血糖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较干预前均降低,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FG患者容易合并高血压病,个体化综合社区健康管理措施可以降低该类人群的2型糖尿病转化率和平均空腹血糖水平。
【总页数】5页(P529-533)【作者】孙辉;杭洪霞【作者单位】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区文化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相关文献】1.微信干预对改善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及依从性的效果2.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伴糖尿病和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对脑卒中复发的影响3.新的空腹血糖受损切点对上海市浦东社区人群糖调节受损分布的影响4.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后对上海浦东社区人群糖调节受损分布的影响5.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社区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检项目中的血糖异常指标解析及处理建议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血糖异常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体检项目中的血糖异常指标对于我们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体检中常见的血糖异常指标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一、血糖异常指标解析1. 空腹血糖(FPG)空腹血糖(FPG)是指在8小时禁食后测量的血糖水平。
正常成年人的空腹血糖水平应该在3.9-6.1mmol/L之间。
如果FPG高于6.1mmol/L但低于7.0mmol/L,则可能存在空腹血糖受损(IFG),提示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
而当FPG大于或等于7.0mmol/L时,则被诊断为糖尿病。
2. 餐后血糖(2h PG)餐后血糖(2h PG)是指进食两小时后测量的血糖水平。
正常成年人的餐后血糖水平应该在3.9-7.8mmol/L之间。
如果2h PG高于7.8mmol/L但低于11.1mmol/L,则可能存在餐后血糖受损(IGT),意味着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下降。
当2h PG大于或等于11.1mmol/L 时,则被诊断为糖尿病。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指红细胞内糖化的血红蛋白。
它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正常成年人的HbA1c水平应该低于6.5%。
当HbA1c水平在6.5%-6.9%之间时,可能存在糖尿病前期,如果超过7.0%,则诊断为糖尿病。
二、处理建议1. 饮食调控无论是空腹血糖异常还是餐后血糖异常,饮食调控都是首要的处理措施之一。
建议合理安排三餐,控制总热量摄入。
适当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
避免高糖、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入,减少糖类和脂肪的吸收。
2. 合理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对于提高体内葡萄糖的利用能力,改善血糖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
推荐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
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积极干预,逆转糖尿病前期
姚博
【期刊名称】《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年(卷),期】2024()1
【摘要】糖尿病前期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空腹血糖≥6.1mmol/L且<7.0mmol/L,同时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糖耐量减低是指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且<11.1mml/L。
目前,我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持续上升,但大众对其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不够,希望通过本文能让大家重视糖尿病前期,并实施有效干预,从而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总页数】2页(P90-91)
【作者】姚博
【作者单位】昌平区天通苑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
【相关文献】
1.糖尿病前期干预须积极抓早期
2.糖尿病前期要积极干预
3.儿童和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积极干预可逆转
4.糖尿病前期的干预和逆转
5.糖尿病前期干预和逆转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空腹血糖受损与有效临床干预方式空腹血糖受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时期,对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进行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降低由空腹血糖受损到糖尿病的转化,从而减少糖尿病的发病。
本文亿空腹血糖受损定义与病理机制、发病原因等问题分析为基础,集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探讨了关于空腹血糖受损的临床有效干预方式。
标签:空腹血糖受损IFG 原因干预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诊断技术的进步,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有3000万糖尿病患者,患病率达2.0%~3.6%,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突破4230万。
这样的增长趋势将导致我国每天增加3000例新患者,每年增加120万例糖尿病患者,因此糖尿病的早期发现与干预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199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空腹血糖受损(IFG)的概念后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2003年又将切点下调到5.6mmol/L。
旨在加强对该类人群的重视,早期发现,并采取适当的综合干预措施,阻止或延缓向型糖尿病发展。
一、空腹血糖受损的定义与病理机制空腹血糖受损或空腹血糖异常(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是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在1999年引入的概念。
它和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都是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
IFG是指,空腹血糖在100~126mg/dL,而IGT是指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在140~200mg/dL。
这两种糖代谢异常情况,可单独出现,也可重叠出现。
很显然,根据定义,这两个疾病状态包含了两个不同的人群。
当时定义空腹血糖在 6.0~7.0mmolPL时称为IFG。
而IGT是指餐后2h静脉血糖在7.8mmolPL和11.1mmolPL之间,它包括一部分IFG患者。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目前很多学者认为应该下调IFG界定的下限值,以使IFG和IGT具有相似的糖尿病及心血管风险的预测能力。
对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进行社区干预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空腹血糖人群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社区内120例空腹血糖受损(IFG)居民的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居民均进行个体化的饮食指导、健康教育、体育锻炼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进行干预,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糖尿病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患者转为糖尿病2例,占10%,对照组患者转为糖尿病6例,占9.99%,观察组糖尿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社区IFG居民进行生活、药物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并降低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阿卡波糖;空腹血糖受损;二甲双胍;糖尿病;预防效果【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IFG是一组因代谢异常并可能转为糖尿病的中间阶段,是糖尿病二级预防的重点,2型糖尿病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高达7~12%,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较正常人高2~4倍,因此,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1],IFG是糖尿病的前期状态,对IFG的干预治疗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阶段。
我院采用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对IFG进行干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社区内120例空腹血糖受损(IFG)居民的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36~68岁之间,平均51.3±6.7岁,合并冠心病8例,高血压12例,高脂血症7例;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在38~70岁之间,平均55.4±5.3岁,合并冠心病9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9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控制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免费提供盐勺将食盐量控制在6g/日,油量控制在25g/日以内,实用蔬菜量及总热量控制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运动项目,自己记录生活习惯,发当自我管理手册,对饮食习惯、运动量及生活习惯进行记录。
空腹血糖和糖耐量受损者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的变化及干预实验谢雪;黄斌;韩文群;赵豫琴;陈玉清【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09(019)003【摘要】目的:比较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患者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为正确选择干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IFG患者47例, IGT患者132例,年龄33~71岁,男93例,女86例,分别测定其血糖、胰岛素、血脂水平,计算HOMA - β、HOMA - IR、△Ins30/△G30、葡萄糖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曲线下面积.然后选择其中31~65岁肝肾功正常的149人分为2组,分别予以饮食控制、二甲双胍加饮食控制干预治疗1年,并随访肝肾功,测定并计算胰岛素等上述指标.结果:干预治疗前:空腹胰岛素:IFG组(17.0±4.6)mU/L,IGT组(19.0±5.4)mU/L; 2 h胰岛素:IFG组(61.2±16.3)mU/L,IGT组(73.6±19.8)mU/L;两组HOMA - IR均大于2.8,提示胰岛素抵抗存在,但IFG组HOMA - IR明显低于IGT组(P<0.01).干预治疗后:两组的空腹及餐后2 h胰岛素均有下降,但只有IGT组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两组HOMA - IR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与干预前基本一致,但IGT组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FG患者与IGT患者一样,都存在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减低,且IGT患者更明显.在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及进行干预治疗时,有不同的方式,药物治疗的干预治疗收益更大.【总页数】3页(P273-275)【作者】谢雪;黄斌;韩文群;赵豫琴;陈玉清【作者单位】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四川,成都,610017;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四川,成都,610017;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四川,成都,610017;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四川,成都,610017;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四川,成都,61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相关文献】1.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受损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比较 [J], 陈燕;叶山东;徐卓华;范艾红2.单纯糖耐量受损者与空腹血糖受损并糖耐量受损者内皮功能及代谢异常的比较[J], 吕以培;罗文意;黄文萍;张素华;车红英;杨丕坚;黄中莹;黄虹;卢伟波;李舒敏3.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受损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B细胞功能的比较 [J], 夏靖4.空腹血糖受损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J], 张英;姜艳晶;李小囡;高君5.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受损者胰岛β细胞功能比较 [J], 张桂红;纪广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欧诺个副血糖受损,估计很多人会觉得顾名思义那肯定是空腹时血糖调节收到损害,没什么大问题,只要注意饮食即可。
但若是这么想可就大错特错了。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属于糖调节受损的一种,基本上可以说是糖尿病的前奏了。
所以如果患上了空腹血糖调节受损,一定要引起重视,以免发展成为糖尿病。
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问题。
血糖指的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它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在血液里的含量多了少了都不行,这主要靠胰岛素来调节。
胰岛素是人体中很重要的一种物质,它是人体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威力。
人在吃完东西后,食物经过胃肠的消化变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并通过血液运往全身,葡萄糖在血液里就会升高。
这时胰岛β细胞就积极工作,分泌胰岛素,控制血糖不至于高出正常范围。
如果你吃的食物比较多、比较甜,而且吃完了就坐在沙发上懒于活动,那么胰岛β细胞只有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维持血糖处于正常水平。
长此以往,总是处于超负荷状态的胰岛β细胞开始力不从心,并且受到损伤。
如此葡萄糖不能受到有效控制,长期高出正常范围,反过来又会对胰岛β细胞进行毒害(葡萄糖毒性)。
处于糖调节受损阶段的患者就是自身体内的胰岛β细胞正在与葡萄糖殊死搏斗的人。
他们不知道,每当享受的时候,自己的胰岛β细胞已经快支撑不住了。
根据研究发现,有三分之一的糖调节受损患者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糖尿病患者,另外三分之一会保持受损状况,还有三分之一会恢复正常血糖水平。
不要抱有另外三分之二的侥幸心理,这个数字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我国,每年会有近七百万的糖调节受损患者转化成糖尿病。
如果你不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行动,那你很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员。
一旦如此,这意味着你失去了遏制糖尿病的最佳时机。
从以上说明来看,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可以说得上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毛病了,若是加以注意,早日康复还好,若是根本就不重视,从而发展成为糖尿病的话那可以为时已晚了。
:空腹血糖受损(IFG)如何干预
腹lln糖受损怎样进行干预呢?
1.据调查,我国~ 2ooo多万人空腹血糖受损者。
空腹血糖受损不是疾病,但它是一种危险状态,很可能发展成糖尿病。
2.临床资料发现,此阶段40%的患者,有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如患冠心病、高血压、脑中风、肢体动脉硬化、眼底病变、肾病等。
对此要积极干预,防止发生恶性事件。
3.空腹血糖受损有很大可逆性,是预防糖尿病有希望的人群。
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就难以摘掉帽子了。
如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向糖耐量正常逆转。
4.控制饮食,减少总热量。
吃低脂肪、低糖、低盐、高纤维素饮食。
可以降低血糖的食物有苦荞麦、南瓜、芹菜、冬瓜、竹笋、木耳、蘑菇、洋葱、胡萝卜等。
吃白肉(鱼鸭鸡肉)比红肉(猪牛羊肉)好,粗细
粮要搭配。
先吃菜后吃饭,血糖可减半,先吃饭后吃菜,血糖要翻番。
5.合理运动,减轻体重,消除将军肚很重要。
坚持锻炼,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
如快走、慢跑、打门球、太极拳、太极剑、骑自行车、登楼梯、爬山坡等。
6.要有好心情。
人遇到焦虑、忧愁、悲伤、愤怒、紧张时,可使血糖上升。
若生活环境稳定,精神愉悦,笑口常开,血糖就会下降。
●
出自:家庭医学.2005(15).-43-43 0票
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