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22.83 KB
- 文档页数:10
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人民当家作主的含义: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有哪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群众基层自治制度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为什么要实行人民大表大会制度呢(1)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2)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民不可能直接在一起讨论决定国家大事。
这就需要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方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3、人民是怎样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
并由它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
4、人民行使当家做的权力的机关是什么它有哪些部分组成在我国人民行使当家做的权力的机关是人民大表大会,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2)与其他中央机关的关系: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接受它监督。
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向它报告工作。
(3)职权: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立法权;任免权,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等的选举或任命;重大事项的决定权、监督权。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根本途径。
(2)作用意义: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有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民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族自治制度1、我国的民族国情:(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56个民族组成;(2)“少数民族”的含义: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一、引言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而建立的一套规则和组织体系。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因此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必须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在本文中,将讨论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一个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二、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必须符合其国情,才能够实现良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
以下是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性:1.促进国家发展和稳定: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政治秩序。
它能够为政府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保障人民权益: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应该保护人民的基本权益和自由,确保人民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这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
3.提高社会治理能力: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能够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加强对社会各方面的管理和调控。
它能够建立起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决策机制,以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4.增强国际竞争力: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能够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它能够为国家塑造良好的形象,促使外界对国家的认同和尊重。
三、构建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原则构建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民主和法治: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应该建立在民主和法治的基础上,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自由。
它应该推动政府的公开、透明和负责任,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2.多元并存: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应该容纳多元的政治观点和利益,建立起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制。
它能够实现政治上的平衡和妥协,避免政治冲突和动荡。
3.科学决策: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应该建立科学决策的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益性。
它能够促进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能力,减少决策的失误和风险。
4.良性互动: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应该建立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政府与人民的紧密联系。
高中政治必修二说课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各位评委老师,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这节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详细介绍我的教学安排。
首先是教材分析。
本课对于我们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如何保障我国人民尤其是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因此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接下来是教学目标。
我们要让学生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让他们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必然性,而教学难点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法和多媒体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分析归纳,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大会》来引入情境,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接下来,我们可以展示中国地图,找出我国的5个民族自治区,让学生自主研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回答问题,教师点拨,概括出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和自治机关。
最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例如自治机关的职权与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有什么不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等等,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本课的内容。
最后,我们可以在板书上记录下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等关键点,以便学生日后的研究和复。
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认识国情理解国策第三课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实践中的“一国两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历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涵和它对实现祖国统一所具有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理解“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是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是不得人心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大业任重而道远,但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为此而努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一国两制”构
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台湾问题的
现状。
难点:理解“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和澳门;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
展望。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启发诱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盼统一,反台独”内容,收集有关资料(从历史、现实、人民、政府等角度入手。
板书设计
一、实践中的“一国两制”定义
2.内容地位作用
在《七子之歌》的歌声中进入课堂
导入新课:提问: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
旅顺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吗?回答:台湾还没
有回来。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香港、澳门这两个流浪的孩
子都已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而台湾却还在母亲的身边
徘徊。
那么,香港、澳门是如何成功地走完回家之路的呢?台湾问题该何去何从?我们将在这节课中去寻找答案。
今天我们将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学习本课内容:
一、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请同学们回忆港澳台那段
沧桑的历史,他们是如何离开祖国的?、香港问题由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通过中
英《北京条约》割支九龙司;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
过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英国通过《中英展拓香港界址
专条》,强租新界九十九年。
2.澳门问题由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船遇风暴,需要到
岸上晾晒货物,贿赂当地官吏,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887年后,葡萄牙强逼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将
澳门视为其领地。
台湾问题由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呢?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两岸长期敌对,互不承认对方的合
法性,但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
留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目前两岸的统一受到外国反华势力与岛内的分裂势力很
大的阻碍。
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惟恐中国强大,总是想
方设法阻止中国实现统一。
而岛内的分裂势力也即台独,企图实现台湾独立,达到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局面,
也是极力阻止两岸的交流,成为两岸实现统一的最大障碍。
国家分裂、骨肉分离,美丽的香港、澳门还有宝岛
台湾与祖国母亲相分离,是全体中华儿女都不忍心看见的!那么为了早日解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党和国
家提出了“一国两制”政策。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施
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
性的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
这一
构想当时主要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在后来的实践中,发展为处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共同方案和制度,
并首先在香港成功地付诸实施,两年之后澳门也已回归
祖国的怀抱。
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谈论祖国统一大业,主要指
的就是台湾问题。
最终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中华民
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
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含义:“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2、基本内容:
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中国。
一国即一个国家,也就是说,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性和不可分割性是它的主要特征,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国家主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港、澳、台将分别设立特别行政区,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②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两制并存不等于两制并列)。
两种制度分别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但两种制度的设立不是任意的,而是特指的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高度自治不等于完全自治,它不能搞独立,不能另立中央,外交权和国防事务权属于中央人民政府。
自治的权
力是由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
“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
政区与其他行政区相比,享有高度自治权: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制定、修改和废除地方性法律;独立的司法权
和终审权;一定的外事权(地区性的经济、文化领域内的对外事务);中央依法授予的其他自治权力。
、实施“一国两制”的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实现国家的统一,是中国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关系到
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是一定要解决的。
武力解决,必然是战乱动荡,损国力,伤心民力;和平解决,就必
须各方面能接受。
“一国两制”顾及了各方面的利益,
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选择。
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大陆主体实行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小地区和小范围
内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局势可以长期稳定,我们可以
一心一意搞好建设,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③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凭借祖国大陆大多方面的和支持,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将会不断发展。
同时,由于“两制”的存在,在经济上大陆与港、澳、台可以互利互补,互为促进。
总之,“一国两制”的提出,为用和平手段统一祖国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办法,它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香港、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的构想本来是为台湾问题量身打造的。
但它尚未在台湾问题中开花,就在处理香港、澳门问题的时候结果,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重温一下那一段为无数中国人骄傲的历史。
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梦萦魄牵的企盼。
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播放余光中的乡愁
中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自由讨论]:联系当前形势,分析海峡两岸最终是“和平统一”还是“武力统一”,阐明理由。
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老师要随时提醒学生思考的角度,不要让讨论“冷场”。
学生发言:
“和平统一”的理由大致有:有“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两岸同胞也盼望和平统一;大陆政府有和平的诚意,台湾多个政党也倾向和平;实现两岸三通等……
“武力统一”的理由大致有:统一是大陆的既定目标,并没承诺不使用武力;台湾当局大量购置新式军备,孤注一掷,有陷民众于水火之心;台独势力存在;外国势
力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别有用心,希望两岸武力内耗,会怂恿台湾武力抗统。
……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台独就是战争。
我国国家对外职能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国家有权采取一切手段来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其中当然包括在必要的时候使用武力;我们只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才能真正震慑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向国际社会表明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最终促进用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
结语:大家虽然持有不同观点,但是相信我们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的心都是一样的。
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回顾本节知识结构,做几个题目。
最后在张明敏《我的中国心》的歌声中结束课堂。
作业
完成作业本的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本人能够驾驭教材,突出了
重点,突破了难点,并能够进行一些必要的拓展,尤其
是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来探讨海峡两岸密切交往
的程度,及其对未来台湾回归前景的展望。
现代教育媒
体的充分运用,学生全部参与到分享高科技中来,充分
体验到参与学习的乐趣和喜悦,从“厌学”变得“乐学”、“好学”、“善学”。
与学生共同面对教学中存
在的问题,并且重视学生的平等参与,学生自己探索,
自觉学习。
真正体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
培养,重视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对理论与现实
中的问题不断寻求科学的依据,不断进行实践反思,在
反思过程中感受学生自己成长的快乐。
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不足:比如有些环节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对学生的启发
不够到位;课上教师占用的时间还多了些,应该进一步
缩减等等。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尝试,使我感受到了改变
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学生的那种渴望创新、探索,渴求表现的欲望,也使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巨大潜能,更大的发展性、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