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的电生理预测
- 格式:pdf
- 大小:49.11 KB
- 文档页数:4
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预测及预防20 世纪以来,猝死已成为心脏病学方面的重大课题。
猝死常与冠心病联系在一起,目前已总结出一些能够检出具有高度猝死危险临床特征的检测手段,并提出具有保护意义的各种方法和措施,现综述如下:1 流行病学和病理学国内外大量资料证实70~90%的猝死为冠心病所致。
而冠心病猝死占冠心总死亡数的50~60%。
这包括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塞(AMI)、陈旧性心肌梗塞(OMI)及心脏破裂。
多数猝死发生在家中或正从事日常活动,男性常见,约为女性的5 倍,其中60%死于发病第1 小时内。
KIdler收集资料表明:冠心病猝死的病例中,仅9%的患者无明显的冠脉狭窄(管狭窄<75%),而38%病例有三枝冠脉主干明显狭窄,23%有四支冠脉主干明显狭窄、大部分(70%)都有多次陈旧或新近发生的心梗,46%的猝死复苏者有明显的心肌坏死或梗塞,但也有经系统尸检仍缺乏器质性病变者,有人认为是机械性冠状动脉痉挛或心律失常和心电衰竭的结果。
2 发病机理冠心病高度猝死危险的病人不外乎具有:严重弥散的冠状动脉病变,左心功能减退的临床特征,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先兆心律失常及恶性心律失常,由于再灌流损伤,心肌组织坏死,癌痕形成等.最终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有氧代谢障碍、高能磷酸键产生减少、心肌生物电不稳定、兴奋传导不均匀、或同时伴有心理应激状态下、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发生紊乱,血中儿荼酣腊的浓度增高,使室颤阈值下降。
猝死的最终形式:①大部分是室颤、较少为室速,②心动过缓或心脏停顿,③电机械分离。
3 猝死的促发因素多数病例是由诱因促发引起甚础疾病发作或恶化,常见的诱因有:劳累、情绪激动、饱餐,用力排便,大量饮酒,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不当,电解质紊乱、寒冷腹泻及各种感染,睡眼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4 高危预测指征①高危先兆预测及临床:据事后家人回忆,病人有疲劳、胸闷、情绪改变,无法解释的身体不适,部分病人有求医史,但无特异表现。
心源性猝死的突发性与不可性心源性猝死的突发性与不可预测性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突然停止跳动而导致的非自然死亡,通常在发病后数分钟内发生。
与其他疾病不同,心源性猝死的特点是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心源性猝死进行探讨。
一、突发性心源性猝死的突发性表现在患者未能提前有任何明显的症状或病史预示,无法预知发作时间和具体发作场景。
其突然发作可能发生在平时正常活动中,也可能在睡眠中或者剧烈运动时发生。
这种突发性对患者家属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震惊和困扰。
突发性的心源性猝死往往没有前兆症状,患者可能一秒钟前还能正常活动,下一秒钟却突然倒地,甚至在数分钟内死亡。
这种突发性的发作给医务人员救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提高对心源性猝死的认知和加强紧急救治是至关重要的。
二、不可预测性不可预测性是指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无法事先得知或预测。
这是因为心源性猝死的发作机制复杂,涉及到心脏电生理学、心律失常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即使是那些已知心脏病患者,也无法准确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心源性猝死的不可预测性使得预防工作变得困难。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仍然无法完全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因此,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采取主动的预防措施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仍然是降低猝死风险的重要手段。
三、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因素尽管心源性猝死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其成为医学难题,但通过大量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与心源性猝死风险相关的因素。
这些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冠心病: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患有冠心病的人群存在更高的心源性猝死风险。
2.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这些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心房颤动等。
这些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室颤动,最终导致心脏停止跳动。
3.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一些慢性疾病也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相关。
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模型建立与应用研究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在一小时内发生的原因未明的突发性死亡。
它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每年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SCD致死的人数已达60万,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对其早期预测和干预十分必要。
为了更好地对SCD进行预测,目前多项研究致力于建立预测模型。
这些模型通过对个体特征、疾病情况、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等数据的分析,可以对患者发生SCD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其中,基于ECG信号的预测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工具。
ECG信号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ECG的分析,可以获取心脏异常的信息,为SCD的早期预测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不断地探索和优化SCD的预测模型。
目前,已有多个预测模型被成功开发,如Lombardi模型、TP代谢物模型以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模型等。
Lombardi模型是基于24小时ECG监测数据开发的一种预测SCD的模型。
该模型将24小时的ECG数据划分为多个时间区间,然后对每个时间区间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分析,最后将各指标综合评估每个患者的SCD风险。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该模型中的各指标均能反映心脏的自主神经控制状态,从而为SCD的预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TP代谢物模型是另外一种基于ECG的预测SCD的模型。
该模型通过检测每个患者心内膜面积下的代谢产物浓度,预测患者的SCD风险。
临床研究表明,该模型的预测准确度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SCD预测工具。
HRV模型是通过对ECG数据中的RR间期进行分析,评估患者的心脏稳定程度和自主神经调节能力的一种模型。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活性状态,有助于早期预测SCD患者的风险。
尽管这些预测模型都能够为SCD的早期预测提供重要依据,但是它们仍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心电指标张海涛;张树龙【摘要】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居世界各国之首.SCD不仅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健康,而且救治成功率低,绝大部分在院外就已经死亡.因此,对处于猝死高危状态的人群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减少SCD发生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无创性检查技术领域不断发展,预测SCD发生的指标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主要综述预测SCD的心电指标,如反映心室复极水平的Tp-e、Tp-e/QT、TWA、缺血性J波;反映心室除极水平的QRS波时限、碎裂QRS波、窄而高QRS波,通过这些无创指标在时限、比值、形态方面的变化,来评价心脏电活动,以预防心脏恶性事件,最终避免SCD的发生.%More than 500,000 people die from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each yearin our country,which is onthe top of the world.The SCD is a serious threat to public health.The key to reduce the SCD occurring is totake timely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measures in the high risk SCD group.Wemainly reviewedthe significance of someECGparameters,such as the Tp-e,Tp-e/QT,T wave alternating electric,QRS duration,fragmented QRS,narrow and high QRS,as well asischemic J wave,in preventing SCD.【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9)005【总页数】3页(P507-509)【关键词】心源性猝死;Tp-e;TWA;碎裂QRS波;缺血性J波【作者】张海涛;张树龙【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检查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中心,辽宁大连11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任何由心脏疾病引起,于症状出现后1 h内院外、急诊室或到达医院时已经发生的死亡。
心源性猝死的模型与风险评估心源性猝死被定义为在1小时内突发死亡,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心脏发生严重的电生理异常或结构异常所致。
早期识别和评估可能患有心源性猝死风险的个体,对于预防猝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发合适的模型和方法来评估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一、心源性猝死的模型为了更好地评估心源性猝死的风险,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模型。
其中,最常用的是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流行病学研究(CAST)模型。
该模型主要基于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资料,并使用机器学习等统计技术进行分析,旨在预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模型也用于评估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例如HCM心肌病模型、Brugada综合征模型等。
这些模型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指标以及心脏结构等因素进行评估,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二、风险评估方法根据心源性猝死的模型,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多种风险评估方法。
这些方法的目的是根据个体的特征和数据,计算出其患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分数。
1. 临床评估临床评估是一种最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体检结果以及相关检查数据等进行综合评估,来判断其是否存在心脏异常,并进一步评估其患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准确性相对较低。
2. 心电图评估心电图评估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来评估其患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心电图可以反映心脏的电生理状态,其中一些异常波形与心源性猝死有关。
然而,由于心电图在猝死预测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低,因此单独依靠心电图评估的风险分数也相对不准确。
3. 心脏磁共振评估心脏磁共振评估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心脏进行检查,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
通过评估心脏的异常结构和功能,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心源性猝死风险。
但是,心脏磁共振评估的成本较高,且需要技术熟练的医生操作,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4. 基因检测评估基因检测评估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来寻找与心源性猝死相关的突变或异常基因。
心源性猝死(SCD)的诊治心源性猝死(SCD)被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在症状出现后一小时内的院外、急诊室或者入院途中出现的死亡,其直接原因可能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无收缩或者非心律失常性。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45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SCD),占所有心源性死亡63%,而SCD的幸存者仅为1-5%。
在我国,SCD 的发生率为0.42‰,若以13亿人口计算,每年SCD的总人数约为54万人。
SCD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有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血流不稳定室速、室颤等),其中包括缺血性心脏疾病、左室功能减退、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Brugada综合征和长QT 综合征等等。
在这些高危患者,SCD的年发生率在10%-20%,因此,对于这些患者可以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ICD治疗作为SCD的一级预防,但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治疗同时也会有致心律失常作用,甚至有些是致命的。
ICD也存在有感染、错误放电、设备故障等一些并发症。
所以指南建议对存在有猝死的高危患者,常规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EPS),进行SCD危险分层,指导治疗。
电生理检查预测猝死的发展史1970s Josephson和他团队成功对室速进行了研究并进行标测。
1983年,Roy等发现,在心脏骤停后存活下来的患者,61%能够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
1980s成功植入第一台ICD,同时也证实了了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1990s出现了两个标志性的研究:MADIT和MUSTT,共同揭示了左心功能不全合并冠脉疾病的患者,具有猝死的高危风险,可植入ICD作为SCD的一级预防。
同时也强调了在EPS中,对于可诱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SCD的高危患者。
电生理检查预测猝死的适应症在Brugada综合征、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史的严重冠状动脉疾病、心脏停搏的幸存者和特发性室颤患者中,EPS能诱发出多形性室速和室颤,对SCD有预测价值。
心源性猝死的诊断方法与诊断标准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在短时间内由于心脏原因导致心跳停止和意识丧失,常发生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困扰。
对于心源性猝死的准确诊断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介绍心源性猝死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旨在提高医务人员诊断水平和准确度。
一、心源性猝死的诊断方法1. 详细病史询问对于患者家属或目击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是识别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步骤。
询问患者突然发生的症状、意识状态、心脏病史、家族病史等,能够提供宝贵的信息用于进一步的诊断。
2.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心源性猝死的早期,心电图可能没有明显异常,但在一些患者中,可以观察到与心脏骤停相关的特征性改变,如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此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运动负荷试验和心脏超声等进一步检查也可有助于诊断。
3.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代谢状态。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可以判断是否发生了心肌损伤和缺血。
4. 心脏影像学检查心脏影像学检查包括心脏超声、心血管核素显像、磁共振成像等,可以提供详细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结构缺陷、冠状动脉狭窄等潜在的心脏病变。
5. 遗传学检查一部分心源性猝死患者存在遗传性病变,家族病史和遗传学检查可以帮助识别这些患者。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进行测序,可以发现与心脏电生理异常、离子通道疾病相关的突变。
二、心源性猝死的诊断标准心源性猝死的诊断标准有多种,包括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所提出的标准。
根据AHA的标准,诊断心源性猝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突然发生的死亡,发生地点可为家中、运动场、工作场所等;2. 突发性非暴力的死亡,通常没有期前症状;3. 死亡发生在1小时内;4. 排除其他明确定义的非心脏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