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与SCN5A基因
- 格式:pptx
- 大小:6.70 MB
- 文档页数:29
心源性猝死的遗传学研究与蛋白质标记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性心脏病病症,往往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发生,并迅速导致死亡。
由于其潜在的遗传性质,心源性猝死的研究中涉及了遗传学以及蛋白质标记技术的应用与探索。
本文将介绍心源性猝死的遗传学研究进展和蛋白质标记在该领域的应用。
在心源性猝死的遗传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多个基因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相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基因是编码心肌钠通道α亚基(SCN5A)的基因。
SCN5A基因突变会导致心肌电传导异常,从而造成心脏节律紊乱,进而引发心源性猝死。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编码肌钙蛋白基因家族(RYR2、CASQ2)和L型钙通道亚基基因(CACNA1C)等基因的突变与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性。
遗传学研究通常通过家系研究、纵向研究以及基因测序等方法来探索心源性猝死的遗传基础。
例如,家系研究可以识别哪些家族存在遗传性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并帮助确定特定的遗传突变。
在纵向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追踪心源性猝死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疾病发展,以了解遗传突变与病情进展的关系。
而基因测序则是通过对病人及其家族成员进行基因组测序,寻找与心源性猝死相关基因的突变。
随着蛋白质标记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心源性猝死相关基因在蛋白质水平的变化。
蛋白质标记技术可以追踪和定量分析蛋白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从而揭示基因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来观察蛋白质的定位和表达,并通过Western blot或质谱分析等技术来定量分析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通过遗传学研究和蛋白质标记技术的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心源性猝死的遗传基础和蛋白质变化。
这些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心源性猝死的风险预测和诊断水平,并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研究尚未完全揭示心源性猝死的遗传机制和蛋白质标记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仍需继续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心源性猝死的遗传学研究和蛋白质标记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深入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测风险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思路。
心律失常的基因突变研究背景介绍: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电活动异常引发的疾病,会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对基因突变的研究,逐渐揭示出了与心律失常相关的关键基因以及这些基因突变对于心脏电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的机制。
一、与心律失常相关的基因突变1. SCN5A基因突变SCN5A是人体编码钠离子通道α亚单位的基因,在心脏传导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多项研究发现,SCN5A基因突变与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及其他形式的进行性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有密切关联。
这些突变可以导致钠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从而引发不同类型的心电活动紊乱。
2. KCNH2基因突变KCNH2编码一个重要的钾离子通道亚单位,它在调节心肌复极化过程中有关键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KCNH2基因突变与特发性长QT综合征密切相关。
这些突变引起钾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导致复极过程延长,增加了心脏复极化和再兴奋的风险。
3. KCNQ1基因突变KCNQ1参与形成背景离子电流,对于维持心脏稳定的动作电位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KCNQ1基因突变可导致Jervell和Lange-Nielsen综合征以及特发性长QT综合征等心律失常疾病的发生。
这些突变通过改变钾离子通道功能影响心肌动作电位的生成和传播。
二、心脏电活动异常机制1. 离子通道扰乱基因突变会导致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或缺失,从而扰乱了正常的心脏电活动。
比如SCN5A基因突变会导致钠离子通道功能不全,使得心室肌无法正常除极和复极;KCNH2和KCNQ1基因突变则会使得钾离子流入异常受限,造成心肌动作电位延长。
2. 细胞间耦联障碍在正常情况下,心脏肌细胞之间通过离子通道的耦联来传递电信号。
然而,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细胞间耦联障碍,使得电信号无法有效传播。
这会影响心脏的整体收缩和节律性。
3. 自发性除极细胞异常活动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部分心肌细胞自发性兴奋或除极异常活动。
例如,在长QT综合征中,KCNH2和KCNQ1基因突变会增加心肌细胞的舒张期渗透钾离子流,并引起提前或延长的成短期倾斜段,进而诱发室上速。
基因变异对心脏病发生的影响心脏病,是指任何影响人体心脏功能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是危及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脏病,而其多种病因中,基因变异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基因变异是指人体基因的一些突变,它们可以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蛋白质,从而对人体的生命过程造成影响。
比如,在心脏的生理、解剖和功能方面,不同基因会影响人体的耐受性、心肌收缩、血管弹性等重要方面,从而引起各种心脏病的发生。
在研究基因变异对心脏病发生的影响方面,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
他们发现,不同的基因变异和不同的心脏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同时也有一些基因突变是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和手术后的心血管风险密切相关的。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基因变异和它们与心脏病之间的关系:1. ACE基因的变异和心肌梗死的发生ACE基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是人体血液压控制和心血管功能中的重要基因。
研究表明,在某些变异类型的ACE基因中,会影响心血管紧张素的产生与分解,从而影响人体的血管收缩和稳定,加速血管通路的掩盖和血浆的漏出,最终导致心肌梗死。
2. APOB基因的变异和冠心病的发生APOB基因(载脂蛋白B基因)是编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基因。
研究表明,在APOB基因的某些变异类型中,会影响胆固醇代谢和转运,从而增加血液中LDL-C的水平,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3. SCN5A基因的变异和短QT综合征的发生SCN5A基因编码钠通道蛋白,是导致急性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在某些SCN5A基因的突变类型中,会影响心脏细胞的动作电位,导致短QT间期综合征的发生,从而增加心脏电力图(ECG)异常和心脏猝死的风险。
这些基因突变和心脏病之间的关系,虽然在生物学和遗传学方面已经有了一些解释,但是在实践中,识别和预测基因突变所带来的心脏健康风险仍然面临着挑战。
因为每个人的基因组是独一无二的,采集和分析所有的基因组数据具有极高的成本和复杂性。
心源性猝死的家族遗传特点分析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在1小时内突然发生的自然、非暴力、非外伤性死亡。
家族性心源性猝死是指在一个家族中出现两代或多代发生猝死的现象,具有较强的遗传倾向。
本文将对心源性猝死的家族遗传特点进行分析。
1. 遗传模式:家族性心源性猝死通常呈现显性遗传方式,但也有少数呈现隐性遗传方式。
显性遗传方式指的是疾病基因突变表现在表型上,即患者携带病变基因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猝死倾向;隐性遗传方式指的是患者携带病变基因时,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渐渐显现出猝死的表型。
2. 突变基因:与家族性心源性猝死相关的基因突变较多,其中以SCN5A基因突变最为常见。
SCN5A基因编码心肌细胞钠离子通道蛋白,突变会导致心肌电生理异常,进而引发心律失常和猝死。
除了SCN5A基因外,还有包括RYR2、KCNQ1、KCNH2、KCNE1等多个基因与心源性猝死的家族遗传有关。
3. 突变基因的传递:家族性心源性猝死可以通过纵向或横向传递。
纵向传递是指疾病基因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通常是由一个患者父母传递给子女。
横向传递则是指不同世代之间的传递,例如兄弟姐妹之间的亲缘关系。
4. 基因突变类型:基因突变可以分为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等。
错义突变是指基因序列改变导致某个氨基酸被替换,从而破坏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无义突变是指基因序列改变导致正常编码蛋白质的提前终止;移码突变则是指基因序列改变导致读码框发生错位,从而破坏蛋白质的正常合成。
5. 遗传咨询:对于有家族性心源性猝死疾病家庭史的个体,进行遗传咨询可以有助于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遗传咨询包括检测疾病相关基因突变、提供家族风险评估、指导生育方案以及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措施等。
6. 预防措施:家族性心源性猝死的预防非常重要。
对于已知携带心源性猝死相关基因突变的个体,应加强生活习惯调整,如戒烟限酒、保持适当的体重、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
此外,避免剧烈运动和受到有刺激性的药物使用也是预防措施之一。
心源性猝死的遗传突变与基因检测心源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是一种突然发生的、非外因导致的心脏停搏病症,常见于年轻人。
据统计,每年全球有大约150万人死于SCD,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猝死患者存在遗传突变。
然而,对于这类患者,如何准确地进行遗传突变的检测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因检测是分析个体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体内是否存在与心源性猝死相关的遗传突变。
这种检测方法具有高效、准确、非侵入性等优势,因此成为了研究心源性猝死遗传突变的重要手段。
心源性猝死与许多遗传性心脏病密切相关,例如长 QT 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右室心肌病等。
遗传突变在这些心脏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基因检测,研究人员可以对这些相关基因进行测序,并分析其突变的类型和频率,从而发现遗传突变与心脏病的关联,进一步揭示其致病机制。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与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的基因突变。
例如,在长 QT 综合征中,常见的突变为导致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的突变。
这些异常导致心肌化电过程紊乱,从而增加了心脏发生自主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
除了长 QT 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也与心源性猝死有关。
在肥厚型心肌病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多个突变,主要集中在基因MYH7和MYBPC3上。
这些突变导致心肌肥厚、心功能异常,从而增加了SCD的风险。
基因检测在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评估和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检测相关基因的突变,医生可以及早发现可能患有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人群,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进一步降低猝死风险。
此外,基因检测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家族遗传咨询,对家庭成员进行风险评估和基因筛查,从而及早发现潜在的遗传突变,并进行相应的管理和预防措施。
然而,基因检测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争议。
首先,对于心源性猝死相关的基因突变尚未完全明确。
心源性猝死对遗传因素的影响心源性猝死是指在心脏病变等原因引发下,心脏突然停止跳动,造成血液无法正常供应体内器官而导致死亡的疾病。
在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心源性猝死与遗传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遗传基因与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性多项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在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遗传基因的异常变异可能会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1. 长QT综合征相关基因长QT综合征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心电图显示延长的QT间期。
多个基因异常与长QT综合征的发生相关,如KCNQ1、KCNE1、KCNE2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影响心肌细胞电活动,导致心律不齐,进而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2. Brugada综合征相关基因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易感性疾病,其心电图显示特殊的ST段抬高。
多个基因异常与Brugada综合征的发生相关,如SCN5A、SCN1B、HCN4等。
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心肌细胞兴奋性增加,从而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3. 扩张型心肌病相关基因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心肌结构异常的疾病,其特点是心室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
部分扩张型心肌病与遗传因素相关,如TTN、LMNA、MYH7等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心脏结构异常,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二、家族遗传与心源性猝死的关系家族遗传在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其他亲属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这是因为家族中遗传的基因突变在不同成员中可能具有相似的表现,导致他们易受心源性猝死的影响。
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家族性心脏病变如致命性肥厚型心肌病、Q-T间期缩短综合征等,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些心脏病变常常具有遗传性质,通过家族遗传传播,使猝死的风险在家族中进一步扩散。
三、环境与遗传因素在心源性猝死中的互动在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2021年心血管疾病与心源性猝死相关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全文)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有(或无)明确诊断的心脏疾病患者,由于心脏骤停死亡,其死亡的方式和事件是意料不到的。
从症状出现到意识丧失,通常在心脏骤停后1 h内很快死亡。
尽管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可能生存更长时间,然后去世,但这种情况仍被认为发生了SCD[1]。
每年全球有100~150万人死因SCD,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CVD)发病率逐年的增加,SCD也将呈增加的趋势[2]。
虽然SCD主要的原因是心力衰竭(HF),但是,80%以上CVD患者死亡的原因为心源性,最常见的原因是SCD[3]。
因此,如何识别CVD患者SCD的危险因素、如何对SCD高危CVD患者提前进行警示、怎样对高危CVD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文对除了HF以外的有关CVD与SCD相关性最新研究进行梳理,目的是提高对CVD患者SCD 的警惕和预防。
1 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包括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PAS)和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nomalous origin of a coronary artery,AOCA)引起心肌缺血是SCD主要原因之一,心肌梗死(MI)后SCD发生率是一般人群4~6倍。
这可能与急性心肌缺血时电生理改变和MI后心肌电机械重构相关[4]。
V?h?talo等[5]进行了一项对比活检病例对照研究,入选了5869例患者,其中3122例既往有冠心病史。
结果显示,发生SCD的74.8%冠心病患者以往有隐匿性心肌梗死(Sil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SMI);SMI 患者合并心肌肥厚并且在运动时发生SCD;SMI后发生SCD者67%有心电图异常。
Feng等[6]分析了4个队列人群并随访11.5年,结果显示,HF、MI、卒中和心房纤颤(AF)患者SCD发生率最高。
SCD与HF、MI、卒中和AF独立相关。
心源性猝死的遗传因素与基因治疗前景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突发性停搏导致的临床病症,猝死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痛。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心源性猝死的遗传因素及基因治疗的前景。
本文将就心源性猝死的遗传因素和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遗传因素心源性猝死在很大程度上与遗传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家族性心源性猝死患者中,大约有30%存在遗传突变。
其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位于钾离子通道基因和钙离子通道基因,如KCNE1、KCNQ1等。
这些基因突变导致心脏肌肉电信号传导受阻,心脏节律异常,最终可能导致猝死。
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基因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有重要影响,如基因突变可引发心肌肥厚、间质纤维化等,使心脏易受损害。
因此,遗传因素在心源性猝死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基因治疗前景随着对心源性猝死遗传因素的深入研究,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受到关注。
基因治疗是通过改变患者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心源性猝死患者而言,基因治疗有着巨大的潜力。
目前,基因治疗主要分为基因替代治疗和基因编辑治疗两类。
基因替代治疗是通过递送正常基因来取代异常基因的功能。
例如,针对KCNQ1基因突变引起的心源性猝死,可以通过递送正常的KCNQ1基因,使心脏肌肉的电信号传导恢复正常,从而预防猝死的发生。
而基因编辑治疗则是通过直接修改异常基因的DNA序列来恢复其正常功能。
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取得突破性进展。
例如,利用CRISPR-Cas9技术,科学家们已成功纠正了一些与心源性猝死相关的基因突变,为基因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然而,基因治疗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需进行大量的临床实验和安全性评估。
此外,基因治疗的成本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它仍然是一项昂贵的技术。
三、未来展望尽管基因治疗在心源性猝死治疗方面存在一些挑战,但其前景依然非常广阔。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降低成本,基因治疗将会更加可行且有效。
心源性猝死的遗传疾病研究进展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极大的健康负担。
虽然心源性猝死患者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比例不高,但是近年来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遗传疾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本文将介绍心源性猝死的遗传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基因突变根据研究发现,心源性猝死与多个基因的突变有关。
其中,纤维连接蛋白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这些突变主要导致心脏肌细胞中纤维连接蛋白的功能异常,进而影响心肌收缩功能。
此外,钠通道基因突变在一些心源性猝死患者中也被发现。
这些突变导致心脏细胞中的钠通道功能异常,进而影响了心脏的电活动。
二、基因检测随着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心源性猝死遗传疾病的基因检测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与心脏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
这对于心源性猝死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心源性猝死常见的基因检测包括纤维连接蛋白基因、钠通道基因、钙离子通道基因等。
三、研究进展在心源性猝死的遗传疾病研究中,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对患者家族的基因测序,发现了一种与心源性猝死高度相关的基因变异。
这一突破为心源性猝死的早期检测和干预提供了可能。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与心源性猝死相关的新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与心脏病发展和猝死风险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结果为心源性猝死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
四、临床应用心源性猝死的遗传疾病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指导。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和预防干预。
同时,对已经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基于遗传疾病的特点,可以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计。
此外,通过研究心源性猝死的遗传机制,也为心脏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结起来,心源性猝死的遗传疾病研究日益深入,基因突变和基因检测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这些研究的进展为心源性猝死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未来,随着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进步,相信心源性猝死的遗传机制将逐渐明晰,为防治这一疾病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
青壮年猝死综合征与SCN5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何柯;徐建设;王振原
【期刊名称】《中国法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6(021)001
【摘要】近几年来,国内外青壮年不明原因猝死的报道逐年增多,对其死因的界定是法医工作者深感棘手的问题.随着病因学向分子水平的深入,心脏病研究已用分子遗传学技术证实了一类"原发性心电紊乱"导致的心律失常与SCN5A突变引发的钠通道疾病有关,本文回顾了法医学中青壮年猝死综合征(SMDS)的特征及临床医学中几种疾病的基因型和表型,分析其相关性,期望为进一步研究获得一些启示.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何柯;徐建设;王振原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法医系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1;瑞安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刑事科学技术室,浙江,瑞安,325200;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法医系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9
【相关文献】
1.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家系及散发病例SCN5A基因突变的检测 [J], 周峰;利焕祥;张晋湘;唐双柏;卢次勇;成建定
2.中国南方汉族人群SCN5A基因H558R、R1193Q、C5457T及3666+69G>C
多态性与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J], 周峰;张坤水;薛天羽;李杰;唐双柏;成建定
3.SCN5A基因突变与青壮年猝死综合征 [J], 周峰;成建定
4.SCN5A基因突变与遗传性心脏疾病的相关关系 [J], 蒋礼祥;邓文文;谷宁;石蓓
5.SCN5A基因突变致扩张型心肌病伴房室传导阻滞的家系调查 [J], 徐磊;申程;孙爱军;葛均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源性猝死的家族遗传性及基因检测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在短时间内发生的突然死亡,其病因复杂多样。
有些心源性猝死病例可被追溯到家族中已有的遗传性因素。
这些遗传性因素可以通过进行基因检测来揭示,从而为家族中的患者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和预防措施。
本文将为您介绍心源性猝死的家族遗传性以及基因检测的相关内容。
一、心源性猝死的家族遗传性心源性猝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病因与心肌梗死、心脏电生理异常、心肌病等有关。
在某些家族中,心源性猝死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这提示了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遗传性心源性猝死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类。
单基因遗传主要表现为某个家族中多个成员频繁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情况,且可通过遗传给下一代。
多基因遗传则是指多个基因的变异共同作用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二、基因检测在心源性猝死中的应用基因检测是通过对患者或家族成员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寻找与心源性猝死相关的突变或变异。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揭示出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具体基因异常,为家族中其他患者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常用的心源性猝死基因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多重扩增引物联合测序技术(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Sanger测序、全外显子测序、基因芯片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常见的心源性猝死相关基因突变,如RYR2、SCN5A、KCNQ1等。
通过基因检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基因背景,评估患者患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预防方案。
对于家族中已有心源性猝死病例的患者,基因检测还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潜伏风险,及时进行预防和管理。
三、基因检测的意义与局限性基因检测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预防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家族中已有心源性猝死病例的患者进行及早干预,避免再次发生猝死事件。
其次,基因检测可以为家族中尚未发病的携带突变基因的成员提供更加精准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
心源性猝死者窦房结组织SCN5A和ANK2表达及其法医学意义金利明;杨彦华;闫刚兴;赵鹏;张七一;于建宪【期刊名称】《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4【摘要】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者窦房结组织SCN5A和ANK2表达及其法医学意义。
方法收集尸检心脏标本26例,其中心源性猝死者12例(猝死组),排除心脏原因相关的异常死亡者14例(对照组)。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标本窦房结组织中SCN5A和ANK2编码的心肌钠离子通道(Nav1.5通道)和锚定蛋白B(ankyrin-B)的表达。
结果猝死组窦房结组织中Nav1.5通道和ankyrin-B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66、-2.505,P<0.05),但在猝死组中两者的表达无明显相关关系(r=-0.337,P>0.05)。
结论窦房结组织SCN5A和ANK2表达的改变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相关。
【总页数】3页(P312-314)【关键词】猝死,心脏;窦房结;钠通道;锚蛋白类【作者】金利明;杨彦华;闫刚兴;赵鹏;张七一;于建宪【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病理科;青岛市公安局技术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92;R541【相关文献】1.心源性猝死者窦房结、房室结Cx40、HSP70表达及其法医学意义 [J], 余松;盛立会;罗斌;周晖2.心源性猝死者窦房结病理学观察和HCN4、CX45的表达及其意义 [J], 张洪涛;于建宪;张七一;赵永刚3.过敏性休克猝死者IgE、IL-4、IL-13在组织中的表达及法医学意义 [J], 王玉丹;张忠庆;亓开元;崔光来;丁宪国;刘勇4.不明原因性心源性猝死者心肌房SCN5A和ANK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何崇辉;金鑫;张有猛;肖应林5.心源性猝死者窦房结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其Cx40和Cx45表达与意义 [J], 张洪涛;于建宪;孔庆暖;纪莉莎;刘格;张七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