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的城市更新_以德州市京沪铁路两侧区域规划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840.28 KB
- 文档页数:8
德州2024棚改计划书1. 引言棚户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档旨在概述德州市2024年棚改计划的目标、范围、详细计划和预期成果。
2. 目标德州市2024年棚改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和整体形象。
具体目标如下:•住房改善:改造老旧住房,提供安全、舒适的住宅单位。
•基础设施升级:改善街道、排水系统和供电系统等基础设施。
•公共设施增加:增加公园、学校、医疗设施等公共设施,提供更方便的生活条件。
•社会环境改善: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社区的整体环境。
3. 范围德州市2024年棚改计划的改造范围主要集中在市中心的老旧棚户区,涵盖了以下区域:•棚户区一:涵盖A区、B区、C区等共计1000户。
•棚户区二:涵盖D区、E区、F区等共计800户。
•棚户区三:涵盖G区、H区、I区等共计1200户。
改造范围的确定是基于对棚户区居民生活状况和住房条件的调研和评估,以及区域发展规划的考虑。
4. 详细计划4.1. 阶段一:规划和准备工作在阶段一中,将进行以下工作:•成立德州市2024年棚改计划工作组,负责计划的实施和监督。
•进行棚户区居民调研和评估,了解他们的住房需求和意见。
•编制详细的棚改计划,确定改造的范围和目标。
•确定项目资金和时间计划。
4.2. 阶段二:住房改善在阶段二中,将进行以下工作:•拆除旧的居住单位,建造新的住宅楼。
•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住房,包括配备消防设施和紧急逃生通道。
•注重居住空间的布局合理化,提供宽敞明亮的室内环境。
4.3. 阶段三:基础设施升级在阶段三中,将进行以下工作:•重新铺设街道,改善交通状况。
•完善排水系统,防止水患和污水积聚。
•升级供电系统,确保稳定的供电。
•安装监控设备,提高社区的安全性。
4.4. 阶段四:公共设施增加在阶段四中,将进行以下工作:•建设新的公园和广场,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
•扩建学校和托儿所,满足年轻家庭的教育需求。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简本德州市人民政府2005年10月项目名称: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委托单位(甲方):德州市城市规划局承担单位(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李晓江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杨保军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2005年10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成员主管总工:汪志明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顾问:夏宗玕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管所长:朱波高级城市规划师主任工程师:严奉天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张圣海高级城市规划师刘贵利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张圣海高级城市规划师刘贵利高级城市规划师严奉天高级城市规划师靳志强城市规划师李宁城市规划师王新峰城市规划师张维佳高级工程师刘明喆工程师张连荣城市规划师王玑琨助理城市规划师刘昭黎助理城市规划师刘学飞助理城市规划师德州市参加人员名单项目顾问:孙永春德州市市长郭作富德州市副市长邵自升市长助理、德州市建委主任张德生德州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闫剑波德州市规划局局长卢志军德州市规划局副局长朱金华德州市规划局副局长德州市规划设计室参加人员:白珩设计室主任冯健设计室副主任陈红梅设计室副主任蔡飞助理城市规划师徐艳芳助理城市规划师王磊助理城市规划师安宁助理城市规划师前言2003年11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德州市建设委员会委托,承担了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2003年12月,在德州市市政府、市建委、市规划局及相关部门支持和协助下,规划小组对全市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掌握了全市的基本情况和一些重要的基础数据。
2004年1月,项目组开始在北京进行资料分析和初步方案设计,在现状资料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部分设计人员又到现场进行了补充调研。
2004年2月开始,项目组在院总工和所主任工指导下进行方案设计,并于2004年3月18日向院主管总工汪志明和项目顾问夏宗玕就已经形成的初步方案做阶段性汇报,根据修改意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后,于4月中旬形成了初步方案成果。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一、区位优势德州市地处山东省中西部地区,东邻济南市、南接滨州市、北连聊城市,处于胶济铁路与德州机场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
德州市是连接华东和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运输便利。
德州市地处黄淮平原和亚热带过渡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自然环境优良。
二、空间格局德州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分为市中心区、城市发展区、新兴城市区和农业生产区四个部分。
1. 市中心区市中心区是德州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的城市功能。
市中心区集中了大量的行政机关、金融机构、商业中心、文化设施等,是德州市最繁华的地区。
此区域的空间结构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是各类人才、资金和技术的聚集地。
2. 城市发展区城市发展区是德州市的主要城市化区域,包括城市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
这些区域由城市规划合理布局,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是德州市的人口集聚地和产业集聚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区的空间结构趋于多样化和立体化,各类城市功能紧密相连,形成了复杂而多元的空间网络。
新兴城市区主要是近年来城市扩展的新兴地区,包括新建的城市社区、物流园区、科技园区等。
这些区域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是德州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空间结构上,新兴城市区的发展相对分散,但受到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的引导和控制,形成了有序的发展格局。
4. 农业生产区德州市的农业生产区主要分布在市郊和周边地区,是德州市重要的农业基地。
这些区域面积较大,农民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活动频繁。
空间结构上,农业生产区与城市发展区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农业生产区的发展相对分散,农业活动与城市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隔离。
三、空间结构特点综合以上分析,德州市的空间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以市中心区为核心,城市发展区、新兴城市区和农业生产区相互衔接和辐射的空间结构格局。
市中心区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承担着辐射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资金和产业资源向其聚集,形成了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德州跨省域城市体系建设构想孟祥林【期刊名称】《《德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5)005【总页数】7页(P88-94)【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跨省域城镇体系; 城镇团; 城镇链; 行政区划【作者】孟祥林【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保定 07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一、引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京津大都市与河北省之间跨行政区域互动搭建了新的平台,为在京津冀范围内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
雄安新区的设立进一步加速了在京津冀区域内形成多中心的城市体系发展构架。
在河北省的定州市和辛集市升级为省辖市以及多个城市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后,河北省的中等城市为承接自京津疏解出来的职能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为河北省按照“分步+分区”方式融入京津大都市做好了准备。
因此长时间以来很多专家学者主要从京津职能疏解以及河北省省域范围内进行行政空间拓展角度进行论证,思考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城市体系的发展格局问题。
河北省中等城市与京津大都市对接的方式会因包括区位条件在内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差异而存在不同,跨行政区划构建起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团是城市发展的理性选择。
因此冀北、冀中、冀南等区域要根据发展条件的差异按照“分步+分区”的发展模式有步骤、有秩序地构建城市团、次级城市团,并将有条件升级行政等级的乡镇级中心地发展成为“微中心”。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不仅需要着眼于河北省行政区划内部构建城市团,还需要着眼于行政区划边界处的中等城市,将行政区划边界处不同级别的中心地整合在一起,构建起跨行政区划单元的以发展城市为中心的城市体系。
冀中与鲁西交界处的德州市就是需要关注的中等级别的中心地。
但是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专门针对该城市的着眼于构建跨省级行政单元的城市体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关注德州市的城市体系建设,涉及到冀中与德州市相邻的沧州市、衡水市、邯郸市、邢台市的整体发展格局,能以德州市为节点将如上论及的诸多城市与济南市整合在一起,构建起跨行政区域的城市体系,在“石家庄市—冀南市”城市链的进一步完善过程中开发挥更多的作用。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山东省德州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山东省辖地级市,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主要包括城市布局、城市规模、城市功能、交通网络等方面。
德州市的城市布局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城区和周边新城区的结构特点。
中心城区位于德州市的中心地带,拥有完善的市政设施和商业中心。
周边新城区是近年来随着德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兴起的,主要以工业园区和居住区为主。
这一城市布局的特点表明德州市正朝着中心中心化和城市扩张的方向发展。
德州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德州市的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德州市的城市面积已从原来的几十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几百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也从几十万增加到目前的数百万人。
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德州市的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交通网络的建设。
德州市的城市功能逐渐完善。
德州市作为山东省的工业基地,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加工业。
近年来,德州市正在加大对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提升城市功能。
德州市还加强了公共设施建设,拥有完善的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基础设施,使城市的功能更加综合和完善。
德州市的交通网络较为发达。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的交通枢纽地带,拥有发达的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网络。
市内有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方便了各地之间的交通往来。
德州市还拥有火车站和机场,可以方便地到达国内外的其他城市。
交通网络的完善为德州市的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表明,其城市布局呈现出中心城区和周边新城区结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逐渐完善,交通网络较为发达。
这一空间结构为德州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希望通过进一步的规划和建设,德州市可以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德州六大建设典型案例开发计划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
近年来,德州市紧抓机遇,积极推动六大建设,旨在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德州市六大建设典型案例开发计划,以供参考。
一、德州六大建设概述德州市六大建设包括: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六大方面的典型案例开发计划。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1.案例:德城区城市更新项目开发计划:通过对德城区老旧小区、棚户区进行改造,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品质。
2.案例:禹城市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开发计划:以禹城市为试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民生保障有力。
三、产业转型升级1.案例:庆云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计划:以庆云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案例:乐陵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发计划:以乐陵市循环经济产业园为示范,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案例:德州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开发计划:完善德州东站周边交通设施,实现高铁、公路、城市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提高交通便捷度。
2.案例:德州市“四好农村路”建设开发计划: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提升农村交通条件,助力乡村振兴。
五、生态环境保护1.案例:武城县生态水系治理工程开发计划:实施武城县生态水系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构建生态廊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案例:齐河县黄河滩区生态修复工程开发计划:对齐河县黄河滩区进行生态修复,加强植被绿化,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六、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1.案例:宁津县教育提升工程开发计划: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宁津县各级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案例:平原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开发计划:完善平原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德州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特点、产业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以及城乡空间结构对比等方面。
研究发现,德州市存在着一些空间结构上的问题,如产业集中度不高、城市规划不够合理等。
文章提出了优化德州市空间结构的建议,包括加强城市规划、优化交通网络、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
最后展望了德州市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指出需要在城乡发展均衡、产业结构优化、交通便捷性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德州市未来的空间规划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山东省、德州市、空间结构、地理位置、城市、产业、交通网络、城乡、对比分析、存在问题、优化建议、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德州市作为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其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发展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德州市的空间结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深入研究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州市地处山东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深化,德州市在构建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于历史原因和规划不足,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亟待得到解决和优化。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德州市的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为德州市未来的空间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通过研究德州市空间结构,可以为其他类似中小城市的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探讨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分析德州市的地理位置特点,探讨其对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一、德州市的基本概况德州市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南邻泰安市、东临济宁市、北界滨州市、西接聊城市和菏泽市。
全市总面积14,300平方公里,总人口770万。
德州市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山东省的重要产业基地之一,德州市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方面都有着较为发达的实力。
二、德州市的空间结构特点1. 区位优势明显德州市地处胶济铁路、京沪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的交汇点,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在整个华北地区,德州市是交通枢纽,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 区域发展不均衡德州市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的地级市,其地区发展不均衡是其空间结构的显著特点。
市区和周边城镇发展较为迅速,经济活动和人口聚集在这些地区;而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外流的情况比较严重。
3. 市区密集、郊区松散德州市区的空间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的差异。
市区内部居民密集,建筑高度较高,交通便利,商业繁华;而城市郊区则大多为农田和村庄,人口稀少,建筑低矮,居住和商业功能较为单一。
1. 自然地理条件德州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地处黄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
其地理位置使得德州市具有较强的农业和工业基础,这些地理条件直接影响了德州市的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2. 政府政策引导德州市的发展受到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影响。
政府在规划和发展德州市时,会对市区和郊区的发展进行区分和引导,这些政策也直接影响了德州市的空间结构。
3. 经济发展水平德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其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会导致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差异,同时也会影响市区和郊区的发展格局。
1.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德州市的城市化进程将继续加快。
城市化的进程将会改变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和人口的聚集将会更加集中。
2. 城市发展向外延伸城市发展向外延伸是一种普遍的城市发展趋势,也是德州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之一。
《德州市中心城区及城市综合体规划选址示意图》德州市中心城区及城市综合体规划选址示意图一:中华城地块综合体位置:经济开发区原德州农药厂规划用地面积:约495亩项目定位:新城区商住美食文化中心二:商务中心综合体位置:经济开发区规划用地而积:约494亩项目定位:新城区商务金融中心三:南部生态片区核心区域城市综合体位置:经济开发区新城高中以南规划用地而积:约737亩项目定位:南部生态片区配套服务的会展、酒店、商务、休闲中心四:高铁新区核心区城市综合体位置:高铁德州东站站前广场周边规划用地而积:约300亩项目定位:交通枢纽配套核心区以及东部高铁新区商务中心五:烟草公司地块城市综合体位置:德城区原德州卷烟厂规划用地面积:约150亩六:东方红市场城市综合体位置:德城区迎宾路以东项目定位:老城区中部以及银座商场共同形成新的商业商贸中心七:二棉地块城市综合体位置:德城区三八路项目定位:岔河西岸高级商务居住核心八:德州制药厂及农机厂地块城市综合体位置:德城区天衢路以南德兴中大道以西规划用地面积:约272亩项目定位:商业、商务为主、居住为辅九:东北商贸物流城核心区城市综合体位置:天衢工业园规划用地而积:约960亩项目定位:商务办公、商业、商贸物流中心城区大社区版块一:齐庄地块位置:经济开发区岔河东岸规划用地而积:约500亩二:魏庄地块位置:经济开发区,紧邻锦绣川风景区和南部生态片区规划用地而积:约1640亩三:大杨庄地块位置:高铁新区西部规划用地而积:约816亩四:袁桥地块位置:高铁新区与城市建成区结合部规划用地而积:约630亩五: 东七西地段位置:经济开发区规划用地而积:约350亩六:大王地块位置:减和东岸,高铁新区与城市建成区结合部规划用地面积:约1295亩七:耿庄地块位置:高铁新区规划用地而积:约808亩八:东七林庄地块位置:经济开发区岔河东岸规划用地面积:约1260亩九:沙王地段位置:经济开发区规划南部生态片区规划用地而积:约566亩十: 池口地块位置:德城区岔河西岸规划用地面积:约544亩十一:鲁北木材地块位置:德城区西南部规划用地而积:约354亩十二:邹李庄地块位置:德城区中部规划用地而积:约320亩十三:堤岭地块位置:德城区规划用地面积:约675亩十四:宣蕙园地块位置:天衢工业园中路规划用地面积:约650亩十五:张庄地块位置:运河经济开发区华能电厂附近规划用地面积:约2244亩德州市中心城区及城市综合体规划选址示意图.doc免费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
德州最近建设规划方案前言德州作为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其经济和人口持续增长,为了适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德州市正积极制定建设规划方案,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将重点介绍德州最近制定的建设规划方案,其中包括重点项目、规划内容、实施计划等相关信息。
项目预览德州市的建设规划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生态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等方面,具体的项目如下:城市建设德州市将通过打造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举措,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
计划重点打造德州市中心城区、世界山东业务区、放各庄工商务区、康城等商务区,以及配套的城市公园、商业综合体、体育场馆、医疗机构等设施,提供更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交通建设为了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等问题,德州市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升。
计划重点推进城市内的公共交通建设,包括地铁、轻轨、公交等,形成便民通勤网。
此外,将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及主干道改造和扩建,缓解城市交通瓶颈。
生态建设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德州将加强城市绿化、水系修复、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计划重点建设生态公园、湿地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共空间,加强水环境修复和治理,推进城市固废、大气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措施。
文化教育建设为了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德州市将加强文化教育建设,推进各种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
计划重点打造文化创意园、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加大教育领域的投入,带动德州市的整体发展。
规划内容概述德州市最近制定的建设规划方案是将城市的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合理利用和规划,提高城市整体的品质和效益。
规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城市建设本规划的城市建设内容主要是将德州市中心区域以及周边区域的各种资源整合利用,打造一系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并且提供良好的绿化、景观和交通等方面环境,使之成为德州市人民生活的城市中心。
交通建设随着城市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德州市的交通状况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京沪高铁建设对京津冀、山东“一圈一带”城市经济联系的影
响
梁超;邸向红
【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3)2
【摘要】京沪高铁建设极大改变了京津冀城市群与山东“一圈一带”城市圈的交
通格局,必将对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产生重大影响。
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加权集成法,研究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及等时圈的变化特性;选取山东“一圈一带”途径高
铁的6个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的7个城市,展示京沪高铁开通对两区域城市间经济
联系的影响。
结论表明,京沪高铁建设显著提升两区域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显著改
变了可达性空间格局。
京沪高铁扩大了等时圈的范围,可达时间变化率也显著提升。
【总页数】6页(P42-47)
【作者】梁超;邸向红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德州学院生态与资源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F061.3
【相关文献】
1.高铁建设对其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京沪高铁为例
2.四川出省高
铁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影响研究3.四川出省高铁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影
响研究4.长距离高铁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及角色分析——以兰新高铁为例5.京沪高铁城市旅游联盟在山东济南正式成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德州市位于华北经济区中心地带,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优质的粮食生产区。
该市地处鲁西南地区,东临济南市,南接泰安市,西邻临沂市,北靠河北省。
德州市总面积10384.49平方公里,下辖11个县市区,常住人口约498.9万人。
本文将从城市空间分布、交通网络、行政区划、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德州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一、城市空间分布德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异”和“东西强弱”的特点。
其南部地区主要以德城区为核心,环城区为主体的“单中心多核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比较明显;而德州市北部地区则是以宁津、武城、夏津等地为中心,国道105线和208线贯穿南北,形成类似“链状”空间结构,城市间联系较弱,发展相对滞后。
德城区位居市中心地带,是德州市行政、经济、文化、交通和旅游产业的中心,是城市发展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核心区域。
此外,商河、乐陵等近郊城市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总体来说,德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南部地区相对较为集中,两端的发展水平则相对比较低,空间分布不够均衡。
二、交通网络德州市的交通网络以公路为主,公路密度很高。
其中,连霍高速公路、308国道和105国道贯穿市区,构成了横向和纵向的交通走廊。
此外,济南绕城高速、济青高速和临沂境内的京九铁路、济德高速等交通干道也与德州市相交汇。
近年来,德州市在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8万公里。
目前,济南至德州高速公路已全线贯通,极大地促进了德州市与济南市及周边城市间的联系与交流。
三、行政区划德州市下辖11个县市区,包括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陵县、宁津县、齐河县、武城县、庆云县、平原县、夏津县和临邑县。
各县市区职司不同的行政管理、服务和发展任务。
德城区是德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他城市则是德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口分布德州市总人口约498.9万人,人口密度约为480人/km²。
从区域角度看,德州市南部城区人口密度较高,北部城市、农村地区以及边远山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山东省德州市位于华北平原腹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
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本文将对德州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规划方向。
一、区域位置德州市地处山东省中西部,北临省会济南市,东邻泰安市,西接聊城市,南接河南省周口市。
在地理位置上,德州处于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城市总面积7904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35万人,是山东省内人口规模大、经济总量大的中心城市。
二、城市空间结构1. 城市布局德州城市布局呈现出南北长、东西宽的格局,北有运河,南有清风河。
整个城市可以分为北城区、南城区和西城区,其中北城区是市政府所在地,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南城区为商业中心,西城区则是工业区。
德州市还有多个县级城镇,各具特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群。
2. 交通枢纽德州市是山东省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均很发达。
市区内主干道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而且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穿越而过,使得该地区与周边城市联系紧密。
德州机场也是山东省内的重要机场之一,为德州的对外交流提供了便利。
3. 经济空间结构德州市属于山东省的资源型城市和工业城市,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使其成为了省内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在城市经济空间布局上,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市区西部,而商业、文化、居住区则主要分布在市区中心和南部。
这种结构使得城市的工业发展与商业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1. “一核多极”结构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一核多极”的特点,即以市区为核心,周边各县级城镇为分散的次级中心。
市区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较为完善的各类资源和服务配套。
而周边各县级城镇虽规模较小,但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下,各自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产业和功能定位,形成了多个分散的次级中心。
2. 区域发展不均衡虽然德州市的经济总量在山东省内排名较高,但是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仍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现象。
京沪高铁对沿线区域经济的影响以淮海经济区为例梁㊀剑(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徐州电务段,江苏徐州221000)摘㊀要:随着2008年我国第一条高铁的开通运行,高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㊂论文从区域经济增长㊁产业结构优化和就业状况三个角度,研究了京沪高铁对沿线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强淮海经济区与东部其他经济区的合作,推进京沪高铁沿线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发展与高铁关联性较强的第三产业,推动沿线经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战略,增加京沪高铁沿线经济区域就业机会这三点建议,以此推动淮海经济区的发展和我国东部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㊂关键词:京沪高铁;区域经济;淮海经济区中图分类号:F127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21)41-0058-03InfluenceofBeijing-Shanghaihigh-speedrailwayonregionaleconomyalongthelineTakeHuaihaiEconomicZoneasanexampleLiangJian(XuzhouElectricDepotofChinaRailwayShanghaiBureauGroupCo.,Ltd,Xuzhou,Jiangsu,221000)Abstract:WiththeopeningandoperationofChina sfirsthigh-speedrailwayin2008,high-speedrailwayhascreatednewopportuni⁃tiesforthe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Fromtheaspectsof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industrialstructureandemployment,thispaperstudiestheimpactofBeijing-Shanghaihigh⁃speedrailwayonHuaihaiEconomicZone,andproposestostrengthenthecooperationbetweenHuaihaiEconomicZoneandotherregionsintheeasternregion,promotethecoordinatedandbalanced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alongBeijing-Shanghaihigh-speedrailway,developthetertiaryindustryrelatedtohigh-speedrailway,andpromotetheindustrialstructureofeconomicregionsalongthelinesoa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HuaihaiEconomicZoneand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heeasternregionofChina,threesuggestionsareputforward.Keywords:Beijing-Shanghaihigh-speedrailway;regionaleconomy;HuaihaiEconomicZone一㊁引言在推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㊂纵观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铁路交通运输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关系非常紧密㊂近十余年来,我国的现代交通运输技术取得了快速进步,高速铁路在技术㊁安全㊁性价比㊁运行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展现出来,高铁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日常出行交通工具㊂新科技革命时代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高速铁路非常符合现代经济的需求,其具有速度快㊁容量大㊁集约型的特征,能够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㊂随着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 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的开通运行,世界经济进入了高速铁路发展的时代㊂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在日本㊁法国㊁德国㊁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其在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制造业㊁重工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的繁荣发展㊂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相比较日本㊁德国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但是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速度却是令世人震惊的㊂系统有效地分析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㊁产业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影响,能够改善区域的交通运输条件,能够缩小区域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能够优化我国的经济地理布局,总结经验为高速铁路科学布局㊁合理发展提供实际的参考依据㊂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和合理的聚集,使区域间能够互通有无,加强优势互补,推动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㊂通过研究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清晰了解其对沿线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利于铁路沿线各经济区域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优化经济职能㊂综上所述,研究京沪高铁对沿线各经济区域,特别是相对落后的淮海经济区的影响,有助于充分施展高铁的作用,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㊁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提升就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㊂作者简介:梁剑,男,江苏徐州人,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徐州电务段,研究方向:财务管理㊁高铁经济㊂区域经济Һ㊀二㊁文献综述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交通运输能力的提升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㊂铁路是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的载体,近些年来高速铁路发展,被学者们公认为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前提条件之一㊂国内外很多学者在研究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理的前提下,从区域经济增长㊁产业结构和就业状况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㊂从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Peter(2003)指出高速铁路的修建对当地经济有着正面的推动作用,他从两种不同的区域类型进行分析:一类是经济低迷或转型期的区域,高速铁路的建设能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能够使当地经济恢复发展;另一类是经济繁荣的区域,高速铁路的建设能够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㊂David(2010)以美国田纳西州的铁路作为研究对象,构造了能够预测高铁运行的交通需求模型,以此模型推断出高铁的建设和运行能够为当地经济带来的时间和运输方面的收益,得出的结论是高速铁路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田纳西州经济的发展,所以应该推动当地高速铁路的建设㊂刘似臣和胡迪(2010)选择了行政融合度㊁GDP等指标构造了城市经济引力模型,构建模型的目的是计算高速铁路开通前后经济引力的变化㊂通过测算得到的结论是:当京津的行政融合度没有发生变化时,城际铁路使得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引力变小;当京津的行政融合度发生变化时,城际铁路使得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引力随着行政融合度的提高而变大㊂谌丽等(2017)使用地级城市数据做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高速铁路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开通时间越早的城市,高铁推动经济增长的幅度就越大㊂从区域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㊂Sevara(2010)认为高速铁路的建设会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有可能在高速铁路的沿线形成大都市连绵区,从而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经济要素的再次分配,使产业结构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均匀的特点㊂Vickerman(2017)系统研究了英国的西北高铁网和第一条高铁,发现交通基础设施本身并不具有变革性,但是在修建高速铁路的基础上,如果加上政府其他的干预性政策,引起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就会提高,进而会对铁路沿线各经济区域产生巨大影响㊂姚如青(2010)研究认为高铁的客运是其基本运营方式,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主要是对第三产业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运输速度有要求的旅游产业,文章的结论是:高速铁路的开通能够极大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㊂俞晓春等(2012)采用案例分析㊁问卷调查等方法,讨论了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给长三角经济区中短途旅游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㊂从区域就业状况角度来看,Kingsley(1997)研究的起点为各地方政府建设高速铁路的动机,并且列举了实际案例,以及修建高铁的当地政府相关政策,得出的结论是: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能够极大地减小就业压力,进而降低本地区的失业率,提高就业率㊂Chen和Silva(2014)构建了SEM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测算出高速铁路与西班牙各地区GDP的关系,结果显示: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能够推动GDP的增长,为新兴产业和新的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能够吸引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入,提高当地的就业层次㊂平野卫㊁邹振民(2001)以日本新干线铁路网络作为研究对象,并且结合了我国高速铁路修建的实际情况,得出结论: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将改变铁路沿线的城市经济发展㊁开发和就业,同时对各地居民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节奏产生影响㊂尹冰(2010)研究的出发点是高速铁路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作用,具体分析了北京和天津城际高铁对就业的影响,得出结论: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对房地产行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增加了建设㊁销售㊁管理等就业岗位㊂综上所述,对于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不少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㊂研究认为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能够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集聚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优化产业结构㊁提高就业率㊂鉴于高速铁路能够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㊁产业结构优化㊁就业状况改善等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考虑到京沪高铁在淮海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论文选取了京沪高铁和淮海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京沪高铁对淮海经济区的具体影响,为制定京沪高铁和全国高铁网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㊂三㊁我国高铁交通及高铁经济发展现状高铁的修建和运行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㊂相比较日本㊁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高铁起步较晚,但凭借后发优势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因为我国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以及最多的营业里程㊂通过高速铁路建立起来的高效综合交通网络能够缩短区域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能够推动区域之间的交通运输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推动铁路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㊂(一)高铁交通发展现状我国地大物博,各区域的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存在分布极不均匀的情况㊂因此有必要发展长距离的高速铁路交通运输网络,减小区域之间时空距离,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㊂自2008年我国高速铁路建成运行以来,营业里程持续增加,从2008年的672公里增长到2019年的25164公里,足有37倍;高铁营业里程占铁路比例也同时增加,从2008年的不到1%增长到2019年的近20%㊂2019年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已有3.5万公里,占全球总里程的70%,比其他国家高铁营业里程的总和还多㊂我国不只各种自然资源丰富,人口数量也较多,但由于空间位置具有差异,造成居民拥有的地理优势无法凸显,此时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对区域间互相联通就具有了重要意义㊂目前我国高铁基本形成了包含30个省会级城市和4个直辖市的高铁网,高铁作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影响了人们日常出行和生活节奏㊂我国高速铁路自建设以来,客运量在逐步增加,从2008年的734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17.52亿人,足有238倍;高铁客运量所占铁路比重也同时增加,从2008年的0.5%增长到2019年的56.8%㊂旅客周转量也在不断增加,从15.6亿人/公里增长到5875.6亿人/公里,增长376倍之多;高铁旅客周转量所占铁路比重也同时上升,从2008年的0.2%增长到2019年的43.7%㊂近些年来我国高铁正在逐步扩大交通运输规模,完善全国的高铁网络,如在相邻的省会级大城市之间建造两小时交通圈层,在省会城市与地级市之间建造一小时或者半小时的交通圈层,缩短两地之间的时空间隔,提升高铁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㊂(二)高铁经济发展现状作为当今世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运输方式,高铁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㊂高铁的修建和运行改变了各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络,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产生了 高铁经济 ㊂随着高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高铁网络的扩充,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 高铁时代 ㊂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区域经济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之间是从属关系,但是两者还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作用㊂第一,我国东部地区三大经济区发展迅速,京津冀经济区㊁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的扩张,亟须相应的基础设施的支撑,京沪高铁的修建和运行推动着我国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缩短了区域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提高了资源流动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了京沪高铁沿线各经济区域的联系,能够直接推动区域和整个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㊂第二,京沪高铁修建和运行后,铁路沿线周边出现了大量相关的产业和部门,有效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㊂所以我国高铁的修建和运行,对沿线区域和整体国民经济确实产生了推动作用㊂铁路的修建属于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为了满足在高铁修建过程中需要的石材㊁水泥㊁钢铁等建筑材料的消耗需求,就必须增加固定资产投资㊂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进步和高铁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各种生产资料需求增加,为第二产业中制造业㊁机械业㊁建筑业等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市场上与高铁相关联的产品也相继出现㊂除第二产业外,高铁修建也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高铁通过资本积累的方式拓宽了市场,加速了区域之间资源流动㊂从整体来看,我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表现为倒U型的波动趋势㊂自2008年开通后,2010年投资高达7622.2亿元,随后出现了下降,2011年为5919亿元,后期又持续增长,在2017年达到8006.2亿元;就环比发展速度而言,2009年是63.53%,仅在2011年出现了负值-22.35%,这些数据说明了高铁的修建和运行是我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拐点㊂从高铁建设之初,国家就投入了大量资本㊁人力等生产要素支持建设,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种种困难,如建设融资困难㊁基础建设停滞等㊂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提升和高铁的高效运行,人们对高铁逐步改观,信赖感增强㊂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证就业是我国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修建铁路符合促进人口就业的政策㊂因为铁路的修建涉及产业范围多㊁建设时间长㊁生产资料需求大,需要大量劳动力满足建设需要,同时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高铁修建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以及高层次人才㊂第一,高铁建设作为一项巨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具有周期长㊁任务重㊁时间短的特点,需要集聚足够多的劳动力;第二,高铁修建需要的石材㊁水泥和钢铁等建筑材料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劳动力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收入也能提高㊂整体来看,铁路就业人数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9年高达185.01万人,但在2010年下降到175.64万人,之后的三年就业人数没有大幅度波动,2014年增长到190.25万人,随后又出现了下降趋势;与就业人数相对应的环比发展速度在2009年是6.77%,2014年下降到5.91%,2010年出现了最低值-5.07%,这说明在2009年高铁提供了大量新增就业岗位,解决了就业问题,提高了就业率,但随后出现了初步饱和的状态㊂2014年我国加大了铁路新线投产的投资规模,此时需要大量劳动力来满足生产建设需求,建设完成后的几年就业人数又呈现出减少的趋势㊂四㊁京沪高铁对淮海经济区经济的影响分析(一)区域经济增长效应随着高铁技术的进步,京沪高铁规划㊁修建㊁开通和运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沿线各经济区域的活力,为区域经济提升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㊂京沪高铁的运行在初期确实推动了沿线区域的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增长放缓,目前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㊂京沪高铁的运行对沿线经济区域的发展有积极的正向政策效应,并且表现出良好的稳健性㊂其运行后沿线各经济区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㊁城镇化率㊁进出口总额㊁沿线各经济区域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数据都稳步上升㊂通过扩大各区域间的开放程度,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促进沿线经济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㊂(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在京沪高铁的修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如石材㊁钢铁㊁水泥等,这些需求直接带动了第二产业中制造业㊁建筑业㊁机械业等的发展,同时间接为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㊂相比较未开通高铁的区域,京沪高铁的开通初期就产值占比的增长幅度而言,第二产业远大于第三产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而第三产业不断加速㊂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行推动了沿线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使生产要素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带动了交通运输业㊁商贸业㊁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产业间相互联系产生了乘数效应,提升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加快沿线经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㊂(三)就业状况变动效应京沪高铁的运行解决了沿线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的需求,同时高铁在修建完成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运行㊁维护和管理等活动,这样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沿线区域的就业㊂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京沪高铁沿线经济区域的就业总人数初期有大幅度的提升,到后期发展速度逐步放缓㊂从区域的角度来说,京沪高铁沿线区域的就业发展状况领先于未开通高铁的区域㊂从高铁的角度来说,京沪高铁的运行对促进沿线经济区域就业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㊂这表示京沪高铁的规划㊁建设和运行的初期大量的企业集聚在铁路沿线,使得劳动力的生产规模显著扩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和关联市场饱和等原因,京沪高铁对于人力资本要素的刚性需求在减小㊂(四)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分析京沪高铁的运行对沿线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㊁产业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影响显著,依据各区域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可以判断出京沪高铁沿线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表现出不同的趋势㊂但是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趋势迅猛的区域大多是经济发展的极点㊁经济贸易的中心,这些经济中心城市凭借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拥有丰富的社会经济资源,经济发展程度领先于其他区域㊂五㊁政策建议京沪高铁极大程度地带动了沿线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也凸显出各种问题,如经济区域间明显的差异和后期就业人数放缓等,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循环累计因果效应,这些问题有可能扩大区域间的差距,形成区域发展失衡的局面㊂为了高效科学地发挥京沪高铁对沿线区域的经济带动作用,实现在高铁时代淮海经济区的平稳快速发展,有三点政策建议:第一,加强淮海经济区与东部其他区域的合作,促进京沪高铁沿线区域的经济协调均衡发展㊂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行,加快了各种生产要素在沿线区域间的流通和优化配置,㊀㊀㊀(下转第105页)热㊀㊀点Һ㊀2.照明系统整个市集的灯光应该设置成基于云技术的统一灯控安排,最好可以与摩天轮变换的灯光加以配合㊂可以设置人工发电设施,靠人骑行运动带动发光,同时增加趣味性㊂市集除四周边际设大灯外,内里均设置成情趣形状灯,要求明亮且柔和㊂地灯不要随处可见,只在特定区域围成特定形状,如入口的桥或小广场,成为某个区域的标志,与方向指示和标牌设计相辅相成㊂上述灯光设置均要以LED灯作为照明设施,节能的LED照明灯具与完善的调光计划能够节省高达70%的能源成本,同时通过远程管理降低维护成本和运营开支㊂3.排水系统小吃店铺用水量很大,如果排水不畅,容易散发不良气味㊂研究建议独立融合排水系统,各店铺分别有自己的排水管,到净化系统汇合,经净化后的水,再一起排放㊂这样如果某家店铺出现问题,不会影响其他家运营㊂4.铺装与漆面现在彩色仓板房材质简陋,大部分是玻璃和铁板的组合㊂下一步,要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产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彩色玻璃屋的展示力度㊂除此之外,地板的铺设位置也有待考量,在特定地方铺木质地板或棕色地板,防滑且雅观,整体而言,这种方式是较为可取的㊂5.载体设施改进广场四周种植各类绿植,不仅能够很好地净化环境,更能够给此处的设计增加一丝生机,可以将绿植进行造型设计,以绿植形式展现天津市的特色文化㊂另外在绿植中间提供一个开敞而柔软的游戏空间,可以为城市里的儿童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空间,也创造一个亲近彼此的机会㊂(三)商铺与建筑小吃在美食楼要有一定间隔,不然容易造成拥挤,人流量过大时期,排队长龙遮挡他人店铺,会导致店家间产生嫌隙㊂可以利用增添纪念品商店或景观构筑物等方式,引导游客去到游乐场所㊂另外还可以建立多个小型商铺,让整条街更加的规整,给予游客更好的视觉感受㊂五㊁结语夜间经济作为日间经济的重要补充,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㊁改善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㊂促进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建立夜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着力解决 五大公共问题 ,即公共交通㊁公共安全㊁公共环境㊁公共卫生和公共设施㊂由于夜间经济的范围比较广,传统的夜间执法部门如警察㊁消防等无法做到全方位的覆盖,因此还需要市场监管㊁工商㊁卫生㊁环境㊁交通等部门的参与,形成水㊁电㊁交通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㊂但这无疑会增加公共管理的成本㊂如何控制夜间经济的成本,提高夜间经济的效益,才是协调二者的关键㊂政府可以继续实行白天治理和晚上治理的结合,从而降低管理成本㊂从政府层面看,政府要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坚持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协调业主之间的关系,科学调整业务形式,实现资源整合,提供支持的交通㊁水㊁电㊁煤气等硬件设施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㊁指导政策,提供相关补贴㊂参考文献:[1]唐金生.打造区域食品质量样板助力夜市经济健康发展[N].中国市场监管报,2021-01-07(5).[2]秦学,李梦雅,司有山,等.新世纪以来我国 夜经济 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2):84-90.[3]张金花,王茂华.历史视域下的京津冀夜市经济[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5(6):52-60.[4]李全顺,彭则一秀.夜间经济效益的可行性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现代商业,2020(32):80-83.[5]张桂芝.影响天津市夜间经济发展的因素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8):202-203.(上接第60页)但是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对于发达区域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有可能阻碍其经济增长,扩大区域间的经济差距㊂为降低虹吸效应对本经济区域产生的影响,沿线区域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找适合本区域的发展模式来推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㊁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人口的增加㊂第二,发展与高铁相关的第三产业,优化京沪高铁沿线区域产业结构㊂京沪高铁的运行可以增加淮海经济区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的途径,以此加快信息㊁技术的扩散,促进沿线区域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加速推进淮海经济区的发展㊂第三,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战略,增加京沪高铁沿线区域就业机会㊂区域的经济发展既需要硬件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更需要软件的人力资源㊂京沪高铁的运行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但是也会有溢出效应,出现沿线经济区域人力资源外流的现象㊂所以政府应该发挥良好的行政作用,制定人才引进战略,留住人才,并且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㊂参考文献:[1]PETERMJ.Theeconomicimpactofthehigh-speedtrainonurbanregions[J].GeneralInformation,2003,10(1):4-18.[2]DAVIDE.RelationshipbetweenTransportationandtheE⁃conomy[R].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2010.[3]刘似臣,胡迪.城际铁路对京津两地经济引力的影响[J].中国统计,2010(4):47-48.[4]谌丽,石敏俊,郑丹.高速铁路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J].北京联合大学报,2017,31(2):77-84.[5]SEVARAM.Developmentimpactsofhigh-speedrail:mega⁃lopolisformationandimplicationsforportugal slisbon-portohigh-speedraillink[D].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2010.[6]VICKERMANR.Canhigh-speedrailhaveatransformativeeffectontheeconomy?[J].TransportPolicy,2017,3(8):62.[7]姚如青.沪杭高铁对于沪杭关系和杭州发展的影响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0,25(6):16-24.[8]俞晓春,龚迪嘉,卢昊.高速铁路助推长三角中短途旅游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3):203-206.[9]KINGSLEYEH.Labormarketsandregionaltransportationimprovements:thecaseofhigh-speedtrains[J].AnnalsofRe⁃gionalScience,1997,31(1):57-65.[10]CHENG,SILVAJDAE.Estimatingtheprovincialeco⁃nomicimpactsofhigh-speedrailinSpain:Anapplicationof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4,111:157-165.[11]平野卫,邹振民.修建京沪高速铁路的意义[J].中国铁路,2001(3):38-40.[12]尹冰,吕成文,赵晨.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J].铁道经济研究,2010(4):28-31.。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8.05•【字号】德政发〔2022〕10号•【施行日期】2022.08.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管理正文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德政发〔2022〕1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各高等院校:现将《德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德州市人民政府2022年8月5日目录第一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发展目标德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扩内需,促改革、惠民生的黄金结合点。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提高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发展水平。
《德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根据《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以及《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要求编制,主要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全市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推进路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为引领,以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完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富强活力幸福美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筑牢城镇化根基,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德州智慧力量,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内生增长动力。
山东省德州市的空间结构分析山东省德州市位于中国东部,地处胶东经济区中部,是胶东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东省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德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本文将对德州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空间结构基本情况德州市总面积11884平方公里,辖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和6个县,总人口约530万。
德州市地势以东北高、西南低为主,地域总体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升高的趋势。
从人口分布来看,德州市主城区人口集中,其他地区相对分散。
主城区涵盖了德城、乐陵、庆云、武城等县级市,人口集中度较高。
而其他县级市和县则人口相对较少。
从经济分布来看,德州市的经济发达程度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特点。
主城区是市区经济的中心,工业、商贸、金融等产业发达;而郊区和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薄弱。
德州市还存在一些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如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夏津经济开发区、德州火车站片区等,这些区域也对德州市的空间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二、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1. 城乡发展不平衡。
德州市主城区经济发达,而郊区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2. 城市功能分化不明显。
虽然主城区是市区经济的中心,但其他县级市和县的功能重叠,城市之间缺乏明显的分工合作,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降低。
3. 城市规划不合理。
城市规划存在趋向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效率的问题,而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考虑不够充分。
4. 城市交通压力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5. 发展规划不够统一。
德州市各县级市、县区的发展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缺乏整体统一性,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协调。
三、空间结构优化调整建议1. 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
鼓励以城市为依托,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