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区域规划概论2016.9.10
- 格式:ppt
- 大小:706.00 KB
- 文档页数:40
区域规划概论内容简介《高等学校教材·区域规划概论》继承国内外区域规划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实践成果,系统阐述了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在明确区域规划性质及其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优势判断,从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组织、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发展管制等多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并给出了区域规划编制程序及其内容框架。
《高等学校教材·区域规划概论》强调综合性,重视方法性,兼顾前沿性,注重应用性,可作为高等院校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城市经济、城市规划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研究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编辑推荐本书继承国内外区域规划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实践成果,系统阐述了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在明确区域规划性质及其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优势判断,从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组织、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发展管制等多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并给出了区域规划编制程序及其内容框架。
本书强调综合性,重视方法性,兼顾前沿性,注重应用性,可作为高等院校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城市经济、城市规划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研究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目录第一章区域规划导论1第一节区域规划性质1一、区域规划概念1二、区域规划性质4三、区域规划地位4第二节区域发展理论6一、核心—边缘理论7、二、增长极理论9三、点—轴渐进理论12四、可持续发展理论17五、区域研究新动向19 第三节区域规划实践21一、国外规划实践21二、国内规划实践23三、区域规划原则26第四节区域规划任务27一、确定发展方向27二、区域合理布局27三、人口居住规划28四、基础设施规划28五、生态良性循环28六、社会经济协调28思考题28参考文献29第二章区域发展分析30第一节自然环境条件30一、自然条件分析30二、生态环境评估35 第二节社会经济基础43一、社会发展分析43二、经济基础评价52 第三节综合比较优势61一、市场竞争体系61二、比较优势判断67 思考题78参考文献78第三章区域发展战略80 第一节发展战略概述80一、发展战略涵义80二、发展战略内容80三、发展战略特征81四、发展战略回顾82 第二节战略指导方针83一、指导思想确立83二、战略方针制定83 第三节战略目标定位86一、发展目标体系86二、发展结构协调90三、发展目标定位96第四节战略实施措施99一、战略重点选择99二、战略布局模式102三、战略实施步骤104 思考题108参考文献108第四章产业发展组织110 第一节产业结构诊断110一、产业结构概述110二、产业结构分析113三、产业结构问题121 第二节优势产业选择124一、优势产业特征124二、产业选择基准125三、优势产业确定127 第三节结构发展导向133一、结构演进规律133二、结构组织原则136三、产业结构规划137 第四节产业空间布局140一、产业布局原则140二、产业集群发展142三、各类产业布局147思考题152参考文献153第五章城镇体系规划154第一节城镇体系内涵154一、发展研究历程154二、城镇体系概念160三、城镇体系特征161四、规划内容构成161第二节城镇体系类型163一、类型划分及主要特征163二、发展要求和规划重点164三、中国城镇体系的类型166 第三节职能分工结构166一、城镇职能分类167二、职能结构规划170第四节等级规模结构171一、等级规模分布172二、区域人口预测173三、城市化水平预测175四、等级规模确定178第五节空间发展结构180 一、空间布局类型180二、空间演变过程181三、规划指导思想181四、空间发展规划182 第六节网络结构规划184一、网络联系形式184二、网络结构关系185 思考题190参考文献190第六章基础设施配置191 第一节区域交通运输191一、交通运输体系191二、发展条件分析193三、交通网络规划194 第二节区域水利系统198一、水利系统构成198二、发展建设条件199三、水利设施规划200 第三节能源设施系统202一、能源设施分类202二、发展现状分析202三、能源开发利用203四、设施系统规划205 第四节区域防灾减灾207一、防灾减灾体系207二、防灾减灾规划210思考题214参考文献214第七章生态环境建设215第一节区域环境保护215一、环境保护问题215二、环境保护目标217三、环境影响评价219四、区域环境规划221第二节区域生态建设229一、生态建设涵义229二、生态建设内容231三、生态建设措施246思考题253参考文献253第八章区域发展管制254第一节区域管制概述254一、区域管制概念254二、区域管制内容259三、区域管制作用261第二节区域管制导则262 一、淡化行政区划262二、生态环境优先265三、优化产业分工268四、空间开发有序270五、区域设施统筹271六、公共资源共享274 第三节区域管制措施275一、综合管制区划275二、规划实施衔接276三、管制机制架构277 思考题278参考文献278第九章区域规划编制280 第一节区域规划过程280一、规划组织及流程280二、目标和任务确定281三、数据收集与分析281四、建立模型与预测281五、方案拟定与评价282六、规划实施与反馈282 第二节规划方式程序283一、规划工作方式283二、规划编制程序283 第三节编制内容框架284一、基础资料搜集284二、基础资料分析285三、规划编制方法286四、规划成果编制288第四节编制实证解析289一、区域综合分析289二、规划指导思想290三、区域发展战略290四、区域开发重点292五、基础设施规划293六、社会设施配置294七、生态环境保护294八、区域发展管制295思考题296参考文献296附录Ⅰ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297 附录Ⅱ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98。
区域规划概论重点总结第一篇:区域规划概论重点总结04459区域规划概论绪论:区域规划的作用:①合理配置生产力,提高布局的经济效益。
②合理配置城镇居民点体系,提高布局的社会效益。
③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态效益。
1956年国家建委制定口数;⑦互补区域的标准人口数。
增长极核理论: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起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发展的长期计划和要求。
区域规划基本原则:①全国“一盘棋”原则;②承认和自觉地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③因地制宜;④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过进一步加工的原料(如金属、水泥、木材等)称为材料。
两者统称为原材料。
动力因素:对于经济区的生产力布局与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劳动生产了《区域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1981年4月中央书记处作出了开展国土整治工作的指示。
同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置国土局。
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创始人之一霍华德的著名著作《明日的花园城市》(1898年)其后,盖迪斯在他的《演变中的城市》(1915年)一书中,确定了霍华德的理论,强调城市的发展要同周围地区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规划(强调规划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师协会在雅典通过的《都市计划大纲》(简称雅典宪章),明确地指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1944年艾伯克龙比参照巴洛的建议主持编制了大伦敦地区的规划,此规划非常有名。
区域规划的理论依据: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和聚团原理。
1978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发表的马丘比丘宪章和1981年的华沙宣言,提出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和统一。
“中心地”理论:199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首先使用,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体系可分别根据市场、交通和行政最优原则而形成。
04459区域规划概论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基本特性: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范围和可度量性区域的不可位移性和不可置换性区域的内部具有统一性区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三、区域的划分:•均质区域:区域内部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也称为同质区。
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区与闽台语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目前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普遍采用的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四、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活动。
五: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有区域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结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六: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区域经济分析: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区域发展分析: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区域规划概论》课程简介课程代码:023202课程名称:区域规划概论英文名:Regional Planning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授课对象:城市规划专业开课单位: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材:张沛,主编. 区域规划概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课程简介:区域规划是在对区域进行广泛的多学科的研究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提出区域社会经济开发和布局的具体安排和对策措施,是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思想,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涉及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城镇体系、生态环境规划和区域发展管制等多方面内容,以及区域规划编制成果的内容与要求。
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区域分析、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基础知识体系和应用能力,建立起宏观、整体、综合的区域思想和区域规划观,健全专业知识体系框架,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区域规划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3202课程名称:区域规划概论英文名:Regional Planning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授课对象:城市规划专业开课单位: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材:张沛,主编. 区域规划概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参考书目: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崔功豪,等.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P. 霍尔. 邹德慈,金经元译. 城市和区域规划.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丰富的理论知识、严谨的理论体系与鲜明的学术观点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城市规划学科的综合性和多学科融合的特点,拓展学生的规划视野,活跃思想,提高学生关注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兴趣。
区域规划概论打印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性质、任务与作用一、区域规划的性质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它以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为指导,以区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现有的技术经济构成为依据,考虑地区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在掌握工农业、交通运输、水利、能源和城镇等物质要素的基础上,研究确定经济的发展方向、规模和结构,合理配置工业和城镇居民点,统一安排为工农业、城镇服务的区域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水利建设、建筑基地和环境保护等设施,以及城郊农业基地等,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生产和生活创造最有利的环境。
区域规划为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奠定基础,为城市规划和专业工程规划提供宏观的技术经济依据,它也是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它对所规划地区的整个经济建设的重要决策具有指导性。
由于它涉及的面广,政策性、综合性强,因此,要求规划工作者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要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广博的知识;要善于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论证;全面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各方面的矛盾,使规划方案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适用,建设上现实、可行。
二、区域规划的任务区域规划的任务,简言之,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区域生产和生活体系。
具体说:就是在规划地区,从整体与长远利益出发,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正确配置生产力和居民点,全面安排好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中有关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使之布局合理、比例协调,发展速度快,为居民提供最优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区域规划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一)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通过调查研究,搜集有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以及各项基础技术资料。
在搜集整理资料过程中,必须对本地区的资源作全面分析与评价。
一章区域规划概论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区域规划的类型及内容第三节区域规划编制的程序第四节区域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第五节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与趋势展望第二章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区域发展理论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理论第三节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第四节区域竞争力理论第五节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第六节区域空间管制理论第三章区域规划的模型与方法第一节区域规划资料第二节区域规划方法第三节区域规划模型第四章区域发展条件评价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分析第二节区域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第三节区域发展的社会文化条件分析第四节区域发展的技术条件分析第五节区域承载力分析第五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第二节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第三节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与方针第四节区域发展战略重点与措施第六章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第一节全球及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规划第三节区域产业布局规划第四节区域产业发展政策第五节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典型案例第七章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第一节区域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及组合第二节空间相互作用与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第三节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的主要内容第四节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的典型案例第八章区域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第九章区域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第十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与区域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第十一章区域文化发展规划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二、区域的划分第二节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一、区域发展二、区域研究三、区域科学四、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之关系第三节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二节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一、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三、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与生态补偿第三节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一、区域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二、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与区域间环境问题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第一节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经济背景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第二节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二、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三、区域人口素质分析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五、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第三节政策与制度一、政策与区域发展二、制度与区域发展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第一节技术条件与区域发展一、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第二节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一、技术扩散二、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一、单一指标二、综合指标第二节区域竞争力评价一、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二、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三、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一、库兹涅茨理论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三、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第八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第十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十一章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第十二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第十三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十四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五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规划是人们以思考为依据,安排其行为的过程。
规划与计划近义,经常被替换和混用。
许多国家把区域规划称为区域计划。
规划与计划一样,通常兼有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规划是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二是行为决策,即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的决策。
任何一个区域,不论它地处发达富裕的城市地区,还是位居贫穷落后的边远山区;不论是在高原沼泽,还是在荒漠草地,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都不是唯一的。
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也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
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由此而言,区域规划就是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案的选择过程。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
地区的生产布局,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国民经济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
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质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总体部署。
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
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法国则称为领土规划。
区域规划是一个区域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未来经济建设的蓝图。
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