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城市规划概论(1)
- 格式:ppt
- 大小:3.92 MB
- 文档页数:33
《城市规划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介绍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其具备初步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a.城市规划的定义与分类b.国内外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2.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a.城市规划的综合性与系统性b.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c.城市规划的决策与实施d.相关学科与城市规划的交叉3.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与要素a.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b.公共利益与城市规划c.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与组织d.城市规划的交通与交通网络e.城市规划中的公共设施与绿地系统f.城市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4.城市规划的方法与工具a.城市规划的数据与信息收集b.城市规划的分析与评估方法c.城市规划的模型与模拟技术d.城市规划的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5.城市规划的案例研究a.国内外经典的城市规划案例分析b.城市规划实践中的成功与挑战c.当代城市规划问题与趋势三、教学方法:1.讲课:采用授课的方式,对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讲解与阐述。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国内外经典的城市规划案例,加深学生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3.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讨论,促进他们对城市规划问题的思考和交流。
4.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城市规划小组项目,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项目表现等。
2.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城市规划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和案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课程设计报告成绩:评估学生在实际城市规划项目中的表现和学习成果。
五、参考教材:1.《城市规划导论》,肖婷,中国城市出版社,2024年2.《城市规划原理与方法》,李奇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4年3.《城市规划案例精选》,张琦,科学出版社,2024年六、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课程介绍、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第二周:国内外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3.第三周: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4.第四周: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与要素5.第五周:城市规划的方法与工具6.第六周:城市规划的案例研究7.第七周:小组项目讨论与选题8.第八周至第十四周:小组项目实施与汇报9.第十五周:学生报告及总结以上为《城市规划概论》的教学大纲,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能力,通过讲授、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与要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城市规划问题。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城市规划原理概述地点: 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丄业化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形成的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专门化阶段综合化阶段成熟化阶段区域化阶段2、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3、增长极核理论佩鲁1930年增长极核理论1966年山经济空间扩展到地理空间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集中)、扩散效应(生产要素的扩散),使区域经济趋于协调,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过程。
4、经济全球化理论逆工业化I后工业化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多数城市中。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会群体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即出现居住分异。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老龄化社会一-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 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一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总数的14%时则进入老龄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经济活动的三大产业分类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笫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三、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城镇化及其特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注:“课程(群)类别”和“课程性质”中用“√”标记选项。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城市规划概论》是测绘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理论选修课程。
该课程主要内容为城市以及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城乡规划专业发展主要理论、我国城乡规划法律以及主要专业规范、城市用地分类规范以及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等内容。
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的主要程序、内容,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及城乡规划编制基本方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掌握城市宏观发展战略研究要点与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满足城市的各项功能和居民对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方面需求的原则;掌握城市规划必须从国情国策出发,符合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总体综合效益等原则;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作用、编制内容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基本教学内容(一)绪论2学时(二)城市和城市规划概述8学时1、城市规划发展史回顾2学时2、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简述2学时3、城乡规划法简介2学时4、城市规划主要编制规范内容概述2学时(三)城市规划的任务以及规划编制体系4学时1、城市规划编制体系1学时2、城市用地分类1学时3、城市发展战略1学时4、城市用地结构1学时(四)城市规划编制6学时1、城镇体系规划 1.5学时2、城市总体规划 1.5学时3、控制性详细规划 1.5学时4、强制性规划内容 1.5学时(五)城市规划的实施2学时1、规划管理内容1学时2、案例介绍1学时(六)课程总结2学时拓展教学内容学生可与测绘学院相关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将城市规划概论的基本认识融汇其中。
四、学时分配表五、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演示、讨论、答疑等。
六、考核与成绩评定1.本课程为考查课程。
课程考核方式应与教学内容和过程相对应。
2.本课程执行测绘学院课程成绩评定规定:课程成绩单中“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60%。
城市规划概论王如欣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的讲座内容是“城市规划概论”。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在这一章当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四个小节,“城市”的概念、城市的形成、中外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化与城市问题来说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的概念(一)什么是“城市”有关于“城市”的概念。
什么是“城市”?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实,尽管目前世界上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型地域里,但在发达国家,甚至超过80%,人们对“城市”的理解依然是多种多样的,正如法国学者P.Pinchemel所言:“城市现象是一个很难定义的现实:城市既是一种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地说,也可能是一种特征或一个灵魂。
”那在中国,城市是由古代的“城”和“市”两个概念结合而来。
城主要是指四周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
在《周礼•地官》中称,“筑城以为君,造廓以守民。
”《管子•度地》中称,“城、廓、沟、池以为固。
”“内之为城,城外之为廓”,《古今注》中称,“城者,所以自守也。
”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治野兽侵袭,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防御敌方侵略。
所谓“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毁也”。
再看“市”的概念。
市是交易场所,人口集聚之地。
《周易•系辞》:“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礼•地官》中称,“五十里有市”、“大市日昃而市,百姓为主。
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
夕日,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古代常将“市”与“井”连在一起称为“市井”,因此“城”加上“市”就称为“城市”,这是中国古代对于“城市”的概念。
而在西方,主要城市来源于居民点的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西方的居民点,首先由Hamlet (小村)逐渐发展为Village(村庄),又逐渐发展为Tomn(镇)、City(城市)以及metropolis (大城市、大都市),那居民点主要分为乡村居民点和城镇型居民点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之间以转型带作为一个连接。
城市(规划)、区域(规划)1、城市的基本概念一种聚落形态早期城市的主要职能城:军事防御市:商品交换城市的特征非农业职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居民从事二三产业。
高密度的空间高人口建筑密度,受开发成本与空间限制。
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古代的城墙城池,现代的用地增长边界公共的人工环境与景观建筑、交通、绿化。
齐全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学校、金融、商贸、燃气。
2、区域的定义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属性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其范围有大有小,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
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城镇体系(城市、省、长三角地区等)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3、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布局、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具有限定的空间范围(规划区,目前城市规划包括乡村规划)作为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技术手段以物质空间为作用对象包含政策性因素和社会价值判断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对未来具有导向性,但不是简单的模拟未来一系列选择行为后的结果,是一种优化方案不是由原因到结果的循序过程,而是以未来事件或目标作为组织现在行动和过程的原因、依据,并成为事件演进的规范(控制和引导)4、什么是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
第一讲城市与城市规划概述第一讲城市与城市规划概论本章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来整体性地认识城市和城市规划,使学生能够确立起正确的城市观和规划观,为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和基本原理的阐述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掌握城市、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的本质和特征,城市规划的特征和内涵。
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本质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形成条件:(1)前提——定居(2)经济基础:剩余产品的出现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商业的分离(第三次社会分工)(3)文化因素——文字的发明与使用2、发展(1)城市发展阶段: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工业革命)(2)建城目的:古代:西方:君主统治、捍卫和维持市民生活和活动权利、宗教设施中国:至高无上的皇权、宫殿、官府衙署近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3)城市职能古代:政治职能:军事防御、政治统治、宗教信仰、商品交换近代:政治职能、经济和文化职能(4)城市规模古代:较小、较少近代:较大、较多(5)城市形态按规划意图建立:规整平直的道路系统、几何形的城市平面自然发展起来的:依山傍水,道路迂回曲折(6)城市规划依据欧洲不存在一个连续的具有承传关系的体系中国:《周礼、考工记》礼制思想以及阴阳五行、易经、风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二、城市的概念1、古代: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变为防敌人的侵袭。
最早的城还具备宗庙、宫室、商业市场、手工业工厂等一般城市应该具备的物质要素。
“市”:商品交换的场所。
最早没有固定的位置,后常在居民点的井旁,固有“市井”之称。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经营上方便,“市”逐渐被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有事奴隶主贵族居住的“城”中,至此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产生。
2、现代:不同的学科基于对城市不同的观察角度,对城市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1)城市是怎样一个地方:地理学: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